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三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必备知识
1.什么叫论证?
由断定一个或者一些判断的真实性,进而断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这就是论证。
论证由论点、论据通过论证方式组成
必备知识
2.论证和推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推理只是断定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关系或者有或然关系;推理并不一定要求前提的真实性。
论证则要求论据的真实性,由此保障论点的真实性。
论证的论据相当于推理的前提,论点相当于推理的结论,论证方式相当于推理形式。
必备知识
3.为何要补充并甄别隐含前提的真实性?
在一个复杂的论证中,为了简便起见,论证者常常把一些他认为真实性十分明显的前提省略掉,但是,论证的错误也常常发生在这些被省略的前提上。论证者认为真实性十分明显的前提,不一定事实上就是真实的。同时,又由于它被省略了,人们就不容易发现它的错误。因此,我们在研究一个论证时,应当特别注意哪些前提被省略了,它们是不是真实的。
拓展练习
某作家出身贫寒,他父亲是一个弹棉花的匠人,但他从不隐讳自己的出身。在一次聚会中,有个富家子弟当着众人的面对他高声说:“ 听说你父亲是个弹棉花的。”
“是的。”作家说。
“那他为什么没有把你也培养成弹棉花的呢 ”
作家微笑着反问:“ 你的父亲一定是位绅士 ”
“那是自然。”富家子弟高傲地回答。
“那他怎么没有把你也培养成绅士呢 ”
大家听了,都笑了。
拓展练习
论据:你父亲是弹棉花的匠人。
隐含论据(前提):如果父亲具有什么身份或属性,那么儿子也就具有什么身份或属性。
论题(结论):你也应该被培养成弹棉花的匠人。
补充隐含前提,保障论证可靠
第一、事实性隐含前提。如:
①蚯蚓在湿润的地面上每分钟可以爬30厘米,可见蚯蚓比人的步行速度慢很多。
②雨燕每小时飞行可达110千米,可见雨燕飞行的速度比动车还要快。
隐含论据(前提):人的步行速度每分钟远远超过了30厘米。
隐含前提:动车的速度每小时低于110千米。实际上动车的时速一般是200千米,按照常识我们不会接受这个结论。
补充隐含前提,保障论证可靠
第二、价值性隐含前提。如:
①白鳍豚濒临绝种的危机,所以,我们必须保护白鳍豚。
省略的大前提:所有濒临绝种的物种都是我们必须保护的。(一切M都是P)
小前提:白鳍豚是濒临绝种的物种。(S是M)
结论:白鳍豚是我们必须保护的(即我们必须保护白鳍豚)(S是P)
论证方法
当直接论证有困难或者效果不好的时候,我们就会采用间接论证,主要运用“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
论证方法
或者闭关,(B) 或者送去,(C) 或者等别人“送来”,(D) 或者自己去拿,(A) (当时没有其他选择)
不能闭关,(B) 不能送去,(C) 不能等别人“送来”,(D)所以,只有自己去拿。(A)
求证: A真
证明:或A真,或B真,或C真,或D真
已知: B、C、D假
所以,A真(运用了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
1.排除法
论证方法
1.排除法
排除法,也称淘汰法,是间接论证的一种,就是一个论题提出之后,先假设它可能存在多种情形,然后通过分析,将假定的各种可能都加以排除,也就是说把论题以外的其他各种可能都一一淘汰掉,只剩下一种可能,即我们要证明的论题就是正确的了。
如鲁迅《拿来主义》的中心论点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却偏偏从“闭关主义”说起,采用的就是排除法,其推理过程如下:
或者闭关,或者送去,或者等别人“送来”,或者自己去拿(当时没有其他选择)
不能闭关,不能送去,不能等别人“送来”
只有自己去拿
论证方法
论题:《祝福》 的故事一定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p)
设立反论题:《祝福》的故事不是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非p)
如果故事不是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非p) 就不可能有“旧历”的说法,(q)
可是课文头一句就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q假→非p假)
所以,《祝福》的故事一定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非p假,所以,p真)
2.反证法
通过确定反论题的虚假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
论证方法
要证明论题: p
先设立反论题:非p
如果非p,那么q;
非q,所以非p假。
(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规则,推出非p假)
确定反论题非p假
根据排中律,非p假,所以,p真。
2.反证法
论证过程
论证方法
2.反证法
反证法是间接论证的方法之一。是通过断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即反论题)的虚假来确立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证方法。
反证法的论证过程如下:提出论题→设定反论题→依据推理规则进行推演→证明反论题的虚假→根据排中律,既然反论题为假,原论题便是真的。
论证方法
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和矛盾,从而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常用于反驳。
为了反驳命题p,可以先假定p真,然后尤其推出它所含有的推断q,而q是明显荒谬的,于是,就可以通过否定推断q进而否定命题p。
归谬法的逻辑,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式,形式是:
如果p那么q,非q,所以非p。
3.归谬法
论证方法
3.归谬法
归谬法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反驳方法。这种方法是“以退为进,引入荒谬”的方法。所谓“以退为进”,是因为这种方法通过假定对方的论点是真的这一手段,来达到反驳对方论点的目的;所谓“引入荒谬”,是因为这种方法可以从对方的论点合乎逻辑地引出荒谬的结论。使人一听,一读就会立刻感到对方的论点站不住脚,证明对方的论点必然为假。
拓展练习
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信息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便利。谣言在网下及网络群组、微博、视频网站中传播,马上就会成为热点。如果谣言内容涉及人们的生活,产生恐慌情绪就会成为必然。此时, 做好科普就尤为重要,而网络作为科学知识的存储空间,是科普的好手段。只要利用网络信息,就能让谣言无处藏身。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① 谣言在网下网上传播,不一定马上成为热点。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答案:②谣言内容涉及人们的生活,不一定产生恐慌情绪。
③利用网络信息,不一定能让谣言无处藏身。
拓展练习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村村通公路,这也给农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首先,村村通公路,连接到大城市,方便快捷,肯定能让农民过上跟城市一样便捷的生活,一定能让农民活得健康,比城里人更长寿;其次,村村通公路势必极大地解放农民的思想,开阔农民的视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①村村通了公路也不一定能让农民过上跟城市一样便捷的生活。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答案:②村村通了公路不一定能让农民比城里人活得更健康、更长寿。
③村村通了公路不一定能极大地解放农民的思想,开阔农民的视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拓展练习
请运用归纳推理的逻辑方式,自选主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观点鲜明,不少于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答案(示例):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成才
孔子研读古书,韦编三绝,终于成为伟大教育家和思想家。杜甫苦读诗书,读书破万卷,终于成为人人敬仰的一代诗圣。周恩来博览群书,常常省下饭钱买书读,终于成为振兴中华、开创新中国的一代功臣。……纵观古今伟人,无一不是刻苦学习的典范。因此,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注意:归纳论证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
拓展练习
请运用归谬法,自定主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观点鲜明,不少于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答案(示例):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
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人要处理的事物与古代社会相比何止增加百倍,如果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次要矛盾,如果我们拘泥于一城一池的得失,最终只会走向“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老路。
现代社会的分工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的琐事都可以交给专门的从业者去做。这也是符合现代社会分工合作精神的。在现代社会,我们已经没有事必躬亲的必要了。我们总不能要求现代人自己养蚕织布吧 我们看到无数能打扫天下的人身上的衣服都是别人做的呀!(归谬推理)他们不一样扫天下吗
拓展练习
在一场“个性是否需要刻意追求”的辩论赛中,正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针对正方的论述,请你站在反方立场,加以辩论。要求:语言准确连贯;观点鲜明;不少于100字。
正方:我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首先,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先天的个性都有缺陷,刻意去追求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就应该成为我们每个有志青年的自觉行为;其次,人不是产品,不是机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难免让人产生厌烦,我就是我,与众不同才是每个人的个人魅力所在,但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唯有通过“习”才能“相远”,这个“习”就是刻意追求,这个“相远”就是个性的差异。所以我方认为个性需要刻意追求。
反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答案(示例):我方认为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首先,个性是天生的,遗传是最主要的因素,后天的刻意追求很难改变一个人的个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性相近”并不代表“性相同”,说明还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就是个性,既然有了差异的个性了,你再去追求模仿别人的个性,最后就等于失去个性。所以,我方坚决认为个性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