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全册化学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全册化学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练习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1-23 21:5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O3 B.SO3 C.NaOH D.K2SO4
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不需放少量水的是
A.硫磺 B.红磷 C.铁丝 D.蜡烛
3.下列活动中,没有运用氧气的相关性质的是( )
A.做高能燃料 B.富氧炼钢 C.急救输氧 D.动植物呼吸
4.下列有关催化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只能加快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
B.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和种类
D.要使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出氧气必须加入二氧化锰,否则就不能发生分解反应
5.下列关于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B.二氧化碳是一种空气污染物
C.饼干在空气中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D.空气质量日报中所列空气质量指数级别越低,空气质量越差
6.水是生命之源,以下生活中的“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矿泉水 B.干净的河水 C.硬水 D.蒸馏水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混合物都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B.纯净物只是有一种物质组成
C.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D.冰水属于混合物
8.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是
A.使反应更激烈 B.使现象更明显
C.防止火星四射 D.防止集气瓶底炸裂
9.在进行实验室制取和收集 O2 的过程中,有关做法不正确的是
A.选择装置①或②作为 O2 的发生装置 B.选择装置③或④作为O2 的收集装置
C.装置④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 D.将装置①中的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液面以下
10.利用如图装置验证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 B.白磷的作用是消耗试管中的氧气
C.白磷熄火、试管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 D.最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40mL刻度线处
11.一氯胺(NH2Cl)是国家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新增的一种消毒剂,下列关于一氯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氯胺是氧化物 B.一氯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1.5g
C.一氯胺由三种元素组成 D.一氯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12.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涉及到四种原子 B.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C.该反应的生成物中没有单质 D.该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变化
13.硝酸在光照时会发生反应:,该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4.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代表氧气 B.t2时刻,O2开始产生
C.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 D.起催化作用物质的质量一直保持不变
15.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设计如图装置,利用传感器技术测得实验过程中温度、压强和氧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中 B 到 C 点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是燃烧放热
B.Y 是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C.实验过程中大致在 t3 时刻打开活塞 K
D.压强曲线中 D 到 E 点变化的原因是水进入集气瓶
二、填空题
16.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R.J.S.Rayleigh, 1842-1919)在测定氮气的密度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取了氮气,结果却发现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到的氮气密度不相等.
(1)一种方法是通过除去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余下氮气的方法制得氮气,然后测量它的密度为1.2572克/升.
(2)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氨氧化原理:把氨气通入装有黑色氧化铜固体的玻璃管中进行加热,测得生成的氮气密度为1.2508克/升.开始瑞利认为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不当引起了实验误差,但经过多次实验,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密度之间总有一个微小的差异.瑞利没有放过这一微小差异,经过两年精确的实验研究和推理分析,他和英国化学家拉姆塞终于找到造成这一微小差异的答案.(1)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其密度之间的微小差异是由 ________ (“必然”或“偶然”)因素造成的.两位科学家最后找到的答案是 ________ .
(3)根据上述材料,最能体现了两位科学家具有 ________ 的精神.
A.淡泊名利,献身科学 B.敢于牺牲,百折不挠
C.勇于探索,精益求精 D.教书育人,诲人不倦.
17.地壳中各元素含量按从高到低的顺序,铝元素含量仅次于________;空气中能供给呼吸的物质是__________。
18.分析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并从给定的选择项中把可能的原因用字母填入括号内。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破裂_________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水槽中的水变为紫红色_______________;
(3)将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却未能看到细铁丝发生燃烧______________;
(4)制氧气时加热后却发现管口没有气泡产生________________。
A.试管口未放棉花 B.试管外壁有水 C.装置漏气 D.氧气不纯
19.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和二氧化氯(ClO2)是常用消毒剂。
(1)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ClO2属于____________(填序号)。
A 混合物 B 化合物 C 氧化物
三、实验题
20.掌握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积极动手实验,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基础。图甲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
(1)取一定量的高锰酸钾粉末装入试管中,应选择的仪器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药匙 B.镊子 C.玻璃棒
(2)图甲中收集氧气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法。
(3)加热试管时,先使酒精灯火焰在试管下方___________,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高锰酸钾所在部位加热。
(4)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正确操作是图乙中的___________(填字母)。
2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结合如图所示回答问题。
(1)写出实验室中通过乙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就是以绿色化学的理念和原则来指导实验工作。从实验原料和反应过程的绿色化考虑,你认为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甲、乙、丙三种制取氧气的途径中,_____(填“甲”“乙”或“丙”)途径更能体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3)指出仪器名称 a _____;b _____。
(4)发生装置装药品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_____。
(5)小康同学准备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她应该选择_____装置作为发生装置,但是该装置存在的一处错误是_____;该装置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原因是_____;若用 D 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
(6)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已经将集气瓶拿出水面后,接下来应先_____,再_____,以防止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中,造成试管破裂。
(7)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它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本质区别是:_____。
(8)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认真思考后,认为可选用下图装置进行收集氧气。若集气瓶中的气体是空气,那么进气口应是_____(填“a”或“b”)。
四、计算题
22.在电解水试验时,某仪器负极产生了200毫升气体,则此时产生氧气的质量是多少?(通常情况下氢气密度0.09g/L,氧气密度为1.43 g/L,结果保留三位小数)若采用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的方法得到这些氧气,至少需要空气的体积是多少?
23.某实验小组同学利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氧气,在100mL的集气瓶中装满的水,不小心造成集气瓶的水洒出一部分。然后用排水集气法将集气瓶内的水全部排出,收集一瓶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小木条复燃。请回答:
(1)通过上述实验可以看出,使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集满的方法______。(填“可靠”或“不可靠”)
(2)计算收集100mL氧气体积分数为60%气体时,集气瓶中的应注入水的体积是多少?(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按20%计,写出计算过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D
3.A
4.C
5.C
6.D
7.D
8.D
9.C
10.D
11.C
12.B
13.B
14.C
15.B
16.(1) 必然 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含有其他气体,例如稀有气体等 (2) C
17.(1) Si (2)O2
18.(1) B A (2) D C
19. (1) +1 (2) BC
20.(1) A 向上排空气 (2) 来回移动 (3) B
21. (1) 甲 长颈漏斗 水槽 检查气密性 A 试管内没有塞一小团棉花 (2) 防止泠凝水倒流入试管将试管炸裂 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瓶口,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集满 (3) 把导管移出水面 停止加热 工业上制取氧气属于物理变化,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a
22.0.143g;476.2 mL
23.(1)不可靠
(2)解:假设水的体积为,
根据题意则有:
解方程则有:,
故集气瓶中应注入水的体积为50mL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