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理论的价值》单元写作指导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理论的价值》单元写作指导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3 20:2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理论的价值》单元写作提升
巧练笔·写作提升
深化理性思考
——学会分析
写法导航:
“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篇议论文,不但要观点鲜明,而且要进行恰当的分析。但总有许多考生,只会提观点、摆材料,而不会论证;只是以叙代议,以“摆事实”代替“讲道理”。究其原因,除了考生的理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之外,还与他们没有真正掌握论证的方法密切相关。
什么是“分析”?“分”是分开,“析”是剖析。分析,即把一件事或某种现象分解成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部分,通过合理的议论让人认清事件或现象的本质属性,从而得出结论;或者对一个概念、一个命题相联系的若干层次进行阐述,起到明理的作用。对文章进行道理分析,既可挖掘论证的深度,揭示论据所蕴含的道理,说明其与论点的联系,又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缜密。
论证分析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概念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因果分析法、辩证分析法、意义分析法、同类归纳法、叙议交融法。
高分策略
范文1
哀痛者·幸福者
陕西考生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一直震撼着我的内心。
“刘和珍”们是“哀痛者”,这不难理解。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国运衰败,他们为国家哀痛!鸦片横行,人心麻木,民族积弱,他们为民族哀痛!天灾频发,征战连年,家破人亡,他们为人民哀痛!这种“哀痛”成为他们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动力,这种“哀痛”是“刘和珍”们的战士本色!
然而,为什么称他们为“幸福者”?他们是真的快乐和幸福吗?我时常在心底叩问。按庸常者的思维方式,“刘和珍”们被校方开除,怎会快乐?被执政者镇压,何来幸福?
于是,我不得不改换一种方式,以战士的思维去思考。
“刘和珍”们的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信仰的拥有者。
巴金曾写下:“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刘和珍”们没有奢华的生活,却有坚定而崇高的信仰: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复兴,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有了这样崇高的信仰,他们还会蝇营狗苟戚戚不已吗?他们有时也许会因革命的暂时受挫而“黯然泣下”,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不是“始终微笑着”吗?待到春满人间,“山花烂漫时”,他们怎会不幸福地在“丛中笑”?
我常想,如果今天仍有许许多多的人像“刘和珍”们那样去思考,那么这又将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有删改)
本文亮点:
亮点一:针对概念,透彻分析。
作者抓住《记念刘和珍君》里“哀痛者”和“幸福者”两个词语,深入分析了革命先驱的哀痛和幸福之源。作文把“以战士的思维去思考”作为出发点,既紧紧扣住了话题,又对鲁迅的观点作出了深刻透辟、入情入理的剖析,显示出作者丰厚的积累和深入的思索。
亮点二:剖析深入,见解独到。
文章的主体内容可以分为两层:“刘和珍”们是“哀痛者”和“刘和珍”们是“幸福者”。本文抓住了这看似矛盾的两个观点,深入分析了特定时代背景下革命者的独特思维方式带来的复杂情感。哀痛源于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幸福源于坚定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哀痛和幸福的本质都是崇高的革命战斗精神。
技法点拨1
概念分析
概念分析,就是分析概念的具体含义。可采用下列方法:①下定义。比如:“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有语言,能思维,两足直立的动物。”②解释法。比如:“什么是成才?成才就是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③打比方。比如:“自负,像一个泥潭,陷进去了,就难以自拔而停滞不前;自卑,像一根受了潮的火柴,难以将希望之火点燃。”④举例子。此如:“什么叫筒练呢?‘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只不过十四个字,可是包含着多少情和景呀!”⑤定范围。比如:“在学业上要想取得成果,贵在一个‘勤’字,包括勤练,勤记,勤观察,勤动手,勤思考,勤总结。”
写议论文,如果不对概念包含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议论往往难以展开,结果“以叙代议”,举几个例子了事,自己的观点无法让人信服。
范文2
莫让科技稀释了人文情怀
广东考生
在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极少,因而人们对每张照片都格外珍惜。或许很多人的一生中,只有童年、毕业、结婚的三张照片。如今,我们走进了数码时代,照片多了,对人生的回忆,却也淡了。
当我读到“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时,我感慨我们是多么幸运,不必像古人一样有思念而又无法及时对家人表达。然而,真的是这样吗?不,我们是不幸的。因为科技的存在,我们无法体会到游子夜不能寐的乡愁,我们不能感受到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痛心。在我们眼里,离别之人依旧可以联系,我们失去的是古人的人文情怀。那我们应该放弃科技,感受失去的人文情怀吗?不,我们应该在科技发展的潮流中,找回失去的人文情怀。科技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但我们也不能让人文情怀随之消失。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便利,而我们不能让科技带走我们的人文情怀。请放下你的手机、电脑,投身于社交,或者写一封书信,寄给家乡的父母。莫让“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成为绝唱!
(有删改)
本文亮点:
亮点一:巧用对比,引出观点。
文章的观点是“莫让科技稀释了人文情怀”,它将黑白胶片时代与数码时代进行对比,进而将其中的“含意”引申。文章从照片的今昔对比引出思考,表明观点。
亮点二:对比论证,立意高远。
这是一篇立意高远、见解独到的优秀作文。文章援引现实,从古诗词入手,进行“人文情怀”的对比分析,非常具有说服力。文章结尾结合现实,从正面思考,倡导应在科技发展的前提下秉承人文情怀,不让科技带走人文情怀,不让悠久的中华人文情怀成为绝唱。
技法点拨2
比较分析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对比可分为纵比和横比两种。所谓纵比,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将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进行对比。所谓横比,是把一事物与其他有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分出优劣、正误等,对事物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运用比较分析法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比较的双方必须是同一范畴的事物。第二,明确比较的目的,确定比较点,逐项进行比较。在议论文写作中,经常要从事物的现象、本质、原因、结果等方面展开比较。第三,安排好比较的结构,在表达形式上要做到前后照应、条理清晰,以增强比较的效果。
范文3
角色转换之间
浙江考生
如果一个年轻人与一个老年人就某个问题,各自的观点不同,老年人可能会用不屑的语气说:“你懂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然而在科技、文化、思想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吃过的盐”“走过的桥”这类“经验论”真的还能占上风吗?谁又能保证年轻一代创造的新文化不比传统文化更丰富呢?文化反哺不是凶恶的暗流,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年长一辈都是施教者,他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向后辈讲述经久不衰的故事,描述他们的所见所闻,传达他们的体会和感悟。于是独特的习俗或是家族精神,构建起年轻一代的文化根基,使之吸取传统文化土壤中丰厚的营养。年轻人这才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传统的和现代的、民族的和世界的、简单的和晦涩的……形形色色的文化,年轻人总能以极快的速度接受、分析、消化。由于这些额外的养料,年轻一代成长得更快,或许有一天能超过年长一辈。
由于思想观念的开放,年轻一辈的学习能力也强于前辈。于是,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
年轻人能从受教者转换成施教者还有一个原因:他们在创造新文化,他们创造的新文化中蕴含了鲜明的时代活力,这正是年长一辈所缺乏的。
因此,年轻一代和年长一辈只有不断地进行角色转换,才能使文化永葆青春与活力,成为社会进步的不竭之源。
(有删改)
本文亮点:
亮点一:结构清晰,论证方法得当。
全文结构明了,考生运用因果论证法弥补了素材的空乏,运用了很多诸如“由于”“原因”等因果关系词,把道理说得很清楚。
第一段,作者列举了一种现象,即老年人用“你懂什么”来否定文化反哺。第二段,作者运用两个反问句,提出了观点。接着,作者运用因果论证法分析年轻人能从受教者转换成施教者的几个原因: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年轻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年轻人总能以极快的速度接受、分析、消化形形色色的文化,他们的思想观念开放;年轻人在创造新文化,他们创造的新文化中蕴含了鲜明的时代活力,这正是年长一辈所缺乏的。最后一段,点明角色转换的意义。
亮点二:论证深刻,语言铿锵有力。
本文的议论部分,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证全面、深刻。语言简洁有力,毫无拖泥带水之感,句句铿锵,发人深省。
技法点拨3
因果分析
因果分析就是对论题中有关因素的因果关系做深入细致的分析,由因求果或由果溯因,对客观事物做出评判,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一因一果;②一因多果;③多因一果;④异因同果;⑤多因多果。在因果分析中,要考虑以上这些复杂的情况。在多种原因和多种结果中,还要进一步分析这些原因、结果之间的关系和它们的性质。比如,对于原因,要分清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必然原因和偶然原因,等等。
当然,也可运用假言因果法,即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其标志性的词语通常是“如果”“那么”“假如(倘若)”“怎能”等。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