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专题12 气压带和风带 【浙江专版】新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精讲精练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专题12 气压带和风带 【浙江专版】新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精讲精练学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1-24 09:2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2:气压带和风带
新课标要求 知识要点 命题方向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1、三圈环流 2、气压带和风带 以区域地图、气候统计资料、气候统计资料、气候变化图、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季节移动和对气候的影响。
从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全球性大气环流所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气压带和风带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抓住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全面分析气候的形成原因,对气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和评价,并能够准确地阐明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命题形式上常采用等温线、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为背景,考查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选择题和综合题中均可能出现。
一、三圈环流:
1、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成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促使大气不断地运动。
3、主要形式:三圈环流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地球上共有七个高气压带和六个低气压带,而且高、低气压带南北相间分布。同一半球,低纬信风带的风向与中纬西风带相反,与极地东风带相同。
4、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二、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
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北半球:气压带断裂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2、季风环流:
(1)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2)成因:
(3)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三、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1、全球气候模式图
2、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3、季风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吹东北风,夏季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吹西南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4、气候的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 具体影响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随纬度发生变化,产生气温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
大气环流 不同地区所在的气压带、风带位置或季风环流不同,降水特征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
地面状况 包括海陆位置、地形、地表性质、洋流等因素,通过影响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状况,来影响气温与降水,进而影响气候
人类活动 通过影响下垫面、大气物理化学特征,促使某区域大气热量与水分等产生差异,影响局地小气候
(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 下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 )
A.甲风带的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 B.乙气流因受动力因素影响而上升
C.丙风向形成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D.丁风带为大陆西岸带来充足水汽
8.图示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
A.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B.黄河中游含沙量明显增加
C.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 D.地中海沿岸地区温和多雨
【答案】7.C  8.B
【分析】
7.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甲为东北信风,风向稳定,A错误。乙为赤道气压,受热力因素影响而上升,B错误。丙为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的西南风,C正确。丁为东南信风,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水汽不易冷凝,且在图示区域为离岸风,水汽含量少,D错误。故选C。
8.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移动。此时气压带风带北移,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夏季,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流动,A错误。夏季为黄河流域雨季,黄河中游含沙量明显增加,B正确。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冷高压切断是在北半球冬季,C错误。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知识,解题时要结合图的信息和气压带风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2020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长江与鄱阳湖之间存在径流相互补给的季节变化。下图1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季节变化示意图,图2为长江与鄱阳湖相互补给频率的年内分布图(频率越高一般表示径流量补给越大)。
(1)鄱阳湖补给长江频率较高的时期,副热带高压脊位于 (填甲或乙)位置,分析形成这种径流补给的原因。
(2)华北春旱严重的年份,往往副热带高压脊停留在 (填甲或乙)位置的时间较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时,长江补给鄱阳湖频率较 (填高或低),试从减灾角度提出农业抗旱措施。
【答案】(1)乙 鄱阳湖流域以雨水补给为主;鄱阳湖流域降水量较大,时间较长。
(2)乙 高 使用节水技术;实行跨区域调水;利用水利设施进行灌溉;种植耐旱作物等。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雨带的移动规律、河湖之间的补给关系及减轻旱灾危害的措施等知识点。注意读图,提取有用信息解题。
【详解】
(1)据图分析,鄱阳湖补给长江频率较高的时期是4-6月份,4-6月份副高位置大约在北纬15°-20°,雨带常位于华南。4-6月份副热带高压脊位于乙位置,鄱阳湖流域进入雨季,鄱阳湖流域以雨水补给为主,此时长江干流没有进入雨季,鄱阳湖流域降水量较大,时间较长,因此是鄱阳湖补给长江。
(2)华北春旱出现在春季,华北春季是3-5月份,据图2分析,此时是鄱阳湖补给长江频率较高的时期,此时往往副热带高压脊停留在乙位置的时间较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时,时间一般是7、8月份,从图2分析,长江补给鄱阳湖频率较高。农业抗旱措施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着手。可以使用节水技术,如喷灌、滴灌,采取技术措施减少蒸发;实行跨区域调水,增加水源供给量;利用利用的水利设施进行灌溉;因地制宜种植耐旱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等。
【点睛】夏初,副高西伸北进到北纬20°-25°左右(甲位置),雨带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长达1个月之久的梅雨季节。
难点一: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1.“冷热不均使其动”
在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极地与赤道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图所示。
2.“地球自转使其偏”
在假设地表均匀、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下图所示。
3.“地球公转使其移”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在假设地表均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
难点二、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
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
(1)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如上图所示。
(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晚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约1个月,即“移动不同步”。
(3)气压带、风带年移动幅度约10°。夏季向北半球偏5个纬度,冬季向南半球偏5个纬度,即“移动不同幅”。
难点三、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及对气候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
气压带、风带判断与分析
1.通过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判读大气环流形势。例如,纬度40°~60°的大陆西岸,常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
2.通过气流运动状况判读大气环流形势,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垂直气流进行判读
第一,上升气流,对应近地面的低气压带,可能为赤道低气压带或副极地低气压带。
第二,下沉气流,对应近地面的高气压带,可能为极地高气压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
(2)通过水平气流进行判读
第一,利用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判读。
本方法需识记近地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名称与风向)。例如:下图中,甲北方为西南风(西风带),南方为东北风(东北信风带),可知甲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
第二,利用风的形成原理判读。
例如上面例子,根据风向可知,甲处为风源地,为高压(两侧风向不同,可知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北方、南方风向均向右偏,可知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
难点四、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 西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 (亚欧大陆内部)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对农业生 产的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寒潮等灾害 旱涝灾害
难点五、季风环流的判断与分析
1.通过30°N或60°N处的气压分布状况判断季节:
例如:30°N的近地面有低压中心(70°E附近,即印度低压)分布,为北半球的夏季;60°N的近地面有高压中心(70°E附近,即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分布,为北半球的冬季。
2.通过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风向判断季节:偏北风为冬季,偏南风为夏季。
3.根据季节可判断30°N或60°N处气压状况及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风向。
难点六、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1)夏季,副热带高压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此时,我国东部地区受到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形成丰沛的降水。
(2)正常年份,5月份副高位置大约在北纬15°~20°,雨带在华南;6月份副高北进到北纬20°左右,雨带推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在此摆动一个月左右,形成“梅雨”天气;7~8月份,副高进一步北进到北纬25°~30°,雨带随之北进到华北、东北地区;9月,副高南退,雨带亦随之南移,北方雨季结束;10月份,雨带退出大陆。
(3)夏季风强弱带来的影响:夏季风势力强,则锋面运行快,我国易出现北涝南旱;夏季风势力弱,则锋面运行慢,我国易出现北旱南涝。
下图为某区域某月份盛行风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乙地气压中心名称及成因正确的是( )
A.亚洲高压热力因素 B.亚洲高压动力因素C.亚洲低压热力因素 D.亚洲低压动力因素
2.该季节( )
A.巴西高原草木葱绿 B.北京气候寒冷干燥C.澳大利亚北部炎热干燥 D.东非草原动物向南迁徙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下图为某月同一经线上不同纬度的气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月份可能为( )
A.1月 B.3月 C.7月 D.9月
4.该月份( )
A.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 B.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北风
C.北半球西风偏转为东北风 D.南半球西风偏转为东南风
5.图示气压带中,成因与对流运动有关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面图1为沿某经线的大气运动示意图,图2为图1中甲气压带及其南北两侧风带的风向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示气压带位置反映的时段里( )
A.北印度洋自东向西的船只顺风 B.我国东北地区昼短夜长
C.密西西比河进入枯水季节 D.巴西高原草木枯黄
7.下列关于图示气压带、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带草原气候受甲气压带和丁风带交替控制B.丙气压带影响下的地区总是高温少雨
C.受乙风带的影响.西欧全年温和湿润D.受丁风带移动影响,南亚7月多雨
下图示意北美洲大陆西海岸某月风速随纬度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据图分析,甲地所受的大气环流为( )
A.赤道低气压 B.副热带高气压 C.东北信风 D.盛行西风
9.该月份,乙、丙两地的气候持征分别为( )
A.乙地高温多雨;丙地温和少雨B.乙地炎热干燥;丙地温和多雨
C.乙地高温多雨;丙地温和多雨D.乙地炎热干燥;丙地温和少雨
读某地各月平均气温与降水量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气温/℃ 15.2 15.1 14.0 11.8 9.1 7.1 6.5 7.6 9.3 11.0 12.5 14.0
降水量/mm 70.8 55.5 76.3 63.6 73.2 69.3 68.7 58.4 51.4 66.5 58.6 74.8
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11.该地可能位于( )
A.法国 B.南非 C.中国 D.新西兰
12.该气候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低纬信风 D.盛行西风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中左图为甲、乙两地的气候资料图,下右图为澳大利亚大陆某月20℃等温线分布图。
(1)推测图所示月份最可能为____月(填1或7);乙地气候类型为____,简述其特点____。
(2)指出甲地多雨的季节,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原因。
14.下图为世界某局部区域某月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据图判断该区域所处季节并说明理由。
(2)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对甲地降水量的影响。
参考答案:
【答案】1.C 2.C
【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风由海洋吹向乙地,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陆地升温速度快于海洋,在陆地上形成低压,其名称是亚洲低压,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亚欧大陆上出现亚洲低压,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夏季是巴西高原旱季,草木枯黄,A错误;此时北京高温多雨,B错误;澳大利亚北部盛行东南风,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炎热干燥,C正确;东非高原的动物向北迁徙,D错误。所以选C。
【点睛】从每年的12月到第二年的5月之间,非洲的食草动物们悠闲的生活在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的保护区内。这里有着丰美的水草为它们提供了足够多的食物。从每年的5月中后期开始,非洲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就迎来了它的旱季,在这期间,公园的水草不能满足大量食草动物们的需求,所以食草动物们开始向塞伦盖蒂的西北面迁徙,只为追赶青草和水源。到了每年的7、8月,持续的干旱严重的威胁到了动物们的生存,所以大量的动物纷纷越境,穿越马拉河,来到马赛马拉,这样的情况会一直持续到每年的9月。从10月份开始,非洲的塞伦盖蒂大草原重新迎来的雨季,在雨水的滋润下,青草开始返青。同时,面积只有塞伦盖蒂约十分之一的,马赛马拉国家公园并不足以维持数量庞大的食草动物们。所以,动物们又开始从东线南迁到塞伦盖蒂,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一个月的时间。基本结束要在每年的12月。
【答案】3.A 4.B 5.C
【解析】3.由图可知,在10°S附近有一低压带,根据气压带与风带知识点可知,赤道附近应为赤道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移至赤道以南,应为北半球冬季,A正确,排除BCD。故选A。
4.从上题可知由于赤道低气压带南移,带动东北信风带越过赤道进入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西北风,B正确,A错误;中纬西风带移动并没有改变半球位置,偏转风向错误,CD错误。故选B。
5.根据图示可知,丙为赤道低气压带,是由于近地面常年气温高,对流旺盛形成的,C正确;乙丁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甲为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ABD错误。故选C。
【点睛】全球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气压带风带偏北;冬季,气压带风带偏南。也就是说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基本一致。
【答案】6.D 7.C
【解析】6.读图判断,乙风带为西南风,是北半球盛行西风带,故甲气压带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此时气压带北移,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巴西高原是干季,草木枯黄,D对;我国东北地区昼长夜短,B错;密西西比河进入丰水季节,C错;北印度洋自东向西的船只逆风,A错。故选D。
7.由上题可知,图示甲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乙是西风带,丙是副极地低气压带,丁是东北信风带。热带草原气候主要是受丁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A错误;受乙风带即西风带的影响,欧洲西部全年温和湿润,C对;丙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下的地区气候冷湿特征典型,B错;丁为东北信风带,南亚地区高温多雨主要是东南信风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右偏形成的西南季风导致的,D 错。故选C。
【点睛】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不只是气压带与风带的作用,而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答案】8.C 9.B
【解析】8.据图文材料可知,北美洲大陆西岸的甲地,位于25°N以南,所受的大气环流是东北信风,C正确;赤道低气压位于赤道附近,A错误;副热带高气压位于30°N附近,B错误;盛行西风位于30°~60°之间,D错误。故选C。
9.图中乙处风速最小,应该是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此时副热带高气压位置接近40°N,说明气压带风带北移,为北半球的夏季,乙地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候炎热干燥:丙地受盛行西风影响,温和湿润,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规律:大致是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向南移。
【答案】10.B 11.D 12.D
【解析】10.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此地7月气温最低,1月气温最高,因此地处南半球,结合十二个月的气温变化,气温的年较差较小,同时从降水量中可以看出此地每个月的降水量都比较均匀,因此该地的气候特征是终年温和多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结合上题可知,此地位于南半球,并且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结合所学知识,新西兰地处南半球,并且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D正确,ADC错误;故选D。
12.结合所学知识,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原因是终年受盛行西风带的影响,因此终年温和多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温带海洋性气候是一种全年温和潮湿的气候类型,其特征十分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降水分配较为均匀。分布在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多数临近海洋的大陆地区,都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西欧沿海地区是大陆上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区。
13.【答案】(1) 1月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2)甲地:夏季多雨。原因:甲地夏季,北半球低纬度的东北信风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而南移;越过赤道后受到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北季风;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为甲地带来了丰富的降水。
【分析】本题以澳大利亚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大气环流、气候类型和等温线判读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据图,澳大利亚大陆上的20℃等温线向南(向高纬度地区)凸出,根据等温线“凸低为高”的判断方法可知,同纬度地区大陆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属于南半球夏季,即1月份。读乙地的气候资料可知,全年气温在10℃以上,为亚热带,气温高的季节降水少,雨热不同期,为地中海气候,其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2)甲地位于澳大利亚的西北角,读图可知多雨季节是夏季。原因是甲地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低纬度的东北信风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而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向左偏转)的影响,偏转为西北季风,甲地位于大陆西岸,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为甲地带来丰富的降水(迎岸风)。
14.【答案】(1)冬季。理由:陆地形成高压中心,海洋形成低压中心。
(2)夏季甲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冬季甲地区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较多。
【分析】本题以世界某局部区域某月气压分布图为资料,涉及了气压中心和气压带的移动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图中等压线状况判断,陆地内部形成高压中心,同纬度海洋形成低压中心,表明大陆内部气温低于同纬度海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以判断此时的季节为冬季。
(2)结合图片可知,甲地位于地中海沿岸地区,夏季随着气压带和风带北移,甲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降水较少;冬季,气压带和风带南移,甲地区受盛行西风影响,西风由海洋吹来,带来丰富水汽,遇冷凝结形成大量降水。
学案第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