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课后即时训练
一、基础知识
1、记字形。
(1)点zhuì________ (2)chuò________泣
(3)chuò________ (4)qiàn________影
(5)绥jìng________ (6)liàng________女
(7)liǎn________裾 (8)眼jiǎn________
(9)入liàn________ (10)niǎo________娜
(11)xiāo________雄 (12)fú________趋雀跃
(13)和xié________ (14)kāi________油
(15)xié________老 (16)diàn________记
(17)diān________量 (18)diǎn________脚
2、给加粗字注音。
①混(________)沌 ②潭柘(________)寺 ③驯(________)鸽 ④一椽(________)破屋 ⑤平平仄(________)仄 ⑥歧(________)韵 ⑦颓(________)废 ⑧散文钞(________) ⑨廿(________)四桥 ⑩普陀(________)山
3、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厦门(xià) 落蕊(ruǐ) 处方药(chǔ) 一椽破屋(chuán)
B.椭圆(tuǒ) 烙印(lào) 煞风景(shā) 骁勇善战(xiáo)
C.颓废(tuí) 佝偻(lóu) 潭柘寺(tuò) 逸兴遄飞(chuán)
D.譬如(pì) 龋齿(qū) 廿四桥(niàn) 改弦更张(xián)
4、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依次填入哪一项词语最恰当( )
①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________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________,严厉,________的感触来的。②秋蝉的________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A.情趣 幽怨 萧瑟 衰落
B.情致 幽然 萧索 衰弱
C.情趣 幽远 萧索 衰弱
D.情趣 幽远 萧条 衰落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C.“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D.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6、下列句子,表述最确切的一项是( )
A.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少风。
B.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有味,下得奇,下得更像样。
C.墙头,屋角,灶房门口,茅房边上,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西山的虫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女排不畏强手、英勇顽强,打出了风格、打出了水平,时隔12年再夺奥运金牌,充分展现了女排精神,全国人民无论谁没有不振奋的。
B.9月11日,坦桑尼亚西北部卡盖拉省发生5.7级地震,截至当天16时,已造成至少16人死亡、近数千多房屋损坏和倒塌。
C.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并未写那满山红遍的“香山红叶”,也没写那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他的“故都的秋”是“清”“静”“悲凉”的。
D.长篇电视纪录片《追寻郁达夫》,跟踪记录了在郁达夫诞辰110周年之际,日本郁达夫研究学者铃木正夫教授陪同郁达夫后人,追寻他的足迹、寻找他的遗骸。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故乡的味道,就是红薯的味道。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是红薯养育了我的故乡人。红薯可在春夏两季种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加之深秋之后,气温越来越低,红薯很容易霉变坏掉。
①鲜红薯好吃但不易贮存
②红薯是高产作物
③深秋时节,夜长昼短,天气变凉,红薯已停止生长
④所以生产队每收一块地里的红薯,一家都要分得百十斤或者几百斤
⑤特别是在收和分的过程中,都程度不同地碰破了红薯皮
⑥这时春红薯和夏红薯都要开始收了
A.②①⑥③⑤④ B.②④③⑥①⑤ C.③①⑥⑤④② D.③⑥②④①⑤
二、语言表达
9、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①____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象形字来定义这个集体。②_______它们并不是站立,③____匍匐,像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④____非给它们一个词汇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及“阵营”更合适一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0、对这三节描写的景物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秋蝉残声
B.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
C.院落秋花 北国槐树 北国秋蝉
D.院落秋色 槐树落蕊 北国秋蝉
11、联想一般分为四种: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下列各句联想类型和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
A.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字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C.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D.在南方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12、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到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13、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三、现代文阅读
14、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觉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夭,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写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5段中写芦花冬至不败、红叶三个月以上不落、桕子着在枝头、草根边总带点绿意,表现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形成了江南独特的冬景。
B.第7段中“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是说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
C.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用颜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情调悠闲的水墨画。
D.相比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地在房间里写文章,作者更愿意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步,因为再美的回忆都不如窗外诱人的冬景更有吸引力。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从不同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作者觉得江南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很可爱的,对北方的冬天生活也是很欣赏的。
B.作者将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相结合进行描写,如冬郊散步的愉悦逍遥、曝背聊天的悠闲安宁。这种在对自然画面的描写中添加人的活动的构思,使得文章的人文气息浓郁。
C.文章对江南冬景进行了大量描述,并始终将景物与自身感受融为一体来写,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淳朴,和江南的冬景相得益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3.作者写江南雪景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引用了大量的古诗句。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诗句的?引用这些诗句有什么好处?
4.《故都的秋》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北平秋天的特点。本文描写江南的冬景,也采用了相同的手法,请指出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答案:
缀;啜;辍;倩;靖;靓;敛;睑;殓;袅;枭;凫;谐;揩;偕;惦;掂;踮
2、答案:hùn;zhè;xùn;chuán;zè;qí;tuí;chāo;niàn;tuó
3、答案:A
解析:B项,“骁”读xiāo;C项,“柘”读zhè;D项,“龋”读qǔ。
4、答案:C
解析:①情趣,指志趣,志向或情调趣味。有时也指情意。情致,指有一定价值和理性的情趣、情感。在句子中指人类对秋的感受和志趣,应用“情趣”。幽怨,指郁结于心的愁恨。幽远,指深远,幽深。在句子中与“深沉”相并列,应用“幽远”。萧索,荒凉,冷落,萧条;凄凉。萧条,指寂寥冷清的样子,也指经济不景气。在句子中形容对秋的“感触”,应用“萧索”。②衰弱,指身体的机能、精力衰退减弱。衰落,衰败零落。谓事物由盛而衰。句子指秋蝉的残声,应用“衰弱”。
5、答案:C
解析:C.“了”在括号内不属于专有名词,引号应该去掉。
6、答案:A
解析:A.正确。B.“下得有味,下得奇”顺序颠倒,应先是“奇”然后才是“有味”。C.“墙头,屋角,灶房门口,茅房边上”顺序错,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应是: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D.“西山的虫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顺序错误,按照从近到远,从白天到夜晚的顺序,应是: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7、答案:C
解析:A.重复赘余,“全国人民无论谁”语意重复,删除“无论谁”。B.不合逻辑,“近数千多”矛盾,去掉“近”或“多”。C.没有语病。D.成分残缺,“记录”后缺少宾语,在“遗骸”后加“的过程”。故选C。
8、答案:D
解析:文段主要介绍家乡的红薯,表达对家乡的眷恋、思念之情。分析六个句子,可据内容确定②④是一组,交代红薯的“高产”特点;③⑥是一组,介绍红薯的生长习性;①⑤是一组,介绍鲜红薯不易贮存的特点;由此可排除A、C两项。再根据与上文“红薯可在春夏两季种植”的衔接可判断,介绍红薯的生长习性的③⑥应在前,据此可排除B项。
9、答案:①但(但是、然而等皆可);②因为;③而是;④如果
解析:第①处横线,表示转折,所衔接的句子逻辑与前文相反,故应填入“但/但是/然而”。第②处横线,表示原因,所衔接的句子作为前文的原因,故应填入“因为”。第③处横线,表示并列,所衔接的句子与前一句互为反义,故应填入“而是”。第④处横线,表示假设,所衔接的句子为前文的总结概括和假设命名,故应填入“如果”。综上,本题答案依次为“但/但是/然而”“因为”“而是”“如果”。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北国槐树”错误,未将槐树落蕊的特点描述出来。C.“北国槐树”“北国秋蝉”错误,未将槐树落蕊的特点和秋蝉微弱的叫声描述出来。D.“北国秋蝉”错误,未将秋蝉微弱的叫声描述出来。故选B。
11、答案:D
解析:A.“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喇叭”和“牵牛花”具有相似性,故应是“相似联想”。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字颗儿”,“橄榄”“鸽蛋”和“枣”具有相似性,故应是“相似联想”。C.“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秋蝉的嘶叫”和“蟋蟀耗子”的叫声具有相似性,故应是“相似联想”。D.“在南方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看到了秋天,就想起和秋天相关的“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故应是“相关联想”。只有D项联想类型和其他不同。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有造诣”错误,文章内容并不能表现作者对色彩有研究,且本文的写作目的也不是要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有造诣。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到好处”错误,并不是蓝白两色的颜色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到好处,而是“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蓝色最能让我感觉到秋意,符合作者的感受。D.“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错误,“淡红色的牵牛花”不利于作者表达情感。故选B。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A.“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错误,通过“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不是为了体现生机勃勃,而是为了表现秋天的“清、静、悲凉”。“B.“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错误,这两种声音在当时确实存在,但是作者在选取写作内容时,是为了通过所选择的东西表达相应的情感。C.“不然就显得单调、乏味”错误,在文中描述的内容有很多,即便是没有这两种声音,也不会显得单调、乏味。而在文本中所选择的这两种声音实际上是作者想从不同角度选择内容,表达情感之意。故选D。
答案:
1.D;2.C;
3.第一问: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诗句,既写出了江南雪景不同时段的美丽,又表现了从日暮到清晨的江南雪景的整体意境之美。第二问:通过引用,作者以虚写实,触发了人们对江南雪景的联想,增添了文章的情趣,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诗意。
4.①第1、2段以北国之冬的寒冷有劲,反衬江南之冬的温和可爱;②第4段以闽粤之冬的极和暖来反衬江南冬景的恰到好处;③第6段以德国散步正衬江南散步,进而从侧面突出江南冬景宜人;④最后一段以搁下纸笔去散步侧面表现江南冬景的诱人。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相比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地在房间里写文章”错误。作者并非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才写这篇文章,本文是作者对故乡江南多年感情的厚积薄发,窗外诱人的冬景使得脱离实地欣赏的一切活动都显得那样“无聊”。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项,“首尾呼应,结构圆合”错误。结合全文可知,文章首尾没有呼应,结构也谈不上圆合。
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第一问,阅读文章第8段,根据文中关键词语“日暮”“冬宵”“雪夜”“早晨”可知,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诗句的。第二问,本文第8段写江南雪景时,未作实景描绘,而是引用了大量诗句,在品评诗句时写出雪趣。这样的方式丰富了雪景的意象,展现了不同的意境,突出了雪景的整体美,作者对江南雪景的喜爱之情溢于笔端,同时也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此外,引用大量诗问也使文章的语言简练生动、意蕴丰富,增强了文章的诗意。
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第1段“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与第2段“但在江南,可又不同……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对比,反衬江南之冬的温和可爱。第4段“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反衬江南冬景的恰到好处。第6段“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写德国与江南寒郊散步的比较,正衬江南冬景宜人。最后一段以作者搁笔去散步衬托江南冬景的诱人。作答时注意指出文中相关段落,并分析其所运用的对比、衬托手法的效果。注意分条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