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初识逻辑
煮竹席
从前有个北方人到南方去,南方人请他吃笋。北方人没有吃过,觉得味道很鲜美,问:“这是什么 ”南方人回答:“是笋,长起来就是竹子。”北方人回到家里看见了竹席,忽然想到竹子既然是笋长起来的,竹席大概也能吃,就把竹席切碎了煮,煮来煮去不得熟。他恼了,跟妻子说; “南方人真滑头,专门戏弄人!”
尽管竹是由笋长成的,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有质的不同,是两个概念。
北方人在这里所犯的思考上的错误是将竹、笋两个概念搞混淆了。
初识逻辑
概念和命题必须保持一致性
概念同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一致。
命题同一:命题自身的意思和真假值必须保持同一。
A是A
同一律
初识逻辑
体现同一律的文本示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不过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同一律
初识逻辑
①为演好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我就赶去排练了。
②一位小伙子在给他女朋友的信中写道:“爱你爱得如此之深,以至甘愿为你赴汤蹈火。星期六若不下雨,我一定来。”
矛盾律
自相矛盾。
初识逻辑
在相互矛盾的命题里,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A不是非A
矛盾律
初识逻辑
①甲:火星上有火星人。
乙:火星上没有火星人。
丙:甲乙两人说的都错。
②在讨论是否应该禁烟时,甲说:“我不赞成禁烟,烟草可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产业。可是,毕竟吸烟危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也不赞成不禁烟的意见。”
排中律
意思含糊不清,态度模棱两可
初识逻辑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A或者非A
排中律
初识逻辑
①没撞,你为什么要扶?
②小李结婚后就离开了公司,一定是他新婚夫人让他辞去这份工作的。
③“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吕氏春秋》)
充足理由律
虚假理由、推不出结论。
初识逻辑
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思想被确定为真,要有充足的理由。要点:
①对所要论证的观点必须给出理由。
②给出的理由必须真实。
③从给出的理由必须能够推出所要论证的论点。
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
充足理由律
初识逻辑
逻辑规律 公式 要求 (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 同一对象) 逻辑错误
同一律 A是A 如果是真就是真 如果是假就是假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矛盾律 A不是非A 不能同时肯定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自相矛盾(两可);
悖论;
排中律 A或者非A 不能同时否定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矛盾关系) 两不可;
充分理由律 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 一要有理由 二要理由真 三是必然推导 毫无理由;
虚假理由;
推不出;
分析逻辑错误
①鲁迅的作品
②汝安知鱼乐
③汤不烫
④修门铃
⑤拿破仑的头骨
⑥《红楼梦》
⑦不薄谓厚,不白谓黑
⑧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⑨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
同一律
②惠子问的是“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是问原因,庄子回答“是在濠上这个地方知道的”,是答地点,答非所问,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
①鲁迅的作品”在大前提中指鲁迅著作的总称,在小前提中指“各个”作品的通称。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
③偷换论题,违反同一律。卫生状态vs汤的温度
分析逻辑错误
①鲁迅的作品
②汝安知鱼乐
③汤不烫
④修门铃
⑤拿破仑的头骨
⑥《红楼梦》
⑦不薄谓厚,不白谓黑
⑧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⑨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
⑤a.“头骨小”和“小时候的头骨”不是同一个概念,耍戏法的人在转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
b.“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意思是“拿破仑夭折了”,与事实“拿破仑并未夭折”互相矛盾了,又违反了“不矛盾律”。
同一律
分析逻辑错误
①鲁迅的作品
②汝安知鱼乐
③汤不烫
④修门铃
⑤拿破仑的头骨
⑥《红楼梦》
⑦不薄谓厚,不白谓黑
⑧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⑨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
“读”和“不读”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不能同为假,违反了“排中律”。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分析逻辑错误
①鲁迅的作品
②汝安知鱼乐
③汤不烫
④修门铃
⑤拿破仑的头骨
⑥《红楼梦》
⑦不薄谓厚,不白谓黑
⑧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⑨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谬种”的理由是死得不是时候,这个理由并不充足,违反“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
分析逻辑错误
①鲁迅的作品
②汝安知鱼乐
③汤不烫
④修门铃
⑤拿破仑的头骨
⑥《红楼梦》
⑦不薄谓厚,不白谓黑
⑧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⑨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
同一律
你是否改掉了考试作弊的恶习?
回答“改掉了”,意味着你在以往的考试中经常作弊
矛盾律
排中律
充足理由律
不当预设
辨析逻辑错误
课本P93任务2里列举了“划分不当”“自相矛盾”“强加因果”“以偏概全”等逻辑错误,归纳总结违反了哪个逻辑规律才会导致这些逻辑错误?
违反“同一律”就会犯“偷换概念”“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
主要表现为“划分不当”“发生歧义”“以偏概全”等;
违反“矛盾律”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违反“排中律”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
违反“充足理由律”就会犯“强加因果”的逻辑错误。
辨析逻辑错误
逻辑谬误一:歪曲观点
把对方观点A歪曲成观点B,然后攻击观点B,又称为“稻草人”谬误。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
——违背“同一律”
辨析逻辑错误
逻辑谬误二:偷换论题
怎么这么迟回家?
怎么老挑我毛病?
——违背“同一律”
把讨论的焦点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从而逃避质疑或攻击。
辨析逻辑错误
逻辑谬误三:假二择一
明明存在很多种可能性,却说成只有两种可能,迫使对方作出自己所希望的选择。又称“虚假两难”。
20世纪越战期间,美国一些人为反对越战的人张贴了标语:
美国:热爱它,要么离开它。
辨析逻辑错误
逻辑谬误四:两可两不可
1.我们处在奔向理想的不可逆转的潮流中——但这可能会改变。
2.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不全面。
在同一思维过程或表述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如果同时肯定或否定,就犯了“两可”或“两不可”的错误,可以简称为“模棱两可”。
辨析逻辑错误
逻辑谬误五:不当预设
你(克瑞翁)这人,你来干什么?你的脸皮这样厚?你分明是想谋害我,夺取我的王位,还有脸来我家吗?喂,当着众神,你说吧:你是不是把我看成了懦夫和傻子,才打算这样干?你狡猾地向我爬过来,你以为我发觉你的诡计,发觉了也不能提防吗?你的企图岂不是太愚蠢吗?(《俄狄浦斯王》)
在问题中隐藏着一个前提,对方的回答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
辨析逻辑错误
逻辑谬误六:轻率归纳
盘点盖茨、乔布斯、戴尔、扎克伯格等世界级富豪,辍学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这让人不得不思考正规的国民教育对创业者是否真的必要。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
辨析逻辑错误
逻辑谬误七:不当类比
太阳是被创造出来照亮地球的。人们总是移动火把去照亮房子,而不是移动房子去被火把照亮。因此,只能是太阳绕地球转,而不是地球绕太阳转。
将两个或两类“假相似”的对象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做法称为不当类比。
辨析逻辑错误
逻辑谬误八:强加因果
如今不知因我积了什么德,带挈你中了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范进中举》)
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因为发生的时间相近等表面联系,就把它们看成是因果事件,叫作强加因果。
辨析逻辑错误
逻辑谬误九:循环论证
我骂(你)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既然我的话是不错的,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鲁迅《论辩的魂灵》)
在论证中,尚待证明的结论不能出现或暗含在前提中,否则就是循环论证。循环论证的本质是“因为A,所以A。”
辨析日常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①一列火车进站了。有个小伙子抢先上了火车,一看,座无虚席。他就厚着脸皮硬往一位老大爷身边挤座儿。老大爷不高兴了,说:“小伙子,别硬坐了,座位已经满了。”小伙子嘻皮笑脸地说:“老大爷,没办法,我买的就是‘硬座’票。”
小伙子说话时故意把“硬座”变换成“硬坐”,这在逻辑上就叫偷换概念。
②有一天,某城市一家餐馆前挂了一个“明天吃饭不要钱”的牌子。第二天刚开始营业,就顾客盈门。可顾客一吃完饭,老板就要钱。人们问他:“牌子上不是写着‘明天吃饭不要钱’吗?”老板答道:“是啊,明天不要钱,今天要钱。”第三天,第四天,老板照收不误。
老板故意混淆概念招揽生意。
③某报纸曾登载短文,题为《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但文中说的是:尼泊尔60%以上的男人抽烟,30%以上的女人抽烟,因此,尼泊尔是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
“世界上抽烟人数最多的国家”转成了“世界上抽烟人数比例最高的国家”,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
辨析日常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④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因此张三是猿猴进化而来的。
违反“同一律”。
“人”概念:1.一个动物种类。2.这个种类的每一个个体。
⑤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
违反不矛盾律
⑥唐·苏味道初拜相,依违无所发明,具位而已。常谓人曰:“决事不欲明白,误则有悔,摸棱持两端可也。”
违反排中律
赏析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
①齐高帝曾与王僧虔赌书毕,帝曰:“谁为第一?”僧虔对曰:“臣书人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
赏析:齐高帝的意思是所有人放在一起比谁是第一?王僧虔故意曲解,把人分为了两类,让齐高帝和自己都得了第一,既保全了高帝的颜面,又保留了自己的尊严,而且还没有违背自己眼中的事实,不因为对方高高在上就阿谀奉承,也没有为了无关体统的事就冒上犯颜,体现了较高的语言艺术。
赏析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
②有一次外事活动中,有位外国记者用嘲讽的口吻对周总理说:“你们中国人走路都是弯腰的,而我们却是挺直着胸膛走。周先生,您说是吗?”此话一出,语惊四座。周恩来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赏析:弯腰走路、挺着胸膛走的“路”,其实是指现实生活中的路,“上坡路”和“下坡路”的“路”是国家的发展之路,这两个“路”全然不是一个概念。周恩来的回答虽违背了同一律,但却堪称语言艺术“上坡下坡”有利反击了对方的挑衅。
赏析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
③一个西方记者问周恩来:“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吗?有18元八角八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十元、五元、两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的十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十八元八角八分……”
赏析:这里面的十八元八角八分,显然也不可能是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总数,周恩来的回答违背了同一律,但却堪称语言艺术。十八元八角八分,既保守了秘密,又避免了无可奉告带来的尴尬。
赏析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
④一个德军军官指着毕加索描绘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遭德军轰炸后惨状的画作《格尔尼卡》,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 “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赏析:毕加索转移对方发起的话题,违背了同一律,但并非不知对方所说的杰作是作品本身,却故意把他换成作品所反映的世界不失时机的表达了愤怒和讽刺,这是一种正义做后盾,机智为手段,谴责为目的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