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教学设计
第2课时 正弦定理
教材开门见山地提出“三角形的边与角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呢?”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方法,从直角三角形出发,得到,并以等边三角形加以验证,进而提出“对其他三角形是否成立呢?”这样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教材中对正弦定理的证明采用了构造向量投影相等的思路。同时设置了两个例题说明正弦定理的应用.
课程目标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通过对特殊三角形边角间数量关系的研究,发现正弦定理,初步学会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发现数学规律;
3、通过参与、思考、交流,体验正弦定理的发现过程,逐步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对正弦函数的学习体会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
数学学科素养
1.数学抽象:正弦定理及其变形、三角形面积公式;
2.逻辑推理:用正弦定理及其变形解决相关问题;
3.数学运算:解三角形;
4.数学建模:通过对特殊三角形边角间数量关系的研究,发现正弦定理,使学生学会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发现数学规律.
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运用;
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小组为单位,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精讲多练。
教学工具:多媒体。
情景导入
提问:角与边之间是否存在定量关系?
要求: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判断。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研探.
二、预习课本,引入新课
阅读课本45-48页,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是怎样的?
2、什么是正弦定理?
3、正弦定理可进行怎样的变形?
4、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内角怎样求其面积?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可商量,最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新知探究
1.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之比相等,即===2R,其中R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2.正弦定理的变形
(1)a∶b∶c=sin A∶sin B∶sin C;
(2)a=2Rsin A,b=2Rsin B,c=2Rsin C;
(3)sin A=,sin B=,sin C=;
(4)asin B=bsin A,bsin C=csin B,asin C=csin A.
(5)===.
3.正弦定理应用解三角形
(1) 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及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4、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1)S=a·ha(ha表示a边上的高).
(2)S=absin C=bcsin A=acsin B.
四、典例分析、举一反三
题型一 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
例1 在△ABC中,A=30°,C=105°,a=10,求b,c,B.
【答案】B=45°.b=10,c=5+5.
【解析】因为A=30°,C=105°,所以B=45°.
因为==,
所以b===10,
c===5+5.
解题技巧(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问题的基本方法)
(1)若所给边是已知角的对边时,可由正弦定理求另一边,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个角,最后由正弦定理求第三边;
(2)若所给边不是已知角的对边时,先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第三个角,再由正弦定理求另外两边.
跟踪训练一
1.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A=105°,C=45°,c=,则b= ( )
A.1 B. C. D.2
2.在△ABC中,若tan A=,C=150°,BC=1,则AB=________.
【答案】1、A. 2、.
【解析】1、在△ABC中,∵A=105°,C=45°,∴B=180°-
A-C=180°-105°-45°=30°.
由正弦定理=,得=,解得b=1.
故选A.
2、因为tan A=,所以sin A=.由正弦定理知AB=·sin C=sin 150°=.
题型二 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例2 在△ABC中,A=45°,c=,a=2,求b,B,C.
【答案】 b=+1,B=75°,C=60°或b=-1,B=15°,C=120°.
【解析】 ∵=,∴sin C===,
∴C=60°或120°.当C=60°时,B=75°,
b===+1.
当C=120°时,B=15°,b===-1.
∴b=+1,B=75°,C=60°或b=-1,B=15°,C=120°.
解题技巧: (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的方法)
(1)首先由正弦定理求出另一边对角的正弦值.
(2)如果已知的角为大边所对的角时,由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的法则能判断另一边所对的角为锐角,由正弦值可求锐角唯一.
(3)如果已知的角为小边所对的角时,则不能判断另一边所对的角为锐角,这时由正弦值可求两个角,要分类讨论.
跟踪训练二
1.△ABC中,B=45°,b=,a=1,则角A=________.
2.在△ABC中,a=1,b=,A=30°,求边c的长.
【答案】1、30°. 2、1或2.
【解析】1、由正弦定理得,=,解得sin A=,所以A=30°或A=150°.又因b>a,所以B>A,则A=30°.
2、由=,得sin B==.
∵a
A=30°,∴B为60°或120°.
①当B=60°时,C=180°-60°-30°=90°.
此时,c= ==2.
②当B=120°时,C=180°-120°-30°=30°.
此时,c=a=1.
综上知c=1或2.
题型三 正弦定理在边角互化中的应用
例3 在△ABC中,已知b+c=1,C=45°,B=30°,则b=________.
【答案】-1.
【解析】 由正弦定理知=,
所以,=,b=·sin B==-1.
例4 在△ABC中,==,试判断△ABC的形状;
【答案】等边三角形.
【解析】 (化边为角)根据正弦定理,得到==,整理为==.
∵A,B,C∈(0,π),∴A=B=C,
∴△ABC为等边三角形.
解题技巧(正弦定理应用技巧)
利用正弦定理将边化为角或者将角化为边处理,这是正弦定理的一种重要作用,也是处理三角形问题的重要手段.正弦定理的变形有多种形式,要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变形进行使用.再判断三角形形状时(1)化角为边.将题目中的所有条件,利用正弦定理化角为边,再根据多项式的有关知识(分解因式、配方等)得到边的关系,如a=b,a2+b2=c2等,进而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利用的公式为:sin A=,sin B=,sin C=.(2)化边为角.将题目中所有的条件,利用正弦定理化边为角,再根据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得到三个内角的关系,进而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利用的公式为:a=2Rsin A,b=2Rsin B,c=2Rsin C.
跟踪训练三
1、在△ABC中,若acos A=bsin B,则sin Acos A+cos2B等于( )
A.1 B.
C.-1 D.-
2.在△ABC中,acos =bcos,判断△ABC的形状.
【答案】1、A. 2、等腰三角形.
【解析】1、由正弦定理,可得sin Acos A=sin2B,即sin Acos A=1-cos2B,所以sin Acos A+cos2B=1.
2、法一:(化角为边)∵acos=bcos,
∴asin A=bsin B.由正弦定理可得:a·=b·.
∴a2=b2,∴a=b,∴△ABC为等腰三角形.
法二:(化边为角)∵acos=bcos,
∴asin A=bsin B.
由正弦定理可得:2Rsin2A=2Rsin2B,即sin A=sin B,
∴A=B(A+B=π不合题意舍去),
故△ABC为等腰三角形.
题型四 与三角形面积有关问题
例5 在△ABC中,已知B=30°,AB=2,AC=2,求△ABC的面积.
【答案】2或.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sin C==,
又AB·sinB∴当C=60°时,A=90°,S△ABC=AB·AC=2;
当C=120°时,A=30°,S△ABC=AB·AC·sin A=.
∴△ABC的面积为2或.
解题技巧(三角形面积公式应用技巧)
(1)求三角形面积时,应先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选择最简便、最快捷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仅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计算,还能使计算结果更加接近真实值.
(2)事实上,在众多公式中,最常用的公式是S△ABC=absin C=bcsin A=acsin B,即给出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其中某边或角需求解)求三角形面积,反过来,给出三角形的面积利用上述公式也可求得相应的边或角,应熟练应用此公式.
跟踪训练四
1.已知△ABC的面积为,且b=2,c=,则A的大小为( )
A.60°或120° B.60°
C.120° D.30°或150°
2.在钝角△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1,A=30°,c=,则△ABC的面积为________.
【答案】1、A. 2、.
【解析】1、由S△ABC=bcsin A得=×2××sin A,
所以sin A=,
故A=60°或120°,故选A.
2、在钝角△ABC中,由a=1,A=30°,c=,利用正弦定理可知C=120°,得到B=30°,利用面积公式得S△ABC=×1××=.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及解题技巧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
课本48页练习,52页习题6.4的7、10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从学生的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能够根据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在老师的指引下证明出正弦定理,能掌握正弦定理的计算方法,能够理解够理解公式中不同量的意义,但是在运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解的情况问题,很多学生的出来两个解,但是没用通过以前学的知识“大边对大角”来舍去不符合题意的情况。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