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记念刘和珍君
1.“记”: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 “记念”相当于现在的“纪念” 。
2.“记念”的对象:刘和珍。
3.“君”:①古代:对统治者的称呼、品行好的人、夫君;②现在引申为对人的敬称。
写人记事的散文
散文
定义: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线索: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变化。
特点: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它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
“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
“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语言优美: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梳理刘和珍的相关事件,概括其精神品质
3、品读语言,感受鲁迅悲愤交织的复杂情感
4、面对“三一八”惨案,鲁迅的思考
5、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在《新青年》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作者——鲁迅
代表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南腔北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作者——鲁迅
背景介绍
课文注释①:“1926年3月……准备武力进攻。”
“无理条件”:
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工事和北海至出海口的交通障碍。(最后通牒)
——大沽口事件
背景介绍
三一八惨案
课文注释①:
“3月18日……‘三一八’惨案。”
用一句话概括每小节的内容,思考文章的结构。
纪念烈士,揭露敌人;
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回忆交往过程;
概述遇害情况;
详写遇难经过;
总结惨案教训;
评述惨案意义。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写作原因
烈士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
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悲愤之情
刘和珍形象分析
事迹
性格品质
浏览课文,找出文章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
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的人?
刘和珍形象分析
事迹
(1)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2)生活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3)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主席)
(4)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5)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6)“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7)中弹牺牲
性格品质
追求进步
追求进步
有威信、有组织能力
温和善良、乐观
关心母校
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爱国
顽强、爱国
刘和珍形象分析
刘和珍形象总结:
刘和珍是一个进步学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从以上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有斗争精神,不畏强权,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探究
1.课文中几处写到了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有什么作用?
共四处:
第(三)节:“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第(四)节:“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第(五)节:“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作证。”
1、反复、强调,突出刘和珍的温和善良的性格
3、表达作者对刘和珍的敬意
为什么写刘和珍君的四次微笑
2、对比、衬托,突出执政府的残暴和反动文人卑劣
被杀害
弱小pk强大 正义pk黑暗
作用
细节描写
善良、温和的女青年
走进文本 初识人物
横眉冷对千夫指 ,
俯首甘为孺子牛。
刘和珍是怎样牺牲的?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深入思考 探讨惨案
横眉冷对千夫指 ,
俯首甘为孺子牛。
一个“竟”字可见是任何人都没有预料到的,表现了执政府的残忍。“从背部入”可见是偷袭,爱国青年没有想到;“一个士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杀人致死,非常残忍。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反动政府残忍地杀害了,怎能不让人感到悲痛,感到愤怒呢!!
1.看惨象
(1)刘和珍等人是怎样遇难的?作者为什么“目不忍视”?
下劣——请愿、女生、执政府前、从背部入、手枪
凶残——徒手、穿心肺、穿胸、立仆
虐杀——棍棒伤痕、头部胸部猛击
刘和珍及两救助女伴遇害,两死一伤。
(2)作者为什么要如此详细地写惨案的细节?
①表现爱国学生的英勇壮举
②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暴虐
深入思考 探讨惨案
横眉冷对千夫指 ,
俯首甘为孺子牛。
2.听流言
(1)流言有哪些?
暴徒、受人利用......
(2)事实上,这些青年是什么样的人?
毅然——坚定追求真理,渴求进步
黯然——富有斗争精神、有责任感
欣然——爱国热忱、不畏生死
始终微笑态度很温和——温和善良
(3)作者为什么“耳不忍闻”?
掩盖真相、推卸责任、混淆视听
深入思考 探讨惨案
横眉冷对千夫指 ,
俯首甘为孺子牛。
3.析沉默
“我”无话可说,民族默无声息,分析两种沉默包含的情感是否一样?
“我”无话可说——悲哀尊敬、痛恨愤怒、失望期望交织,情太重太深而无言以对。
民族默无声息——野蛮而严密的专制下害怕、淡漠、麻木
深入思考 探讨惨案
横眉冷对千夫指 ,
俯首甘为孺子牛。
不在沉默中爆发
对反动派的警告
沉默呵,沉默呵!
反复,选择复句
作者渴望的是爆发而不是灭亡
就在沉默中灭亡
对后死者的呼唤和激励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本体 喻体
对象
过程
结果
启示 思考1: 煤的形成
付出巨大代价
形成一小块煤
不赞成徒手请愿 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徒手请愿不可取,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深入思考 探讨惨案
横眉冷对千夫指 ,
俯首甘为孺子牛。
人类历史的进步
大量木材
历史前进一小步
惨案的意义
在鲁迅先生的眼里,中国女子是怎样的?
临难从容
干练坚决、百折不回
互相救助、陨身不恤
中国女子的勇毅
惨案的意义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苟活者:
“苟活”,苟且偷生;贬义,是作者自指。
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
“真的猛士”:
真正的革命者,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更加奋勇前行。
惨案的意义
(意义一)让民众看到希望;
(意义二)激励猛士奋然前行。
意义总结
其他人物分析
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几类人?
1.真的猛士:以刘和珍为代表的爱国青年。
2.反动势力:段祺瑞执政府(当局者);
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
3.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庸俗的市民和苟且偷生的人。
其他人物分析
这三类人在这次惨案中的表现如何?
1.真的猛士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他们面对血腥屠杀,能做到毫不回避,奋然而起,为推翻黑暗统治而英勇斗争。
赞颂
其他人物分析
这三类人在这次惨案中的表现如何?
2.反动势力
反动政府:“四十多个青年的血。”
“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
反动文人:“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手段下劣、凶残、言论无耻。
愤怒地控诉、痛斥
其他人物分析
这三类人在这次惨案中的表现如何?
3.庸人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
对社会事件态度冷漠,冷眼旁观,不敢、不愿斗争。
悲哀、无奈、愤怒
深入思考 文本探究
横眉冷对千夫指 ,
俯首甘为孺子牛。
几处“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话,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一处是有必要悼念烈士;第二处是有必要揭露这一场暴行;第三处是有必要在人们快遗忘的时候来总结教训意义。
这句话三次出现,实际上是强调了作者写作目的有三:
①悲痛的悼念 ②愤怒的揭露③沉痛的总结,警醒庸人,勿忘血债
说“我实在无话可说”,该如何理解?
深入思考 文本探究
横眉冷对千夫指 ,
俯首甘为孺子牛。
①更深入地体会到浓黑的悲凉“非人间”。
②警告反动军阀,无话可说,并不是真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
③叙述遇害经过,寄寓深沉的痛惜;反语以辛辣的讽刺把满腔的憎恨和愤怒化着愤火喷向中外反动派。
④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纪念烈士感到深深愧疚。
说
不说
痛惜赞颂爱国青年
愤慨抨击反动政府及文人
唤醒民众,激励革命者
悲愤至极,难于言说
不欲敌人快意
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
作者面对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权势集团,而几乎是整个落后的、沉睡的、麻木的社会。
悲
愤
激励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深入思考 文本探究
横眉冷对千夫指 ,
俯首甘为孺子牛。
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悼念刘和珍,深刻地揭露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痛斥走狗文人造谣污蔑爱国青年的无耻卑劣,高度赞扬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高尚品质和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呼唤民众牢记血债,激励猛士要奋然前行。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