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60分)
1.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下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位于长江下游的是( )
①仰韶文化 ②红山文化 ③河姆渡文化 ④良渚文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2.在龙山文化遗址考古中发现,氏族或家族墓地已不再流行,墓葬大多数分布在个体家庭的房屋附近或者院落内,个体家庭已是社会主体。据此推断,当时( )
A.氏族观念消失 B.私有制度产生
C.阶级分化明显 D.个体农户出现
3.历史学家王家范认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可以用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周王直接管理地方 B.以血缘为特征的政治体系
C.统治者权力的集中 D.奴隶制王位世袭制度开创
4.《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5.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6.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一规定旨在( )
A.实现富国强兵 B.保护农民利益 C.推行重农抑商 D.承认土地私有
7.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zhēng”“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独断性和随意性
8.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那么,从封建政治到郡县政治实质上反映的政治演化趋势是
A.从人治走向法治 B.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C.从世袭走向科举 D.从分封制度到郡县制度
9.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10.西汉刺史秩仅六百石,只相当于一个中下等县令的品秩,却“奉诏六条察州”,监察秩二千石的郡国守、相乃至诸侯王。有评论者认为,这样可以使得“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饬吏治之威重”。这体现出西汉刺史制度的显著特点是
A.内容丰富,体系完备 B.以小监大,以卑督尊
C.地位独立,专权跋扈 D.分工合作,职责明确
11.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地方登强独霸一方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2.以下与“九品中正制” 相一致的是 (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1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1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15. “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
A.政府禁止奢侈之风
B.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
C.战争频繁铜镜难得
D.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
16.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①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②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
③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④都是因暴政而亡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度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是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18.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 )
A.开元盛世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
19.三省六部制是西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该制度的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官员权责不清的弊端
B.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有利于选贤举能,保证政治清明
D.中央机构分工明确,互相制约,减少了决策失误
20.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农民以人丁为主向政府交纳赋税;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变化基于( )
A.均田制的破坏 B.土地经营权的改变
C.商品经济发展 D.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21.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A.文化多元 B.风格单一 C.反映市民生活 D.固守传统
22.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曾对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和亲。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 B.吐蕃 C.鲜卑 D.女真
23.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严谨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25.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26.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27.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
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B.鲜卑、女真、蒙古、匈奴
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 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
28.金朝“猛安谋克”是以军事需要而建立和发展的军事组织,其成员平时在各自部落内从事狩猎、捕鱼劳动,一遇战争,青壮年便应征召去打仗,并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据此可知,猛安谋克制度( )
A.维护了金朝统治秩序 B.具有兵民合一的鲜明特色
C.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D.保留契丹民族的游牧传统
29.对于西藏地区,设立直属中央政府的机构宣政院进行管辖是在(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0.《元史》记载:“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下列项中,直接有助于这一现象出现的是( )
①驰道、直道的修筑②驿站的设置③奏折制度的设置④急递铺的设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31.(本题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实行盐铁私营,“吴王专(垄断)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救济穷人),以成私威。私威积而逆节(叛逆朝廷)之心作(《盐铁论.禁耕第五》)。”汉武帝中期,由于多次征讨匈奴,导致国库空虚财政入不敷出。“而富商大贾或蹛财役贫(聚敛财物,奴役贫民),转毂百数(财富百车),废居居邑(囤积居奇),封君皆低首仰给(仰仗他们供给物资)焉。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帮助解决)国家之急,黎民重困(《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公元前119年,桑弘羊等人的鼓动下,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是以万物流通,而朝廷富实。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制赏,皆赡大司农(依靠盐铁专营的机构)。”
东汉时,“式(卜式,人名)既在位,见郡国(全国各地)多不便(以……不便;指责)县官作盐铁,(认为)铁器苦恶(不结实),贾(价格)贵,或强令民卖买之《汉书.食货志》。”
(1)据材料一,概括盐铁官营的背景。(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代的盐铁官营政策进行评价。(8分)
32.(本题12分)材料 唐代武则天曾利用佛教为改朝换代制造舆论,佛教几乎成了武周的国教。武则天修建了很多佛寺,许多人出家为僧。佛教势力发展,“是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全国的僧尼人数膨胀到数十万。僧尼不服役、不纳税,建寺造像又是绝大的浪费,给封建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危机。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议,下令裁汰僧尼,强迫一万二千僧尼还俗。同年下令,所在不得创建佛寺,并禁止民间铸佛像和抄写佛经。这些措施,使武周以来滥兴佛寺、广度借尼的歪风遭到沉重打击,抑制了佛教势力的发展,对改善国家财政状况具有明显的极作用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初佛教盛行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采取抑制佛教政策的影响。(6分)
33.(本题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主要防范诸蒙古部落的叛乱,派驻许多蒙古骑兵团在河南江北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来进行军事控制;而东南是天下财赋重地,行省设置是为了搜刮财富进统治者囊中。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常以大江、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元朝则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元朝以五事“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平”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标准。
——据《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整理
材料二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代省制……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行省制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8分)
振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答案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60分)
1.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下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位于长江下游的是( )
①仰韶文化 ②红山文化 ③河姆渡文化 ④良渚文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详解】注意限定信息“长江下游”,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文化位于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良渚文化位于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均属于长江流域,③④正确;仰韶文化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红山文化位于东北地区西南部,①②错误。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在龙山文化遗址考古中发现,氏族或家族墓地已不再流行,墓葬大多数分布在个体家庭的房屋附近或者院落内,个体家庭已是社会主体。据此推断,当时( )
A.氏族观念消失 B.私有制度产生
C.阶级分化明显 D.个体农户出现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墓葬大多数分布在个体家庭的房屋附近或者院落内,个体家庭已是社会主体”和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存在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个体家庭已是社会主体,说明私有制度产生,B项正确;氏族观念至今还存在,排除A项;材料没有存在阶级之间对比,得不出阶级分化明显的结论,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农户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3.历史学家王家范认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可以用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周王直接管理地方 B.以血缘为特征的政治体系
C.统治者权力的集中 D.奴隶制王位世袭制度开创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促使政权与族权的相结合,体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C项;夏朝已有王位世袭制,排除D项。故选B项。
4.《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答案】C
【详解】《诗》、《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故选C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大受打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司马迁撰《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关,故排除D项。
5.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
6.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一规定旨在( )
A.实现富国强兵 B.保护农民利益 C.推行重农抑商 D.承认土地私有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可知,商鞅变法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说明商鞅变法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强兵的信息,排除A项;保护农民利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维护的是国家的利益,排除B项;承认土地私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7.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zhēng”“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独断性和随意性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制度的特征之一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其中避讳制度体现的皇帝独尊,C项正确;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之一,排除A项;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的说法与皇帝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独断性和随意性,排除D项。故选C项。
8.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那么,从封建政治到郡县政治实质上反映的政治演化趋势是
A.从人治走向法治 B.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C.从世袭走向科举 D.从分封制度到郡县制度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贵族政治,郡县制是以地域关系为纽带的官僚政治,因此从封建政治到郡县政治实质上反映的政治演化趋势是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B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科举制是隋朝时期确立的,排除C项;D项属于表象,不属于实质,排除。故选B项。
9.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汉初实行的黄老学说,道家思想。充分发挥文书功能,只是表面现象。材料并没有体现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B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10.西汉刺史秩仅六百石,只相当于一个中下等县令的品秩,却“奉诏六条察州”,监察秩二千石的郡国守、相乃至诸侯王。有评论者认为,这样可以使得“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饬吏治之威重”。这体现出西汉刺史制度的显著特点是
A.内容丰富,体系完备 B.以小监大,以卑督尊
C.地位独立,专权跋扈 D.分工合作,职责明确
【答案】B
【详解】考查汉代的监察制度。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小监大,以卑督尊”的刺史监察体制,一方面可以使刺史手握以卑察尊的权力,竭尽全力去纠劾。另一方面,刺史秩低位卑又易于为皇权所控制,以防止他们干预地方行政,背离监察的初衷,故选B项,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仅是西汉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排除A项;汉代设立了御史台、司隶校尉、州刺史三套监察机构,彼此间分工合作,职责明确,形成了一套较严密的行政监督体系,而这些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D项。故选B项。
11.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地方登强独霸一方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详解】结合题意可知,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D项正确;农民起义,不属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排除A项;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专权的局面,并非朝中大将篡夺皇位,排除B项;地方豪强独霸一方,不属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12.以下与“九品中正制” 相一致的是 (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A项正确;唐朝选官取士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无关,排除B项;“立嫡以长不以贤”是宗法制的特点,排除C项;“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描绘的是东汉时期的察举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答案】C
【详解】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并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是因为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的发展,故C正确;A与材料时间不符;社会动荡不安不利于经济发展,B错误;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D错误。
1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答案】D
【详解】魏晋时期,斥责佛教的人在指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危害的同时,强调“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这正是儒家伦理的体现,也表现了佛教“四大皆空”与它的冲突抵触。
【考点定位】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儒佛道三教的冲突和融合(三教合一)。
15. “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
A.政府禁止奢侈之风
B.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
C.战争频繁铜镜难得
D.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中“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可知,题干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民族交融,鲜卑习俗受汉人习俗影响,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16.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①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②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
③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④都是因暴政而亡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故①符合题意;秦朝修筑了长城,隋朝开凿了大运河,故②符合题意;秦朝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秦朝被推翻。隋炀帝的暴政引发农民起义,最后隋朝被推翻。秦朝和隋朝都是因暴政而亡,故④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②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隋朝没有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故③不是共同点,因此BCD选项错误。
17.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度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是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答案】C
【详解】首先,科举制并非是秦朝时所创,而是隋朝所创。初时也并未以八股为试,而是明清时候才出现的。其次,该网友对科举制的评价持否定态度,主要论述的就是科举制的消极作用。因此,该网友对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是有问题的。
18.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 )
A.开元盛世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C项正确;开元盛世是在唐玄宗统治时期,排除A项;文景之治是在汉朝,排除B项;康乾盛世是在清朝,排除D项。故选C项。
19.三省六部制是西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该制度的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官员权责不清的弊端
B.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有利于选贤举能,保证政治清明
D.中央机构分工明确,互相制约,减少了决策失误
【答案】D
【详解】三省六部制下,实行群相制度,中央机构分工明确,互相制约,减少了决策失误,D项正确;三省六部并未涉及地方官员,排除A项;三省六部并未完全解决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C项描述的是科举制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20.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农民以人丁为主向政府交纳赋税;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变化基于( )
A.均田制的破坏 B.土地经营权的改变
C.商品经济发展 D.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行,政府用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向土地为主转变,A项正确;以“资产”作为征税的主要标准并非土地经营权改变的产物,排除B项;唐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发展不是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的原因,排除C项;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说明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而非强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1.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A.文化多元 B.风格单一 C.反映市民生活 D.固守传统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中“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含有“中亚元素”,可见唐朝文化具有多元特征,A项正确;风格单一与题干中“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中亚元素”不符合,排除B项;题中信息并没有提及市民生活等有关世俗化的内容,排除C项;D项强调“固守传统”,与题干中“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中亚元素”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2.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曾对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和亲。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 B.吐蕃 C.鲜卑 D.女真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唐朝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与少数民族吐蕃实行和亲政策,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到吐蕃,与赞普松赞干布结婚。其后还有金城公主下嫁赞普赤德祖赞,并结成联盟,将唐朝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吐蕃。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蕃关系(课标外)(华东师大版)。
23.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杯酒释兵权”,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知州;设转运使转运地方大部分赋税到中央,故①②③正确。唐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24.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严谨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可知,唐朝科举,除了考场上辞章的发挥,还参考应试者的声望名誉,宋朝科举则实行糊名法,一律以答卷的文采高低作为标准,考试程序更加严谨,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有所减少”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说明宋代和唐代都重视进士科,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25.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错误。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重点内容
【名师点睛】王安石变法的目的①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②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王安石变法的内容:①富国之法:为改变积贫的局面——政策、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②强兵之法:为改变积弱的局面——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③取士之法: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本题是从王安石变法中增加财政收入角度考查的,通过材料的解读选出正确答案不难。
26.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答案】D
【详解】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各个政权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体现了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力量消长,答案为D;各民族始终处于战争状态与材料不符,排除A;北宋960年建立,1127年灭亡,实际超过了100年,排除B;南宋建立的时候,辽政权已经被金所灭,排除C。
27.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
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B.鲜卑、女真、蒙古、匈奴
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 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于916年建立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1038年党项族建立西夏政权,都城于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金与南宋政权长期对峙,在金世宗时期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蒙古建立的元朝完成国家了统一,创制文字,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度,因此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契丹、党项、女真、蒙古,A项正确;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匈奴是西北地区游牧民族,B项排除;吐蕃是藏族政权,满洲建立了满族政权,与材料不符,C项排除;鲜卑政权建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D项排除。故选A项。
28.金朝“猛安谋克”是以军事需要而建立和发展的军事组织,其成员平时在各自部落内从事狩猎、捕鱼劳动,一遇战争,青壮年便应征召去打仗,并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据此可知,猛安谋克制度( )
A.维护了金朝统治秩序 B.具有兵民合一的鲜明特色
C.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D.保留契丹民族的游牧传统
【答案】B
【详解】社会成员平时从事狩猎、捕鱼等劳动,遇到战争,青壮年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应征打仗,反映出猛安谋克制度具有兵民合一的鲜明特色,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猛安谋克”维护了金朝统治秩序,排除A项;“猛安谋克”增强而非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排除C项;“猛安谋克”是女真而非契丹民族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29.对于西藏地区,设立直属中央政府的机构宣政院进行管辖是在(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B
【详解】元朝建立后,对西藏行使行政管理权,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事务。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30.《元史》记载:“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下列项中,直接有助于这一现象出现的是( )
①驰道、直道的修筑②驿站的设置③奏折制度的设置④急递铺的设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于是四方往来之使,止则有馆舍,顿则有供帐,饥渴则有饮食”,说明公差往来人员途中有提供生活服务的场所,根据所学可知,元代设置的驿站、急递铺,能满足以上需求,D项正确;驰道、直道的修筑有助于交通往来,不能直接提供生活服务。奏折制度始于清朝,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31.(本题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实行盐铁私营,“吴王专(垄断)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救济穷人),以成私威。私威积而逆节(叛逆朝廷)之心作(《盐铁论.禁耕第五》)。”汉武帝中期,由于多次征讨匈奴,导致国库空虚财政入不敷出。“而富商大贾或蹛财役贫(聚敛财物,奴役贫民),转毂百数(财富百车),废居居邑(囤积居奇),封君皆低首仰给(仰仗他们供给物资)焉。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帮助解决)国家之急,黎民重困(《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公元前119年,桑弘羊等人的鼓动下,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是以万物流通,而朝廷富实。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制赏,皆赡大司农(依靠盐铁专营的机构)。”
东汉时,“式(卜式,人名)既在位,见郡国(全国各地)多不便(以……不便;指责)县官作盐铁,(认为)铁器苦恶(不结实),贾(价格)贵,或强令民卖买之《汉书.食货志》。”
(1)据材料一,概括盐铁官营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代的盐铁官营政策进行评价。
【答案】(1)背景:①地方诸侯和豪强实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②财政危机;③富商不急国家之困,还乘机敛财。
(2)评价
积极作用①打击了豪强和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增加了政府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③增强了国家力量,巩固了政权。
弊端①质量差;②价格贵;③强买强卖。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吴王专(垄断)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救济穷人),以成私威。私威积而逆节(叛逆朝廷)之心作”可知,地方诸侯和豪强实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根据材料“汉武帝中期,由于多次征讨匈奴,导致国库空虚财政入不敷出”可知,财政危机;根据材料“而富商大贾或蹛财役贫(聚敛财物,奴役贫民),转毂百数(财富百车),废居居邑(囤积居奇),封君皆低首仰给(仰仗他们供给物资)焉。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帮助解决)国家之急,黎民重困”可知,富商不急国家之困,还乘机敛财。
(2)评价积极作用:根据材料“是以万物流通,而朝廷富实。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制赏,皆赡大司农”可知,打击了豪强和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政府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增强了国家力量,巩固了政权。弊端:根据材料“见郡国(全国各地)多不便(以……不便;指责)县官作盐铁,(认为)铁器苦恶(不结实),贾(价格)贵,或强令民卖买之”可知,质量差、价格贵、强买强卖。
32.(本题12分)材料 唐代武则天曾利用佛教为改朝换代制造舆论,佛教几乎成了武周的国教。武则天修建了很多佛寺,许多人出家为僧。佛教势力发展,“是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全国的僧尼人数膨胀到数十万。僧尼不服役、不纳税,建寺造像又是绝大的浪费,给封建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危机。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议,下令裁汰僧尼,强迫一万二千僧尼还俗。同年下令,所在不得创建佛寺,并禁止民间铸佛像和抄写佛经。这些措施,使武周以来滥兴佛寺、广度借尼的歪风遭到沉重打击,抑制了佛教势力的发展,对改善国家财政状况具有明显的极作用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初佛教盛行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采取抑制佛教政策的影响。
【答案】(1)背景: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动荡,佛教获得极大发展;武则天利用佛教为改朝换代制造舆论;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2)影响:①打击了武周以来崇佛的歪风,抑制了佛教势力的增长;②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维护中央的统治,社会稳定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佛教势力发展”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动荡,佛教获得极大发展;根据材料“唐代武则天曾利用佛教为改朝换代制造舆论”可知,武则天利用佛教为改朝换代制造舆论;根据所学知识,从唐朝儒学发展状况可知,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影响,根据材料“武周以来滥兴佛寺、广度借尼的歪风遭到沉重打击”可知,打击了武周以来崇佛的歪风,抑制了佛教势力的增长;根据材料“对改善国家财政状况具有明显的极作用”可知,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僧尼不服役、不纳税,建寺造像又是绝大的浪费,给封建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危机”可知,有利于维护中央的统治,社会稳定。
33.(本题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主要防范诸蒙古部落的叛乱,派驻许多蒙古骑兵团在河南江北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来进行军事控制;而东南是天下财赋重地,行省设置是为了搜刮财富进统治者囊中。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常以大江、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元朝则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元朝以五事“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平”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标准。
——据《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整理
材料二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代省制……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行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
【答案】(1)特点:元朝行省设置的具体目的有所不同;行省划分的依据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分裂的地理基础;重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注意整顿地方的吏治。
(2)影响:行省制度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详解】(1)根据材料“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主要防范诸蒙古部落的叛乱……而东南是天下财赋重地,行省设置是为了搜刮财富进统治者囊中”,可得出设置的具体目的不同;根据材料“元朝则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可得出行省划分的依据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分裂的地理基础;根据材料元朝以五事“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平”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标准,可得出重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注意整顿地方的吏治。
(2)根据材料“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得出行省制度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