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_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诗词五首_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17 14:1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拓展阅读:诗词五首《夜雨寄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如梦令》、《声声慢》、《浪淘沙.北戴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我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和默写诗词。
2、 我要用自己的话说出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我要通过反复诵读诗词,尝试赏析诗词。
4、 我要品味诗词的语言,感受诗词的意境。
预习案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1、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李商隐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3、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弟苏辙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东坡易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东坡乐府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等。
4、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 易安居士。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5、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6、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如 《醉花阴》 ;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含蓄深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如 《菩萨蛮》 《武陵春》 、《声声慢》等。《声声慢》是李清照震动词坛的名作,作者也因此被誉为 婉约派正宗 词人。
7、清代沈谦赞叹婉约派词家二李“极是当行háng本色”,“词家二李”指的是 南唐后主李煜和南宋时期的李清照。清代王士嫘léi将号易安居士李清照)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
8、毛泽东简介: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
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林木葱茏、气候宜人的海滨胜地一边休养,一边工作。一天,海面狂风骤起,暴雨斜飞,怒浪排空,他突发去中流击水之想。身边的警卫人员以风浪太大为由,尽力劝阻,毛泽东却满怀豪情地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他坚持下海,在滔天白浪中尽兴畅游了一个小时。上岸后到了寓所,他仍意犹未尽,以雄浑沉郁之情泼墨挥毫,一气呵成这首壮美与缅怀之诗。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涨秋池( ) 风骤( ) 寻觅( ) 戚戚( )
憔悴( )幽燕( ) 萧瑟( ) 乍暖( )
两盏( ) 碣石( )如今有谁堪( )摘
2、概况每首诗词的主旨。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探究案(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夜雨寄北》
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诗人做诗往往讲究精炼字句,避免重复,那如何理解本诗中短短的四句中,“巴山”和“期”却重复出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从内容、修辞、炼字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2、“忽”字能否改为“又”字?为什么?
3、诗中作者的观察点发生了哪些变化?写出了怎样的情景?
《如梦令》
1、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
3、“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4、词人为什么这么惜花?试体会女词人的感情。
《声声慢》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赏析这一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意象,对应什么内涵?
2、“雁过也”这一景象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3、憔悴的是人还是花?词人寻觅什么,为什么寻觅,结果如何?
4、怎样理解最后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
《浪淘沙.北戴河》
1、赏析“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2、本词的上片是如何向我们展现了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的
3、词的结尾两句是如何点明主旨的?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训练案(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夜雨寄北》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2一二句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三四句则写出了____________之情。
3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绘的场景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
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2.“雨疏风骤”表明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有什么特征?
3.“不消”在词中的意义是什么?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应是”也包含着词人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说出来吗?
5.解释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应是绿肥红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诗题点明了写作此诗的( )、( )和( )。
3.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4.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卷地风来忽吹散”则突出了这场暴雨的什么特点?
5.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 )、( )。作者用“翻墨”写出了云的( ),用“跳珠”写出了雨的( ),用“忽吹散”写出风( )的特征,又用“水如天”写雨的( )。
6.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翻墨: 跳珠
《声声慢》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十四个叠字的使用,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中也写到“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而在这里,却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什么?
3.“满地黄花堆积”与“憔悴损”是否矛盾?为什么?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诗句的含义。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浪淘沙·北戴河》
1.上阕描写眼前实景的句子是( );下阕联想历史人物的句子是( ),这个历史人物是“______”。“遗篇”指的是______。
2.毛泽东的“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是从哪个角度写的?显示了作者怎样的气度?
3.这首词抒发了毛泽东怎样的情怀?
4.解释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知向谁边: 魏武挥鞭:
★对诗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雨寄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对亲人的思念,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夏日西湖之上的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抒发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C.《如梦令》借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惜花伤春之情。
D.《声声慢》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愉悦高兴的心情。
★默写雨诗片断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_________,浙东飞雨过江来。
_________,无边丝雨细如愁。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_________。而今听雨僧庐下,______。悲欢离合总无情,_________。
无端一夜空阶雨,_________。
5.一夜不闻孤客耳,_________,_________ 。
6.小楼昨夜听春雨,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一叶叶,一声声,_________。
8._________,微风燕子斜。9.山中一夜雨,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