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灰 雀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郊、养”等13个字,会写“郊外、养病”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3.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4.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话揣摩人物心理,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和男孩知错能改的品质。学习抓住人物心理,读出人物语气的朗读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课件,打印学生活动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初步自学生字,搜集列宁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郊、养”等13个字,会写“郊外、养病”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课文层次。
3.初步感知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直接导入,引发疑问
1.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灰雀。课件演示三只灰雀)看,这就是灰雀,它们的体形比较小,羽毛的颜色丰富,叫声悦耳。跟它们亲切地打个招呼吧!
2.引导学生质疑:刚看到这个课题,你猜想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3.过渡:课文写的是不是这些内容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到课文中去看一看。
操作指导: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灰雀的图片,通过观看引发学生对灰雀的喜爱,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猜一猜课文围绕灰雀会写些什么内容,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课文。
板块二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活动1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思考。
课件展示
(1)课文围绕灰雀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2)课文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做了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2.全班交流明确:主要人物是列宁和小男孩。课文写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一只灰雀发生的让人感到温暖的故事。
3.了解主要人物列宁。(课件出示)
(1)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教师补充完善:列宁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主义创始人,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要缔造者,领导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的主席。
活动2 自读课文,随文识字词
1.逐段读文,标出段落序号,圈画出生字新词。
2.同桌互读圈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尤其注意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3.小组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互助合作,识记生字词。
4.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识记会认字。
课件展示
列宁 胸脯 惹人喜爱 仰望 面包渣 或者 可惜 诚实
(1)重点指导:“宁、仰”都是后鼻音,“渣”读zhā,“诚”读chénɡ。
(2)小组内赛读词语。
5.学习会写字。
课件展示
郊外 养病 粉红 谷粒 男孩 或者 冻死 怕冷 可惜 肯定 诚实
(1)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词语:肯定、诚实。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词和解释词语竞赛,互相交流。
6.课件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开火车读。
活动3 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把会写字按间架结构重新排队。
左右结构:郊、粉、粒、冻、冷、惜、诚。
上下结构:养、谷、男、肯。
半包围结构:者、或。
2.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重点指导:
(1)“冻”右半部分不要多写一横;“粉”“粒”中米字旁的最后一笔、“郊”中的“”最后一笔都由捺变成点。
(2)“男”上边是“田”,下边是“力”;“肯”的第五笔是竖。
(3)半包围的“或”斜钩上的一撇不要丢。
3.学生在写字本上自由练写。
4.同桌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写得更漂亮。
操作指导: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和书写方法的指导。课堂上可根据学生的识字情况,采取不同的识字教学方式。本课生字适合归类整理,借此帮助学生运用归类识字的方法学习生字,重在培养学生发现书写规律。让学生在“自己写完和书上例字对照”和“同桌比赛看谁写得漂亮”中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板块三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1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2.教师课件出示填空题,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列宁(十分喜欢)公园里的三只灰雀。一天,列宁发现(其中一只灰雀不见了),他着急得到处找也没找到。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便跟他打听灰雀的下落,男孩向列宁保证(灰雀会飞回来的)。等到第二天,灰雀(果然)飞回来了。
3.学生汇报填写,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活动2 给课文划分层次
1.找一找,圈一圈: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有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有一年冬天”“一天”“这时”“第二天”。)
2.分一分,想一想。
(1)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想一想:在每一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
(2)请三名同学分别来读这三个部分,其他同学仔细听,认真想。
(3)引导学生概括每一段的意思。
①有一年冬天,列宁看见__________。
②一天,一只__________的灰雀__________,列宁遇见了__________,并与他交谈。
③第二天,列宁又看到__________。
3.教师总结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根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读懂每个部分的意思,再把三个部分的意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操作指导:可利用填空提示,指导学生读文圈画,精心设计“方法引路,扶放结合”的步骤,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板块四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这节课,同学们读文读得认真,写字写得漂亮。课后请同学们把记不牢的生字多写几遍,并且熟读课文,下节课咱们比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2.作业:积累表达,课下同学们用“跳动”“欢快”等词语写一写自己平时看到的小鸟。
操作指导:作业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而定,也可以写写自己与小鸟的故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关注标点和人物的动作、神态,读出对话的语气。
2.能找出体现列宁和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和同学们交流。
3.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巩固词语,回顾内容
1.课件出示书后要求掌握的词语,复习生字词。
2.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呢?你能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来说一说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个发生在列宁、小男孩和灰雀之间的故事。
操作指导:此环节复习的词语要尽量引导学生运用到复述课文中,这样既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回顾,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又能引导学生准确地积累运用。
板块二 品读词句,聚焦喜爱
活动1 感知灰雀的可爱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话:你看到了三只怎样的灰雀呢?用文中的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惹人喜爱)
2.默读第1自然段,看一看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找描写灰雀的语句,画出来。
3.结合相关语句汇报、交流,体会灰雀的“惹人喜爱”。
课件展示
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1)引导学生对照图文,感受灰雀的“惹人喜爱”。
(2)指导学生朗读:“来回跳动”读得轻快些,突出灰雀的动态美。“婉转地歌唱”要读出声音的高低变化,读出灰雀“歌声”的动听。
活动2 感悟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1.活泼可爱的灰雀吸引了一位名人——列宁。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呢?
课件展示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指名读。
(2)引导学生抓住“每次”“都”“仰望”“经常”这些字词,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板书:仰望)
(3)引导学生想象:仰望着灰雀的列宁,会在心里对灰雀说些什么呢?
2.指导朗读。
(1)引导学生在重点词语下面标好重读记号,着重突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2)教师引读:
寒冷的冬天,四周光秃秃的,三只灰雀给公园带来了生机——(生读)。
养病的日子,孤独又无聊时,三只灰雀给列宁带来了快乐——(生再读)。
操作指导:这个环节重点是聚焦灰雀惹人喜爱和列宁喜欢灰雀,教学中要着重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通过创设情境想象、还原画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历经“读进去”“想起来”“读出来”的过程。
板块三 研读对话,揣摩心情
活动1 抓住关键语段体会作者心情
1.引读:
(1)听,灰雀的叫声多么动听!列宁每天到这里都和它们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当列宁拿着精心准备的面包渣和谷粒来到白桦树下,却发现——(女生接)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2)列宁急忙——(男生接)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2.引导学生质疑: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只小灰雀有生命危险吗?
3.过渡: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那就让我们跟随列宁和男孩,走进公园,来到白桦树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活动2 再读对话,启发思考
1.教师发放学生活动卡。
阅读思考:仔细阅读列宁与男孩之间的对话,体会两个人的心理活动。
对话 列宁的心理活动 男孩的心理活动
第一次对话(第3~5自然段)
第二次对话(第7、8自然段)
第三次对话(第9、10自然段)
2.课件出示活动指导,学生依照指导,自主填写学生活动卡。
3.合作交流,完成活动卡。
(1)同桌互动仔细研读对话,体会两个人说话时的心理活动。
(2)小组内互相交流,找出体现列宁和男孩喜欢灰雀的语句,填在表格里。
(3)集体交流,结合相关语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活动3 补白提示语,深入品读
1.品读列宁失之痛。
(1)仔细读读列宁的话,想想每句话中包含着列宁怎样的心情。你能填上合适的提示语,并且通过朗读读出这种心情吗?(学生补充提示语,读句子。)
(2)课件出示句子1: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 )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①引导学生补充“焦急地”,体会列宁找不到灰雀时焦急、难过的心情。
②指导朗读。指名用焦急的语气读一读。
(3)课件出示句子2:
列宁( )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①引导学生补充“担心地”“担忧地”“难过地”等词语,在补充提示语时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关心。
②指导朗读,读出担心、焦虑的语气。指名读,齐读。
(4)课件出示句子3:
列宁( )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①引导学生补充“自言自语”,并回忆自己平时在什么情况下会自言自语。
②引导学生抓住“多好”“可惜”来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惋惜之情。(板书:可惜)
③分角色体验朗读。假如现在我就是那个小男孩,你怎样读才能打动我?(指名读)
④小组讨论交流:列宁真的是在自言自语吗?你能读懂列宁的心思吗?(引导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这表现了列宁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
(5)课件出示句子4:
列宁( )问:“会飞回来?”
①引导学生补充“高兴地”“喜出望外地”,体会列宁喜出望外的心情。
②指导朗读。
2.品读男孩之悔。
(1)过渡:列宁用话语和爱鸟的情感打动男孩、感染男孩、启发男孩。这一过程中,男孩的心理活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也来给男孩的话加上提示语,读懂男孩的心思吧!
(2)课件出示句子1:
男孩( )说:“没……我没看见。”
①引导学生填入“吞吞吐吐地”“脸红地”“惭愧地”“小声地”等词语,从而体会男孩的矛盾心理。
②体会男孩的心理活动:这时男孩为什么想讲又不敢讲?他会想些什么?(板书:捉走)
(3)课件出示句子2:
男孩看看列宁,( )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①引导学生补充“坚定地”“鼓起勇气地”,体会男孩下定决心、鼓起勇气的心理变化过程。
②指导朗读。
(4)课件出示句子3: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①引导学生思考:男孩为什么这么肯定呢?(板书:放回)
②指名朗读。
3.练习整体朗读对话。
(1)同桌分角色读。
(2)师生分角色读。
活动4 提出质疑,深刻感悟
1.引读:看,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果然飞回来了,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生接)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2.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
3.引导学生理解这是因为列宁尊重、理解男孩,这也是对男孩的爱护。
4.指导朗读。
操作指导:要通过研读对人物的语言和神态的描写,透视人物的心理活动,紧紧抓住对话提示语的补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填上恰当的提示语,从而感悟人物的心理活动,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引导学生关注引用对话的不同方式,进行课堂练笔,从有规律的、特殊的语言现象中得意、得言、得法。
板块四 谈话总结,升华情感
1.引导学生体会:列宁爱灰雀,更爱孩子。他巧妙地引导孩子改正了错误,呵护了童心,才有了这幅和谐的画面。此时此刻,如果你也走到了树下,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呢?
2.课件出示列宁搂着男孩肩头一起观赏三只灰雀的画面。
3.总结:因为有爱,灰雀是幸福的;因为有爱,男孩是幸福的;因为有爱,我们大家都是幸福的。只要我们都能学会去爱,那么我们都是幸福的。
4.课外延伸:
(1)补充阅读列宁小时候的故事《斗鹅》。
(2)引导学生收集、阅读列宁的其他故事。
操作指导:要倾注人文关怀,激发学生情感的渴望,让他们把心里的情感表达出来,不管学生是对列宁说话,对灰雀说话,还是对男孩说话,都离不开“爱”。这一环节通过“爱”这一主线,再次激发学生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由语言文字内化为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板书设计
灰 雀
教学反思
在研读两个人的对话时,课堂中出现了很多精彩的情节。首先让学生找到列宁和小男孩对话的句子,再补充上合适的提示语。在研读所填的提示语时,学生们讨论得热火朝天,不时闪出思维的火花。有的同学把自己放在了这一情景中,假设自己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小男孩的心理。围绕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猜测人物的心理活动,真正体会出不同的感情,突破了教学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