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西玉林市玉州区育才中学七年级(上)入学
语文试卷(附教师版答案详细解析和作文范文)
一、古诗鉴赏(12分,每小题6分)
1.(6分)古诗文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
2.(6分)古诗文阅读。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描述最正确、全面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祈求上天的口吻,呼唤风雷般的变革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B.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期盼上天不拘一格地降下人才的迫切心情。
C.作者表达了只有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更有生气的观点。
D.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朝野臣民噤声的现状的无限悲哀。
二、古诗文默写(12分)
3.(12分)根据课文和要求,写出下面空缺的古诗文内容。
(1) ,一览众山小。《望岳》
(2)少小离家老大回, 。《回乡偶书》
(3) ,遥看瀑布挂前川。《望庐山瀑布》
(4)七夕今宵看碧霄, 。《乞巧》
(5) ,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
(6)孤帆远影碧空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现代文阅读(15分每题5分)
4.(15分)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①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的文章,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甚么应该像甚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②一个人应该讲规矩。一个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事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度,有“人的样子”。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白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③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④一个政府也应立好规矩,维护规矩。“依法治国”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理念,“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躬订良法者,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更有前瞻性、现实性。
⑤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富甲一方者最快活……朱元璋均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忧”,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⑥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词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畏”在文中的意思是人类对待规矩的一种态度,是在面对规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这种恐惧、尊敬让人自觉遵守规矩。
B.“前瞻性”在文中的意思是说:政府在立规矩的时候,要有远见,展望未来,预测未来,制定适应现在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适用的规矩。
C.“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意思是说规矩需要人们去遵守,限制了人们的某些行为,对于人而言即是束缚;然而人们如果在规矩范围内活动,又能免遭规矩的惩罚,让规矩成为保护自己的屏障。
D.“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意思是说我们应该利用古人立下的规矩,好好地保护自己,为自己寻找活路。
(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别从个人、家庭和政府的角度论证应该讲规矩,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
B.第5段列举朱元璋和大臣之间的问答事例,有力地论证了“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的观点。
C.政府及政府官员作为规矩的制定者,意味着他们可以随便制定规矩,超越规矩办事。
D.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要求个人、家庭及政府都应该讲规矩,尤其是政府和政府官员,不仅要立好规矩,更要带头守规矩、维护好规矩。
(3)下面对相关论据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守规矩的重要性。
B.荀子《劝学》中的“木受绳则直”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规矩所起到的作用。
C.“东施效颦”的事例可以用来论证不守规矩的危害性。
D.“商鞅立木”的事例可以运用到第4段中,论证立规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名著阅读(5分)
5.(5分)下列人物和情节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三国演义》)
B.林冲——误入白虎堂(《水浒传》)
C.周瑜——舌战群儒(《三国演义》)
D.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记》)
五、作文(50分)
6.(50分)雏鹰总要离开巢儿,振翅高飞;轮船总要离开港口,扬帆远航……我们告别小学时代,告别母校、老师、同学……当你最后一次停留在母校空旷的操场,当你最后一次倾听琅琅的书声,你是不是会感到时间太过匆匆?回忆往昔岁月,展望未来前程,你想起些什么,又想诉说些什么?
请以“终点也是起点”为题,给自己写一封信,向过去的自己告别,向未来的自己诉说此刻你对未来生活的展望。
要求:1.内容自选,立意自定,注意标准的书信格式。2.打开思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得抄袭和拼凑为文。文中不得出现生活中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可用简称代替。4.不少于400字。
2021-2022学年广西玉林市玉州区育才中学七年级(上)入学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古诗鉴赏(12分,每小题6分)
1.(6分)古诗文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
【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及重点诗句的理解赏析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背诵诗歌,还要深入理解诗句意思,把握诗歌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比较突出的写作手法。
ABC.正确;
D.有误,“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顺流而下,并非“逆流而上”。
故选:D。
2.(6分)古诗文阅读。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描述最正确、全面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祈求上天的口吻,呼唤风雷般的变革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B.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期盼上天不拘一格地降下人才的迫切心情。
C.作者表达了只有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更有生气的观点。
D.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朝野臣民噤声的现状的无限悲哀。
【分析】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一百二十五,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译文:
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一百二十五,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故选:A。
二、古诗文默写(12分)
3.(12分)根据课文和要求,写出下面空缺的古诗文内容。
(1)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望岳》
(2)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回乡偶书》
(3)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望庐山瀑布》
(4)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乞巧》
(5)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
(6)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分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答案:
(1)会当凌绝顶(注意“凌”的书写)
(2)乡音无改鬓毛衰
(3)日照香炉生紫烟(注意“炉”的书写)
(4)牵牛织女渡河桥(注意“渡”的书写)
(5)横看成岭侧成峰
(6)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现代文阅读(15分每题5分)
4.(15分)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①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的文章,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甚么应该像甚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②一个人应该讲规矩。一个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事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度,有“人的样子”。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白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③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④一个政府也应立好规矩,维护规矩。“依法治国”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理念,“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躬订良法者,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更有前瞻性、现实性。
⑤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富甲一方者最快活……朱元璋均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忧”,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⑥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词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敬畏”在文中的意思是人类对待规矩的一种态度,是在面对规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这种恐惧、尊敬让人自觉遵守规矩。
B.“前瞻性”在文中的意思是说:政府在立规矩的时候,要有远见,展望未来,预测未来,制定适应现在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适用的规矩。
C.“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意思是说规矩需要人们去遵守,限制了人们的某些行为,对于人而言即是束缚;然而人们如果在规矩范围内活动,又能免遭规矩的惩罚,让规矩成为保护自己的屏障。
D.“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意思是说我们应该利用古人立下的规矩,好好地保护自己,为自己寻找活路。
(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分别从个人、家庭和政府的角度论证应该讲规矩,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
B.第5段列举朱元璋和大臣之间的问答事例,有力地论证了“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的观点。
C.政府及政府官员作为规矩的制定者,意味着他们可以随便制定规矩,超越规矩办事。
D.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要求个人、家庭及政府都应该讲规矩,尤其是政府和政府官员,不仅要立好规矩,更要带头守规矩、维护好规矩。
(3)下面对相关论据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守规矩的重要性。
B.荀子《劝学》中的“木受绳则直”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规矩所起到的作用。
C.“东施效颦”的事例可以用来论证不守规矩的危害性。
D.“商鞅立木”的事例可以运用到第4段中,论证立规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分析】本文开篇引用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的文章中的一句话,引出“规矩”这一论题,然后分别从个人、家庭、政府、政府官员四个方面谈“规矩”的重要性,最后呼吁: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意思是说要用古人总结出来的创作基本法则,开创自己新颖独特的局面。在文中指应该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本的理解分析。
ABD.正确。
C.有误,制定规矩需要依据客观情况,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制定的,而且谁也不能逾越规矩办事,否则规矩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故选:C。
(3)本题考查论据的理解。
ABD.恰当。
C.不恰当,东施效颦讲的是盲目效仿的问题。
故选:C。
答案:
(1)D
(2)C
(3)C
四、名著阅读(5分)
5.(5分)下列人物和情节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三国演义》)
B.林冲——误入白虎堂(《水浒传》)
C.周瑜——舌战群儒(《三国演义》)
D.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记》)
【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题目涉及到两部名著中的四个情节及相关人物,依据阅读积累解答即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诸葛亮——舌战群儒。
故选:C。
五、作文(50分)
6.(50分)雏鹰总要离开巢儿,振翅高飞;轮船总要离开港口,扬帆远航……我们告别小学时代,告别母校、老师、同学……当你最后一次停留在母校空旷的操场,当你最后一次倾听琅琅的书声,你是不是会感到时间太过匆匆?回忆往昔岁月,展望未来前程,你想起些什么,又想诉说些什么?
请以“终点也是起点”为题,给自己写一封信,向过去的自己告别,向未来的自己诉说此刻你对未来生活的展望。
要求:1.内容自选,立意自定,注意标准的书信格式。2.打开思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得抄袭和拼凑为文。文中不得出现生活中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可用简称代替。4.不少于400字。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要求以“终点也是起点”为题,给自己写一封信,向过去的自己告别,向未来的自己诉说此刻你对未来生活的展望。“终点”指事物的结束,“起点”指事物的伊始。“终点也是起点”提示考生可以思考生活中、自然界中有哪些既是终点同时又充当起点的事物、现象。构思文章结构时,可先由某一具体事物或现象发散思维,再引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论点,要点明“终点也是起点”的理由以及这种事物或现象对你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由此进行记叙或议论即可。
【解答】
终点也是起点
亲爱的我:
人生中总有无数次出发,每一次出发都是踏上新的路程。也许这条路的终点是骄傲的成绩、优美的风景……也许是心灵深处的觉醒、思想底层的拷问……无论这条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们都要走下去,因为这条路的终点一定令人难忘。
在那次年级速算比赛初赛时,你认为自己掌握得不错,只要速度上能保证写完,拿到复赛的资格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你顺利地写完了整张卷子。可是在最后交卷子的时候,你的心却“砰砰砰”地跳得厉害,好像要知道你即将错过什么似的。
在一个下午的苦熬与焦急之后,你拿到了自己的卷子,一个鲜红的84立在那里,仿佛在说:啧啧,这就是你的最高要求?看看你丢了多少分啊!你让我没有脸面在朋友圈里混了……是啊,你做错的八道题,有至少三道是可以挽回的。你不禁叹了口气。不过你还是获得了参加复赛的资格,因为你的排行前面仅有6名同学。
这不是终点,在后面的日子里,你每天都勤学苦练,把书上的题做了一遍又一遍。在保证字迹工整的前提下,努力地提高正确率,减少时间。因为在复赛的时候,题量会更大,时间会更短。
在一个又一个夜晚,每当你想偷懒不练的时候,每当困意缠身的时候,你都会看一眼那张84分的卷子,它仿佛在告诉你:“你要坚持下去,继续努力,不比别人付出更多,你怎么能在分数上超越别人呢?”对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想到这里,你又打起了精神,练习着一种又一种的题型。
终于盼到了考试的时候,你充满自信地踏入了考场,面对一道又一道熟悉的题,很流利又快速地写完了。并且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夺得了第一名!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每一次的终点也是下一次的起点,那一次,让我刻骨铭心!
祝你:
越来越好
我自己
2021.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