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 6.4.3_正弦定理_教学设计(1)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A版(2019)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 6.4.3_正弦定理_教学设计(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1-25 10:4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第2课时 正弦定理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必修第二册》(人教A版)第六章《平面向量及其应用》,本节课主要学习正弦定理,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正弦定理》是三角形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余弦定理,知识储备已足够。它是后续课程中解三角形的理论依据,也是解决实际生活中许多测量问题的工具。因此熟练掌握正弦定理能为接下来学习解三角形打下坚实基础,并能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变通。
课程目标 学科素养
A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 B.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C.探索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并能掌握多种证明方法。 1.数学抽象:正弦定理的识记; 2.逻辑推理:正弦定理的证明; 3.数学运算: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1.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2.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一对角解三角形时三角形解的个数。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意图 核心素养目标
复习回顾,温故知新 1.余弦定理及其推论 【答案】 , 二、探索新知 探究: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分别给出了已知两边及其夹角,已知三边直接解三角形的公式。如果已知两角和一边,是否也有相应的直接解三角形的公式呢?在直角三角形中,能得到三边、三角之间的什么关系式? 【分析】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由锐角三角函数, 再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可得 ,所以,因为,所以 思考1:对于一般的三角形,仍然成立吗? 【解析】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证明。 (1)在锐角三角形中 。 过点A 作单位向量垂直于。 由,两边同乘以单位向量得,,则, 所以 整理得 同理,过点C作与垂直的单位向量,可得 所以。 (2)在钝角三角形中,不妨设A为钝角,如图。 过点A作与垂直的单位向量。 同理可得。 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即 变形:(1); (2) 思考2: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一些怎么样的解三角形问题呢? 【分析】正弦定理可用于两类: (1)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求其他两边与另一角; (2)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计算其他的角与边. 例1.在中,已知解这个三角形。 【解析】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 由正弦定理,得 例2.在中,已知,解这个三角形。 解:由正弦定理,得,因为 ,所以。于是。 当时, 此时 当时,。 此时 。 通过复习上节所学,引入本节新课。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概括、类比推理的能力。 通过探究,由直角三角形得一结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思考,分析在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该式子成立,得正弦定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概括能力。 通过思考,进一步理解正弦定理的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例题让学生熟悉正弦定理的运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达标检测 1.判断正误 (1)正弦定理不适用直角三角形.(  ) (2)在△ABC中,=总成立.(  ) (3)在一确定的三角形中,各边与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是一定值.(  ) 【答案】 (1)× (2)√ (3)√ 2.在△ABC中,若sin A>sin B,则有(  ) A.ab D.a,b的大小无法判定 【答案】C  【解析】因为=,所以=. 3.在△ABC中,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a=,b=,B=60°,那么A等于(  ) A.135°   B.90°   C.45°   D.30° 【答案】C  【解析】由=得sin A===, ∴A=45°或135°. 又∵ab,∴A>B=45°.∴A=60°或120°. 当A=60°时,C=180°-45°-60°=75°, c===; 当A=120°时,C=180°-45°-120°=15°, c===. 综上,可知A=60°,C=75°,c=或A=120°,C=15°,c=. 通过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知识,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小结 1. 正弦定理; 2.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三角形。 五、作业 习题6.4 7(1),10题 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所学内容,提高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课,学生在不知正弦定理内容和证明方法的前提下,在教师预设的思路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个个相关联的探究活动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猜想——证明”的数学思想方法发现并证明定理,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到创新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去思考问题,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