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说的台词应当是
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2.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这表明当时( )
A.皇权也受到体制的制约 B.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
C.门下省是最高决策机构 D.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3.下表为北宋名臣事迹
材料表明:
A.重文轻武,文官待遇较高
B.政治相对保守,老成持重者受重视
C.理学兴起,重视内心反省
D.科举考试完善,所选人才各有所长
4.“八月间,解缙、黄淮受命参与机务。明成祖朱棣常命他们在身边备顾问,有时到深夜,朱棣上床就寝,犹赐坐榻前,语以机密重务。”可见,解缙、黄淮当时供职于
A.内阁 B.军机处 C.礼部 D.兵部
5.1919年,清华学子闻一多在家书中写道:“山东交涉及北京学界之举动,迪纯兄归,当知原委。……男在此为国作事,非谓有男国即不亡,乃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家书内容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五四运动 B.国民革命运动 C.华北事变 D.一二﹒九运动
6.在革命历史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下列图片,图中事件的教训,迫使中共( )
A.召开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B.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掀起国民革命运动
C.开始探寻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点燃“工农武装割据”之火 D.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长征
7.为了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
A.福州船政局 B.安庆内军械所
C.轮船招商局 D.江南制造总局
8.1899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后发展为一厂、二厂和三厂。1913—1915年,张謇担任农商总长。据《大生系统企业史》统计,1912—1918年大生一厂发展状况如下表。对此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年份 锭数 资本额 利润
1912年 40800 1130000 326985.232
1913年 40800 1130000 367691.972
1914年 40800 2000000 347573.760
1915年 60000 2000000 275649.933
1916年 60000 2000000 62920.316
1917年 60000 2000000 796768.530
1918年 60000 2000000 638669.775
①锭数和资本额明显增加与一战爆发有关 ②中华民国成立后利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③利润上升可能与北洋军阀政府支持相关 ④一战期间大生一厂发展规模在逐步扩大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9.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毛泽东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阐述了“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等问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 B.经济建设中出现“左”倾苗头
C.制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D.学习苏联建设的经验
10.罗马帝国时期,行政司法官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件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判决的案例成为罗马法的重要来源。这一做法
A.保证了罗马法的公平正义 B.协调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C.有助于罗马法的发展完善 D.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确立
11.佛罗伦萨著名画家波提切利(1446—1510)运用新的绘画方法,发展了中世纪的装饰风格,创造出富于线条节奏、精致明净的独特画风,其作品《春》《维纳斯的诞生》,富有生气地描绘了美惠三女神、女神维纳斯的形象。这些作品
A.体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B.表明现实主义已成为时代主流
C.推动非宗教理性时代的到来 D.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绘画风格
12.卢梭认为,当人民不是自己亲自服务而是掏钱来让别人为自己从事公共事务的时候,国家就濒临灭亡了。由于金钱和懒惰,人们就会失去自己的权利,而有了可以奴役自己祖国的军人和可以出卖自己祖国的代表。据此推知卢梭( )
A.鼓励人民勤劳致富 B.猛烈押击拜金主义
C.认为主权不能分割 D.主张实行直接民主
13.19世纪英国思想家密尔提出,公共事务管理应主要掌握在富人手里;投票权应规定非熟练工人有一张投票权,熟练工人有两张,工头有三张,农场主、制造业者、商人有三到四张,著作家、艺术家、公务员、大学毕业生等有五到六张。据材料可知密尔主张
A.政治权力是富人的特权 B.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C.制约工人掌握政治权力 D.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14.战国时期,随着农业的迅速发展,各国统治者积极推动各地物产在全国流通。工商业者“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弃”,以求得最大的利润。这表明
A.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群体的主体 B.商品经济发展超过农业经济
C.商品经济是农本经济的补充 D.统治者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出台的第一部基本法,被毛泽东誉为“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该法律的颁布
A.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成果 B.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遵循新中国宪法的人民民主原则 D.促进了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形成
16.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各具特色的文明古国,如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和中国等,他们在各自的地理区域内基本上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这主要是因为
A.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不相同 B.各地区的社会形态不同
C.文明所处的时空条件不同 D.各地区的政治制度不同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独尊儒术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 明清时期……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这一现象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张?该主张有什么样的目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的核心主张,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 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较关键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里,地理大发现揭示了新大陆的存在,从而预示了世界历史的全球性阶段的来临。……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构成了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整个地球的外形首次被确定和绘入地图……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全球性扩散……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与南北美洲或东欧的贸易,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欧洲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织品……另一原因,在于(欧洲)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白银的跨大陆流动大潮中,中国和欧洲的金银比价差距是一个主要动力。中国金银比价长期高于欧洲,早年是1:3甚至更低,明初大概是1:6- 1:5,随后到1:8-1:7,直到清代仍旧高于欧洲,欧洲中世纪一般是1:14-1:10,甚至更高。按照美国经济史学家汉密尔顿1934年的数据,1643-1650年金银比价为1:15.45。地理大发现引爆了全球化。根据学者德科民的统计:1571-1821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银子共计4亿比索,其中的1/2流入中国。白银的流入,不仅使元之后历朝帝王屡次禁银的努力付诸东流,也使得中国经济加速货币化,无意间进入全球化搅拌之中。
——据徐瑾《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界白银流动的原因,并指出这种流动带来的影响。
19.郑观应是中国近代企业家和思想家,其经济思想颇为丰富,具有鲜明的 时代特点和个性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为英国太古洋行的买办,郑观应颇受器重,年薪丰富。李鸿章邀请他脱离买办,专任轮船招商局帮办时,他“虑官督商办之局,权操在上,不若太古知我之真,有合同可恃,无意外之虑”,故“心若械伊,殊难臆决”。但发展民族经济抵御列强侵略的愿望使他最终决定脱离买办生涯,这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从此他试图全力将经营管理 近代工商企业的经验和才干用之发展民族经济事业,履行其“初则学商成于外人,继则与 外人商战”的设计,实现其商战致胜的梦想。
材料二 郑观应的学习借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对先进国家经验的借鉴,一是对落后国家教训的总结。对先进国家经验的借鉴又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中日甲午战争前,他经常把泰西列强作为比较与借鉴的对象,学习他们的企业管理体制、使用机器等。中国总的国情是人口繁多,劳动力素质低而市场大,故劳动力价抜低廉,所以他主张采用机器的同时也兼用人力。甲午战后,他认为亟应总结日本成功的经验,学习其恤商惠工政策,设立各级商务机构,加快培养实学人才,培养之法——“仿日本师范学校”,学用结合。他还认为一些落后国家不能自强,工商不振,或被瓜分,或为他国侵占,实足为中国之鉴。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华山《论中国近代早期经济思想的时代特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郑观应对洋务企业和外商企业的不同认识,并分析其脱离外商 企业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述郑观应的学习西方的内容,并概括其经济思想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郑观应的思想情怀。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是中国“新史学”的创始人,1902年,他发起的“史界革命”,推动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化。梁启超的《新史学》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批评旧史学有“四弊”,即“知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由“四弊”而生出“二病”:一是“能铺叙而不能别我”,二是“能因袭而不能创作”。第二,认为“历史者,叙迷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对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是孔子的言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宋代陆九渊的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言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是荀子的言论。因此答案为C。
2.A
【详解】根据材料唐太宗签署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可知门下省能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故答案为A选项。材料涉及的是三省六部而非三公制度,B选项排除。最高决策权是皇帝而非门下省,C选项排除。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是清朝设立军机处后,D选项排除。
3.B
【详解】表格列举出吕瑞、毕士安和寇准都属于书生气,老成持重,说明政治相对保守,B正确;表格难以说明重文轻武的格局,A错误;理学兴起北宋时期,表格难以体现,C错误;科举制度材料体现不出,D错误。
4.A
【详解】根据“明成祖朱棣常命他们在身边备顾问”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秘书咨询机构以处理政事,所以解缙、黄淮当时应该供职于内阁,故选A;军机处设置于清朝,排除B;礼部和兵部都是国家的执行部门,并非用以“备顾问”,排除CD。
5.A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19年”“山东交涉及北京学界之举动”联系1919年巴黎和会上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首先引起北京学生的游行示威,五四运动爆发,故答案为A;国民革命运动是1924-1927年,不符合题意,B错误;华北事变是1935年,C错误;一二﹒九运动是1935年,D错误。
6.C
【详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都是攻打中心城市,走“城市中心”道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都失败了,表明“城市中心”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因此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选C;中共二大时间是1922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是1927年,A错误;国民革命运动是1924年开始,B错误;长征与图中的几次起义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7.C
【详解】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民用工业,而轮船招商局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属于民用工业,故C正确;ABD项都是军用工业,排除。
8.B
【详解】根据图中所给数据,1914年资本额从1913年“1130000”变为“2000000”,1915年锭数从1914年“40800”变为“60000”,但此后锭数和资本额不变。故①正确,④不正确;利润一栏,从1913年到1918年,虽然有升有降,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故②正确;材料中“1913—1915年(处于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张謇担任农商总长”,可见③正确。综合可见,B项正确,ACD错误。
9.A
【详解】《论十大关系》是中共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其背景是总结前一阶段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同时吸取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教训,为了少走弯路,因此这一报告体现了中共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精神,选项A正确;报告的内容符合中国的国情,没有“左”倾苗头,排除B;1956年一五计划已经开始,排除C;报告是吸取苏联建设中的教训,而非借鉴经验,排除D。
10.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罗马法的来源之一包括法官对具体案例的判决,此举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力,赋予罗马法灵活性与实用性,以适用于广阔的被征服地区的不同情况,从而促进罗马法的发展完善,C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无法起到保证罗马法的公平正义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不是来协调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的,排除B项;罗马法体系确立的标志是《查士丁尼法典》(《民法大全》),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中“富有生气地描绘了美惠三女神、女神维纳斯”可知,这些作品突出了人体美和人性化,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A项正确;19世纪以后才兴起了注重表现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美术,B项错误;启蒙运动开启了非宗教理性时代的到来,C项错误;新古典主义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故排除D项。故选A。
12.D
【详解】根据材料“当人民不是自己亲自服务而是掏钱来让别人为自己从事公共事务的时候,国家就濒临灭亡了”可以看出卢梭认为任命要亲自从事公共事务,也就是人民要有主权,且要自己亲自去管理国家,这说明卢梭主张实行直接民主,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直接民主,不是鼓励人民勤劳致富,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主张直接民主,没有强调抨击拜金主义,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直接民主,没有体现主权不能分割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题干反映出英国思想家密尔一方面主张公共事务管理应主要掌握在富人手里,另一方面限制工人的投票权,可见他主张制约工人掌握政治权力,C正确;政治权力是富人的特权只是对应题干材料中的部分内容,A排除;题干没有体现密尔主张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或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是体现他认为应限制工人掌握政治权力,BD排除。故选C。
14.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战国时期,在农业发展的前提下,统治者的政策和商人的努力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可知使此时期的商品经济成为了农业经济的重要补充,C项正确。工商业者的活跃,工商业的发展并不能反映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群体的主体,故A错误;B、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C项。
15.D
【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规定了男女在婚姻中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男女平等,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所以有利于促进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形成,故选D;该法律的颁布是在1950年,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以前,排除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此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确立,排除B;新中国宪法是在1954年才颁布的,排除C。
16.C
【详解】根据材料中“他们在各自的地理区域内基本上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可知,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了文明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和中国都发生在大河流域,都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发展程度大致相同,A项排除;四大文明古国的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时期,B项排除;政治制度不是文化呈现多元性的主要原因,D项排除。故选C项。
17.(1)现象:百家争鸣
背景: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思想文化:文化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阶级:士阶层崛起。
(2)主张:“春秋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3)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详解】(1)现象:根据“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可得出是百家争鸣背景: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主要包括有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思想文化:文化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阶级:士阶层崛起。
(2)主张:根据“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主要有“春秋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根据所学可得出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3)主张:根据“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可得出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的主张。经济根源:结合所学可得出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8.(1)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引发了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促进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方国家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欧洲对亚洲商品的大量需求(亚欧贸易的发展) ;金银比价差异下的巨大利润吸引。
影响:对欧洲:大量白银流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西欧出现了价格革命"。对中国:促进了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出现了白银货币化。对世界:加强了各地的联系和经济交流;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全球一体化。
【详解】(1)根据“地理大发现揭示了新大陆的存在,从而预示了世界历史的全球性阶段的来临”得出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根据“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全球性扩散”得出引发了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航路的开辟还促进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方国家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
(2)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列强开始对外进行殖民扩张,欧洲对亚洲商品产生了大量需求 ;根据“中国和欧洲的金银比价差距是一个主要动力”得出金银比价差异下的巨大利润吸引。影响:根据“白银的流入,不仅使元之后历朝帝王屡次禁银的努力付诸东流,也使得中国经济加速货币化,无意间进入全球化搅拌之中”可从不同角度展开阐述,对欧洲来说是大量白银流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西欧出现了价格革命"。对中国来说是促进了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出现了白银货币化。对世界来说是加强了各地的联系和经济交流;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全球一体化。
19.(1)认识:洋务企业政府操纵,变化较大;外商企业管理规范,比较稳定;原因:实现抵御列强的愿望;实现商战致胜的抱负。
(2)内容:管理体制的建设;机器的应用;惠商政策的推行;实学人才的培养。特点:择优而学,避免失误;关注时局,不断发展;符合国情,学用结合。
(3)爱国;善于学习。
【详解】(1)“不同认识”,据材料一信息“虑官督商办之局,权操在上,不若太古知我之真,有合同可恃,无意外之虑”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企业政府操纵,变化较大;外商企业管理规范,比较稳定等角度分析。“原因”,依据材料一信息“但发展民族经济抵御列强侵略的愿望使他最终决定脱离买办生涯……实现其商战致胜的梦想”得出:实现抵御列强的愿望;实现商战致胜的抱负。
(2)“内容”,据材料二信息“他经常把泰西列强作为比较与借鉴的对象,学习他们的企业管理体制、使用机器等”得出:管理体制的建设、机器的应用;由材料“甲午战后,他认为亟应总结日本成功的经验,学习其恤商惠工政策,设立各级商务机构,加快培养实学人才”得出:惠商政策的推行、实学人才的培养。“特点”,依据材料二信息“一是对先进国家经验的借鉴,一是对落后国家教训的总结”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择优而学、避免失误;“中日甲午战争前,他经常把泰西列强作为比较与借鉴的对象……甲午战后,他认为亟应总结日本成功的经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关注时局、不断发展;依据所学知识从符合国情、学用结合的角度补充。
(3)“思想情怀”,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爱国、善于学习等角度分析。
20.观点:梁启超的“史界革命”推动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化。
论证: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在加上戊戌变法的失败,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的需要,梁启超发起了“史界革命”,主张建立新史学,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对中国传统史学做了激烈批评,体现了“经世致用”观。新史学持历史进化论观点,区别于传统史学复古,循环的观念;新史学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区别于传统史学以皇族王朝为历史中心;新史学以以全体国民为读者对象,区别于传统史学为帝王个人提供借鉴,对当时的史学变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推动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化,促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
总之,梁启超的新史学的宗旨是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推动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化
【详解】本题属于历史论证题,首先依据材料“梁启超是中国“新史学”的创始人,1902年,他发起的“史界革命”,推动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化”和梁启超新史学的内容可以得出观点是梁启超的“史界革命”推动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化,然后结合梁启超新史学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