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5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了解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理解、整理、归纳本文重要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理解本文所讲的立身处世之道,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提升自己的修养。
知人论世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幼年丧父,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曾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50多岁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游列国。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文化常识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部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文化常识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
文白对译
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特殊句式:敏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句)——于事敏而于言慎(正常语序)
敏:勤勉,勤劳敏捷。
就:靠近、看齐、到…去。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可谓:可以说。
也已:句末助词,了。
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成语:安贫乐道,谨言慎行
文白对译
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
①而:表假设,如果
②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
③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④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概括主题:“仁”与“礼、乐”的关系。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性的东西。礼、乐都是在仁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仁,礼、乐都将失去意义。
文白对译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①朝、夕:名字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②道:学问、人生哲理、真理。
③闻道:知道、懂得真理。
孔子说:“如果在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在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成语积累: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概括主题:
①本章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②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③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文白对译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①喻:通晓,知晓,懂得,明白。
②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此处可以不译。
③小人:指品德低下的人。
孔子说:“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成语积累:见利忘义: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概括主题:
①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②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③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
文白对译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①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②齐:形作动,看齐。
③内:名作状,在心里。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成语积累: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概括主题:
①从学习的方法和心态的角度,点明人要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②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
③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就是见贤思齐、自我反省。④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文白对译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①质:质朴、朴实
②文:华美、文采
③野:粗野、鄙俗
④史:虚饰,浮夸
⑤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成语积累: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概括主题:本章说明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就是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
文白对译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①士:读书人。 ②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毅,坚强,刚毅。③以为:把…作为。④已:停止。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是也很遥远吗?”
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概括主题:1.孔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2.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
文白对译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①譬:比喻,比方②为:堆积。③未成一篑(kui):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 ④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⑤平:形作动,填平。平地:填平洼地⑥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⑦覆:倾倒。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概括主题:1.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2.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3.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的比喻,说明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而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文白对译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①知:同“智”
②者:……的人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概括主题:
从“智、仁、勇”的道德范畴出发,点明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那就是仁爱,智慧和勇敢。
文白对译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顏渊》)
①克已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②一日:一旦。
③归:称赞。称许。
④目:条目,细则。
⑤非礼:不合于礼。
⑥事:实践,从事。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
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概括主题: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文白对译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一言:一个字。言,字。
②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③ 恕:原谅,宽容;推己及人,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④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子贡问孔子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
概括主题:
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以对话的形式,点出“恕”这一准则,以及具体的做法,明确而详细。从人的行为准则的角度出发,提出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君子的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也是“修己”。
文白对译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②夫:那
③兴:激发人的感情
④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⑤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⑥怨:讽刺时政
⑦迩:近
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 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讽刺时政 。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概括主题:从学习的内容的角度,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鲜”“怨”等多方面的作用。诗可以兴、观、群、怨,就是肯定文学的观察社会、干预生活、修养身心、治国养家的作用。
图解文章
随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质胜文则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见贤思齐焉 盘盘焉,囷囷焉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D.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哀吾生之须臾
随堂练习
【答案】C
A项,表顺承,译为“就”;表转折,译为“却”。
B项,于是,于此,就;译为“……的样子”;
C项,两个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
D项,助词,相当于“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独。
随堂练习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随堂练习
【答案】A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随堂练习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随堂练习
【答案】(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3)朝闻道,夕死可矣。
随堂练习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自勉。
随堂练习
【答案】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