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理论的价值》单元研习任务
释疑惑·任务解读
(一)理论对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阅读理论文章,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启发和引领。阅读本单元前四篇课文,领会文章的理论价值,完成下列任务。
1.四篇课文观点鲜明,论述透彻,思维缜密,语言准确。阅读这类文章,有助于我们丰富思想,发展思维,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也有助于我们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请任选一篇课文,选取一个角度(如思想观点、论述方法、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写一则读后感,谈谈自己阅读重大理论文章的收获。
答案示例:
对《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认识及启示
刘艺
《改造我们的学习》对我的启发在于如何提升和改进自己。
首先,需要系统地学习。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第一个建议是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这是改造学习的基本任务。了解情况指认识世界,掌握政策指改造世界。所以,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时,对问题的研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我们更应该注重客观实际,制订调查研究的计划,运用系统、正确的方法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来解决问题。
其次,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找到学习的原动力。只有明确了正确的学习目的,我们才能向正确的方向迈进,实现人生价值。而且,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我们才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体研究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再次,敢于创新,勇于提出新观点,不能止步于现状。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我们不能充当“留声机”的角色,不能只是不断地重复人类发展史上已经存在的内容,而是要有所突破、有所发展。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结合时代背景不断钻研,勇于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提出新观点。
最后,坚决不能做“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章在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态度时提出了“有的放矢”的观点。在学习方面,“有的放矢”是指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实现学习的根本目标。
《改造我们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不论是在对自身问题的认识方面,还是在做事态度的反思方面,我都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在今后的学习以及做事态度上,我们要老老实实,不能有哗众取宠之心。
在学习的道路上,大家多多少少都走过一些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所以,敢于承认问题所在就是好的开始。总结经验,端正态度,对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有删改)
2.正确而深刻的理论文章对国家进步、社会发展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这样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章的观点又不断得到历史的验证。请联系社会发展实际,或结合其他学科所学,谈谈你对这篇文章核心观点的认识。注意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事实来论证你的观点。
答案提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0多年来的伟大实践验证着一个观点: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问题。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让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大国朝气蓬勃、气象万千,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同学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举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例子。
(二)《修辞立其诚》强调为文为人要“真”《怜悯是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为“善”,《人应当坚持正义》实际上也是强调要真诚。三篇文章都涉及立身处世的原则问题。在充分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完成下列研习任务。
1.概括三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结合课文的阅读,联系以下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人性的理解,或谈谈做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礼记·中庸》)
②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③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答案示例:
(1)《修辞立其诚》强调为文为人要“真”,要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即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一致、理论与实践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一致。作者对在“立诚”方面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分析和批判,强调了做人要“说真话、讲实话”。
《怜悯是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为“善”,强调善良是人的本性,而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怜悯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人都需要的美德。《人应当坚持正义》中,苏格拉底强调了“正义”的理念,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
三篇文章的观点都涉及立身处世的法则问题,是相互统一的。
(2)三则材料的译文与感悟:
①【译文】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制定治理天下的法则,树立天下的根本,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深刻道理。
【感悟】“诚”关乎内心的本源,是为人处世的出发点,若本末倒置,只要求表面行为的达标而忽略了对内心意愿的安顿,便是缘木求鱼,背离了“诚信”的本质意义。国之诚信,在固邦,在安民;人之诚信,在立世,在明道。
②【译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就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
【感悟】孟子在这里进一步提出了“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问题。按照孟子的看法,不仅人性本善,人性本来有“四心”,就连“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品质,也都是“我固有之也”,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之中去发现仁义礼智,充分发挥自己的天生资质。
③【译文】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人们善良的行为是后天作为的结果。
【感悟】荀子所论及的人性,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诸子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学们可以结合以上资料,深入思考人性中善与恶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理解。
2.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的态度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历来广受赞赏,但也有人认为,雅典法庭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罪名是“不敬神明”,这种判决是不正义的,苏格拉底欣然接受不正义的判决,这种态度不值得赞赏。你怎样看?为什么?可以根据不同观点组成两个小组展开辩论。
答案示例:
观点一:苏格拉底在被执行死刑前,他的朋友格黎东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但他坚持留下来接受惩罚,当面对“判决你有罪的依据是不正确的,这样的法律是不公正的”的劝说时,苏格拉底认为,即使判决他有罪的法律准则有失公正,也应该被遵循,越狱逃跑也是违法的行为。
法律是至高无上的,只要是由国家制定的、符合法定程序的法律,它就是有效的法律,无论这个法是“良法”还是“恶法”。面对不公正的审判,苏格拉底选择拒绝越狱并最终走向死亡。他认为如果人人都以法律的不公正为由而违反法律,那么社会就会陷入无政府主义式的无序状态,法律的公正固然重要,但法律的秩序与规则同样重要。
观点二:如果法律本身是不公正的,就不该去遵守,“恶法非法”。苏格拉底明知判决是不正义的,却没有越狱逃跑,而是坚决留下,接受死刑。我认为,苏格拉底不是在坚守法律的正义,他的这种态度不值得赞赏。
(三)运用理性思维深化思考,有理有据地把道理说清楚,是发表言论、阐述见解的基本要求。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并与同学交流。交流前拟一个提纲,列出自己的主要观点和依据;交流过程中注意记录不同意见并加以思考。
1.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笃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信大多数人的意见等。“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常见说法,就体现了这些影响。围绕这样的短语,延伸思考,充实依据,选取合适的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答案示例:
理智地看待“老规矩”
任何一项规矩都是人立下的,人是活的,而且人类一直在进步。“老规矩”应顺乎时代而定、而守、而变。如果规矩与其时代不匹配,那就会导致悲剧,会阻碍人类发展。
北京现在正为是否将老规矩搬出来而吵得热火朝天。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已经忘记了以往的那些礼仪规矩。可是,老规矩都是人定的,定得合不合理,就要看符不符合时代要求。战国时的商鞅,顺应时代变化,提出军功爵制主张,在秦国实行有利于封建地主阶级权利的新法,不仅使自己名扬四海,更令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中的霸主,最后统一天下。由此可见,“规矩”因时而定,有多么重要。
如果什么都用传统来解决,而且还十分有效,那我们回归大自然,过原始人的生活岂不更好?那些遗留下来的传统并非坚不可摧、十全十美,它们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落伍。而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死守教条,而应对传统进行一些完善和修改。只有批判地继承,才能发展下去。春秋时期,鲁国国君与齐国国君会盟。齐君向鲁君叩头,而鲁君只是作揖。齐君怒而责问,鲁君却说:“根据《周礼》,国君相见作揖便行。”齐人很是恼怒,从此耿耿于怀。几年后,两国再次会盟,行礼时,齐国派出武士强行令鲁君叩头。鲁国蒙受大辱。齐人却讥讽道:“鲁君多么愚蠢,死守儒书,引无谓纷争。”由此可以看到,死守着不合时宜的规矩,小则受辱,大则可以激化矛盾、引起战争。
国家、社会如此,个人更应如此。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原则,而是什么适合,就用什么。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曾横扫欧亚大陆,传说,亚历山大攻下了中亚的一座古城,城中自古以来就有一个奇怪的绳结,人们说能破解此结的人,会成为城中的主宰。亚历山大对此很好奇,于是他带人前往。到那里之后,他的手下们都跃跃欲试,其中也不乏有智有谋者,可是仍没有一个人能解开绳结。亚历山大说:“我来。”于是,他拔出佩剑向绳结砍去,绳结被斩成两截。人们谁也没有想到,亚历山大会以这种方式来破解绳结。
亚历山大要的是结果,不是过程。人们只说把绳结解开,并没有说是用手还是用剑。禁锢思想的“老规矩”需要突破,需要变化,从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梁启超关注西学,对国外的民风民俗有一定的了解。当时,中国的女人们还在裹小脚,社会上还在宣杨“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观念,于是他便大力引进西方文化,并首先让自己的女儿停止遵循那些陈规陋俗,经过他的努力,中国人的思想有所解放,女性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试想,若没有人敢打破这些束缚人的发展和自由生活的陋规,中国会有进步吗?时代变了,社会变了,规矩就要变。不变无以立新规,不变无以走新路。以前公认的不代表现在就能成立,此路不能走就走彼路,多么浅显的道理,可有时人们还是忘记了,时代在前进,环境在改变,人类在发展!一味地守旧,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懂得变通,是必将被时代淘汰的。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应理智地看待“老规矩”,让它顺时而定、而守、而变,这样,“老规矩”才会绽放出璀璨的时代光芒。
2.当人们获得一些新的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东西。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答案提示:
互联网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如今,互联网已经融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的情感理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都在互联网的普及和影响下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互联网带来高科技的同时,也带着虚拟世界向我们冲击而来。对于青少年一代来说,互联网既是天使,又是魔鬼。说它是天使,因为它给青少年铺设了通向知识海洋的广阔大道,让他们能足不出户知世界。说它是魔鬼,因为它有着暴力、赌博、诈骗等不良内容,不仅吞噬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吞噬着他们宝贵的青春。因此,一些缺乏控制力和分辨力的青少年,如果在心理不成熟的情况下,盲目地投身其中,会给自身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互联网这个事物,既要看到它对我们的积极影响,也要看到它对我们的消极影响。我们在具体写作时,可结合自身的经历来写互联网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和困惑,针对困惑,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深化文章的主旨。
三、巧练笔·写作提升
深化理性思考
——学会分析
写法导航:
“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篇议论文,不但要观点鲜明,而且要进行恰当的分析。但总有许多考生,只会提观点、摆材料,而不会论证;只是以叙代议,以“摆事实”代替“讲道理”。究其原因,除了考生的理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之外,还与他们没有真正掌握论证的方法密切相关。
什么是“分析”?“分”是分开,“析”是剖析。分析,即把一件事或某种现象分解成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部分,通过合理的议论让人认清事件或现象的本质属性,从而得出结论;或者对一个概念、一个命题相联系的若干层次进行阐述,起到明理的作用。对文章进行道理分析,既可挖掘论证的深度,揭示论据所蕴含的道理,说明其与论点的联系,又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缜密。
论证分析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概念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因果分析法、辩证分析法、意义分析法、同类归纳法、叙议交融法。
高分策略
范文1
哀痛者·幸福者
陕西考生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一直震撼着我的内心。
“刘和珍”们是“哀痛者”,这不难理解。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国运衰败,他们为国家哀痛!鸦片横行,人心麻木,民族积弱,他们为民族哀痛!天灾频发,征战连年,家破人亡,他们为人民哀痛!这种“哀痛”成为他们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动力,这种“哀痛”是“刘和珍”们的战士本色!
然而,为什么称他们为“幸福者”?他们是真的快乐和幸福吗?我时常在心底叩问。按庸常者的思维方式,“刘和珍”们被校方开除,怎会快乐?被执政者镇压,何来幸福?
于是,我不得不改换一种方式,以战士的思维去思考。
“刘和珍”们的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信仰的拥有者。
巴金曾写下:“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刘和珍”们没有奢华的生活,却有坚定而崇高的信仰: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复兴,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有了这样崇高的信仰,他们还会蝇营狗苟戚戚不已吗?他们有时也许会因革命的暂时受挫而“黯然泣下”,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不是“始终微笑着”吗?待到春满人间,“山花烂漫时”,他们怎会不幸福地在“丛中笑”?
我常想,如果今天仍有许许多多的人像“刘和珍”们那样去思考,那么这又将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有删改)
本文亮点:
亮点一:针对概念,透彻分析。
作者抓住《记念刘和珍君》里“哀痛者”和“幸福者”两个词语,深入分析了革命先驱的哀痛和幸福之源。作文把“以战士的思维去思考”作为出发点,既紧紧扣住了话题,又对鲁迅的观点作出了深刻透辟、入情入理的剖析,显示出作者丰厚的积累和深入的思索。
亮点二:剖析深入,见解独到。
文章的主体内容可以分为两层:“刘和珍”们是“哀痛者”和“刘和珍”们是“幸福者”。本文抓住了这看似矛盾的两个观点,深入分析了特定时代背景下革命者的独特思维方式带来的复杂情感。哀痛源于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幸福源于坚定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哀痛和幸福的本质都是崇高的革命战斗精神。
技法点拨1
概念分析
概念分析,就是分析概念的具体含义。可采用下列方法:①下定义。比如:“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有语言,能思维,两足直立的动物。”②解释法。比如:“什么是成才?成才就是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③打比方。比如:“自负,像一个泥潭,陷进去了,就难以自拔而停滞不前;自卑,像一根受了潮的火柴,难以将希望之火点燃。”④举例子。此如:“什么叫筒练呢?‘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只不过十四个字,可是包含着多少情和景呀!”⑤定范围。比如:“在学业上要想取得成果,贵在一个‘勤’字,包括勤练,勤记,勤观察,勤动手,勤思考,勤总结。”
写议论文,如果不对概念包含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议论往往难以展开,结果“以叙代议”,举几个例子了事,自己的观点无法让人信服。
范文2
莫让科技稀释了人文情怀
广东考生
在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极少,因而人们对每张照片都格外珍惜。或许很多人的一生中,只有童年、毕业、结婚的三张照片。如今,我们走进了数码时代,照片多了,对人生的回忆,却也淡了。
当我读到“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时,我感慨我们是多么幸运,不必像古人一样有思念而又无法及时对家人表达。然而,真的是这样吗?不,我们是不幸的。因为科技的存在,我们无法体会到游子夜不能寐的乡愁,我们不能感受到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痛心。在我们眼里,离别之人依旧可以联系,我们失去的是古人的人文情怀。那我们应该放弃科技,感受失去的人文情怀吗?不,我们应该在科技发展的潮流中,找回失去的人文情怀。科技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但我们也不能让人文情怀随之消失。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便利,而我们不能让科技带走我们的人文情怀。请放下你的手机、电脑,投身于社交,或者写一封书信,寄给家乡的父母。莫让“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成为绝唱!
(有删改)
本文亮点:
亮点一:巧用对比,引出观点。
文章的观点是“莫让科技稀释了人文情怀”,它将黑白胶片时代与数码时代进行对比,进而将其中的“含意”引申。文章从照片的今昔对比引出思考,表明观点。
亮点二:对比论证,立意高远。
这是一篇立意高远、见解独到的优秀作文。文章援引现实,从古诗词入手,进行“人文情怀”的对比分析,非常具有说服力。文章结尾结合现实,从正面思考,倡导应在科技发展的前提下秉承人文情怀,不让科技带走人文情怀,不让悠久的中华人文情怀成为绝唱。
技法点拨2
比较分析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对比可分为纵比和横比两种。所谓纵比,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将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进行对比。所谓横比,是把一事物与其他有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分出优劣、正误等,对事物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运用比较分析法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比较的双方必须是同一范畴的事物。第二,明确比较的目的,确定比较点,逐项进行比较。在议论文写作中,经常要从事物的现象、本质、原因、结果等方面展开比较。第三,安排好比较的结构,在表达形式上要做到前后照应、条理清晰,以增强比较的效果。
范文3
角色转换之间
浙江考生
如果一个年轻人与一个老年人就某个问题,各自的观点不同,老年人可能会用不屑的语气说:“你懂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然而在科技、文化、思想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吃过的盐”“走过的桥”这类“经验论”真的还能占上风吗?谁又能保证年轻一代创造的新文化不比传统文化更丰富呢?文化反哺不是凶恶的暗流,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年长一辈都是施教者,他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向后辈讲述经久不衰的故事,描述他们的所见所闻,传达他们的体会和感悟。于是独特的习俗或是家族精神,构建起年轻一代的文化根基,使之吸取传统文化土壤中丰厚的营养。年轻人这才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传统的和现代的、民族的和世界的、简单的和晦涩的……形形色色的文化,年轻人总能以极快的速度接受、分析、消化。由于这些额外的养料,年轻一代成长得更快,或许有一天能超过年长一辈。
由于思想观念的开放,年轻一辈的学习能力也强于前辈。于是,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
年轻人能从受教者转换成施教者还有一个原因:他们在创造新文化,他们创造的新文化中蕴含了鲜明的时代活力,这正是年长一辈所缺乏的。
因此,年轻一代和年长一辈只有不断地进行角色转换,才能使文化永葆青春与活力,成为社会进步的不竭之源。
(有删改)
本文亮点:
亮点一:结构清晰,论证方法得当。
全文结构明了,考生运用因果论证法弥补了素材的空乏,运用了很多诸如“由于”“原因”等因果关系词,把道理说得很清楚。
第一段,作者列举了一种现象,即老年人用“你懂什么”来否定文化反哺。第二段,作者运用两个反问句,提出了观点。接着,作者运用因果论证法分析年轻人能从受教者转换成施教者的几个原因: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年轻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年轻人总能以极快的速度接受、分析、消化形形色色的文化,他们的思想观念开放;年轻人在创造新文化,他们创造的新文化中蕴含了鲜明的时代活力,这正是年长一辈所缺乏的。最后一段,点明角色转换的意义。
亮点二:论证深刻,语言铿锵有力。
本文的议论部分,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证全面、深刻。语言简洁有力,毫无拖泥带水之感,句句铿锵,发人深省。
技法点拨3
因果分析
因果分析就是对论题中有关因素的因果关系做深入细致的分析,由因求果或由果溯因,对客观事物做出评判,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一因一果;②一因多果;③多因一果;④异因同果;⑤多因多果。在因果分析中,要考虑以上这些复杂的情况。在多种原因和多种结果中,还要进一步分析这些原因、结果之间的关系和它们的性质。比如,对于原因,要分清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必然原因和偶然原因,等等。
当然,也可运用假言因果法,即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讲出来。其标志性的词语通常是“如果”“那么”“假如(倘若)”“怎能”等。
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