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 定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政治制度+社会治理+思想文化)
选必一: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经济与社会生活封面
经济:“是对社会物质的管理,人们的经济活动包括人类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等活动。”
社会生活:“广义上包括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狭义的是人们物质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
——以上均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本书导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从采集、渔猎 农业生产
农业的出现,不但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而且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促成了文明的出现。
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
课标要求:(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采集和渔猎时期
①生产工具
②劳作方式
③生活方式
木、骨、石等材料制作
采集和渔猎;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迁徙,群居
2.原始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
三大农业 起源中心 农耕 畜牧业
东亚
西亚
中美洲
粟、水稻
小麦、大麦
玉米、甘薯
猪、狗
绵羊、山羊
骆马
自主阅读课文完成表格,落实在地图上。
骆马
绵羊、山羊
小麦、大麦
粟、水稻
玉米、甘薯
猪、狗
特点:多元中心;独立发展;多样性。
水稻
粟
甘薯
玉米
① 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② 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思考点:
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农业出现的意义
阅读课本P3,如何理解?
③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发达的未开化民族一样,必须先保证自己有食物,然后才能去照顾其他事情。
——马克思《资本论》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天文、历法;数学等
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形成聚落。
手工业产生。
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生活较前有了保障,这样人们才有条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由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要附着于土地,同时生活又较前有了保障,人们不必总是随着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而漂泊流徙,所以人们开始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
——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
原始音乐的产生与集体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人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便是最基本的声乐因素。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农业
发展
生产力
剩余
产品
私有制
出现
部落间战争
自由民 奴隶
阶级
产生
国家
应运而生
根本原因
调节冲突
强制机关
④ 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阅读课本P6,梳理概括
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
三要素
贫富
分化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四大古代农业文明的兴起
结合教材P3内容,归纳传统农业文明产生的共同条件?
灌溉农业发达;
统治者重视灌溉系统建设。
2.区域性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
阅读课本,自主梳理知识,完成表格。
区域 食物种类(种植作物、驯化动物) 土地制度与农业经营、社会生活
两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古代中国
古希腊
古罗马
美洲
种植大麦和小麦,
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王室和神庙占有主要土地,
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国家的命运
王室、神庙、官员、贵族、商人等拥有土地,合伙经营或出租佃户。《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租赁的对象。
北方粟麦农业区
南方稻作农业区
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希罗多德
耕作方式:集体耕作(商和西周)→小农经济(战国以后)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秦以后)
生产模式:国家重视水利工程建设(都江堰、龙首渠等),
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通过投入更多的劳动、更多的肥料、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修建水利工程、改进耕作制度等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大麦和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
因地制宜:土地肥沃区轮作谷物和蔬菜;地力较差区种植葡萄和橄榄
公民拥有土地,奴隶劳动。
谷物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
玉米、甘薯、马铃薯
土地制度:贵族私有制和村社公有制的并存,家庭份地,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浮动园地
古代中国:
南方:稻作农业区
北方:粟麦农业区
秦汉——隋唐
汉
龙首渠
秦国
都江堰
商与西周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集体耕作。
战国以后
铁犁牛耕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秦以后
重农抑商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灌溉工具及水利)
农业革命
生产力
生产
方式
男女性别地位变化
剩余产品
私有制
部落首领把集体
财务据为己有
贫富
分化
阶级产生
国家
强制机关
生产关系的变化
战争
剩余产品掠夺
自由民VS奴隶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
材料:军队、法庭、监狱、政府等的出现标志着国家的诞生。
——詹子庆主编 《中国古代史》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学思之窗】
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
【思考】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
(1)恩格斯描述的是生产、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分化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是阶级矛盾产生的根源,也是氏族制度被破坏的重要原因。
(2)描写的是人类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采集渔猎古巴比伦古代埃及古代中国古代希腊古代罗马古代美洲农耕畜牧小结①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②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④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本课的关键:农业产生的革命性意义谢
谢
聆
听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