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的发展
封建社会
农业文明
资本主义社会
新兴工业文明
VS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朝时期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及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结合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和制度创新。
2、结合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以及对西藏和东北的治理,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了解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荷兰侵占台湾等史实,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通过时空观念掌握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1636年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
2.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实证探究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3.历史解释:明确历史解释研思戚继光平倭,明末农民起义和清朝统一。
4.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知明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
5.家国情怀:渗透家国情怀感悟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1.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明初废除丞相,设内阁; 明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明朝与世界的关系;
2.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初废除丞相,设内阁;宦官专政。
重、难点:
目 录
一、内政·皇权强化: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对外·开拓守成: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三、边疆·风云变幻: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一、内政·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集权与专权)
1、明朝建立
(1)背景:
(2)建立政权:
(3)完成统一:
①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②1351年,农民起义爆发并迅速发展,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江苏南京),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传奇皇帝”
姓名:朱元璋
(别名:朱重八)
籍贯:安徽凤阳
家庭出身:贫农
前半生:
放牛,出家,乞讨
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补充拓展:为了巩固新生的王朝,朱元璋将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明太祖死后,继位的建文帝实行削藩,遭到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燕王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1402年,朱棣登上皇位,是为明成祖。次年改北平为北京,开始着手迁都,1421年,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建立(1)背景:(2)建立政权:(3)完成统一:
2、明朝的政治制度的变化
(1)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①原因
明初中央机构(1380年前)
皇帝
中书省:丞相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皇帝
地方
布政司
民政、财政
都指挥使司
军政
按察司
监察、司法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问题探究:明初废除丞相的原因有哪些?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祖训首章》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朱元璋废丞相的原因?
(1)历史原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2)前朝教训:明太祖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认为丞相的使用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3)现实原因:明太祖废元朝行中书省,在地方设三司,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
(4)直接原因(导火线):胡惟庸骄横擅权。
(5)根本原因: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治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建立(1)背景:(2)建立政权:(3)完成统一:
2、明朝的政治制度的变化
(1)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1)原因
3)废除丞相
①诛其人:1380年,以“谋反罪”诛杀丞相胡惟庸
②废其制: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永不立:朱元璋下令规定后世不再设丞相
2)目的:加强专制皇权。
①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②秦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宦官专权。
③加重皇帝政务负担, 影响行政办事效率,为内阁设置创造了条件。
4)废除丞相的影响
问题探究:宰相制度始于何时,其地位权势如何演变?
(3)东汉设尚书台。
(4)魏晋南北朝,三省制。
(5)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6)宋代中央政治制度:“二府三司制 ”
(1)秦朝:秦始皇时,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位高权重
(2)汉代①汉初承袭秦制,丞相位高权重。
②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
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形成中朝和外朝。
(7)元代: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中央
枢密院
中书省
御史台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军事
行政
监察
2、明朝的政治制度的变化
(1)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2)内阁的设立
①原因:废除丞相制度后,皇帝政务繁多,工作压力大,难以应付。
②形成与发展
内阁的演变 奠基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设立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发展 明宣宗:内阁“票拟”、皇帝“批红”
全盛 明神宗:内阁首辅权力膨胀。
“幸福的烦恼”
太祖
成祖
宣宗
神宗
(张居正)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O
X(时期)
侍从顾问
顾问,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票拟权
“部权尽归内阁”
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
内阁权力不断扩大
2、明朝的政治制度的变化
(1)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2)内阁的设立①原因:②形成与发展
③特点
④作用:
A、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B、职权范围不明朗;
C、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D、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
强化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等。
比较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异同
宰相制 内阁制
相 同 两者的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 同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法定 皇帝个人信任,非法定
职责 一级决策者(机构) 咨询机构,无决策权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2、明朝的政治制度的变化
(1)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2)内阁的设立①原因:②形成与发展③特点④作用:
(3)宦官专权
①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②权力:
③实质:宦官无法制约皇权,必须依托于皇权,实质是专制皇权的强化。
A、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B、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
一、内政·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对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辉煌与危机)
1、郑和下西洋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1)目的: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条件: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②造船技术发达,航海技术先进
③统治者的支持
(3)过程:先后7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史称“郑和下西洋”。
(4)特点: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界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5)影响:积极方面:①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③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消极方面: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思考郑和下西洋后来未能持续的原因
(1)“厚往簿来”不计经济效益,违背经济规律。
(2)耗费巨大,国库枯竭。
(3)明末颁布禁海令,实行闭关政策。
(4)用来输出的物品大多由官府督造或低价强征硬派,造成手工工匠大量逃亡。
(5)明朝国力日益衰退。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相同 开创精神;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 不同 目的 扬威海外,以朝贡贸易换取万国来朝的盛况 东方寻金和获得东方商品
性质 政治行为,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 经济行为,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
影响 经济 朝贡贸易使国力不堪重负,被迫停止航海活动;远洋航海业衰落 获得巨额利润,促进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远洋航海业蒸蒸日上
政治 促进了东南亚的繁荣与稳定,扩大了明朝的政治影响,树立起中国和平使者的形象 掀起殖民狂潮,造成亚、非、拉美等地区的长期贫困落后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航海家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 到达美洲 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 27800人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大号宝船63艘 (共计百余艘) 17艘 4艘
(一说3艘)
船只 大小 长151.8米 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 120吨、100吨、50吨
思考:与新航路开辟相比,郑和下西洋体现了哪些特点?
规模较大
船只较多
次数较多
时间较早
范围更广
人数较多
西方一哥伦布之后,无数继起之哥伦布;中国一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梁启超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2、沿海形势
(1)东南沿海的“倭患”
①、背景:
②、过程:
倭寇骚扰,厉行海禁,倭商盗勾结,造成祸患。
【倭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
戚继光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日本海盗
日本海盗+中国海商
(1)倭寇问题基本解决,东南沿海形势逐渐稳定
(2)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3)社会各阶层要求开禁的呼声越来越高
(4)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
1、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的原因
(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
(3)倭患日益严重是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
(4)对外部世界的无知闭塞
2、明朝后来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限制的原因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2、沿海形势
(1)东南沿海的“倭患”①背景②表现③举措④结果
(2)欧洲殖民扩张与争夺
①背景:
②史实:
西方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开辟新航路对外殖民扩张,中国也遭到西方的侵扰
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擭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南部和北部
③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二、对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2、沿海形势
三、边疆·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朝的边疆管理
(1)对蒙古(鞑靼和瓦剌):时战时和
(2)明朝对西藏的管辖:羁縻册封
①封授称号:
②设置机构:
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
②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曾经俘虏明英宗。(1449年土木堡之变)
③“隆庆和议”: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双方基本维持和平局面。
军事打击;和议;册封;互市贸易
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军政机构)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朝的边疆管理
(1)对蒙古(鞑靼和瓦剌):时战时和
(2)明朝对西藏的管辖:羁縻册封①封授称号②设置机构
(3)明朝对东北的管辖:招抚
明朝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军政合一),并对东北地区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明代的民族政策:
①卫所体系:对汉族聚居区或民族杂居区的少数民族,统一编入卫所(一部分编入府、州、县)里加以管理。
②土司制度:主要针对西南边疆,由封建王朝任命和分封当地贵族进行管理,地方上具有一定的自治性。
(1)大金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
(4)清军入关
1644年,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
(3)农民起义、明亡
1644年闯王李自成西安建大顺政权,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亡
(2)大清
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
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5)确立全国统治 击败农民军余部、明朝残余势力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朝的边疆管理
2、明清易代
归纳小结
废宰相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朝的建立
明朝的内政外交
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
设内阁
宦官专权
郑和下西洋
东南抗倭
欧洲殖民者入侵
李自成起义
清军入关
君主专制的加强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政治制度的变化
对外关系的变化
民族关系的变化:蒙古、藏族、东北女真
八股取士
解析: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权分六部,这有利于加强皇权;又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及百官,这样有利于皇帝掌控六部及百官,也有利于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这些措施不能保障吏治的清明,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六科给事中可以监察六部及百官,无法体现形成了完善的监察体系,排除B项;材料信息主要体现了明初皇权的加强,并非体现政府决策的随意,排除D项。
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后,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升格为独立部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地位的提高,朱元璋又担心部权过重而威胁皇权,因而于1382年裁谏官,设六科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和百官。以上举措( )
A.保障了吏治清明 B.形成了完善的监察体系
C.有利于加强皇权 D.体现了政府决策的随意
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郑和下洋时期,因为爪哇岛的一个小国发生矛盾,造成人员伤亡,最后放弃赔偿,并未追究责任,体现了明朝秉持的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C项正确;材料与贡赐贸易无关,排除A项;奉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3、郑和下西洋时,在爪哇岛上被麻喏八歇国西王误杀170人。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并请求赔偿六万两黄金。郑和将实情上禀明政府,最终放弃赔偿要求,这就是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的“麻喏八歇国六万两黄金”的故事。这反映了明朝A.实行薄来厚往的贡赐贸易
B.奉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C.秉持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
D.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C
解析:根据所学,“我首创了一套沿用两千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指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正确;唐朝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位。”正确;“我废宰相制度,设内阁,大权在握。”是错误的,设立内阁是明成祖。“我设军机处,进一步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在雍正帝时期是正确的。故有3处正确,1处错误,C项正确,排除ABD项。
8、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两千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位。”明太祖说:“我废宰相制度,设内阁,大权在握。”雍正帝说:“我设军机处,进一步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他们的言论与史实相符的有几位( ) A.1 B.2 C.3 D.4
C
谢
谢
聆
听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