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案(共三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案(共三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5 17:21:0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正确书写,会默写《山行》。
2.反复读诗,抓住关键词,自主发现三首古诗所描写的季节;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箱叶红于二月花”和“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表述。
4.运用反复诵读、查阅资料、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多种方式,体会三首古诗表达的不同情感。
【教学重点】
1.扣关键词句感受秋的特点。
2.能结合注释、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书写《山行》中的生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斜、生、于“等字。
2.正确、有节奏地朗读,背诵古诗,读出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尝试借助图画和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能说出自己对“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理解。
一、词串导人,引出古诗
1.出示词串:寒山 枫林 霜叶
2.指名读,齐读,相机正音。
3.读读这些词,你发现这些词都和什么季节有关吗 (和秋天有关)这些词为我们展现了迷人的秋天。这些词是一幅画,这些词也化成了一首诗。(出示:《山行》)
4.板书课题,指名读。从题目中你了解了什么
5.唐代大诗人杜牧在深秋时节行走在山间,将自己看到的美景写成了一首有名的诗。
二、初读正音,体会节奏
1.自由读,同桌互读互评。
2.指名读,相机纠正“斜、径”的读的音。
3.读出节奏:多种形式读。
三、指导方法,诗中有画
1.师生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借助插图,查工具书等)
2.同桌练说诗句的意思,互相交流,补充。
3.小组交流。(提醒学生关注诗旁边的注释,插图)
4.大组交流,推荐学生说诗意。(师板书:根据诗意作画)
(1)深秋时节,一条山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相机理解:寒、山、斜。
(2)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相机理解:生。
(3)我停下车是因为喜欢夕阳照耀下的枫林。相机理解:坐。
(4)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鲜艳。相机理解:于
5.指导学生带着理解读古诗。
四、想象画面,诵读悟情
1.过渡:同学们,写景的诗就是一幅面,这幅画就藏在诗句里,藏在我们每个人的想象里。让我们穿越时空,在深秋时节和诗人杜妆一起行走在山间,你看到了什么呢
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同桌交流画面,指名说。
4.抓住“爱”,体会诗人情感,相机指导学生朗读后两行诗句。
5.拓展含“枫叶”的诗句。
6.学生再读古诗。(配乐)
7.背诵古诗。
五、指导观察,练写生字
1.出示两组生字:径一斜 寒——霜
2.指名读。
3.观察每组字的异同点
4.学生提醒书写注意点
5.教师范写,学生临写。
【板书设计】
山行(教者作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尝试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擎雨盖、傲霜枝、橙黄橘绿”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荷尽,菊线,橙黄橘绿”等景象,在想象中感受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喜爱之情。
一、理解诗题,初读古诗
1.出示诗题,指名读题
2.理解题意:这首诗中,谁给谁赠东西了 赠的什么
3.齐读诗题。
4.借助注释了解人物关系。
5.出示要求,初读古诗。
(1)先借助注音自己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再和同桌一起读,争取读出节奏。
6.检查朗读。
二、理解词语,初感诗意
1.再读古诗,思考: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交流: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1)出示图片,结合注释,理解“擎雨盖”的意思。
(2)出示字典中的解释,结合诗句和插图理解“菊残”中“残”的意思。
(3)结合插图,理解”傲霜枝”
(4)出示图片,交流“橙黄橘绿”的情景。
3.小结:你们把这首古诗读成了三幅画——荷尽、菊残、橙黄橘绿。透过这三幅画,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秋天。
4.再读古诗,读出画面。
三、借助画面,感悟诗情
1.三读古诗:苏轼对秋天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从哪里读出来的吗
学生自读,小组交流。
2.出示一、二句。
(1)体会:诗人更喜欢哪种情景 为什么
(2)指导朗读。
(3)小结:诗人认为傲斗风霜的菊花是“一年好景”。
3.出示三、四句。
(1)观赏图片,想象说话:朋友啊,你要记住,一年当中秋天的景色最美好啊!你看——
(2)指导朗读。
4.练习背诵。
四、资料链接,感知劝勉
1.出示资料:刘景文是苏轼的好朋友,他们俩都喜欢买书、读书,都很有才华,都关心国家和百姓。写这首诗时,苏轼54岁,刘景文58岁了。这样的年龄对宋代人来说已经属于人生中的深秋了。
2.思考:苏轼把这首诗赠给刘景文,想对他说什么呢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4.配乐诵读。
五、观察交流,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2.学生观察,交流书写要领。
3.教师范写,学生临写。
4.在方格中补充诗歌,写好生字。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菊残傲霜 一年好景
橙黄橘绿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夜书所见》中的生字,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生字在诗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品读文字,联系注释和插图,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感悟诗人的思乡情感。
一、朗诵复习,揭题明意
1.回顾(山行》和《赠刘景文》。
2.导入新课:这样的秋是明艳的,浓烈的。今天,我们来学一首新的古诗,感受不一样的秋。(板书:夜书所见)
诗的
3.理解诗题:“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叶绍翁什么时候写这首诗的?
二、初读指导,读出节奏
1.检查朗读,指导读准字的音。
2.同桌相互练习,如果能读出诗的节奏,就更好了。
3.指名朗读,指导停顿和节奏
4.齐读古诗。
三、合作交流,了解诗意
1.自主学习:结合插图和注释,默读古诗,认真思考每一句诗的意思,将不能理解的词句用横线画出。
2.组内分享:将自己的理解与他人分享,不懂的请教同学。如小组不能解决的提交班级讨论。
3.小组汇报。
4.集体讨论,理解“送寒声”和“动客情”。
5.讲述诗意:将几个画面连起来,说说诗句大意。
四、讨论探究,感悟诗情
1.出示讨论探究题。
(1)讨论:题目是《夜书所见》,诗人到底见到了什么 同桌讨论讨论。
(2)探究:诗人为什么会猜想那是儿童在捉蟋蟀 先自己思考,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展示。
诗人见到儿童在捉螺蟀了吗 “知”是什么意思
3.思考交流: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想
(1)想起了家中的妻儿。
(2)想起了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
(3)教师引导感受诗句里秋的意象。
4.品味诗情。
(1)这首诗里的秋藏在何处 你读到了怎样的秋 (板书:景冷)
(2)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篱笆边的一星灯火,心情又变得怎样呢 (板书:情暖)
(3)指导朗读。
5.诵读全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冷中有暖的诗。
五、观察交流,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观察:送 挑
2.交流书写要点。
3.教师范写,学生临写。
4.在方格中补充诗歌,写好生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景 冷
情 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