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同步练习:第二单元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同步练习:第二单元检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4 17: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毛泽东于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延安讲话》)和习近平在2014年10月发表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北京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文艺性质和意义的理解认知。在现代世界,任何国家的文艺在发展过程中,都无法回避且必须面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两个“讲话”给予了妥当的理论处理,二者虽然所处的社会语境有很大不同,但其解决问题的立足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人民本位下的民族文化立场。
两个“讲话”的人民本位意识,首先表现在“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主基调上;其次,还表现在二者在语言表述上平民化的修辞与话语策略,极少采用专业词汇,而是采用口语聊天的形式,通俗易懂。
两个“讲话”的民族本位意识,主要表现在二者均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外来文艺,对外来文化、文艺观念及其作用和影响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反思;在主导性质和方向上,具有强烈的本土文化意识。在中国化本土文艺话语建构成熟之前,中国文艺话语要么打着欧美国家文艺话语的印迹,要么打着俄日文艺话语的印迹,与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犹若云泥。
《延安讲话》发表之前,苏联文艺话语成为左翼文艺界的主流话语。《延安讲话》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地强化革命叙事中农民阶级叙事。《延安讲话》极力提倡工农兵文艺,把那种对外来文艺观念“硬搬和模仿”的行为斥为“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延安讲话》成功破解了文艺理论现代发展中的“话语移植困局”,并以之作为话语阐释符码,成功建构了中国现代第一个本土化的文艺理论话语体系。
《北京讲话》之所以重视文艺发展中的民族本位意识,把“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是因为新时代中国的文艺发展面临民族文化自强的迫切要求,且其社会文化语境比20世纪40年代更为复杂。由于缺乏中国化的思维和理论根基,中国文艺学者成为苏联文艺话语、西方文艺话语的兜售者,他们用外来话语对中国文艺对象所作的似是而非的研究分析,很难解释清楚中国文艺的艺术性质和艺术特征,更难以解决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或难题。《北京讲话》中的文艺民族本位意识既顺应了世界大势,也顺应了国人民心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求。
《北京讲话》民族本位下的本土意识较之《延安讲话》论证得更为丰富,也更为充分。《北京讲话》以“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阐释符码为基本叙事单位,使“中国精神”得到了呈现。《北京讲话》不仅要求文艺创作主体在艺术理论和观念的理解上要有“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还要求文艺创作主体在形式和技巧的认知上摆脱对西方文艺创作经验的迷信、依赖,从而在文艺创作活动中提升艺术创造的“核心技术”,锻造文艺领域里的“中国芯”。
两个“讲话”强调中国文艺发展中的民族化、中国化或者说“去洋化”,要求中国的理论工作者立足中国文艺的实践,概括、提炼出中国化的文艺理论,并以之对中国文艺的发展及其审美价值作出理解、解释、认识、评价。
基于人民本位和民族文艺独立性立场的《北京讲话》将对新时代中国的文艺实践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延安讲话》为解放区建构了一个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艺现实,其后就涌现了以《小二黑结婚》为代表的农民文艺作品,成为理论“创造”现实、引导文艺创作实践的典型例证。《北京讲话》为21世纪的中国人民建构了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艺现实,假以时日,未来中国文艺界必定会有表现“中国梦”的辉煌作品问世。
(摘编自张清民《两个文艺“讲话”的话语意义分析》)
材料二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同时,文艺界知名人士很多,社会影响力不小,大家不仅要在文艺创作上追求卓越,而且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更应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一首短短的《游子吟》之所以流传千年,就在于它生动讴歌了伟大的母爱。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事实上,外国人也跑到我们这里寻找素材、寻找灵感,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们的文化资源吗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北京讲话》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京讲话》把“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与新时代中国的文艺发展面临民族文化自强的迫切要求紧密相关。
B.《北京讲话》强调了文艺的民族本位意识,这将改变中国文艺研究的现状,文艺活动中的难题也都将迎刃而解。
C.《北京讲话》使“中国精神”得到了呈现,是因为把“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阐释符码作为基本叙事单位。
D.《北京讲话》希望文艺创作主体在文艺创作活动中提升艺术创造的“核心技术”,锻造文艺领域里的“中国芯”。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现代世界,任何国家的文艺都要面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问题。两个“讲话”虽然所处的社会语境不同,但都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妥当的理论处理。
B.《延安讲话》极力提倡工农兵文艺,坚决反对中国文艺借鉴苏联文艺话语,把那种对外来文艺观念“硬搬和模仿”的行为斥为“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
C.两个“讲话”强调中国文艺发展中的民族化、中国化,或者说“去洋化”,《北京讲话》比《延安讲话》对中国的文艺实践和发展产生的影响更大。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创作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艺的民族本位意识的一项是( )(3分)
A.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
B.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
C.鲁迅的《彷徨》
D.好莱坞拍摄的《花木兰》
4.材料二是如何体现“人民本位下的民族文化立场”的 请简要分析。(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女 人 坝
田 荒
①实在等不及丈夫来接她,瞒过兵站站长,她独闯莲花坝了。
②她手拄着木棍,徒步跋涉了一百多千米的山路,穿越了原始森林,蹚过沼泽地,跨过蚂蟥区,一步一步向前挪动,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口雪水,只记得住了五次崖洞,见到五次日出……
③现在她感到有些支持不住了,也许是野果吃得太多,嘴里直吐酸水,就像“有喜”的样子。她想起要是真的“有喜”不知丈夫有多高兴……想着想着,一股热潮冲向耳根,冲向面颊,她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幸福,说不出的快意。
④兵站的老站长给她说过,要到丈夫的驻地,必须翻过四千两百米以上的山口,那是一座死亡之山,云雾弥漫,细雨茫茫,气候变化莫测,一路蚊虫、蚂蟥多如牛毛,还有野猪、熊、鹿……尤其是那叫“老虎嘴”的路——从悬岩上炸出的羊肠小道,万一失足,你就再也吃不成我们兵站的“红烧蚂蟥清炖冰雪”了。
⑤这些并不是老站长吓她的,还有些险恶的地方是站长无法用语言描绘的,可二秀也真闯过来了。
⑥她坐在树丛中,扯了扯身上被荆棘挂得破烂不堪的衬衣和一条沾满血迹的长裤。行李呢 早丢光了。
⑦就是在那一跤后,她撑着地,从泥水里抬起头来,竟和一个怪物面对面,那怪物长长的嘴脸,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一对獠牙边滴着涎液,圆圆的眼睛疑惑地盯着这个长发泥人,不进攻也不退却。她连站起来的力量都没有了,别说跑。突然,那怪物惊恐地转身,背倚一棵大树,伸着头,仰望着天空。这时,她才看清是口肥壮壮的野猪。忽觉一片黑云从她头上掠过,向野猪扑去。好一会儿,才看清是一只大雕,展出的巨翼足有三米多宽,它伸出利爪在猪腮上一抓,野猪伸嘴一咬,咬下几根羽毛,大雕鼓翅一击,直冲上天了。
⑧当大雕对野猪进行第二次攻击的时候,她抓住良机,拼死冲出生死之地,可行李丢了。那里有丈夫喜欢吃的“涪陵榨菜”,还有一条“红塔山”香烟呢,她真心疼!
⑨那封信呢 还好,在!她从内衣里摸出那封皱巴巴的信。
⑩她找了块干草地,背倚枯树坐下,看起这封信来:
“二秀:我们这里是世界著名的雪域孤岛,被称为人类最后的秘境。因为这里一年有八九个月被大雪封闭,交通断绝,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到这里来的都是铁打的汉子,他们也像我热爱嘉陵江一样热爱自己的家乡,想念自己的亲人,但他们更珍惜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请原谅,我这里说的不是我自己,说的是军人,是真正的军人!
“这里是真正的男人世界,许多干部的家属都符合随军条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女人来此随军或探亲。我们团长一次来此视察,他许下诺言,如果哪一天有一位勇敢的女性闯入这块圣洁的地方,就把这莲花坝改为‘女人坝’,并为她勒石竖碑!
“二秀啊!这里我给你讲个笑话,春节联欢会上,有人出了一个谜语,奇怪的是全连没有一个人猜中,但是那个最嫩的、满嘴茸毛的河南新兵猜中了!你猜猜看,如果你猜中了我一定给你一个甜蜜的梦,谜语就是‘123456890’。”
看着这神秘的“密电码”,她嘴角一动,拉出一丝笑意。厂里粗心的姐儿都没看懂,她们哪里体会得到那些远离社会群体的边防军人的心呢
她实在没力气了。渐渐地,她仿佛感觉是丈夫抱着她,在她身上捉蚂蟥,说是整整四十七条,她哭了……
她终于醒了,见自己睡在行军床上,盖着毛毯大衣,周围都是“兵哥”,个个像她的丈夫,仔细一看,又不是她的丈夫,她真的哭了!
这下急坏了周围的兵们,慌乱中商量着应急措施,最后一致推选那个河南新兵给她讲故事。
他装出一副讲故事的腔调∶“一个月前,不不不,是从前,唉!反正那里有一座山,像老太婆一样经常发脾气。这一年,她脾气好,提前一个月开了山,这时候有个连长带了一个排去山外背物资,回来的时候,刚爬到半山,老太婆就变了脸,不多时,暴风雪就封盖了山口。那个连长凭着多年的经验,把战士们带过了山,突然发现少了三个新兵,又急转身向山口爬去。当找到三个新兵时,铺天盖地的雪崩向他们扑来,连长用最后一口气掩护新兵脱了险,自己却被冲下冰湖,三天后才从湖里捞起一座‘冰雕’——我真该死……”
河南新兵哭了,兵们都哭了,她却不哭了,河南新兵一下跪在她面前∶“嫂子,三个里就有我!”
沉痛之后,二秀在莲花坝终于看到了那座“冰雕”,但那已不是“冰雕”,而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永不消融的石雕,她站在石雕下看见丈夫对着她微笑。
石雕的旁边又竖起一块巨碑,碑上刻的“女人坝”三个字在阳光下熠熠发光。
从此,每天清晨,都有一队官兵,对着石雕和石碑敬着庄重的军礼。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站长讲述死亡山口的情况,反映出军人戍守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的艰苦。
B.第⑧段中“她真心疼”,既是心疼物品的丢失,更是心疼丈夫没有口福享用。
C.谜语“123456890”的谜底是“缺妻”,写出了守山军人对情感生活的渴望。
D.石雕的微笑意味着丈夫牺牲时因想着在兵站等他的二秀而面带笑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②段多用短而整饬的句子,写出了二秀行进之路的危险、紧张和艰难。
B.小说第⑦段以二秀的视角来写野猪,逼真地写出了她的慌乱和吃惊。
C.小说第段呼应第④段站长的话,站长向二秀委婉地表达她丈夫不来接她的原因。
D.小说第段以兵们的哭反衬二秀的不哭,写出了她听到丈夫牺牲时的真实反应。
8.小说第~段展示丈夫写给二秀的信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9.叙事视角是叙述故事时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小说结尾两段的叙述视角与前文相比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以豪杰役使徙云陵。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使领郡钱谷计。簿书正,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繇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上擢霸为扬州刺史。三岁,宣帝下诏:以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米盐靡密,初若烦碎,然霸精力能推行之。吏民见者,语次寻绎,问它阴伏,以相参考。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坐发民治驰道不先以闻,又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连贬秩。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前后八年,郡中愈治。而颍川孝弟、有行义民、三老、力田,皆以差赐爵及帛。后数月,征霸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为丞相五岁,甘露三年薨,谥曰定侯。
(选自《汉书·循吏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
B.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
C.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
D.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待诏,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谓之待诏;汉以后沿用其制。
B.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
C.诏书,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起于西周,自秦始皇起,其成为皇帝的专用文书。
D.征,是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由官府征聘的称“征”,皇帝征召的称“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霸精明能干。他通晓法律,足智多谋,善于驾驭吏民,处事公道,深受吏民信任与爱戴。
B.黄霸为民着想。下令邮亭乡官赡养鳏寡贫穷的人,制订教令,劝说民众防备奸邪,致力农桑,节俭财物。
C.黄霸执法公平。汉宣帝即位前听说黄霸执法公平,即位后就征召黄霸担任要职,审理疑难案件,黄霸获得了庭中一致好评。
D.黄霸政绩显著。他历仕三朝,均因廉能得到上司或皇帝赏识与重用,仕途也因此一帆风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
(2)然后为条教,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
14.从黄霸陈述的留用许县县丞的理由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为政特点 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秋晚闲步,邻曲以予近尝卧病,皆欣然迎劳
陆 游
放翁病起出门行,绩女窥篱牧竖迎。
酒似粥酉农知社到,饼如盘大喜秋成。
归来早觉人情好,对此弥将世事轻。
红树青山只如昨,长安拜免几公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窥”“迎”等动作,令人想见绩女和牧童的神情,表现出乡邻对诗人的友好。
B.颔联用比喻突出酒之酉农、饼之大,写出乡邻对诗人的热情款待,也反映出丰收的喜悦。
C.颈联抒发诗人从邻居归家后的感慨,美好的人情给诗人留下深刻感受并让他看淡世事。
D.诗歌前两联扣住题目中“病”“迎”“劳”来叙述描写,后两联议论抒情,结构严谨。
16.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潜在其诗《饮酒》(其五)中表现自己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 。”
(2)白居易《琵琶行》中,“ ”一句侧面写出了初闻琵琶女演奏的神奇效果,“ ”一句则从侧面听觉角度描写了琵琶女第二次演奏后的神奇效果。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月光照耀下湖面荡漾的水波和无风时水中美丽的月影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荷花淀派一般都充满乐观精神,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 。( )。荷花淀即白洋淀。孙犁的著名代表作《白洋淀纪事》,肯定了人民战争,热情歌颂了根据地人民 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展示着一种特定的“人情美”。艺术表现上 、诗意盎然,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孙犁小说的鲜明特色,开创了抗日文学“诗意小说”的新境界。茅盾在评价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 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受《荷花淀》创作风格的影响,文坛曾产生新中国第一个文学派流——荷花淀派。其主要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煕、韩映山等。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文学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各具千秋的两个“流派”。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情画意 勇往直前 别具一格 风雨飘摇
B.情景交融 勇往直前 别开生面 风雨飘摇
C.诗情画意 不屈不挠 别开生面 风云变幻
D.情景交融 不屈不挠 别具一格 风云变幻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B.由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更由于白洋淀这个地方而使这一流派得名
C.由于白洋淀这个地方和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而使这一流派得名
D.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而得名的这一流派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从历史文化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历史上绵延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拥有统一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① 可以使各民族文化融会贯通,更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从多元多样的语言文字中找寻“天下通语”,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通用”。这是中华文明赓续绵延的大势所趋。
从基本国情看,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只有书同文、语同音,方能心相通、情相融。通过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作用,可以消弭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沟通障碍,加深交流交往,② ,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从实际效果看,对民族地区来说,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能够增强就业能力,去更广阔的社会生产生活领域成长成才。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之前因不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外出务工困难,③ ,失去了实现梦想的机会。在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后,他们获得了现代知识和信息,提高了劳动技能,得到了更多就业机会,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22.请依据文中各段的主要意思,以“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为开头各写一句话。除开头部分外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天的我们和我们的父辈都是在和平年代成长并生活的,你死我活的战争已经远去。这是否意味着这代年轻人已经不再需要英雄主义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第二单元检测答案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毛泽东于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延安讲话》)和习近平在2014年10月发表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北京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文艺性质和意义的理解认知。在现代世界,任何国家的文艺在发展过程中,都无法回避且必须面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两个“讲话”给予了妥当的理论处理,二者虽然所处的社会语境有很大不同,但其解决问题的立足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人民本位下的民族文化立场。
两个“讲话”的人民本位意识,首先表现在“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主基调上;其次,还表现在二者在语言表述上平民化的修辞与话语策略,极少采用专业词汇,而是采用口语聊天的形式,通俗易懂。
两个“讲话”的民族本位意识,主要表现在二者均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外来文艺,对外来文化、文艺观念及其作用和影响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反思;在主导性质和方向上,具有强烈的本土文化意识。在中国化本土文艺话语建构成熟之前,中国文艺话语要么打着欧美国家文艺话语的印迹,要么打着俄日文艺话语的印迹,与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犹若云泥。
《延安讲话》发表之前,苏联文艺话语成为左翼文艺界的主流话语。《延安讲话》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地强化革命叙事中农民阶级叙事。《延安讲话》极力提倡工农兵文艺,把那种对外来文艺观念“硬搬和模仿”的行为斥为“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延安讲话》成功破解了文艺理论现代发展中的“话语移植困局”,并以之作为话语阐释符码,成功建构了中国现代第一个本土化的文艺理论话语体系。
《北京讲话》之所以重视文艺发展中的民族本位意识,把“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是因为新时代中国的文艺发展面临民族文化自强的迫切要求,且其社会文化语境比20世纪40年代更为复杂。由于缺乏中国化的思维和理论根基,中国文艺学者成为苏联文艺话语、西方文艺话语的兜售者,他们用外来话语对中国文艺对象所作的似是而非的研究分析,很难解释清楚中国文艺的艺术性质和艺术特征,更难以解决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或难题。《北京讲话》中的文艺民族本位意识既顺应了世界大势,也顺应了国人民心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求。
《北京讲话》民族本位下的本土意识较之《延安讲话》论证得更为丰富,也更为充分。《北京讲话》以“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阐释符码为基本叙事单位,使“中国精神”得到了呈现。《北京讲话》不仅要求文艺创作主体在艺术理论和观念的理解上要有“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还要求文艺创作主体在形式和技巧的认知上摆脱对西方文艺创作经验的迷信、依赖,从而在文艺创作活动中提升艺术创造的“核心技术”,锻造文艺领域里的“中国芯”。
两个“讲话”强调中国文艺发展中的民族化、中国化或者说“去洋化”,要求中国的理论工作者立足中国文艺的实践,概括、提炼出中国化的文艺理论,并以之对中国文艺的发展及其审美价值作出理解、解释、认识、评价。
基于人民本位和民族文艺独立性立场的《北京讲话》将对新时代中国的文艺实践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延安讲话》为解放区建构了一个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艺现实,其后就涌现了以《小二黑结婚》为代表的农民文艺作品,成为理论“创造”现实、引导文艺创作实践的典型例证。《北京讲话》为21世纪的中国人民建构了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艺现实,假以时日,未来中国文艺界必定会有表现“中国梦”的辉煌作品问世。
(摘编自张清民《两个文艺“讲话”的话语意义分析》)
材料二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同时,文艺界知名人士很多,社会影响力不小,大家不仅要在文艺创作上追求卓越,而且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更应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一首短短的《游子吟》之所以流传千年,就在于它生动讴歌了伟大的母爱。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事实上,外国人也跑到我们这里寻找素材、寻找灵感,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们的文化资源吗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下列对《北京讲话》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京讲话》把“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与新时代中国的文艺发展面临民族文化自强的迫切要求紧密相关。
B.《北京讲话》强调了文艺的民族本位意识,这将改变中国文艺研究的现状,文艺活动中的难题也都将迎刃而解。
C.《北京讲话》使“中国精神”得到了呈现,是因为把“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阐释符码作为基本叙事单位。
D.《北京讲话》希望文艺创作主体在文艺创作活动中提升艺术创造的“核心技术”,锻造文艺领域里的“中国芯”。
答案B
解析B项,“文艺活动中的难题也都将迎刃而解”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原文只说“用外来话语对中国文艺对象所作的似是而非的研究分析,很难解释清楚中国文艺的艺术性质和艺术特征,更难以解决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或难题”“基于人民本位和民族文艺独立性立场的《北京讲话》将对新时代中国的文艺实践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即用外来话语分析中国文艺难以解决相关问题,但并不是说有了民族本位意识,难题都将迎刃而解。故选B项。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现代世界,任何国家的文艺都要面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问题。两个“讲话”虽然所处的社会语境不同,但都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妥当的理论处理。
B.《延安讲话》极力提倡工农兵文艺,坚决反对中国文艺借鉴苏联文艺话语,把那种对外来文艺观念“硬搬和模仿”的行为斥为“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
C.两个“讲话”强调中国文艺发展中的民族化、中国化,或者说“去洋化”,《北京讲话》比《延安讲话》对中国的文艺实践和发展产生的影响更大。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创作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答案A
解析B项,分析不当,“坚决反对中国文艺借鉴苏联文艺话语”错误,反对的应是“苏联文艺话语成为左翼文艺界的主流话语”。C项,无中生有,“《北京讲话》比《延安讲话》对中国的文艺实践和发展产生的影响更大”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北京讲话》民族本位下的本土意识较之《延安讲话》论证得更为丰富,也更为充分”,但并未将二者影响力作比较。D项,曲解原意,“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理解错误,原文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文艺的民族本位意识的一项是( )(3分)
A.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
B.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
C.鲁迅的《彷徨》
D.好莱坞拍摄的《花木兰》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二可知,好莱坞拍摄的《花木兰》不能体现文艺的民族本位意识。
4.材料二是如何体现“人民本位下的民族文化立场”的 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①材料二体现了人民本位意识,语言表述上平民化,极少采用专业词汇,而是采用口语聊天的形式,通俗易懂。②材料二体现了民族本位意识,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外来文艺,强调洋为中用;重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本土文化意识。(意思答对即可)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参考答案①首先提出观点,指出两个“讲话”解决问题的立足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人民本位下的民族文化立场;②然后深入阐述两个“讲话”是如何体现人民本位意识和民族本位意识的;③最后总结指出《北京讲话》将对新时代中国的文艺产生深刻的影响,将会有辉煌作品问世。(意思答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女 人 坝
田 荒
①实在等不及丈夫来接她,瞒过兵站站长,她独闯莲花坝了。
②她手拄着木棍,徒步跋涉了一百多千米的山路,穿越了原始森林,蹚过沼泽地,跨过蚂蟥区,一步一步向前挪动,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口雪水,只记得住了五次崖洞,见到五次日出……
③现在她感到有些支持不住了,也许是野果吃得太多,嘴里直吐酸水,就像“有喜”的样子。她想起要是真的“有喜”不知丈夫有多高兴……想着想着,一股热潮冲向耳根,冲向面颊,她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幸福,说不出的快意。
④兵站的老站长给她说过,要到丈夫的驻地,必须翻过四千两百米以上的山口,那是一座死亡之山,云雾弥漫,细雨茫茫,气候变化莫测,一路蚊虫、蚂蟥多如牛毛,还有野猪、熊、鹿……尤其是那叫“老虎嘴”的路——从悬岩上炸出的羊肠小道,万一失足,你就再也吃不成我们兵站的“红烧蚂蟥清炖冰雪”了。
⑤这些并不是老站长吓她的,还有些险恶的地方是站长无法用语言描绘的,可二秀也真闯过来了。
⑥她坐在树丛中,扯了扯身上被荆棘挂得破烂不堪的衬衣和一条沾满血迹的长裤。行李呢 早丢光了。
⑦就是在那一跤后,她撑着地,从泥水里抬起头来,竟和一个怪物面对面,那怪物长长的嘴脸,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一对獠牙边滴着涎液,圆圆的眼睛疑惑地盯着这个长发泥人,不进攻也不退却。她连站起来的力量都没有了,别说跑。突然,那怪物惊恐地转身,背倚一棵大树,伸着头,仰望着天空。这时,她才看清是口肥壮壮的野猪。忽觉一片黑云从她头上掠过,向野猪扑去。好一会儿,才看清是一只大雕,展出的巨翼足有三米多宽,它伸出利爪在猪腮上一抓,野猪伸嘴一咬,咬下几根羽毛,大雕鼓翅一击,直冲上天了。
⑧当大雕对野猪进行第二次攻击的时候,她抓住良机,拼死冲出生死之地,可行李丢了。那里有丈夫喜欢吃的“涪陵榨菜”,还有一条“红塔山”香烟呢,她真心疼!
⑨那封信呢 还好,在!她从内衣里摸出那封皱巴巴的信。
⑩她找了块干草地,背倚枯树坐下,看起这封信来:
“二秀:我们这里是世界著名的雪域孤岛,被称为人类最后的秘境。因为这里一年有八九个月被大雪封闭,交通断绝,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到这里来的都是铁打的汉子,他们也像我热爱嘉陵江一样热爱自己的家乡,想念自己的亲人,但他们更珍惜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请原谅,我这里说的不是我自己,说的是军人,是真正的军人!
“这里是真正的男人世界,许多干部的家属都符合随军条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女人来此随军或探亲。我们团长一次来此视察,他许下诺言,如果哪一天有一位勇敢的女性闯入这块圣洁的地方,就把这莲花坝改为‘女人坝’,并为她勒石竖碑!
“二秀啊!这里我给你讲个笑话,春节联欢会上,有人出了一个谜语,奇怪的是全连没有一个人猜中,但是那个最嫩的、满嘴茸毛的河南新兵猜中了!你猜猜看,如果你猜中了我一定给你一个甜蜜的梦,谜语就是‘123456890’。”
看着这神秘的“密电码”,她嘴角一动,拉出一丝笑意。厂里粗心的姐儿都没看懂,她们哪里体会得到那些远离社会群体的边防军人的心呢
她实在没力气了。渐渐地,她仿佛感觉是丈夫抱着她,在她身上捉蚂蟥,说是整整四十七条,她哭了……
她终于醒了,见自己睡在行军床上,盖着毛毯大衣,周围都是“兵哥”,个个像她的丈夫,仔细一看,又不是她的丈夫,她真的哭了!
这下急坏了周围的兵们,慌乱中商量着应急措施,最后一致推选那个河南新兵给她讲故事。
他装出一副讲故事的腔调∶“一个月前,不不不,是从前,唉!反正那里有一座山,像老太婆一样经常发脾气。这一年,她脾气好,提前一个月开了山,这时候有个连长带了一个排去山外背物资,回来的时候,刚爬到半山,老太婆就变了脸,不多时,暴风雪就封盖了山口。那个连长凭着多年的经验,把战士们带过了山,突然发现少了三个新兵,又急转身向山口爬去。当找到三个新兵时,铺天盖地的雪崩向他们扑来,连长用最后一口气掩护新兵脱了险,自己却被冲下冰湖,三天后才从湖里捞起一座‘冰雕’——我真该死……”
河南新兵哭了,兵们都哭了,她却不哭了,河南新兵一下跪在她面前∶“嫂子,三个里就有我!”
沉痛之后,二秀在莲花坝终于看到了那座“冰雕”,但那已不是“冰雕”,而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永不消融的石雕,她站在石雕下看见丈夫对着她微笑。
石雕的旁边又竖起一块巨碑,碑上刻的“女人坝”三个字在阳光下熠熠发光。
从此,每天清晨,都有一队官兵,对着石雕和石碑敬着庄重的军礼。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站长讲述死亡山口的情况,反映出军人戍守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的艰苦。
B.第⑧段中“她真心疼”,既是心疼物品的丢失,更是心疼丈夫没有口福享用。
C.谜语“123456890”的谜底是“缺妻”,写出了守山军人对情感生活的渴望。
D.石雕的微笑意味着丈夫牺牲时因想着在兵站等他的二秀而面带笑意。
答案D
解析石雕对着二秀微笑是二秀的心理感觉。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②段多用短而整饬的句子,写出了二秀行进之路的危险、紧张和艰难。
B.小说第⑦段以二秀的视角来写野猪,逼真地写出了她的慌乱和吃惊。
C.小说第段呼应第④段站长的话,站长向二秀委婉地表达她丈夫不来接她的原因。
D.小说第段以兵们的哭反衬二秀的不哭,写出了她听到丈夫牺牲时的真实反应。
答案C
解析“站长向二秀委婉地表达她丈夫不来接她的原因”分析有误,“提前一个月开了山”又遇到暴风雪封山,兵站不知道二秀丈夫已经牺牲。
8.小说第~段展示丈夫写给二秀的信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①交代军人戍守的环境和这片国土的价值;②表达了戍守军人内心的温柔和对戍守责任的骄傲;③交代了二秀独闯莲花坝的心理动机;④以莲花坝迄今没有女性到达和二秀的到达对比,突出二秀坚强的形象。(每点1分)
9.叙事视角是叙述故事时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小说结尾两段的叙述视角与前文相比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①前文是以二秀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二秀不知道的情况由兵站站长、丈夫的信和河南新兵来讲述。②结尾两段是以全知视角讲述莲花坝后来的情况,有利于交代故事的结局,增加叙述角度,扩大叙述空间,深化小说主旨。(每点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以豪杰役使徙云陵。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使领郡钱谷计。簿书正,以廉称,察补河东均输长,复察廉为河南太守丞。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繇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上擢霸为扬州刺史。三岁,宣帝下诏:以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米盐靡密,初若烦碎,然霸精力能推行之。吏民见者,语次寻绎,问它阴伏,以相参考。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坐发民治驰道不先以闻,又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连贬秩。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前后八年,郡中愈治。而颍川孝弟、有行义民、三老、力田,皆以差赐爵及帛。后数月,征霸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为丞相五岁,甘露三年薨,谥曰定侯。
(选自《汉书·循吏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
B.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
C.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
D.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
答案A
解析“病”在句子中用作动词,生病,“病聋”指生了聋病,故“病聋”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抓住“虽老”和“尚能”之间的句间关系——转折关系,分析“能”的事,不仅能“拜”,而且是“拜起送迎”的相关事务,故“尚能拜起送迎”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曰”是动词,引出黄霸的话,“曰”后应该断开;且“廉吏”是黄霸对“许丞”的肯定,故“廉吏”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待诏,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谓之待诏;汉以后沿用其制。
B.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
C.诏书,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起于西周,自秦始皇起,其成为皇帝的专用文书。
D.征,是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由官府征聘的称“征”,皇帝征召的称“辟”。
答案D
解析D项,“由官府征聘的称‘征’,皇帝征召的称‘辟’”错误。“征”是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由政府高官征辟属吏,然后向朝廷推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霸精明能干。他通晓法律,足智多谋,善于驾驭吏民,处事公道,深受吏民信任与爱戴。
B.黄霸为民着想。下令邮亭乡官赡养鳏寡贫穷的人,制订教令,劝说民众防备奸邪,致力农桑,节俭财物。
C.黄霸执法公平。汉宣帝即位前听说黄霸执法公平,即位后就征召黄霸担任要职,审理疑难案件,黄霸获得了庭中一致好评。
D.黄霸政绩显著。他历仕三朝,均因廉能得到上司或皇帝赏识与重用,仕途也因此一帆风顺。
答案D
解析D项,“仕途也因此一帆风顺”错误,原文为“坐发民治驰道不先以闻,又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连贬秩”,因调遣民工修治驰道没有事先上报朝廷,又调遣骑士到北方造成军马无法配给的局面,黄霸被举劾影响了军队出动,于是他接连被贬官降职。据此可知,黄霸并非仕途“一帆风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
(2)然后为条教,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
参考答案(1)黄霸为人善于观察,且思维敏捷,又熟习法律条文,待人接物温良谦让,能体察人,善于团结众人。
(2)然后又制订了条令教则,颁行到民间,劝说百姓严防奸盗,并安心于农耕蚕桑之业,节约使用货物资财。
14.从黄霸陈述的留用许县县丞的理由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为政特点 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①崇尚任用廉吏;②能为百姓着想;③执政崇尚平和。(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因为是豪绅而徙居云陵。黄霸年少时就学习法律条令,喜好当官,武帝末年以待诏身份捐钱而获赏为官,补侍郎谒者,让他负责掌管郡里的钱、谷出入工作。黄霸记账不欺瞒,以廉洁著称,被察知后升补为河东郡均输长,后又因廉洁被察知而升为河南郡太守丞。黄霸为人善于观察,且思维敏捷,又熟习法律条文,待人接物温良谦让,能体察人,善于团结众人。做太守丞时,处事议政合乎法度,顺应人心,太守十分信任他,官吏百姓也敬爱他。自武帝末年开始,使用法律严厉起来。昭帝即位时还很年幼,大将军霍光辅政,大臣之间争权夺利,上官桀等人与燕王合谋作乱,霍光杀掉了他们,于是仍遵守武帝时代的法度,以严厉的刑罚约束广大臣民,由此一些粗俗的官吏便以严酷的刑法为其能事,而唯独黄霸因宽容温和而著名。遇上宣帝即位,他在民间时便深知百姓苦于官吏用刑的严峻,又听说黄霸持法公平,便召黄霸做了廷尉正,黄霸数次裁决疑难案件,庭中都一致认为判得公平。皇上便提拔黄霸当了扬州刺史。又过了三年,宣帝颁下诏书:以贤良高第身份担任扬州刺史的黄霸为颍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当时皇上正专心于治理天下,多次下达恩泽诏书给民众,但有的官吏却不让百姓知道。太守黄霸却专门选择了优秀的下属吏员,分到各处去发布皇上的诏令,让民众都能知道皇上的旨意。他还让邮亭乡官都养上鸡和猪,以赡养鳏寡贫穷的人。然后又制订了条令教则,颁行到民间,劝说百姓严防奸盗,并安心于农耕蚕桑之业,节约使用货物资财。像数米粒盐粒那样细密的公事,最初显得烦杂碎乱,然而黄霸却全力以赴地加以推行。官吏民众凡可遇见的人,黄霸都要从其言行中了解有用的情况,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以资参考。黄霸了解情况清晰明了到这样的程度,官吏民众不知底细的人,都称他是神明。奸盗也只好转移到其他的郡中,所以本郡的盗贼就日渐减少。黄霸尽力施行教化,然后才使用刑罚,注意成全维护下属官吏。许县县丞年纪大了,耳朵也聋了,督邮报告黄霸想要辞退他,黄霸说:“许县县丞是廉洁的官吏,虽然上了年纪,但还能应付官场拜起送迎之类的例行公事,即使很聋,又有何妨呢 还是好好地帮助他,不要让贤德的人失望。”黄霸以外宽内明的作风而赢得了属吏和民众的心,郡内的户口逐年增长,治理情况堪称天下第一。皇上征召他试任京兆尹,俸禄二千石。后因调遣民工修治驰道没有事先上报朝廷,又调遣骑士到北方造成军马无法配给的局面,黄霸被举劾影响了军队出动,于是他接连被贬官降职。后来有诏书令他回颍川作太守,可俸禄却已被降至八百石居官。前后八年,郡中越加安顺。而颍川孝悌贤民以及乡官中三老、力田等都分等级赐予爵号和帛匹。几个月后,朝廷征召黄霸为太子太傅,又调任御史大夫。黄霸任丞相五年,甘露三年去世,谥号定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秋晚闲步,邻曲以予近尝卧病,皆欣然迎劳
陆 游
放翁病起出门行,绩女窥篱牧竖迎。
酒似粥酉农知社到,饼如盘大喜秋成。
归来早觉人情好,对此弥将世事轻。
红树青山只如昨,长安拜免几公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窥”“迎”等动作,令人想见绩女和牧童的神情,表现出乡邻对诗人的友好。
B.颔联用比喻突出酒之酉农、饼之大,写出乡邻对诗人的热情款待,也反映出丰收的喜悦。
C.颈联抒发诗人从邻居归家后的感慨,美好的人情给诗人留下深刻感受并让他看淡世事。
D.诗歌前两联扣住题目中“病”“迎”“劳”来叙述描写,后两联议论抒情,结构严谨。
答案C
解析“从邻居归家后”错。
16.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最后两句意为乡村“红树青山”一如从前,而京城已几度任免公卿大臣。②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也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句意2分,情感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潜在其诗《饮酒》(其五)中表现自己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 。”
(2)白居易《琵琶行》中,“ ”一句侧面写出了初闻琵琶女演奏的神奇效果,“ ”一句则从侧面听觉角度描写了琵琶女第二次演奏后的神奇效果。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月光照耀下湖面荡漾的水波和无风时水中美丽的月影的句子是:“ , 。”
答案(1)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2)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 (3)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荷花淀派一般都充满乐观精神,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 。( )。荷花淀即白洋淀。孙犁的著名代表作《白洋淀纪事》,肯定了人民战争,热情歌颂了根据地人民 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展示着一种特定的“人情美”。艺术表现上 、诗意盎然,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孙犁小说的鲜明特色,开创了抗日文学“诗意小说”的新境界。茅盾在评价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 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受《荷花淀》创作风格的影响,文坛曾产生新中国第一个文学派流——荷花淀派。其主要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煕、韩映山等。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文学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各具千秋的两个“流派”。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情画意 勇往直前 别具一格 风雨飘摇
B.情景交融 勇往直前 别开生面 风雨飘摇
C.诗情画意 不屈不挠 别开生面 风云变幻
D.情景交融 不屈不挠 别具一格 风云变幻
答案C
解析诗情画意:诗画一般的美好意境。情景交融:文学作品把写景和抒情紧密地结合起来。语境强调“荷花淀派”作品给人的感受,应选“诗情画意”。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不屈不挠:形容在困难或恶势力面前不屈服,不退缩。语境用来修饰根据地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应选“不屈不挠”。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与语境中“开创了抗日文学‘诗意小说’的新境界”相对应,应选“别开生面”。风雨飘摇:形容形势很不稳定。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动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定,变化急速,难以预料。语境中是说作品所写的内容,故选“风云变幻”。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B.由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更由于白洋淀这个地方而使这一流派得名
C.由于白洋淀这个地方和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而使这一流派得名
D.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而得名的这一流派
答案A
解析括号前后都是句号,所以需要填写一个完整的句子。B、C两项,介词“由于”的存在,使得句子缺少主语,可排除。D项,“源于……地方”,介词结构并非完整的句子,“也源于……的这一流派”只是一个名词性成分(偏正短语),缺少句子的谓语部分,也不完整。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参考答案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两个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各具千秋的“流派”。
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应在“中国现代文学”后加“中”;二是语序不当,“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各具千秋的两个‘流派’”中“两个”应移到“最为”前面。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从历史文化看,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历史上绵延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拥有统一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① 可以使各民族文化融会贯通,更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从多元多样的语言文字中找寻“天下通语”,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通用”。这是中华文明赓续绵延的大势所趋。
从基本国情看,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只有书同文、语同音,方能心相通、情相融。通过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作用,可以消弭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沟通障碍,加深交流交往,② ,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从实际效果看,对民族地区来说,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能够增强就业能力,去更广阔的社会生产生活领域成长成才。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之前因不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外出务工困难,③ ,失去了实现梦想的机会。在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后,他们获得了现代知识和信息,提高了劳动技能,得到了更多就业机会,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参考答案①统一语言文字 ②增进民族感情 ③错失就业良机(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2.请依据文中各段的主要意思,以“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为开头各写一句话。除开头部分外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5分)
参考答案(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赓续中华灿烂文明;(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促进各族团结奋斗;(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获得感。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天的我们和我们的父辈都是在和平年代成长并生活的,你死我活的战争已经远去。这是否意味着这代年轻人已经不再需要英雄主义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的表述非常明确,第一句话点明当下的时代是和平安定的;第二句话虽然有讨论的主体“这代年轻人”,但结合第一句话来理解,只是限定了“当代”这个语境,并提出了论题:是否需要英雄主义。当然,无论什么时代,都需要英雄主义,不过英雄主义的内涵有所不同。在战争年代,我们的英雄是悲壮的、惨烈的,但是,如果英雄主义只有悲壮和惨烈,那无异于崇尚死亡。尽管献身也不失为英雄,但决不能认为只有献身才是英雄。如果只有付出生命才是英雄主义,那无异于像鲁迅先生说的,教人去送死。在当下的和平年代,英雄主义应具有多样性标准,应该有更多的人性色彩、人本色彩。
参考立意:
①英雄不只是能赴汤蹈火;
②平凡的英雄;
③新时代的英雄观;
④青少年更需要英雄;
⑤你我皆可成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