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标要求】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一、太平天国运动
(一)原因
情境1:阅读材料,总结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材料1:1845年4月23日,敬穆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说:自洋布洋棉入口后,“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材料2: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国之人贫穷也……是使我中国之英俊抑郁而死也。
——《太平天国讨清檄文》
材料3:1840年前后全国平均气温达近三百年来最低点,同时,全国涝灾、雹灾和雪灾比以往100年明显增多。……其间广西南宁地区农业失收更为严重,至少有10个坏年景。
——葛全胜、王维强《人口压力、气候变化与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4:(洪秀全)所阅读的基督教经文令他深信:他是耶稣的弟弟,被他父亲上帝赋予特殊的使命,前来将中国解救出满洲妖族征服者的统治,并带领他特选的子民前往他们自己的人间天堂。
一、太平天国运动
(一)原因:
①外因:
②内因:
③直接:
④准备: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清政府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
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洪秀全受基督教影响,创立拜上帝会。
一、太平天国运动
(一)原因
(二)过程:
学习任务1:阅读教材页95—96相关内容,结合图片,自主梳理太平天国运动的概况。
(二)过程
◎太平天国(1851——1864)
永安建制
1851年9月
定都天京
1853年3月
军事鼎盛 1856年
天京事变1856年
金田起义
1851年1月
《天朝田亩制度》
北伐—失败
西征—胜利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太平天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逐步呈衰落态势。
重建
领导核心
天京陷落
1864年
洪仁玕
《资政新篇》
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
一、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
(一)原因
(二)过程
(三)政治纲领: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一、太平天国运动
(一)原因
(二)过程
(三)政治纲领:
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2.后期:《资政新篇》
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是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
情境2:分析太平天国的施政纲领,反思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材料1: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皇上帝大幅,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2:
政治: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产生
经济: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发展工商业,奖励科技发明。
对外: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
文教: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改编自《资政新篇》
一、太平天国运动
(一)原因
(二)过程
(三)政治纲领
(四)失败原因:
直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领导集团的内讧和腐败;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重大战略决策失误等)
一、太平天国运动
(一)原因
(二)过程
(三)政治纲领
(四)失败原因
(五)影响: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乾隆十三年(1748)共设11个总督(包括漕运总督、河道总督),其中满9汉2。乾隆四十四年(1779),设11处总督,满7汉4 ;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
总督:1872—1875年间,除1人为满人外,其余7人全为汉人。1876-1883年间,8处总督全为汉员。1861-1890年的30年间,清廷任命了44个总督,其中34人为汉人;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
一、太平天国运动
(一)原因
(二)过程
(三)政治纲领
(四)失败原因
(五)影响: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3.促使清政府部分官僚提出向西方学习,发起了洋务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
2分钟整理内化,1分钟快速提问
二、洋务运动
(一)背景
1.19世纪60年代,清朝面临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窘境;
2.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
二、洋务运动
(一)背景
(二)目标:
(三)目的:
自强、求富
材料:“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二、洋务运动
(一)背景
(二)目标:
(三)目的:
自强、求富
直接: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抵抗外来侵略
根本:挽救国家颓势,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二、洋务运动
(一)背景
(二)目标:
(三)目的
(四)代表人物:
自强、求富
地主阶级洋务派
奕訢
曾国藩
左宗棠
李鸿章
张之洞
二、洋务运动
(五)内容:
学习任务2:结合课本97页内容和下列图片,概括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二、洋务运动
(五)内容:
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新式海军
近代教育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
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
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建立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天津机器局
福州船政局
二、洋务运动
(五)内容
(六)评价:
1.性质: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2.积极: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局限:单纯学习西方科技,未触动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失败是必然的
二、洋务运动
2分钟整理内化,1分钟快速提问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任务3:阅读教材页97-99相关内容,自主梳理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面临的边境危机和应对之举。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一)边疆危机
区域 事件 经过 结果
西北
西南 东南
新疆叛乱
1864新疆爆发反清起义。
1865阿古柏入侵新疆。
1875年左宗棠发兵平乱
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左宗棠收复新疆大部
1884年,新疆设行省
1883-1885
中法战争
1883年法国占领越南,侵略中国
1884福建水师覆没,福州船政局被毁
1884法军进攻台湾,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击退法军。
1885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
1885年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1885年台湾建省,强化对台湾的管辖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一)边疆危机
(二)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一: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材料二: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日)田中义一
日本
朝鲜
满蒙
中国
台湾
亚洲乃至全世界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一)边疆危机
(二)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①根本原因:
②导火线:
日本出台“大陆政策”,侵华蓄谋已久。
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经过: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一)边疆危机
(二)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①根本原因:
②导火线:
日本出台“大陆政策”,侵华蓄谋已久。
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经过
3.结果:
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内 容 危 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四地为新的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更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财政大举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一)边疆危机
(二)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2.经过
3.结果
4.影响:
(1) 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2)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进一步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瓜分中国的狂潮
《马关条约》签订后,在俄、德、法三国联合干涉下,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为偿还2.3亿两赔款,清政府向列强高息借款。
1.三国干涉还辽
2.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
实质:帝国主义之间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
3.争相成为中国债主、抢夺路权、工矿利权
新阶段:1899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暂免被瓜分)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一)边疆危机
(二)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2.经过
3.结果
4.影响:
(1) 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2)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进一步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4)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基隆
台北
台南
澎湖
台 湾 海 峡
太 平 洋
1895.5
台 湾
1895.10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
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台民布告》
1945年台湾民众庆祝光复
1895年武装起来的台湾民众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2分钟整理内化,1分钟快速提问
本课小结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国家出路的探索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列强侵略的加剧
边疆危机:西北、西南、东南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瓜分狂潮:划分在华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