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四首(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小住京华 题: 词四首(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小住京华-2023年中考课内古代诗文解读课件(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词四首(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小住京华 题: 词四首(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小住京华-2023年中考课内古代诗文解读课件(共5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4 09:1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九年级下-词四首(二)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小住京华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
2023语文部编版同步课件
农熙月出品
无牙语文农老师13117799070
课程导入初识
结合相关背景更好理解文章内容
内容整体梳理
梳理文章大意把握文章层次体会写作思路
重点难点理解
重点难点突破深入理解主旨情感
考点延伸运用
考点延伸思考举一反三运用
目录
01
02
03
04
directory
课程导入初识
结合相关背景更好理解文章内容
01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课程导入
苏轼、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词人,他们词的风格有什么不同?
苏轼 辛弃疾
(1)苏轼称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竖起了词体革新的大旗,与婉约派对阵,开创了豪放派。 (2)苏词突破了词传统的抒情模式和创作心态,把词的题材拓展到社会生活、个人情感的方方面面,扩大了词的境界,找回了词作者的抒情主体地位,或怀古,或讽今,多抒发文人士大夫的襟怀,对后世影响深远。 (3)苏词豪放中更多了些旷达、超迈、洒脱,具有浪漫气息。 (1)辛弃疾是豪放派的集大成者,也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当之无愧的领袖。他的词被后人称为“稼轩体”。
(2)辛词豪放中更多了些豪壮、劲健、悲慨,具有英雄气概。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领略辛弃疾的“壮词”: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创作背景
辛弃疾出生时北宋已沦亡十多年,出生地早已被金兵占领。
他曾组织起义队伍,投入抗金斗争。他将恢复中原的希望寄扦在南宋统治者身上,但仕途不顺,几经沉浮。1207年9月病卒。
当时南宋朝廷一直存在和战之争。辛弃疾是主战派,他智勇兼备,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力主恢复,矢志不渝。但南宋小朝廷长期由主和派把持朝政,对主战派多般排挤打击,对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始终不敢放手使用,使他一生不得重用,最终抱憾而终。
内容整体梳理
梳理文章大意把握文章层次体会写作思路
02
无牙语文农老师13117799070
朗读全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饱含情感。
麾(huī )
炙(zhì )
疏通文意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世说新语·汰侈》篇:“王君夫(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王武子(济)语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赌卿牛,以千万对之。’君夫既恃手快,且谓骏物无有杀理,便相然可,令武子先射。武子一起便破的,却据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脔便去。”韩愈《元和圣德诗》:“万牛脔炙,万瓮行酒。”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诗:“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云谿友议》卷下《杂嘲戏》条载李日新《题仙娥驿》诗曰:“商山食店大悠悠,陈 (yàng) (duī)饠古 (rěn)头。更有台中牛肉炙,尚盘数脔紫光毬。”
无牙语文农老师13117799070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指牛,这里泛指酒食
指瑟,泛指乐器
疏通文意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了结
可惜
的卢,马名。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性烈的快马。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重点难点理解
重点难点突破深入理解主旨情感
03
层次梳理
(描写)
(抒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内容鉴赏
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象,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闲居在家,没机会去战场,只能在梦中回到连营。“醉”说明词人在借酒浇愁,“挑灯"点出了深夜无法安眠,“看剑"暗示词人心怀报国之志。短短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表现出诗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者为什么要"醉" 为何要在梦中回到连营
无牙语文农老师13117799070
内容鉴赏
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象,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无牙语文农老师13117799070
这几句写的是将士们的军营生活场面,壮观,豪迈。前两句运用对偶,将士们竟然吃"八百里胶"这样的名牛肉——只要是杀敌卫国,这又算得了什么 体现了将士的豪迈之情。"沙场秋点兵",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暗示了战斗即将开始。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几句写了什么内容
词的上阕所写内容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还是对理想境界的展望
词中的境界是以梦的形式展现的一种理想境界,词人梦到了昔日的军旅生活的情景,表明他现在虽不在军中,但仍想念军中生活,更是一种美好愿望的表现,刻画一个立功沙场的将军形象,正是现实中被迫闲置、报国无门的曲折反映。
内容鉴赏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运用了夸张、比喻(弓,不是马)、对仗。《破阵子》词牌这两句要求对仗。
出现了"马"和"弓",这是战场上使用的东西,这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激烈的战斗场面。马飞快,追杀之速;弓如霹雳,杀敌之猛。
让我们仿佛看到敌人狼狈溃逃,瞬间成为残兵败将,辛弃疾身先士卒,奋勇追杀,敌人纷纷落马,宋军大获全胜。
这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两句中出现了哪些事物
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内容 描绘一下你从这两句诗中看到的场景。
无牙语文农老师13117799070
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象,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内容鉴赏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不是。在作者看来,"君王天下事"就是收复中原,与自己的抗金思想是一致的。而通过自己的奋勇拼杀,能"了却"君王收复中原的大事,正是自己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赢得生前身后名"不过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已,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名。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小重山》词中也说"白首为功名",这些都是指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理想。
这句是不是说作者杀敌只是为了自己的"名"
无牙语文农老师13117799070
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象,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内容鉴赏
可怜白发生!
前九句一气贯注,密不可分,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先扬后抑,词意陡转,梦中的往事消失,回到现实,感情一落千丈(对比),从豪情壮志跌落为深沉痛苦的悲叹。前九句实际上是为了最后一句画龙点睛之语衬托铺垫的。这种前后强烈的对比,更突出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令人不能不为作者的不幸而悲愤,而叹息。
"可怜白发生。"诗意在这里形成突转。前九句和这一句是什么关系
无牙语文农老师13117799070
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象,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内容鉴赏
可怜白发生!
第一,诗人毕生的杀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可怜;
第二,诗人的杀敌之策不被统治者采纳,致使收复中原大业不成,可怜;
第三,诗人身已老迈,鬓已如霜,虽仍有杀敌报国之志,但仍赋闲在家,不得其用,壮志难酬,可怜。
第四,诗人只能以酒为伴,在醉梦中重温杀敌报国的情景,可怜。
诗人可怜的不是自己老了,而是自己已经老了,但杀敌报国之志仍未实现。
"可怜白发生。"诗人何处可怜 是可怜自己经老了吗
无牙语文农老师13117799070
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象,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最后三句集中吐露了作者的心声,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两句抒写作者一生中的事业和抱负,后一句抒发无尽的感叹。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内容鉴赏
无牙语文农老师13117799070
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象,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
(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3)从语言风格上看,笔力雄厚,气象壮阔;
(4)从塑造的形象上看,塑造了一位爱国失意的勇武将军形象。
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内容鉴赏
无牙语文农老师13117799070
主旨归纳
上阕着重描绘幻想中的军营生活,表达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下阕描写想象中的战斗场面,表现作者壮志未酬的极大悲愤。
本词虚实结合,追忆了词人当年在起义军中的火热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壮志未酬、报国无路的悲愤。
主旨归纳
文章板书
农熙月出品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追忆往事
上阙
豪情满怀
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
下阙
杀敌报国
梦醒时分
考点延伸运用
考点延伸思考举一反三运用
04
背诵默写: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再现紧张激烈战斗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2·山东滨州·中考真题)
2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2·新疆·中考真题)
基础经典例题练习: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无牙语文农老师13117799070
(河南)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虚实结合,词中的“醉里挑灯看剑”和“可怜白发生”为实写。
B.八百里分麾下炙,借用典故描写战后的场面,烘托出豪迈热烈的气氛。
C.上阕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又为沙场点兵增添了凄凉肃杀的气氛。
D.下阕写出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追求,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理解经典例题练习:
B
【答案】
B.“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意思是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结合下文“沙场秋点兵”,可知这里借用典故描写出兵之前,战士们兴高采烈地分食酒食的场面,并非战后,所以“八百里分麾下炙,借用典故描写战后的场面”的分析不正确;
故选B。
(山东)2.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全词以“壮”语贯穿始终,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
B.上阕有对沙场点兵军容的描绘,并用“秋”字给整个场面增添肃杀之气。
C.下阕写出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追求,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D.全词采用写实的手法,真实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忠勇善战的将军形象。
理解经典例题练习:
D
【答案】
D.“写实”错误,实写词人醉后灯下“看剑”,虚写“梦回”军营生活及“点兵出征”场景。故选D。
(湖北)3.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渲染凄凉气氛,突出壮志未酬的悲愤。
B.“了却君王天下事”一句呼应题目,其中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C.全词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写得酣恣淋漓,加重末一句失望之情。
D.“可怜”凸显情感变化,从壮怀激烈陡然变为黯然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
理解经典例题练习:
A
【答案】
A.“渲染凄凉气氛,突出壮志未酬的悲愤”错误,“沙场秋点兵”的意思是: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一方面交代了此时的季节是秋季,另一方面渲染了出征时肃杀的气氛;
故选A。
(河南)1.这首词中“可怜白发生”与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将军白发征夫泪”都出现了“白发”的意象,请你说说两首词的作者借“白发”各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河南)2.词作对战争场景的描述堪称妙绝。请结合“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分析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一场景的。
理解经典例题练习:
答:《渔家傲·秋思》借“白发”表现将士们长期戍守边疆、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破阵子》则借“白发”体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却又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答: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战马比喻成的卢马,将弓箭比喻成惊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战场上的惊险与激烈,表达了词人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的愿望。
满江红·小住京华
课程导入
请联系辛亥革命前后,试简谈你知道的革命先驱:
作者简介
秋瑾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玫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创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内容整体梳理
梳理文章大意把握文章层次体会写作思路
02
无牙语文农老师13117799070
朗读全文
满江红(小住京华)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饱含情感。
疏通文意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疏通文意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国家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不放在心上
这里是指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疏通文意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刚正,不轻易屈服
疏通文意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广大
重点难点理解
重点难点突破深入理解主旨情感
03
层次梳理
满江红(小住京华)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内容鉴赏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无牙语文农老师13117799070
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象,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此句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词句,以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幽怨之情,也表现出环境的静谧和寂寥,为下面的抒情蓄势。
如何理解这句话
交代背景,此时正直中秋佳节,自然想到本应团聚的家人,为下文作铺垫。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内容鉴赏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无牙语文农老师13117799070
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象,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词人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既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的牢笼,又哀叹清王朝面对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时束手无策、一退再退、软弱腐败的窘态。家事国事交织,不禁感慨万千。
赏析“四面歌残终破楚”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内容鉴赏
无牙语文农老师13117799070
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象,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与男儿进行对比,这是秋瑾的自我写照——巾帼英雄形象。词人运用“列”与“烈”二字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显著特点,表现出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同时此处也是“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所抒发感情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
如何理解这句话?
内容鉴赏
无牙语文农老师13117799070
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象,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运用设问写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不为凡夫俗子所理解的处境,在自问自答中表现了词人遭遇挫折和磨难时的豪爽胸襟。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一句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自我命运的不满和抗争的
内容鉴赏
无牙语文农老师13117799070
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象,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因为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然而离开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才能寻找到知音呢 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 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
冲破家庭的束缚本该开心才对,作者为什么还会"青衫湿"
“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引用典故,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担心和忧虑。
词的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内容鉴赏
无牙语文农老师13117799070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而感人。这首词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下苦闷、惆怅的心情和爱国之情。
主旨归纳
上阕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的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下阕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主旨归纳
文章板书
农熙月出品
挣脱束缚 奋起自救
满江红
匡扶天下
壮志情怀
凌云壮志 知音难觅
考点延伸运用
考点延伸思考举一反三运用
04
背诵默写:
1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秋瑾在《满江红(小住京华)》中高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______”,表现出巾帼英雄的英勇气概。(2022·四川·乐山市中考真题)
2__________________?英雄末路当磨折。(秋瑾《满江红》)(2022·湖南怀化·中考真题)
基础经典例题练习:
男儿烈
俗子胸襟谁识我
无牙语文农老师13117799070
(福建)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中秋时节菊花已谢、秋色明净,营造出萧瑟肃杀的氛围。
B.“四面歌残”既喻指国家四面受敌的困境,也暗指作者婚姻陷入窘境。
C.末句引用白居易“青衫湿”的典故,抒发知音难觅的悲伤苦闷之情。
D.全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真切反映出词人参加革命前的矛盾心情。
127.秋瑾自号鉴湖女侠,其身上的“侠”在本词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理解经典例题练习:
A
【答案】
A.上片“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意为: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写出菊花盛开秋色明净,渲染了朝气蓬勃的美好氛围;
故选A。
(黑龙江)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江红》的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满江红”是词牌名。
B.“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一句,写出菊花盛开,秋色澄明,衬托了词人悠然闲适的心情。
C.“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既道出了命运的不公,也表现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D.“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写出了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理解经典例题练习:
B
【答案】
B.“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一句,写出菊花盛开,秋色澄明,作者自比菊花,表明内心依旧高洁,没有被环境熏染而同流合污。故“衬托了词人悠然闲适的心情”这一表述不正确。
(湖北)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
B.词人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寓指国破。“八年风味徒思浙”是指对八年婚姻的反思
C.词的下片转为抒情,格调缠绵婉约。词的结尾,发出了莽莽红尘知音难觅的叹息,无限悲情与惆怅,尽在滚滚沾衣的泪水之中。
D.“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
理解经典例题练习:
C
【答案】
C.“格调缠绵婉约”有误。《满江红》是秋瑾1903年中秋时节寓居北京时所作。词的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但美好的节日,明丽的秋景,都不能抹去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词的下片转为抒情,格调高昂激越。词的结尾,发出莽莽红尘知音难觅的叹息。无限悲情与惆怅,尽在滚滚沾衣的泪水之中。故选C。
(福建)4.秋瑾自号鉴湖女侠,其身上的“侠”在本词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北京)5.请对“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作简要赏析。
理解经典例题练习:
答:①性格刚烈,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之气(“竞雄”精神)。
②侠肝义胆(肝胆相照),“因人常热”(待人热忱)的济世情怀。
③志向远大,及为之奋斗牺牲的坚强意志。
答:“四面歌残”的典故来自历史上的“楚汉之争”,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又反思八年的婚姻“风味”,表达作者苦闷低落的心情和对故乡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