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初中化学省评优: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课件及教学设计7(1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初中化学省评优: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课件及教学设计7(1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3-12-17 15:53:46

文档简介

2013初中化学省评优课
课题: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上海教育出版社 化学 九年级上册)
常州市花园中学 李小静
【课标、教材分析】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在第三章,学生已经学习了依据化学式的计算。在本章中又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依据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中定量研究的真正体现和具体应用。在本节课教学中,把三个知识点融合起来,引导学生以化学计算为主线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初步形成化学研究中定量研究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节课在学习了化学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基础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对数学方面的知识要求并不高,学生的问题是容易忽略化学的学科思想,不重视化学反应的实际意义,只重视数学计算结果,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误认为是一般的数学计算。所以本节课的关键是使学生自己思考、探索得出定性到定量的方法,由已学的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入手,探究化学方程式中隐含的数量关系,从而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思想方法,领悟元素守恒的思想,并了解化学计算在工业、实验中的重要作用。另外在计算过程中,对解题格式、解题步骤要严格要求,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将依据化学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三个知识点融合起来,引导学生以化学计算为主线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学习情境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复习化学式的计算,引导学生探究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思路,形成知识迁移的能力,加深对定量计算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化学变化中的定量研究对于科学实验、工业生产的重大作用。
2.通过化学方程式意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教学重点】
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探究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思路。
【教学难点】
探究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思路,进一步建立化学反应中元素守恒的思想。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讲练结合,归纳总结。
【教学流程框图】
教师
(教法路径)
学生
(学法路径)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引入
【展示】氢氧燃料电池驱动的小电扇。
【设疑】小电风扇为什么会转动?电解多少质量的水才能获得足够的氢气与氧气支持其转动呢?
【引入】一些问题用定性研究的方式无法解决,而需要使用定量研究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观看
倾听
倾听
1.以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体现化学定量研究方法与化学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使学生意识到定量研究也是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方式,引导建立定量化思想。
探究
活动一:寻找化学反应中的数量关系
【复习提问】以H2O为例,能说出化学式包含了哪些量的关系吗?
【讲述】化学反应是否也如化学式一样,存在一些确定的数量关系呢?
【布置任务】以电解水反应为例,探究化学反应中存在的量的关系。
【布置任务】交流学生讨论的结果。
【小结】化学反应中的量的关系。
回忆、回答
思考
思考、交流
倾听、汇报
倾听、感悟
1.引导学生用研究化学式中量的关系的方式探究化学反应中量的关系,为学生的探究奠定知识基础与方法基础,体现定量研究的一种思想与方式。
2.以学生已有的认知为基础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3.从本质上认识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思想方法。
探究活动二:
探讨方程式计算的思想方法
【过渡】怎样利用上述关系解决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问题呢?
【提问】以电解水反应为例,如果要计算氧气的质量,需要知道哪些物质的质量?
【提问】如果仅知道水的质量,能否计算?依据是什么?如果仅知道氢气的质量呢?
【提问】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依据又是什么?
【小结】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重要思想:依据物质总质量守恒;依据元素质量守恒的思想;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倾听
1.通过问题序列引导学生体会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化学反应中有关量的计算的一般思路。
2.以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思维内容的丰富化,体现学生的自主精神与创新意识。
3.将抽象的化学反应中的量的关系具体化,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上述关系,并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具体解决过程相关联。
探究活动三: 研究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程序与规范。
【布置任务】电解9g水,理论上能产生多少克氧气?
【提问】根据上述计算过程,同学们是否能概括出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与相关注意事项。
【小结】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与一些注意事项。
【提问】在该题中,电解水同时能生
成多少克氢气?怎么计算的?
【布置任务】经测定集气瓶的容积为250m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则为了保证实验成功,至少需要取多少克红磷?(精确到0.01g)
【小结】正确书写方程式,找出对应关系量,列出关系比例式,质量单位不能忘。
思考、尝试、完成计算
思考、概括、表述
倾听
思考、回答
思考并解决
1.引导学生在阅读、尝试与体验中认识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程序,在问题纠正的过程中概括计算要点,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建立模型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2.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深入体悟化学反应中量的关系,深化化学反应计算本质的认知。
3.在问题解决中,进一步体验化学方程式计算在化学研究与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展示】3.4g过氧化氢完全分解,计算生成氧气质量的两种不同解法。
【提问】为什么两位同学的计算结果不同?
【小结】运用元素质量守恒思想进行化学反应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观察
分析并回答
倾听
让学生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式的计算进一步融合起来,拓宽学生的化学计算思维,领悟元素守恒思想的运用。
课堂
总结
【引导总结】
1.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 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程序与注意事项。
回顾、概括、表述
让学生反省自己知识内化、认识提高的过程。同时提高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
布置
作业
1.“湿法冶铜”是西汉时期中国古老的冶铜方法,主要的反应原理是:Fe+CuSO4==Cu+FeSO4。用80g硫酸铜,理论上可以产生多少克铜?
2.实验室用含碳酸钙10g的石灰石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可制取多少克二氧化碳?同时生成多少克氯化钙?
【教学设计反思】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中定量研究的真正体现和具体应用,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以下特点:
1.导入激趣、建立思想。实验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意识到定量研究也是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定量化思想。
2.仿照已知、探求未知。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研究化学式中量的关系的方式探究化学反应中量的关系,为学生的探究奠定知识基础与方法基础,体现定量研究的一种思想与方式。
3.问题引导、总结方法。以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让学生在思维碰撞过程中总结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思想方法。
4.阅读尝试、建立模型。引导学生在阅读、尝试与体验中认识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程序,在问题纠正的过程中概括计算要点,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建立模型与自我评价的能力,并意识到定量计算的重要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每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学科思想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化学学科观念得到加强,自主学习得到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创置问题让学生讨论,适当点拨指导,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亢奋状态,在学生的想想、说说、练练中愉快地完成本课研究。
第4章第3节 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化学反应中隐含的数量关系,掌握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2、养成按照化学学科特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学习和生产实践的重大作用。
【课前准备】
忆一忆:依据化学式可以进行哪些计算?以水的化学式H2O为例,写一写你能计算出哪些量?[ Ar(H)=1; Ar(O)=16]

【活动一】寻找反应中的数量关系
以电解水的方程式为例探讨:化学反应中存在哪些量的关系?[ Ar(H)=1; Ar(O)=16 ]
【活动二】探讨方程式计算的思想方法
在电解水的反应中:
1、如果要计算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你需要知道哪些物质的质量?你有几种方法?
2、若有18g水电解,能生成多少克氧气?[ Ar(H)=1; Ar(O)=16 ]
【活动三】依据物质的质量比计算
例1:电解9g水,理论上能产生多少克氧气?[Ar(H)=1; Ar(O)=16]
【巩固练习】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测定”的实验中,经测定集气瓶的容积为250m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则为了保证实验成功,至少需要取多少克红磷?(计算结果精确到0.01g) [Ar(P)=31;Ar(O)=16]
【比较思考】有3.4g过氧化氢完全分解,理论上可得氧气多少克?两位同学用了不同的方法计算,计算结果不同,说说你的想法。
小杰: m(O)=m(H2O2) × w(O)=3.4g × ×100%=3.2g
答:理论上可得氧气3.2g。
小林:解:设理论上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
2H2O2 2H2O+O2↑
68 32
3.4g x
68:32=3.4g:x
x=1.6g
答:理论上可得氧气1.6g。
【练习】
1、“湿法冶铜”是西汉时期中国古老的冶铜方法,主要的反应原理是:Fe+CuSO4==Cu+FeSO4。用80g硫酸铜,理论上可以产生多少克铜?[Ar(Cu)=64; Ar(S)=32;Ar(O)=16]
2、实验室用含碳酸钙10g的石灰石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可制取多少克二氧化碳?同时生成多少克氯化钙?[Ar(Ca)=40;Ar(C)=12;Ar(O)=16]
课件13张PPT。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州市花园中学 李小静2013初中化学省评优课怎样解决下列问题?氢氧燃料电池电解多少质量的水才能获得所需的氢气和氧气?定量计算2H2+O2 2H2O课前准备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计算出哪些量?
[ Ar(H)=1; Ar(O)=16 ]活动一:寻找化学反应中的数量关系 化学反应中存在哪些数量关系?
[ Ar(H)=1; Ar(O)=16 ] 以电解水的反应为例探讨:在电解水的反应中:活动二:探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思想方法 如果要计算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你需
要知道哪些物质的质量?
如果仅知道水的质量,能否计算,依
据是什么?如果仅知道氢气的质量呢?
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活动二:探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思想方法活动三:依据物质的质量比计算通电?例:电解9g水,理论上产生多少克氧气?
[ Ar(H)=1; Ar(O)=16 ]解: 36:32=9g:x
x=8g物质质量比
36 329g 实际质量 练习:在该实验中,经测定
集气瓶的容积为250mL,氧气
的密度为1.429g/L,则为了保
证实验成功,至少需要取多少
克红磷?(结果精确到0.01g)
[Ar(P)=31;Ar(O)=16]活动三:依据物质的质量比计算氧气的体积=250mL× 21% ×10-3 =0.053L氧气的质量=1.429g/L × 0.053L ≈0.08g 小结
1、在化学方程式中,已知任意一种物质的质量,依据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可以计算出其他所有物质的质量。
2、计算要领:正确书写方程式,找出对应关系量,列出关系比例式,质量单位不能忘。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小结
计算注意点:正确书写方程式,找出对应关系量,列出关系比例式,质量单位不能忘。3.4g过氧化氢完全分解,可生成氧气多少克? [ Ar(H)=1; Ar(O)=16 ]√比较思考课堂总结把握数据的意义体会计算的价值仿照已知
探求未知思维求异
解法求优步骤完整
答题规范课后练习 1、 “湿法冶铜”是西汉时期中国古老的冶铜
方法,主要反应原理是:Fe+CuSO4 Cu+FeSO4,
用80g硫酸铜,理论上可以产生多少克铜?
[Ar(Cu)=64; Ar(S)=32;Ar(O)=16]

2、实验室用含碳酸钙10g的石灰石与足量稀
盐酸反应,可制取多少克二氧化碳?同时生成多
少克氯化钙?[Ar(Ca)=40;Ar(C)=12;Ar(O)=16]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生活愉快!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