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科学 四年级上册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科学 四年级上册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1-25 08:1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础教育精品课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科书 书 名:科学教材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精准分析
【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主要通过“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观察音叉的振动”三个活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聚焦部分围绕“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的 ”这个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前概念。探索部分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实践揭示声音的本质。活动1:观察皮筋的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初步理解“振动”的含义,并初步在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的振动之间建立联系;活动2:观察其他物体的振动与声音的关系,证实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在思维发展上采用假设-验证的科学过程。拓展部分讨论了人讲话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采用感受的方法进行验证。本节课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既熟悉又陌生,知道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但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理解非常薄弱,他们认为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这是学生前概念比较顽固的地方,所以本节课设计要解决学生错误的前概念。 根据教材的安排和学情的分析,笔者设计第一个活动:学生想办法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对比感受发声的橡皮筋与不发声的橡皮筋的区别,猜想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第二个活动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尺子、鼓、音叉等物体发声,来验证、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最后通过把发生的锣马上停止发声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目标
【核心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与要求】 3.3声音与光的传播 3-4年级:12.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对橡皮筋、尺子、音叉、鼓等发声物体的状态进行对比、观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科学思维:①通过观察、比较、描述橡皮筋等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记录下来;②能从尺子、音叉、鼓等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3.探究实践:①在观察物体发声的活动中,能用简单图画、文字和动作来描述声音的振动状态;②基于实验收集证据,并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发现和观点。 4.态度责任:①在探究过程中,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②对声音单元学习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基于生活经验能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方法和观察途径,准确描述并记录获得“物体发声时在振动”的证据。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大胆猜想 1.单元驱动任务:《声音》单元我们要完成什么任务呢?《喜迎二十大,我的乐器秀》项目展(海报),为庆祝我国二十大的召开,我校四年级段举办一场“喜迎二十大,我的乐器秀”现场会活动。同学们要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自己的乐器,并在10月20日下午举办乐器秀及表演秀活动。 2.头脑风暴:为完成这个项目,我们上节课已经头脑风暴聚焦了以下的问题: ①声音是怎么产生的;②声音为什么有高、低、强、弱之分;③为什么能听到却看不到;④声音传播的速度有多决;…… 3.聚焦核心问题:①我们首要任务是解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出课题)②利用生活经验,你们觉得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预设:打、敲、碰撞、摩擦等(教师:引导指向给物体用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声音》单元的驱动任务,聚焦核心问题驱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试着用自己的话去解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这样对学生新知识的建构非常有帮助。 二、实验探究,寻找证据 探究一:用橡皮筋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聚焦问题:是不是给物体力就能产生声音呢?我们用橡皮筋来研究,你可以给橡皮筋什么力呢?(预设:拉、压、弹等)是否都会产生声音,观察产生声音跟没有产生声音有什么不同?
2.布置任务:给橡皮筋用力,会不会像你们猜测的那样呢?让我们动手试试吧!(提示: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用橡皮筋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记录单 第( )小组 3.研讨汇报 ①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探究实验中,橡皮筋在什么情况下才发出声音? 学生1:轻轻弹拨时。 主持人:轻轻弹拨橡皮筋时,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2:橡皮筋不断地来回运动。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②全班研讨问题: 是不是只要我们对橡皮筋用力,它就能发出声音呢?(预设:不是。拉伸橡皮筋也对橡皮筋用力了,但是没有发出声音。) 同样是对橡皮筋用力,为什么拉伸橡皮筋时没有发出声音,而弹拨橡皮筋却能发出声音?(预设:拉伸橡皮筋时,橡皮筋只是变长变细,并没有运动,而弹拨橡皮筋时,橡皮筋在运动。) 弹拨橡皮筋时,橡皮筋是怎样运动的?谁能用手势来比画一下?(预设:上下挥动手臂。) 4.小结:在力的作用下,橡皮筋不断重复地做往复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橡皮筋是通过振动发出声音的。 查阅字典:进一步了解振动的意思。 探索二:其他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过度:刚才我们通过橡皮筋发现:橡皮筋振动会产生声音,不振动就没有声音。那么现在,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预设:物体振动产生的。) 2.布置任务:下面我们就用尺子、音叉、鼓来观察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是否也在振动。 (提示:出示尺子、鼓和音叉,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任务单。) 任务单 任务:探究其他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第( )小组实验 步骤1.按照图示依次使物体发声; 2.观察这些物体在发声过程中是否振动,有振动打“√”。 提示:可用手轻轻触摸(可以借助其他材料),感受正在发声的物体是否振动。实验操作及现象轻轻拨动尺子轻轻敲击鼓面轻轻敲击音叉振动:有□ 无□振动:有□ 无□振动:有□ 无□实验记录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记录表 发生物体我看到的现象(示意图)我的想法拨动尺子敲击鼓面敲击音叉
3.研讨汇报: ①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1:钢尺发声时能观察到明显的振动,鼓和音叉发声时的振动不明显。 主持人:你们认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们的想法? 学生2: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因为钢尺发出声音时在上下振动,鼓发出声音时鼓面在上下振动,音叉发出声音时在左右振动。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②全班研讨 第一层次:尺子、音叉、鼓发出声音时,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第二层次:音叉、鼓发声时,看不到(看不清)振动,你们是怎么知道它们在振动?(预设:用手感受,用纸屑、橡皮屑放在鼓面上,看到它们在上下跳动……) 第三层次:当物体停止振动后,它还会发出声音吗?(老师出示锣,敲击锣如何让它马上停止呢) 4.小结:物体是通过振动发声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2个有梯度、层次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实验体验,不断的强化物体发出声音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怎么样的?教师在这里关键要解释振动是怎么样的一种运动方式(教给学生用查字典理解振动的意思)。基于学生的猜测物体发出声音与敲击,或拉动物体有关,特此第一个活动设计橡皮筋用力后是否会产生声音,初步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有关;第二个活动从音叉、鼓、尺子等材料的探究,寻找更多的证据解释说明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进一步知道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三、拓展与运用 1.拓展:同学们能听到老师讲话,猜猜老师发出声音的器官在哪儿?(提示:出示关于声带的拓展资料,讲解并指导学生用手感受声带的振动。) 2.小结:物体的往复运动叫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带是人体重要的发声器官。 3.运用:通过今天的学习,对于我们完成《喜迎二十大,我的乐器秀》项目有什么帮助呢?(预设:我们制作的乐器要发出声音,就要让它们振动起来,我们可以用敲打、拨动、吹动等方法来让我们的乐器产生振动) 【设计意图】从物体发声与振动有关,那么人体发声与振动有关吗?进一步认识振动,同时运用到生活中,回归到本单元任务《喜迎二十大,我的乐器秀》项目,本节课为该项目提供了什么帮助?
板书设计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