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22《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上22《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4 17:06:1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2 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教案
班级:______课时:______课型:______
一、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学生接触文言文较少,教师注意指导学习文言文的学法,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和停顿,能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文言文的大意,感受伯牙和子期的知音之情。理解《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伯牙鼓琴》,理解并背诵。
2.随文识记“哉、巍、弦”3个生字。体悟人物的情感和神态。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朗读指导,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等理解把握文意。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欣赏乐曲: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片段。
2.出示课题:伯牙鼓琴,引出“高山流水”。
思考:乐曲和新课之间的联系。
3.资料袋:《吕氏春秋》
(二)识记字词
1.朗读欣赏: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和理解。
2.导读提示:
(1)画出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的注释,了解文言文大意。
(2)读熟文言文,学会停顿和断句,品读重点句。
(3)展开想象,感受情境,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视频欣赏:边听边批注,注意停顿和断句。
4.自主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并相机正音,提示停顿和语气词的读法。
5.字词强化:随文学习三个生字“哉、巍、弦”。
6.重点生字提示:哉、巍
(三)主题感悟
1.小组合作,疏通词义:
出示文中词句,小组讨论字词的意思。
2.人物名片:了解本课出现的主人公。
教师:带着问题读文,这样身份地位悬殊的两个人为什么能成为知己呢?
3.读文解意:
翻译: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明确: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琴。
4.分析交流:
翻译: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明确:弹奏的时候,正当伯牙心里想着巍峨的高山,锺子期不禁赞叹道:“您弹得真是太好了!琴声像大山一样高峻挺拔!”
教师:从_______可以看出伯牙琴艺高超;从_______可以看出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5.小组讨论:
翻译: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一会儿琴声变了,伯牙心里想着流水,锺子期又说:“美妙的琴音,像流水一样浩荡。”
教师: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锺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这说明了什么?这与伯牙后来“破琴绝弦”有什么关联?
6.课堂交流:
翻译: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明确: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知音不在了,琴意谁知?于是伯牙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
教师:子期死了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两人之间存在怎样的情感?
7.结构归纳:
第一部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教师:根据提示,复述故事。
(四)课堂互动
1.方法赏析:
教师:课文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伯牙琴艺的高超?
明确:间接描写。
2.畅所欲言:教师组织并引导学生想象、续说伯牙喜遇知音和失去知音的情景和心情。
(五)课堂小结
主题归纳: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六)素养提升
1.按原文填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七)板书设计
(八)布置作业
1.背诵《伯牙鼓琴》,注意停顿和断句。
2.预习《书戴嵩画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