《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义务教育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4课。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的是司马光砸缸救伙伴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遇事冷静沉着。它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小男孩的形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是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朗读和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这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了解不深,学习本课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了解这种文体,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机智勇敢、遇事沉着冷静、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并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感悟司马光机智勇敢、遇事沉着冷静、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1.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并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感悟司马光机智勇敢、遇事沉着冷静、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
教法:点拨法、引导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有感情有节奏齐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响亮,可是学习文言文不仅要会读还得理解课文的大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本课,理解课文内容。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生自主学习,理解大意。
1.出示学习要求
(1)小声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插图等多种方式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将故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通过对比体会文言文和现代文的不同。
2.学生按照学习要求自主学习五分钟。
(二)理解大意,品读感悟。
1.生进行成果汇报。
2.师解疑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
(1)出示课件“群儿戏于庭”
讲解:“群儿”指一群孩子;“戏”指游戏;“于”在的意思;“庭”指庭院。
(2)根据这句话的学习引导生总结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3)出示课件:
方法:借助注释、插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意思——句子意思——全文大意。为了使语句更加通顺,内容连贯,可以加入恰当的内容或调整字词顺序。
根据方法继续学习理解大意。
生齐读全文
出示全文翻译,生齐读:
有一天,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开心地玩游戏。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玩,一不小心失足掉进水缸中淹没了。其他的小孩子都被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着石头把水缸砸破。最后,水涌出来了,小孩得救了。
6.出示问题,生思考感悟:
(1)小伙伴溺水后,司马光和其他小伙伴的反应一样吗?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乐于助人)
(三)感悟形象,复述故事。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注意说清故事起因、经过、结果)
过渡:师:同学们把故事讲得真生动,老师讲你们讲的用现代文的形式整理出来了,我们一起来比一比现代文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文言文在字数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四)比较差异,熟读成诵。
1.生思考:文言文和现代文在字数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文言文:字数少,语句精短,概括性强。
现代文:字数多,语句生动具体形象。
过渡:那让我们再把这精短的课文有感情有节奏再读一遍。
2.生齐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有感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肯定收获满满,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吧!
三、课堂小结
问: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1)生畅所欲言
(2)师生共同总结回顾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以及本文主题。
过渡: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收获满满。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课堂接近了尾声,让我们看看本节课的课后作业。
四、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
2.和家人朋友讲讲这个故事。
3.用本节课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学习《五官争功》。
师:学无止境,希望同学们学以致用,爱上有趣的文言文。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24.司马光
【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对于如何理解文言文是有一定的疑惑和难度。在这方面我引导学生回顾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课文的方法(看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难句多读等),然后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样的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己先理解师再解疑释疑,在学生理解大意后让学生用自己的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通过朗读品读理解,感悟和学习司马光的精神品质。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要给予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动脑筋思考,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