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5 20:3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16) 八年级下册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生能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重点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体会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的厚望,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说》,说是一种文体,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阐述事理的文体。往往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文体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
2、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师生共评
3、听录音
4、学生齐读
三、我悲千里马
1、学生自读课文,概括本文写了有关千里马的什么事?
千里马被埋没、摧残的故事。
2、学生勾画写千里马如何被埋没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指名学生翻译,注意“于”“而”的用法。
小结: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在于:饲养不当,不能被别人识别出来。
追问:能识别千里马的人叫什么?
伯乐
结合课文,说说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也就是说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作用,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三、析韩愈心声
1、学生讨论交流: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是怎样一步步论证的?
先正面提出观点,接着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然后从食马者、食马方法、执策者几个角度讲千里马怎样被埋没,最后得出结论:食马者、执策者不能识别千里马。结构精巧,脉络清晰。
2、插入背景资料: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此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同学们,请结合背景资料说说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的故事传达什么思想?
千里马寓指有才能的人,伯乐寓指识才的明君,执策者寓指封建守旧者。
作者有才华不被重用,就像千里马被埋没,作者借以寄托作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像课文这样,借助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愿望属于托物寓意的写法。
四、品细处之妙
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不”“也”上。
1、学生圈画11个“不”字,说说其作用
(1)而伯乐不常有。
(2)不以千里称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食不饱
(5)力不足
(6)才美不外见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8)策之不以其道
(9)食之不能尽其材
(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1)其真不知马也
突出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学生反复读,体会悲愤情感。
2、学生圈画5个“也”字,说说其作用,并带着感情朗读。
(1)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
(4)其真不知马也!(即有痛切,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
这篇短文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请在文中找一找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1、直接称呼: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2、暗称: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然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代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五、当堂训练
本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不遇明主,表明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但是,伯乐毕竟很少很少,假如你是一匹千里马,遇不到伯乐,你又会怎么做展示自己的千里之才呢?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