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关注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并与同学交流。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能借助提示,说说自己校园生活的一个场景。
【教学重点】
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关注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
能借助提示,说说自己校园生活的一个场景。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大青树下这所小学的特别之处。
一、谈话导人,揭示课题
1.出示《我是中国人》插图。
同学们,还记得这幅画吗 图上画的是什么 (各民族的小朋友)你们认识或了解其中的哪些民族 结合服饰给大家作介绍。
2.出示课后“资料袋”。
(1)读准词语
(2)补充介绍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和德昂族。
3.我们国家一共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是一家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
今天,老师带大家到边疆地区去看一所学校。
(大青树下的小学)
4.指名读课题。
课题告诉我们这所小学位于哪儿 这可是一棵很大的树。
齐读课题,突出“大青树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所学校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请大家打开课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2.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2)想一想:这所学校有什么特别之处
3.出示第一组词语
坪坝 飘扬 绒球花
摔跤 洁白 凤尾竹
(1)指名读。注意“凤”是后鼻音。
(2)借助图片和文中插图理解“坪坝”,认识“绒球花”和“凤尾竹”。
坪坝:山间平坦的场地。
绒球花:常绿灌木,因形态似绒球被称为“绒球花”。
凤尾竹:又名观音竹,高大,枝叶稍向下弯。原产我国南部地区。
有位作曲家在云南生活时,看到凤尾竹林郁郁葱葱,傣家楼阁散落在竹林间,别具一格。他诗兴大发,写出了歌词《月光下的凤尾竹》,谱曲后很快就传唱开来。
(3)借助填空理解词语。
飘扬的( ) 洁白的( )
(4)同桌两人交流记这些生字的方法。
重点说说怎么记“摔”(关注右边中间部分的笔画和笔顺)。
4.出示第二组词语。
早晨 汉族 鲜艳 服装 打扮
朗读 安静 停在 粗壮 影子
(1)开火车读词语。
注意“晨”是前鼻音,“静”是后鼻音。
(2)出示:鲜艳的民族服装。
指名读。联系课后“资料袋”说说,“鲜艳”就是指民族服装怎么样
(鲜明而美丽)
除了民族服装,还可以说鲜艳的什么呢
(花朵、红领巾、五星红旗等)
(3)给“静”扩词。
(4)按结构给生字分类。
晨 装
绒 球 汉 艳 服 扮 读 静 停 粗 影
指导看结构。“晨、装”上下结构,上窄下宽。左右结构的字大多是左窄右宽,但“静、粗”是左右基本等宽,“影”是左宽右窄,写时注意穿插。
在田字格中范写“装、服、静”。
5.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指名分自然段读,相机出示句子。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指导读好几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2)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指导读好顿号之间的停顿。
6.读了课文,你们发现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这所小学美丽、可爱;不同民族的儿童在这儿共同学习;许多小动物也生活在附近;大家和睦相处,欢乐幸福)
三、再读课文,梳理脉络
1.课文描写了学校生活的哪些场景呢 请大家再小声读课文,思考思考。
2.交流。(上学、上课、下课)
3.出示课堂练习纸,填空。
早( ),不同民族的小学生穿着鲜( )的( ),把学校打( )得绚丽多彩。上课了,大家一起朗( )课文,窗外十分安( )。下课了,大家在( )壮的大青树下快乐游玩。
四、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初步认知了一所大青树下的学校,知道了这所学校是一所边疆小学,不同民族的儿童在一起学习、游戏。
2.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用“鲜艳、飘扬”各说一句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感受多民族儿童同在一起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2.学习用有趣的表达方式说说自己的校园生活。
一、回顾旧知,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所怎么样的小学
出示:一所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板书:可爱的小学)
3.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所可爱的学校,去瞧瞧那儿上学、上课、下课的情景。
1.早晨,我们来到小学。快看,同学们都来上学了,那是怎样的场景呢
(1)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想想你会看到哪些画面。
② 画出你认为新鲜的词句,多读几遍,再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想象的画面。
①从校门往外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穿着各种鲜艳服装的同学来了。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你能看到同学们的表情吗 能听到声音吗
(大家脸上洋溢着笑容,互相打着招呼,分享着自己的快乐)
②往学校里看,又看到了什么画面
同学们会怎样跟小鸟打招呼 向国旗敬礼时,会是什么表情 什么心情 谁能把看到的画面连起来说一说
(相机板书:上学 高兴)
(3)你们画出了哪些有新鲜感的语句 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①相机出示含“从……从……从……”的句子。
连用三个“从”,仿佛看到同学们三三两两,从四面八方,从各个美丽的地方走过来,感受到这所小学很美,许多不同民族的孩子都赶到这儿上学。
②相机出示含“向……向……向……的句子。
同学们向校园里的小鸟打招呼,向老师问好,向国旗敬礼,感受到同学们很开心,他们喜欢来上学,喜欢自己的学校,热爱国旗和祖国。
小结:像刚才这样,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思相关、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叫排比句。排比句读起来节奏和谐,层次清楚。
男女生分别读一句,体会排比句的美感。
2.“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钟声响起来,
上课了。再响,又下课了。校园里上课和下课时又是什么场景呢
(1)出示同桌共学要求。
①大声朗读第3自然段,再把你看到的画面说给同桌听。
②画出你认为有新鲜感的词句,跟同桌交流你的感受。
(2)同桌推荐汇报学习成果。
①看到的画面可能有:
a.上课时,大家在朗读课文。窗外,树枝、鸟儿、蝴蝶全都一动不动,好像在倾听,连小猴子都来好奇地张望。
(相机板书:上课 安静)
b.下课后,大青树下一下子就热闹起来。
补充句子来说说自己想象的画面。
下课了,大家来到大青树下,几个女生跳起了孔雀舞,她们( );
几个男生在摔跤,瞧,( ) ;还有的同学在做游戏,他们( )。
(相机板书:下课 热闹)
②画出的有新鲜感的句子可能有:
a.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指的是谁 为什么把它们称作朋友 (人与动物和平共处)
它们怎样地听着 它们为什么这样安静,这样好奇
那我们也不要打扰同学们读书了,轻轻地来读这段话。指名读。
“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是作者的联想,“那样好奇地听着”是把山林里的朋友都当作人来写。这样的语句,让我们读起来觉得新鲜。
齐读,再次感受。
b.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赶来看热闹”,把小动物们当作人,它们喜欢看同学们游戏、活动。
分组读,分别读好上课的安静和下课的热闹。
3.出示第4自然段。
教师引读。同学们从这段话中也能看到画面吗
是啊,古老的铜钟,粗壮的大青树、摇晃的凤尾竹,为学校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齐读。
三、联系生活,学习表达
1.同学们,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你们又在学校里做什么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教室里 操场上 花坛边
图书室里 教学楼前 大树下
选择一个场景,说说自己的学校生活,尽量也用上新鲜有趣的排比句或拟人句。先自己说,再在组内说。
2.小组合作学习。
3.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相机引导评价:有没有说出自己有一所怎样的学校 说的是什么时候哪里的场景
有没有用上一两个新鲜有趣的句子 是怎么说的
四、整体回顾,升华情感
1.这所大青树下的学校,你们喜欢吗 把全文连起来读一读,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
2.交流。
联系相关语句,再次感受学校的美丽、和谐。
教师相机小结:同学们,正如一首歌《爱我中华》里所唱,56个民族永远是一家人!生活在祖国的怀抱,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幸福、快乐!
大青树下的小学才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和谐!
(板书:美丽 幸福 和谐)
齐读: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板书设计】
1大青树下的小学
上学 高兴
上课 安静
下课 热闹
美丽 幸福 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