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高考语文二轮 李煜作品 古代诗歌阅读 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高考语文二轮 李煜作品 古代诗歌阅读 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4 10:4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高考复习 李煜作品 古代诗歌阅读 专项练习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籍贯徐州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E%90%E5%B7%9E / 6250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_blank )彭城县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D%AD%E5%9F%8E%E5%8E%BF / 7385631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_blank )(今江苏省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B1%9F%E8%8B%8F%E7%9C%81 / 320938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_blank )徐州市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E%90%E5%B7%9E%E5%B8%82 / 4132836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_blank )),生于江宁府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B1%9F%E5%AE%81%E5%BA%9C / 9484712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_blank )(今江苏省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B1%9F%E8%8B%8F%E7%9C%81 / 320938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_blank )南京市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D%97%E4%BA%AC%E5%B8%82 / 2207627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_blank )),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锋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唐元宗李璟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D%8E%E7%92%9F / 29096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_blank )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太平兴国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4%AA%E5%B9%B3%E5%85%B4%E5%9B%BD / 383055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_blank )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东京,追赠太师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4%AA%E5%B8%88 / 531473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_blank ),追封吴王。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B8%A9%E5%BA%AD%E7%AD%A0 / 1125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_blank )、韦庄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9F%A6%E5%BA%84 / 1163170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_blank )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D%8E%E7%92%9F / 29096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_blank )、冯延巳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6%AF%E5%BB%B6%E5%B7%B3 / 208393 fromModule=lemma_inlink" \t "https: / / baike. / _blank )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作者劈头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表现了作者厌烦春花秋月无尽无休、叹人生短暂无常的悲苦感情。
B.第三、四句点明时光又过了一年,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东风”与“何时了”相呼应,“不堪回首”又呼应“往事知多少”。
C.第五、六句写作者遥望南国慨叹,发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之情,“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一脉相承。
D.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式,以问起,以答结,写作者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囚之后引起的悔恨和追思,他对国家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滋味。
2.这首词七、八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化抽象为具体,下列四首诗词中与这种写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B.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C.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3.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与《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都是李后主亡国后,被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时所写的,写的都是这种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B.这首词上阕所写的全是李后主眼中之景,是纯粹的写景;下阕直抒胸臆,抒发后主难以言说的万般愁绪,可谓情景交融。
C.这首词写情极其自然,语言朴素得如同日常口语,没有一丝刻意修饰的痕迹。
D.这首词中作者创设了西楼、缺月、梧桐、深院、清秋等意象,借冷落凄清的深秋景象,抒发亡国之愁。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写出它的本体和喻体,并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南唐词,完成下面小题。
乌夜啼①
李煜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注】①这首词写于南唐后主李煜降宋被囚后。
5.下列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以回忆开篇,写“昨夜”风雨交加,风声,雨声等“秋声”阵阵传入帘内,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B.“烛残”句由室外转入帘内。室内残烛摇曳,夜尽更阑时分,主人公还在来回踱步,表明其彻夜未眠。
C.“起”来思绪挥之不去,“坐”下内心也无法平静,两个动作传神地写出了失眠的词人纷乱的心境。
D.“醉乡”二句,表明词人对未来失去信心,在现实中又找不到解脱之路,只好遁入醉乡求得暂时的忘却。
6.“烛残漏断频欹枕”中的“断”别作“滴”,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下面小题。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李煜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①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②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注】①销魂:同“消魂”,谓灵魂离开肉体,这里用来形容哀愁到极点,好像魂魄离开了形体。②秋晴:晴朗的秋天。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作者感怀亡国的愁恨和梦回故国的痛苦,“销魂”句表现出了作者深切体会到的悲哀和绝望。
B.上片三、四句虚实结合,“故国梦重归”句把前文“愁恨”进一步具体化,作为亡国之君的作者,只能在梦中重回故国。
C.词的下片续写作者深感往事成空、人生如梦的感伤和悲哀。他只能在晴朗的秋日,独上高楼,远望故国,内心无限伤痛。
D.全词以“梦”为中心,集中写“空”。笔意直白,用心真挚。全词明白如话,以歌代哭,不事雕琢,体现了李煜词炉火纯青之功。
8.同样是写“愁”,本词上片前两句与《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①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②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注】①柳眼:指早春初生的柳叶。②尊罍(léi):尊,酒杯,罍,酒器。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出“凭栏”所见初春景色:小院里东风回荡,地上小草泛着绿,柳叶随风舒展。
B.“竹声新月”句写傍晚景象:运用视听结合的方法,透露出他对国之不在的痛悔之情。
C.主人公感觉春天来了,但盎然的春意并未驱散他心头的愁云,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D.这首词虽是作者怀旧之作,但其情感的表达并不朦胧,摒弃委婉,做到直接袒露胸臆。
10.清代学者谭献评价李煜这首词时说:“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你认可这一评价吗?请以“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为例,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①
李煜
樱桃②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①本词作于金陵被围之时,写于初夏,当年十月金陵被宋兵攻破。②樱桃:初夏结果,古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蝶翻轻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同翔取乐的画面,以乐景写哀情。
B.“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国破家亡的境地。
C.下片“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D.全词意境由“恨”生,由“恨”止,语言直白浅显,但作者抒发的情感却深切感人。
E.上片自日到暮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向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12.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李煜的词,回答以下的问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3.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美人》:“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说自然之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B.《虞美人》:采用问答成词,以问开篇,以问答结,结构严谨: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将词人内心难以抑制的愁思贯穿始终。
C.《相见欢》:“无言”表现内心的情绪,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加之“独上”塑造了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
D.《相见欢》:“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视听结合,描写登楼所见,新月如钩,桐荫深锁,景中蕴含着词人深深的愁绪。
14.在描写“愁绪”方面,本词与《相见欢》手法相似,而表现愁绪的特点各异,试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乾德四年(966年),后主弟从善入宋不得归。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端,点明事由与季节,春意正浓之时,“别来”之阴影笼罩一切,白梅似雪,落英缤纷,使人为之黯然神伤。
B.“砌下”“还满”写出落花之多、伫立之久,此两句描绘的画面冷清静寂,也正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冷寂,表现了词人无限哀伤的情怀。
C.全词语言淡笔勾勒,委婉深沉,撷取身边日常所见之物,营造寂寥苍凉意境,给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结句在句法上一波三折,在语意上一唱三叹。顿挫有致,情韵俱生。与《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一气直下,各有其妙。
16.这首词写离情颇具特色,下片感情抒发尤为缱绻宛转,赏析下片如何实现这种效果的。
阅读下面这两首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渔父(之一)
李煜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①有几人?
渔父(之二)
李煜
一样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注释:①方言,“我”。
17.这两首《渔父》都展现了渔父的生活姿态和追求。前一首着重写渔父的________(填一词语),后一首侧重写渔父的_______(填一词语)。
18.李煜的这两首词,曾经有人嫌它太浅,认为不够含蓄委婉。其实这个“浅”正是李煜词最大的优点。分别赏析这两首词的这一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注:沈腰,沈约因病消瘦,腰带日渐宽松。后因以“沈腰”作为腰围瘦减的代称。潘鬓,潘岳少年美貌,然而三十多岁鬓发已斑白。后因以“潘鬓”谓中年鬓发初白。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时间和空间对举,又写楼台高耸、植物繁盛,极言词人眼前所见之盛景。
B.“几曾识”三字不加修饰,直出肺腑,表达了后主此时悔之晚矣的心理状态。
C.下阕前两小句用典,写词人衰老之态;“一旦”则写出由帝王到臣虏的变化之快。
D.全词现实与回忆交织,由立国之繁盛到失国之凄凉乐极而生悲,情感悲壮而缠绵。
20.全词以虚写作结,请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①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②。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①这两首词均作于词人亡国后被囚汴京期间。②阑珊:将尽,衰落。
2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事知多少”一句责问自己做了多少错误的往事,后悔当初未能励精图治。
B.南唐故宫的“雕栏玉砌”应该依旧,而“朱颜”已改,物是人非,对比强烈。
C.“一晌贪欢”之“欢”只是梦里的片刻欢愉,有力衬托了梦醒之后的悲情。
D.曾经的无限江山再难见到,即使凭栏远眺也是徒劳,因此劝自己“莫凭栏”。
22.两首词的下阕写到了“春水”或“流水”,下列句中的“春水”“流水”与两首词中的这两个意象情感内涵一致的一项是( )
A.一池春水绿如苔,水上新花取次开。(刘无极《漾花池》)
B.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
C.秋后风光雨后山,满城流水碧潺潺。(苏轼《暴雨初晴》)
D.画桥浅映横塘路。流水滔滔春共去。(张先《偷声木兰花》)
23.两首词上阕均借写春景来抒情,但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却有不同。请结合词中的内容分析其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歌子
(南唐)李煜
云鬓裁新绿,霞衣曳晓红。待歌凝立翠筵中。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①。
趁拍鸾飞镜②,回身燕飏空。莫翻红袖过帘栊。怕被杨花勾引、嫁东风。
【注释】①彩云:指楚王梦会巫山神女之事。巫山神女,朝为行云,夕为暮雨。②趁拍:合拍。鸾飞镜:《鸾鸟诗》记载:有人献鸾鸟于罽宾王,三年不鸣,后悬镜于鸟前。鸾鸟见影而“慨焉悲鸣,哀响中霄”。
24.(1)首句中“绿”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2)“_______”一句点出了歌女服饰之美。
25.全词是如何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歌女形象的?请结合词句分析。
26.阅读下面作品,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煜①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②,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①李煜:南唐后主,在位期间南唐被宋所灭,李煜也沦为阶下囚。②上苑:古代帝王游猎的场所。
(1)作品在体裁上属于____________。“望江南”不是作品的题目,而是_________________。
(2)“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句话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7.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这些美好的事物让作者触景生情,首句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B.“往事知多少”一句中,“往事”是指作者往昔为人君时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
D.本词多处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内心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28.请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李煜(937―978),即李后主,为南唐末代君主。北宋灭南唐李煜被俘,这首词即作于被软禁之时。
29.这是一首词,它的词牌应是
A.水调歌头 B.踏莎行 C.声声慢 D.浪淘沙令
30.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阕用倒叙先写梦醒时的凄凉景象和悲凉感受,后写梦中的片刻欢愉。
B.“梦里不知身是客”借梦境表达了词人旅居异乡四处漂泊的孤寂之感。
C.“别时容易见时难”化用李商隐《无题》诗句,叹失国之易复国之难。
D.“天上人间”暗指今昔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充溢着无可奈何的情绪。
31.“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中的“莫”字,《全唐诗》中写作“暮”。请体会各自独特的意境,比较两字使用效果的异同。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①这两首词均作于词人被囚汴京期间。②阑珊:将尽,衰落。
32.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事知多少”一句责问自己做了多少错误的往事,后悔当初未能励精图治。
B.南唐故宫的“雕栏玉砌”应该依旧,而“朱颜”已改,物是人非,对比强烈。
C.“一响贪欢”之“欢”只是梦里的片刻欢愉,有力衬托了梦醒之后的悲情。
D.曾经的无限江山再难见到,即使凭栏远鹏也是徒劳、因此劝自己“莫凭栏”。
33.两首词上阕均借写春景来抒情,但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却有不同。请结合词中的内容分析其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九月十日偶书
李煜
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
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飕①竞鼓声。
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
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②却自惊。
[注]①飕飕:寒风凛列的样子。②安仁为西晋著名诗人潘岳,字安仁。他在三十二岁时,因感于时光流逝而作《秋兴赋》,其中有“斑鬓影以承并兮,素发飒以垂领”的衰老之叹。
3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晚雨秋阴”四字,暗扣题目,暗中点出节令正值凉气袭人的深秋。
B.首联言酒醒后仍是“心绪杳难平”,给人以“举杯浇愁愁更愁”之感。
C.“红叶飕飕竞鼓声”运用比喻手法,言红叶飕飕之声犹如锣鼓声响。
D.诗歌前四句借用“雨”“酒”“黄花”“红叶”等意象,渲染了作者内心的愁绪。
35.诗中采用了哪些抒情方式来表现自己“心绪杳难平”?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1.C 2.D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一脉相承”错,“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不是“一脉相承”,应是形成鲜明的对比。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
A.烟草连天,喻愁之大;柳絮蒙蒙,喻愁之乱;梅子黄时雨,喻愁之绵绵不断。三个比喻,连用三个比喻来表现“闲愁”之多且乱,缠绵不断,十分生动。
B.本体“离恨”,喻体“春草”。
C.本体“白发”,喻体“秋霜”。
D.没有运用比喻,愁心与明月之间无相似点,只是移情入景,使用了拟人修辞,把明月当成可以寄托愁心的人来写。
故选D。
3.B 4.用丝缕比喻愁思,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比喻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仿佛使人看到离愁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纠缠着人,而无法摆脱。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上阕所写的全是李后主眼中之景,是纯粹的写景”错误。“无言独上西楼”是对诗人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5.B 6.“断”字更好。“断”表明漏壶里的水已滴尽,从侧面表明词人整夜未眠,突出了词人内心的彷徨、郁闷。其次,“断”字与前面“残”字形成呼应,营造出一个惨淡的氛围。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主人公还在来回踱步”无中生有。原词中是“起坐不能平”,是描写词人一次次地斜靠在枕头上,辗转反侧,躺下又坐起的场景。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首先明确观点,“断”字更好。
原词中的“断”字是具有作者的主观感受在里面。作者内心焦虑,辗转反侧,不能入睡。起来又坐下,一副坐卧不宁的样子。这个“断”字说明漏壶中水尽漏断,而词人很清楚这个情况,表明他一直没有入睡,所以这个“断”字从侧面表明词人整夜未眠,从中可看出作者内心的彷徨、郁闷之情及心绪难平、痛苦难耐的凄凉悲伤的情感。如果使用“滴”字,则不能取得这样的表达效果。
其次,“断”字与前面“残”字形成呼应,“烛残漏断频欹枕”意思是蜡烛燃烧得所剩无几了,壶中水已漏尽,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烧残的蜡烛和已滴尽水的漏壶两个意象,营造出一个异常惨淡忧伤的氛围,呼应了开头“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所营造的晚秋凄清的氛围,更加增添了本词的伤感情绪。这个字更能够突出词人亡国灭家后的痛楚。
7.C 8.①本词前两句写愁的手法是直接写愁(直抒胸臆),兼用反问,直言人生的愁恨怎能免得了,只有自己伤心不已,悲情无限。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通过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写愁。作者自问自答,将自己内心的“愁”比喻成“一江春水”,绵绵不绝。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C.“他只能在晴朗的秋日,独上高楼,远望故国,内心无限伤痛”分析错误。秋日登楼远望,是作者回忆过去的场景,并非此时的行为。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比较阅读的分析能力。
诗的上片,“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作者首先用反问的手法,提出人生的愁恨怎能免得了的问题,为什么只有自己伤心不已,故国常常出现在在自己的梦中,自己醒来之后忍不住热泪横流。作者此处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直接写出了自己的哀愁,给人以悲情无限的感觉。
而《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中,作者运用设问的手法,提出“愁”有多少,而后自问自答,愁如一江向东流的春水,突出了愁之多,而这里又将自己内心的“愁”比喻成“一江春水”,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词句中设问和比喻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诗句的表现力,让读者真切的体会到作者那绵绵不绝的愁绪。
9.D 10.答案一:认可。李白与李煜均以“白发”写愁,化无形的愁绪为有形的白发,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象鲜明。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用奇妙夸张的手法,通过写白发之长抒发自己内心深藏的愁绪。而李煜词“满鬓青霜残雪”的“满鬓”则主要以白发之多来表现愁恨之多。同时运用比喻,把白发比喻成“霜、雪”,写出了处境的凄凉,接以“思难任”来写愁恨之重。两人各具千秋,诗词可谓“高奇无匹”。
答案二:不认可。虽然李白与李煜都是以“白发”写愁。但李白诗运用奇妙夸张的手法,以白发之长写出了愁的深长,而且把愁绪写得极有气势,有临高呼啸,一吐为快之感。而李煜词“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虽然写出了愁的深重和处境的凄凉,毕竟意境还不够开阔,不能与李白诗相比。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摒弃委婉,做到直接袒露胸臆”错。全诗伤春怀旧,借景抒情,主要是间接抒情。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认可:
“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我已鬓发斑白,年老体衰,难以承受这极度的忧思啊。“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两首诗作均以“白发”写愁,化无形的愁绪为有形的白发,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象鲜明。
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用奇妙夸张的手法,通过写白发之长抒发自己内心深藏的愁绪,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而李煜词“满鬓青霜残雪”的“满鬓”则主要以白发之多来表现愁恨之多,东风已解冻,春景生机盎然、勃勃向上,但作者因亡国之痛而深沉怨痛,在对往昔的依恋怀念中也蕴含了作者不堪承受的痛悔之情。同时运用比喻,把白发比喻成“霜、雪”,写出了处境的凄凉,接以“思难任”来写愁恨的深重和处境的凄凉。两人各具千秋,诗词可谓“高奇无匹”。
不认可:
虽然李白与李煜都是以“白发”写愁。但李白诗运用奇妙夸张的手法,“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把愁绪写得极有气势,有临高呼啸,一吐为快之感。
而李煜词“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则用比喻,把白发比喻成霜雪,用白发之多来表现愁恨之多。虽然写出了愁的深重和处境的凄凉,但意境还不够开阔,不能与李白诗相比。
11.DE 12.①悔恨之情。“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此时,宗庙难保,樱桃难献,伤逝之感良深。以粉蝶无知、回翔取乐反衬并加深悔恨心情。②惆怅之情。“子规”句,加深亡国的预感。“西”字指出宋兵自西而来,国家朝不保夕,“暮烟垂”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③孤苦之情。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纷纷散去,作者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之情已跃然纸上。④凄凉哀怨之情。在作者眼中,曾经媚态十足的美人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的愁容。江山如此危殆,美人如此憔悴,怎能不“回首恨依依”?充满了凄凉哀怨之情。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D.“直白浅显”错误,词中“樱桃落尽”“蝶翻金粉”描绘生动形象;“别巷寂寥”“残烟”“草低迷”等,感情哀婉。语言应为形象哀婉。
E.“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向外”错误,下片由“别巷”“人散”“烟草”到“炉香”,下片自暮入夜写外景,描写顺序也是由外向内。
故选DE。
1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上片“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借樱桃坠落这一典型景物感伤春怨无归,结合注释 ①②可知,金陵被围之时,帝王难以将樱桃献于宗庙,体现了作者因宗庙难保而产生的危亡之痛。粉蝶双飞,以乐写哀,更加反衬出作者内心的伤感悔恨之意。
上片“子规啼月”句用子规的夜夜泣血悲啼表现作者因即将亡国的内心的悲痛;子规啼叫为听觉,暮烟低垂是视觉,表达了诗人在夜半时分难以入眠,愁思满怀,极其惆怅之情。
下片“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意思是人群渐渐散去,小巷一片冷冷清清,只见袅袅残烟草色不清。以哀景写哀情,通过写寂寥的夜、残烟、乱草描写诗人内心的孤苦。
下片通过写“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写出了美人拿着罗带,愁容满面,回想往事内心充满怨恨。“炉香”依然“闲袅”,没人“娇媚”不见。借此表现了江山危殆之时作者内心的凄凉哀怨之情。
13.D 14.手法:①两词都用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虞美人》借眼前的春花秋月与回忆中明月下故国的美好表达自己亡国的伤痛;而《相见欢》以如钩的月,寂寞的梧桐和深深的庭院表达自己远离故国的愁绪。②两词都用到了比喻手法。《虞美人》用一江滚滚东流的春水比喻自己绵绵不绝的愁绪,写出愁之多之广;而《相见欢》则把愁绪比作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写出愁绪的复杂。
愁绪的特点:《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而《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视听结合”错。“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此句只是视觉形象,没有听觉。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相见欢》,词人开头就把自己定格在西楼,抬头远望,一弯新月悬挂苍穹,月都有团团圆圆之时,而自己呢?紧接一个“锁”字,何等沉重,何等哀怨:眼前,落叶满院,到处都是一派残败的景象;想我皇家庭院,亭台楼榭,奇花异草,富丽堂皇。今非昔比,触目伤怀。作者要表达的这种感情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接着下面着重抒发作者心中的“离愁”,这种离愁,不是青年男女的至尊情怀,也不是朋友的赤诚之交,更不是家人的骨肉分离,而是君王的亡国之痛。把这种亡国之痛比作乱麻,比喻之准确、形象,表达之深刻、具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就把他亡国之后那种酸辛苦辣、百感丛生的复杂感受写了出来。
如果说作者的“愁”在《相见欢》中表现得还不够深刻的话,那么他的这种“愁”在《虞美人》里则抒发得淋漓尽致。由文章内容和作品的情感上来看,《虞美人》是《相见欢》的续篇,也是这种“离愁”的进一步升华。如果说《相见欢》的“离愁”还有点淡化、抽象,那么《虞美人》中表现的“离愁”就更加深沉、具体。《虞美人》一词,即以劈空一问开篇,这一问,道出词人的无奈、悔恨和可悲。“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来了,应是繁花似锦、欣欣向荣,可眼前,春天是他人的春天,家园却是他人的家园,怎能不让人伤感呢!故国不复存在,月圆却人不圆啊!“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亭台、楼榭都还存在,可是江山已经异主,只能平添几分忧愁,几许悔恨。而这种忧愁和悔恨凝聚起来,就使这种愁绪具体化、形象化,就汇成了一江春水,源源不断,滚滚东流。
15.C 16.(1)对写法。“雁来”“路遥”两句,词人从对面落笔,雁来信不来,徒增愁恨,路遥梦不成,欲归未能。不直抒胸臆,而是落笔对方,将词人对离人的眷念和怀想含蓄道出,无理而妙,委婉之至。(2)比喻。把离别的愁恨比作远接天涯、绵绵无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正在不断繁衍滋生,触目所及,无法摆脱。满腔愁绪如春草弥漫无边,溢满时空。既形象贴切,又委婉深沉,余思不尽。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营造寂寥苍凉的意境”不对。本词写的是春天,白梅似雪、落英缤纷、春草萋萋,所以说营造了“寂寥苍凉”的意境是不准确的。应是冷清、静寂,词人触景生情,抒发了怀人念远、忧思难禁之情。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下片的意思是: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要回去的梦也难形成。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古人有雁足传书的故事。“雁来音讯无凭”是说雁来了,信没来;雁归了,而人未归。“路遥归梦难成”,从对方难成归梦说起,是深一层的写法,含蓄道出了词人对离人的眷念和怀想。“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更行”“更远”“还生”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
17. 快活(或“逍遥”“自在”等) 自由 18.①使用的意象浅显明白。前一首“浪花翻滚,桃李竟相怒放”,后一首写“春风拂面,繁华盛开”,用春天的春意盎然来表现渔夫的逍遥自在。②用直白的词句直接抒情。“一壶美酒在手上,一根钓杆在身边,世上像我这样的人有几个呢?”反问句强调了自己的快活:“手举着斟满美酒的瓦瓯,在无边的波浪中我拥有了自由。”直接抒发自己的快活和自由。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第一首写这位钓叟,无风波之险,而有自然之乐,在自己的糊口生涯中找到乐趣。他摆脱世俗的羁绊,避开名利的枷锁,自在逍遥,令人羡慕不已。可见第一首着重写渔夫之“快活”;
第二首关键是“万顷波中得自由”,李煜常常自称“隐士”,“后主尝自号钟山隐士,故晦其名谓之钟隐”。这两首渔父正好反映了他向往青山绿水自由生活的思想。可见第二首着重写渔夫的“自由”。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特点的能力。
首先理解题干中的“浅”,一般可以从所使用的的意象、所用手法、词语特点等角度分析鉴赏。
比如这两首词都写到“春天”的意象,用春天的春意盎然来表现渔夫的逍遥自在。第一首《渔父》浅白如话,其情调悠扬轻松。起始一拍“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描写了溪流的情况,还有岸边的景色。在这样美好的春景中李煜想要做些什么呢?他愿意“一壶酒,一竿纶”,去做一个“渔父”。还唱着“快活如侬有几人?”这是渔父的话,也是词作者的自我写照。这第二首《渔父》可以认为是第一首渔父的故事情节继续发展。在鱼吹细浪的水面,我荡着一叶扁舟,扑面的是和煦的春风,相伴我的只有一根蚕丝和一个鱼钩,抬眼四望,汀洲上长满了五彩斑斓的野花,自己为自己斟满美酒,举起酒杯,美美地喝上一口,啊,真舒服,在这无边的波浪中,我却如此自由,何等潇洒自在。同样用春景表现渔夫的逍遥自在。
两首诗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使得感情的抒发浅显直白。比如第一首尾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运用反问手法直接表达对打渔生活的自得和满意,这是渔父的话,也是词作者的自我写照。而第二首尾句是“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直抒胸臆,更让人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被他的真诚所打动。这“浅”,在这里却是一种言浅意深的“浅”了,是极高的境界。
19.A 20.从内容上看,仓皇辞别,告别了烙印着无数美好回忆的江南,表达了亡国国君的悔恨之情。面对亡国的情形只能垂泪的无可奈何之感。从结构上看,意蕴深远,由亡国后想到亡国前,繁荣和破败的对比,抒发自己亡国时悲伤欲绝的心情。
【解析】19.本题考查对词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项,“极言词人眼前所见之盛景”错误,楼台高耸、植物繁盛,这是诗人的回忆,属于虚写,并非“眼前所见之盛景”。
故选A。
20.本题考查对词某一手法的作用的能力。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译为“最使我记得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宫廷里的音乐机关、教坊的乐工们还奏起别离的歌曲,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而已。”从内容上看,“我”仓皇的辞别,说明了当时情形的混乱,李煜率领亲属、随员等四十五人,“肉袒出降”,告别了烙印着无数美好回忆的江南。情感上非常的沉痛惨淡,写出了作为亡国国君的悔恨之情。从结构上看,意蕴深远,借曾经发生的事,由亡国后想到亡国前,繁荣和破败的对比,抒发自己亡国的悲伤欲绝的心情,更显的情感深沉。
21.A 22.D 23.《虞美人》以乐景写哀情,景与情是对立的。上阕中“春花”“东风”本是春天的美景,令人愉悦,此处却勾起词人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徒增伤感。美好怡人的春景反衬了词人的亡国之痛。《浪淘沙令》以哀景写哀情,景与情是一致的。上阕的春雨、春寒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春意阑珊”更是写出美好春景的衰败凋残,衬托出身为异乡之客的悲伤和亡国之痛。
【解析】21.此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分析错误,“往事知多少”一句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并没有责问自己做了多少错误的往事,后悔当初未能励精图治的含义。
故选A。
22.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意境意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意象是以物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根据诗词内容理解诗词中意象的情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水流花谢,两处无情,自然会让他悲凉;江山如画,只是曾经,更让他极度痛苦。这两首词中的“春水”“流水”这两个意象情感是愁恨、悲凉;而选项A、B、C三项中的“春水”或“流水”都是喜悦的情感。
D项,“流水”表达的是伤春的悲凉情感,与题干一致。
故选D。
2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诗词情与景关系的能力。此类试题可分三步解答,第一步是点明手法;第二步是答“景”,可以用“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此类答题的方式来答;第三步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本题要求考生分析两首词上阕借写春景来抒情的不同之处,考生就要分别分析两首词的情景不同之处。《虞美人》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此词以乐景写哀情,美好怡人的春景反衬了词人的亡国之痛。《浪淘沙令》“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所有春天都会谢幕,有的人聚散随缘,不悲不喜;有的人心境黯淡,落寞惆怅。人世间,没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得失随缘,心无增减。春花凋落,秋月无言,总有人凄凄惨惨。其实,人们所感伤的,还是匆匆来去的人生。春天去了还会再来;年华却是去而无声,永不回来。《浪淘沙令》以哀景写哀情,衬托出身为异乡之客的悲伤和亡国之痛。
【点睛】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月——思乡,怀人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5.莲——爱的象征
6.梧桐——凄凉悲伤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8.秋蝉——高洁,悲凉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10. 柳——离情依依
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
12.芳草——离恨
13.芭蕉——孤独与忧愁
14.羌笛——凄切之声
24. 乌黑发亮(的颜色) 霞衣曳晓红 25.①色彩渲染。“霞衣”“彩云”“红袖”之红,“新绿”之乌黑发亮,色彩绚丽,浓烈动人,写出了歌女的美丽、艳丽与青春。②正侧结合。本首词既有对歌女的肖像、服饰、歌、舞动作的正面描绘,也有观赏者的心理、感受的描绘,正侧结合凸显出歌女之美,舞姿之妙。③动静结合。“待歌凝立”为静,着意描绘歌女蓄势待发之态,静中有动。“趁拍鸾飞镜,回身燕飏空”为动,更见活力。动静之间更显其活力与美感。
【解析】24.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考查“绿”在文中的意思,点出歌女服饰之美的语句,需要结合语境内容理解。“云鬓裁新绿,霞衣曳晓红”,她乌黑如云的鬓发梳理整齐,及地的霞披颜色鲜艳得好像太阳初升时的彩霞。“绿”,乌黑发亮的颜色,多用于形容鬓发。“霞衣”,轻柔艳丽的衣服,这里指舞蹈时穿的霞披。“霞衣曳晓红”,点出了歌女服饰之美。
25.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歌女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需要明确描写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点明效果。“绿”,乌黑发亮的颜色,多用于形容鬓发;“霞衣”,轻柔艳丽的衣服,这里指舞蹈时穿的霞披;“晓红”,指早晨太阳初升时的红色霞光;“彩云”,绚丽多彩的云朵。色彩渲染,写出了歌女的美丽、艳丽与青春。词的上片写歌女的盛妆艳饰和明丽动人。一、二句写歌女的头饰和衣着,精心修饰、光彩照人,是直写铺陈。三、四句写歌女凝立宴前,准备表演,虽不动而有情,虽未舞而飘逸,是侧写比衬。用歌女声舞双绝的描写渲染观赏者的惊喜和感叹,正侧结合。“待歌凝立”,“凝立”,一动不动地站立。歌女凝立宴前,准备表演。“趁拍鸾飞镜,回身燕飏空”,“趁拍”句用典写歌女的演唱,形容歌声美妙动听。“回身”句写歌女的舞蹈,形容舞姿的轻盈流转。动静之间更显其活力与美感。
26.(1)词;词牌名
(2)示例一:描绘了一幅江南春日繁花似锦、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抒发了作者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无尽眷恋之情,也衬托作者对当今境况的深深不满(或:今昔境况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昔日家国无限眷恋之情,也表现了作者沦为囚徒后的悔恨怅惘之痛)。
示例二:描绘了一幅江南春日秀丽繁华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昔日帝王生活的无限怀恋,也反衬作者对现今沦为囚徒的忧愤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常见的文学常识能够了解、识记,并结合相关文学文化知识进行判断。本题题目是“作品在体裁上属于_____。‘望江南’不是作品的题目,而是________”,通读本题作品,根据作者李煜,句式上参差不齐,可以判断本作品是一首词。既然是一首词,那么“望江南”是作品的词牌名。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形象(景象)和情感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学生回答“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句话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考查学生赏析“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一句所写景象和情感能力,然后通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主旨,回归到所要赏析的诗句上,仔细阅读,根据诗句描写的意象,概括诗句所描写的景象,然后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具体内容对诗句所描写的画面进行赏析,最后指出诗人借助该景象表达了什么情感即可。从表面看,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车如流水马似游龙”形象地渲染出了上苑车马的喧阗和游人的兴会。紧接着“花月正春风”一句点明了游赏的时间和观赏的对象。春意融融,游人如织,赏花玩月,兴致勃勃。这是一年中游上苑的最好时节,也象征着李煜生活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时刻。一个“正”字联缀起“花月”和“春风”。更突出了景之浓丽,情之强烈。这时候,全词却戛然而止,也就是意味着作者所沉醉的欢乐达到高潮之际,梦突然醒了。可以想见诗人醒来后,回到现实,现实中词人亡国,降宋被囚,现实与梦境中过去的生活形成对比,突出了词人现在沦为囚徒的凄凉和忧愤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词人对过往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
【点睛】解答“鉴赏诗歌形象”题,实质上是对诗歌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问题。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全诗的意象有哪些;第二,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有何特点;第三,为什么创设这样的意境,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高考命题在考查诗歌形象上,也主要考查两点,第一,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第二,对诗歌意象的体味,包括诗歌的色彩、构成、情味等。在诗歌鉴赏中,对于句子的理解或句子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往往要说出几层意思,通常是表层义,语境义和情感义等这几个方面。具体需根据诗所表现的情感作具体分析。
27.A 28.最后两句运用了设问、比喻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化抽象的为形象可感,抒发了作者无休无尽、难以挣脱的亡国愁思。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和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A.“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错误。春花秋风最美,诗人竟问“何时了”,心理很反常。联系李煜当时的生活,可知他回忆越多,就越痛苦,故而有此心理。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之事,但时过境迁,词人已不是那个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现在是阶下囚,那些美景只会激起作者悲痛的回忆,因此,词人希望它结束。而不是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秋月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故选A。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词句的意思: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运用比喻的修辞,本体为“愁思”,喻体为“一江春水”,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写出了愁思涨溢恣肆,绵绵不绝,表达了词人心中无尽的哀思。这句词还运用了设问的手法,自问自答,抒发了作者无休无尽、难以挣脱的亡国愁思。
29.D 30.B 31.同:“莫凭栏”是说不要凭栏,因为凭栏而望故国江山,会引起无限伤感,令人无以面对;“暮凭栏”意谓暮色苍茫中凭栏远眺,想起江山易主,无限往事。两者从表达的意思看相似。异:两个字所表达的意境、情感的程度是不同的。“莫”的情感更强烈。“莫”是为避免思见故国而勾起无限悲苦所采取的一种主动行动,是因为已经有过的切肤之痛使然。这种情感的烈度是远远超越思乡怀人。所以本词用“莫”更能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
【解析】29.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判断词牌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了解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所以叫词牌也叫词典。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例如《沁园春 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浪淘沙令,唐教坊曲。刘禹锡、白居易并作七言绝句体,五代时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本词的词牌为“浪淘沙”。故选D。
3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词人旅居异乡四处漂泊的孤寂之感”错误。反映的是“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却加倍地感到痛苦。故选B。
3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要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字还原句中的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中的“莫”字,不该独自一人登楼凭栏远望。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暮”,可以理解为暮色,在暮色中不要凭栏,会引起无限伤感。相同之处,都是说不要凭栏,会引起无限伤感。不同之处,“莫”,不要的意思,表达强烈的否定之意,情感更强烈,所以本词用“莫”更能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32.A 33.①《虞美人》以乐景写哀情,景与情是对立的。上阕中“春花”“东风”本是春天的美景,令人愉悦此处却勾起词人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徒增伤感。美好怡人的春景反衬了词人的亡国之痛。②《浪淘沙令》以哀景写哀情,景与情是一致的。上阕 的春雨、春寒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春意阑珊”更是写出美好春景的衰败凋残,衬托出身为异乡之客的悲伤和亡国之痛。
【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 “责问自己做了多少错误的往事,后悔当初未能励精图治”理解错误。“往事”既包括了往昔欢愉的宫廷生活,又包括了亡国惨象。这一桩桩、一幕幕的往事,如今回忆起来,实在是太多了,心中悲苦至极。并没有责问自己做了多少错误的往事,后悔当初未能励精图治的含义。
故选A。
3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词情与景关系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分析两首词上阕借写春景来抒情的不同之处,考生就要分别分析两首词的情景不同之处。
《虞美人》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此词以乐景写哀情,美好怡人的春景反衬了词人的亡国之痛。
《浪淘沙令》“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所有春天都会谢幕,有的人聚散随缘,不悲不喜;有的人心境黯淡,落寞惆怅。人世间,没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得失随缘,心无增减。春花凋落,秋月无言,总有人凄凄惨惨。其实,人们所感伤的,还是匆匆来去的人生。春天去了还会再来,年华却是去而无声,永不回来。《浪淘沙令》以哀景写哀情,衬托出身为异乡之客的悲伤和亡国之痛。
34.C 35. ①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在令人愁肠苦结的阴雨晚秋里,作者触目伤情,满眼看到的是满地的落叶黄花,听到的是红叶飕飀作响,这更增添了冷落肃杀之感。②直接抒怀。颈联由写景转为抒情,说自己与世俗相违背,能够不同流俗,但偶有机缘,还是脱不了俗情,这表达了诗人的多情之态。自然因多情而心绪不平。③用典抒怀。尾联借用潘安仁的典故,表达了诗人面对华年已逝而暗自心惊的情绪。
【解析】34.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进行综合分析。C项,“竞鼓声”的意思是竞相发出声响,选项对此理解错误。故选C。
35.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 、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 此诗 在令人愁肠苦结的阴雨晚秋里,作者触目伤情,满眼看到的是满地的落叶黄花,听到的是红叶飕飕作响,这更增添了冷落肃杀之感。颈联由写景转为直接抒情,说自己与世俗相违背,能够不同流俗,但偶有机缘,还是脱不了俗情,这表达了诗人的多情之态。自然因多情而心绪不平。 尾联借用潘安十二的典故,表达了诗人面对华年已逝而暗自心惊的情绪。
【点睛】诗歌《九月十日偶书》赏析:
公元968年(北宋开宝元年),刚刚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在赵普的建议下,实行“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对南唐软硬兼施,苦苦相逼。
为了摆脱王朝末日这种“鸦啼影乱天将暮”的恐惧与烦恼,李煜只好遁逃醉乡,借酒浇愁。他靠“杯中物”来消磨时光,特别是在烛残漏断、万籁俱寂的漫漫长夜,更是醉复醒,醒复醉,一味在醉乡和梦乡中寻求精神解脱。每年的“秋雨梧桐叶落时”,是李煜最为凄凉、伤神的季节。
一次,他在夜阑酒醒之后无法入睡,倚枕沉思。面对秋雨孤灯,他望着身边同他患难与共,为他分忧解愁的小周后,想起前半生的悲欢离合,不禁百感交集,心绪难平,痛觉世事无定,生命短促,大有“今生已矣”之慨。他深悔自己不该生在这个身不由己的帝王之家,面对山雨欲来、黑云压城的时局一筹莫展;也怪自己当初想皈依佛门,却无勇气斩断同世俗的万缕情丝,倘若昔日能断然超脱红尘,而今就不必因沧海横流而忧心如焚了。眼下,他虽然尚未跨入“不惑”之年,但已早生华发,鬓染秋霜。他对此并不大惊小怪,觉得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像晋朝潘岳那样,写什么《秋兴赋》来惊叹自己双鬓斑白;他认为只要能借助诗酒发泄淤积胸中的愤懑,便是最大限度的自我超度。
想到这里,他蓦然起身,披衣下床,挑灯夜吟,写了一首七律《九月十日偶书》、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