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5 20:5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写作 论证要合理
文题展示
一、《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指出,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请你也写一段文字论证这个观点。200字左右。
提示:1.可以用相关事例、名言等材料作为论据,论证题目中的观点。2.要对所用的材料进行具体分析,不要只是简单的“观点+材料”。
二、俗话说:“知足常乐。”有的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1.在标题或者文章的开头,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2.恰当安排论证的结构,注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3.注意对运用的材料进行分析,突出材料对观点的支撑或证明作用。
三、中国有句古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驳论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1.梳理驳论的写法,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来批驳,同时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2.选择与观点一致的材料,最好有事实论据,也有道理论据。3.根据你的观点和材料列一个提纲,与同学交流,互相补充论据,在此基础上完成作文。
技法点拨
  写议论文,不管是立论还是驳论,都要摆事
实讲道理,也就是要进行论证。论证,就是围绕
观点,把经过选择的论据组织起来,使二者有机
结合,从而推导出令人信服的合理结论。那么,
“论证合理”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1.论证要符合逻辑
论证是用道理和事实对观点进行证明和推理,必须符合逻辑规律,观点要一致,概念要统一。如你打算论证的观点是“知足常乐”,而在论述的过程中却偷换概念,讨论起“什么是快乐”,这样就犯了前后不一致的逻辑错误。常见的逻辑错误还有以偏概全、自相矛盾、倒因为果、模棱两可等,在论证时都要尽量避免。
2.使用的材料要能支持论点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要和论点之间有必然、合理、充分的联系;还要通过必要的分析、阐释,使读者明白二者之间的联系,避免出现论据与论点不相干或论据不足的情况。
3.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有很多种,除摆事实和讲道理之外,还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初学写作议论文,要根据内容的需要,选取合理的论证方法,一定要避免观点加例子的简单论证方法,这样才能够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
4.论证结构要合理
议论文一般采用“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层层深入展开论证,也可以采用设置分论点的形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展开论证。选择何种结构,要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而定。
范文引路
文题一例文:
学问因质疑而发展
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①
古往今来,一切的新学问都是在质疑旧学说的基础上诞生的。倘若没有质疑,就不可能产生“日心说”。
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在中世纪的欧洲,“地心说”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哥白尼,这位杰出的天文学家,竟然公开宣布——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②。“日心说”,也称为“地动说”,是和“地心说”相对立的关于天体运动的学说,它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
②运用举例论证,举哥白尼的事例作为论据,说明质疑精神的作用,更有说服力。
球。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更正了人们的宇宙观,掀起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由此可见,质疑推动了学问的发展。③
③紧扣“质疑”话题,对所用的材料进行具体分析。
名师总评: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然后列举“日心说”诞生的事例,论证了质疑精神的作用。论证合理,条理清晰。
文题二例文:
知足常乐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就这样流逝,不留痕迹。有人喜欢伤春悲秋,有人喜欢享受当下,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明白知足方能常乐。①
①以优美的语言巧妙地引入话题。
不知足常悲。②有句俗语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吞象,受苦的还是自己,就像人如果只看到自己没有的,只会令自己郁闷,自寻烦恼。追名逐利一直是很多人的梦想,他们原本是为了让自己快乐,却在追寻的过程中丧失了原来的快乐。即使后来
②分论点一:不知足常悲。
成功地拥有了名和利,也是不快乐的,何苦呢?很多人为了名利放下亲情、友情,等到后来才明白这些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可是这些都已经消逝,再也找不回来了,因此他们只能空悲叹。③
③引用论证,引用俗语论证分论点。
知足常乐。④多想一下自己拥有什么,你就会快乐起来。唐伯虎曾经写下“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与仕途擦肩而过,唐伯虎没有悲伤,反而对自己的田园生活感到满意。“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容若的恬适生活令他沉醉,他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所以他是快乐的。苏轼“一
④分论点二也即中心论点:知足常乐。
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乐观令世人感慨,虽仕途不顺,但他不过分悲叹自己,反而生出这样的大境界,如何能令人不敬佩?还记得那个“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吗?“你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一句话,即断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伤过,徘徊过,但他最后选择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勾栏瓦肆之地“浅斟低唱”,追寻自己的内心。朝廷只是少了一位小官,
却成就了两宋的大词人,璀璨了两宋文坛,照亮了宋词的前程。 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想你拥有什么,你才会快乐。⑤
人生就像一场梦,要做个好梦,就得带着微笑,多看看自己拥有的,比如亲情、友情。如果你懂得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怎么会不快乐呢?⑥
⑤举例论证,举唐伯虎、纳兰容若、苏轼、柳三变等人的事例,论证“知足常乐”的观点,说服力强。
⑥结尾运用反问,引人深思。
名师总评:
本文作者为阐述自己“知足常乐”的观点,选取了唐伯虎、纳兰容若、苏轼、柳三变等人的诗词或事迹作为事例,论据充分,说服力强。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巧妙地把这一论点一分为二,“不知足常悲”与“知足常乐”形成正反对比,前者采用推理分析,非常透彻、到位;后者则多用举例论证,列举多位古代名人的事例,例证丰富。全篇结构安排合理,逻辑严密而又富有变化。
文题三例文:
近墨者未必黑
古语“近墨者黑”强调了不良环境会改变人的好品性,在我看来却不尽然。此“墨”即周围环境,能够影响人,但绝不可能是使人改变的绝对条件,因为一个人的特质并非由外界赋予,而是由内心决定。若是坚守住内心,那么我想,就算近墨也未必黑。①
①开门见山,摆出论点。
强大的心志足以抵制外界的纷扰尘嚣。其实更多的时候,人未必能够选择环境,身边的人、事、好、坏,并非能顺应己愿。如果真的近墨者黑,那么世界早已污浊不堪了,又何来的坚守与原则呢?所以总有人能够近墨者而不黑,若是愿意,也总能够“出淤泥而不染”,而这“不染”归根结底还是源于一颗不受侵扰的坚定的心。
一代清官海瑞,偏偏处在明中后期那样一个开始走向腐朽的时代。身边的官吏守旧、自私、懈怠,而他,之所以被传为千古佳话,正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墨色染尽”的年代依旧两袖清风,励精图治。他敢违众人而上,他不畏成为众矢之的,是心志的坚定在为他做前进的动力。海瑞,是个近墨者,但他在那样一个黯淡的时代,用他的原则和他的坚持,使自己置身于官场的黑暗之外,近墨者未必黑。
永远不会忘记汨罗江的忠魂,高歌“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宁愿生命同江水一同逝去,也不违心成为时代的附庸。他不妥协,不退却,坚守自己的原则。他的一跃,却是这个近墨者生命中的一抹亮色。他传奇的一生也告诉我们,近墨者未必黑。②
②举例论证,评述严谨。
古今中外,多少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不灭之光,他们之所以傲然独立,是因为他和环境的截然不同。人为心生,心志的强大与否,决定了一个人是洁身自好或是同流合污。心志足够强大,不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为外界纷扰迷乱视野,迷失方向,这才算是一个真正独立的人。③
③前后照应,结构缜密。
不难看出,即使近墨,只要坚守自我,培养心志,就能够使自己傲然世外。自我价值的发现,心性的建立才是决定一个人品性的关键,而周围环境往往起不到颠覆人的作用。我们没有理由怨天尤人,抱怨环境不好,我们有理由相信,近墨者未必黑。④
④重述论点,发人深省。
名师总评:
这篇议论文选取角度很有新意,从名言的反面切入,论述了“近墨者未必黑”的论点。作者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严谨合理地阐明了论述过程。本文有理有据,条理清晰,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中考真题
(2018·广西百色)《华严经》里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最初的理想,执着追求,人生才得善始善终。初心,就是自己最初的本性,是仁心、爱心、孝心、忠心;是信心、雄心、痴心;是悲悯之心、感恩之心;也是人生中始终如一的信念、梦想、目标等。漫漫人生路,坎坷泥泞多,纷繁诱惑多,在人生的路上,我们应当不忘初心,不因为别人的风向而改变自己。
你的初心是什么?是否动摇或改变过自己的初心?是否还在守望自己的初心?请以“守望初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发表议论、抒发感情,也可以展开想象,编写故事等;(3)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字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