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共61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共61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4 09:5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有一首《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他在乌江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结局——“天之亡我也”。
个人的命运由什么决定的呢?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取决于上天还是取决于个人的作为?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呢?今天,我们一起跟着欧阳修,走近他眼中的后唐史,看看他所认为的国家“盛衰之理”。
伶官传序
五代史
1、疏通文章大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各种文言现象。
2、了解作者欧阳修和后唐李存勖。
3、理解作者的观点及借古鉴今、对比论证的手法,解读作者的深刻寓意。
4、背诵文中重点段落,准确记忆文中的名言名句,交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学习目标
01
作者简介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有成就。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反对宋初浮艳文风,倡导效法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并编写两部史书:《新唐书》(与宋祁等合写)、《新五代史》。他的文章,叙事简约且富有波澜,语言酣畅又自然凝练,《伶官传序》就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风格特点。欧阳修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奠定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生查子》)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
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
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
秋千去。(《蝶恋花》)
历史背景
02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视频:200秒看懂中国古代最乱的时代:五代十国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力求振作,对不断进犯的契丹、西夏妥协退让、屈辱求和。每年都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北宋地图
03
整体感知
解 题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
序:为一种文体。《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文体知识
序:一种文体,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他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另外还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五代史伶官传序》、《琵琶行(并序)》、《归去来兮辞(并序)》等。
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王勃《滕王阁序》。
1、播放课文录音,带入课文情景。??
2、自主学习,对照注释疏通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
3、视频简介:后唐庄宗的故事。
yān

chóu

líng
chéng náng
shǐ
shèng
燕王   契丹
仇雠     所溺
伶人     矢
盛衰    盛以锦囊
朗读正音
《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后唐庄宗好俳优,宠幸伶人,伶人因而用事,败政乱国,终至于国灭身亡。所写四个伶人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唯敬新磨善于讽谏,颇有楚国优孟之风、无恶评,其他三人皆擅宠乱政、谄媚奸邪之徒。
《伶官传》
优孟原是楚国的老歌舞艺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方式劝诫楚王。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椁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左右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庄王问:“那怎么办?”
优孟哭马
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刻花纹的美玉做棺材,用细致的梓木做套材,用楩、枫、豫、樟等名贵木材做护棺的木块,派士兵给它挖掘墓穴,让老人儿童背土筑坟,齐国、赵国的使臣在前面陪祭,韩国、魏国的使臣在后面护卫,建立祠庙,用牛羊猪祭祀,封给万户大邑来供奉。诸侯听到这件事,就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看重马了。”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吗?该怎么办呢?”优孟说:“请大王准许按埋葬畜牲的办法来葬埋它:在地上堆个土灶当做套材,用大铜锅当做棺材,用姜枣来调味,用香料来解腥,用稻米作祭品,用火作衣服,把它安葬在人的肚肠中。”于是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不让天下人长久传扬此事。
庄宗李存勖
⑴军事天才
毛泽东:“生子当如李亚子。”
李存勖自幼喜欢骑马射箭,少年即随父作战,11岁与父亲一同到长安报功;24岁袭晋王位,灭了试图造反的亲叔父李克宁;其父李克用去世前,曾留给他三支箭,李存勖供奉在家中,每次出征都要随身携带,激励自己。911年,李存勖击败朱温50万大军,向北攻破幽州,活捉刘守光;921年,击败契丹,使得契丹不敢南顾;923年灭后梁,李存勖登机称帝,国号唐。;925年灭前蜀,疆域达到顶峰,“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灭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
庄宗李存勖
⑴军事天才

李存勖是真正的军事奇才,他擅长谋略,胆力过人。对后梁决定性的汴梁之战,他力排众议,发挥骑兵机动力强的优势,9天之内灭2城,长途奔袭600余里兵临汴梁城下,一战灭亡后梁,成为军事史上长途奔袭、速战速决的经典战例。李存勖还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敢于冒险,常常以少胜多,比起“浑身是胆”的赵子龙亦不遑多让。
庄宗李存勖
⑵政治白痴
灭梁称帝后,李存勖他却不思进取,开始享乐,尤其对伶人、宦官极度宠幸,对功臣却十分蔑视。926年,李存勖听信宦官谗言,冤杀了刚刚带兵灭亡前蜀,立下第一战功的郭崇韬;另一位战功卓著的大将李嗣源也被他猜忌,派人监视,险遭杀害,搞得众叛亲离,怨声四起,终于导致魏州兵变,李存勖死于乱兵之中。
04
阅读检测
初步朗读,理解文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和结论。
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依据: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05
研习课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第一段
道理
人的作为,人为
推究
……的原因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和他
本文提出的论点是什么?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从第一自然段可以得知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
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合作探讨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燕王与契丹)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之)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拥立
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
“毋”不要
诸侯用一猪一羊祭祀
一般属官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到死还感到遗憾的事。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胜利归来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第二段
恭敬地取出
在前面奔驰
胜利归来。旋,回
取独
拿,把,用
订立盟约
动词,给
思考:后唐庄宗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建立后唐?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忧劳可以兴国”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时刻恭敬地面对父亲的遗愿,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仇的决心和意志。
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合作探讨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于)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旺盛
匆忙的样子

捆绑
绳索
名作动,用匣子装着
等到 仇敌
叛军
到了
使动用法,使……毁灭
或者,还是
推究,名作动
使动用法,使……兴盛
迹象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第三段
意志和气概
名作状

眼泪
多么
齐声朗读: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思考:试着分析唐庄宗为什么短短三年就失去天下的原因。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逸豫可以亡身”
后唐庄宗获得成功之后,没有了奋斗的方向,于是贪图安逸,亲近伶官,导致身死国灭。
合作探讨
第三段和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正反对比。二段正面叙说,三段反面叙说。
合作探讨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全,所有的
没有谁
围困
被动句
积聚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如此啊!
第四段
正当
形作名,极小的事
形作名,智勇的人
被动句
作者从庄宗的成败中得出了什么历史教训?(用原文回答)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06
归纳文本
1、归纳文本,总结提升
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主人公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首先,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
其次,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引起,作者借古讽今,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希望北宋统治者励精图治。
2、概括文章主旨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这是心忧国事的政治家机智巧妙而又委婉的劝谏艺术。
盛衰之理
岂非人事
得天下
908年  23岁 受命继志
913年  28岁 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  38岁 函梁君臣之首
失天下
926年  41岁 身死国灭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15年
3年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提要钩玄,研读文本
时间的秘密

推究、探讨
晋王三矢
受遗命,矢志复仇

忧劳兴国

宠伶人,身死国灭
逸豫亡身
天命
人事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论证手法分析
成败皆人
谦得益 满招损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07
拓展延伸
不拘文本,延伸拓展
文章中作者通过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说明了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岂独伶人也哉”。
请同学们在古今历史上寻找一些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
商纣王——宠溺妲己——败政灭国
周幽王——宠溺褒姒——众叛亲离
秦始皇——溺于豪奢——二世即灭
唐玄宗——溺于美色——安史之乱
宋徽宗——沉溺蹴鞠——靖康之变
宠臣、玩乐、贪欲、美色、豪奢
延伸拓展
一个个王朝如四季般不断轮回,一幕幕悲剧如连续剧般不断不演,让人唏嘘!历史就像一位老者,时时警醒着我们!所以,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延伸拓展
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激励自己的斗志,以图复国,终于天不负苦心人,三千越甲竟吞吴,报仇雪恨。
齐威王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兴利除弊,换来了诸侯“皆朝于齐”的盛世局面。
唐太宗吸取前人教训,虚心纳谏,励精图治,迎来“贞观之治”,名垂青史。
所以,兴衰成败,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延伸拓展
国家盛衰兴亡,尚且与人事有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那么集体、个人的命运更该与人事紧密相连。忧劳可以使集体不断壮大,使个人事业蒸蒸日上;逸豫则同样可以亡身。
请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举例说明。
延伸拓展
有些政府干部,先前艰苦奋斗,深入群众,有口皆碑,政绩显著。一旦身居高位,掌握实权,因为有个人嗜好,贪图逸豫,被别有用心者充分利用,拉拢腐蚀,开始拿一点,后来多拿点,拿去了国家的财产,拿丢了自己的前途,拿掉了家庭的幸福。
许多民营企业家(如山西煤老板)白手起家,以汗水浇铸辉煌,以诚信树立品牌。一旦功成名就,腰缠万贯,便张开巨嘴大吃,吃果子狸,吃活蝎,吃河豚,吃黄金宴……吃倒了品牌,吃去了信誉,吃掉了未来。
延伸拓展
有些基层领导一步一个脚印,艰苦卓绝,带领群众走上致富道路,建设小康村,亿元村。但是成就事业之后,独断专横,飞扬跋扈,挥金如土,纸醉金迷,俨然一个土皇帝。最终身陷囹圄,悔不当初。
有的知识分子,年轻时志存高远,埋头苦干,成就辉煌事业,成为知名教授。得志之时便猖狂,或迷恋女色,沉溺享乐,身败名裂;或贪图金钱,抛弃事业,专事“招研”培训,斯文扫地。
延伸拓展
历史的兴衰成败给予我们哪些人生启示?
首先,要注重生活中的细节,防微杜渐,谨言慎行。
其次,要亲贤臣,远小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勤劳的精神。
最后,要有忧患意识,保持谦逊的生活态度。
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
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国王;
损了一位国王,输了一场战争;
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MJ
挖空练习
呜呼!盛衰之理(道理、原因 ),虽( 虽然 )曰天命,岂(难道)非人事(人的作为)哉!原(推其根本,推究)庄宗之所以(…的原因)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临死 )也,以( 把 、拿)三矢(箭 )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订立盟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遗憾,悔恨)也。与( 交给)尔三矢,尔其( 一定)无忘乃(你的)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一般属官)以一少牢(羊、猪各一头 )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等到 )凯旋( 胜利归来 )而纳(收藏 )之。
道理、原因
虽然
难道
人的作为
推其根本,推究
…的原因
临死
把 、拿

订立盟约
遗憾、悔恨
交给
一定
收藏
你的
一般属官
羊、猪各一头
等到
胜利归来
挖空练习
方( 当 )其系(捆绑)燕父子以组(绳索),函( 用木匣装)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祖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 精神气概 )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仇人)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在夜里 )呼,乱者四应,仓皇(匆忙 )东(向东 )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或者,还是 )本(考察、探究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使……兴盛 )国,逸豫(安乐 )可以亡(使……灭亡 )身,自然之理也。

捆绑
使……灭亡
绳索
用木匣装
祖庙
气势、气概
仇人
在夜里
匆忙
向东
或者、还是
考察、探究
使……兴盛
安乐
挖空练习
故方其盛也,举( 全,整个 )天下之豪杰,莫( 没有人)能与之争;及( 等到)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 被 )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极小的事 ),而智勇( 聪明勇敢的人 )多困于( 被 )所溺(溺爱的人或物),岂独( 只有 )伶人也哉?
只有
全,整个
没有人
等到

极小的事
聪明勇敢的人

溺爱的人或物
理解性默写
1.欧阳修《伶官传序》通过李存勖的兴亡总结出了” ,
”的道理。
2.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引用的语出《尚书·大禹谟》的两句话是“ , ”。
3.《伶官传序》中的“ , ”与《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表达的意思异曲同工。
4.如果告诫人们要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借用《伶官传序》中“ , ”这两句话。
5.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正如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的“ , ”。?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满招损 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