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9《屈原列传》(第二课时)名师课堂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9《屈原列传》(第二课时)名师课堂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4 17:4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屈原列传
(第2课时)
高二年级 语文
1.司马迁为屈原所作的这篇传记,别具一格,字里行间洋溢着浓厚的赞颂、同情、悲叹之情。请大家仔细体味,各举一例,并具体分析说明抒发了什么感情。
作业反馈
参考答案:
(1)赞美:“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赞美屈原杰出的才能;
(2)悲叹:“屈原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国家危难之际,屈原依然眷顾楚国,心系怀王,却最终也没能被召回。字里行间能读出司马迁对此深深的悲叹和同情。
作业反馈
2.请从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也可结合课外资料,为屈原整理一份简略的人物年表。
作业反馈
作业反馈
屈原简略年表
时间 事件
前340年(一说前339年)正月初七 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
前319年 升任楚怀王左徒
前314年 因谗见疏,被罢黜左徒,任三闾大夫
前313年 第一次被流放(汉北地区)
作业反馈
屈原简略年表(续1)
时间 事件
前311年 使齐。回楚后谏怀王:“何不杀张仪?”未果。
前299年 从流放地返回,力劝怀王:“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不听,被扣秦国。
作业反馈
屈原简略年表(续2)
时间 事件
前296年 楚怀王死于秦
屈原被免,放逐江南
前295年 到达长沙,遍览山川形势,甚起宗国之情
前278年五月初五 投汨罗江殉国,终年约62岁
【思考1】阅读第三段回答,本段主要是从哪些角度评《离骚》的?
文本解读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1.创作原因:“忧愁幽思”“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盖自怨生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
“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报任安书》)
文本解读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评价了作品的的风格;
文本解读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评价了作品的内容宗旨;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评价了作品的行文特点;
2.作品评价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推文及人。作家、作品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文本解读
3.作家论
【思考2】结合前文,请试着回答,司马迁为何采用这种叙议结合的方式来为屈原立传?
1.囿于相关材料的数量。最早说起屈原的作品大概是西汉贾谊的《吊屈原赋》,第二篇是西汉刘安奉汉武帝之命作的《离骚传》(现已失传)。因此,要单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几乎是不可能的。
文本解读
2.寄寓自己的“政治幽愤”。司马迁和屈原同样中介耿直,同样遭君王打击和小人排挤,同样才华横溢留下皇皇巨著,同样影响深远。他书写着屈原,也是在写他自己的经历,写他自己的绝望与选择,荣耀与信念。
文本解读
【思考2】结合前文,请试着回答,司马迁为何采用这种叙议结合的方式来为屈原立传?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文本解读
【思考3】概括第八段主要内容。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文本解读
【思考3】概括第八段主要内容。
文本解读
第一部分(从段首到“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从屈原为臣的角度写,凸显屈原“眷恋祖国,系心怀王”的家国情怀。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此处叙事脉络不够清晰,有学者认为这里存在错简(竹简散了,整理时发生错误)或者脱漏;也有学者认为“放流”应为“放浪”,即放浪形骸,四处游历,可备一说,不必深究。无论何种说法,屈原在放逐之中仍旧“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但怀王并未醒悟,屈原也未被召回。
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
第一部分(从段首到“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从屈原为臣的角度写,凸显屈原“眷恋祖国,系心怀王”的家国情怀;
第二部分:(从“人君无愚、智、贤、不肖”到段末):评楚国没落的根本原因,议论君王不知人之祸。
【思考3】概括第八段主要内容。
【思考4】司马迁为何在这里对“人君不知人之祸”大发议论?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凸显屈原价值,寄寓政治幽愤
文本解读
【思考5】司马迁在最后一段中表达了哪些感情?
文本解读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思考6】司马迁在本文末尾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要“悲其志”。
“志”是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意识、高洁不屈的高尚品格。
司马迁“悲其志”,就是对屈原人格和追求的肯定,是对昏庸统治者、腐朽朝廷、黑暗社会的鞭挞。
文本解读
最后一段中,司马迁读了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后,“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却“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
结合贾谊《吊屈原赋》(节选),试着理解司马迁的“怪”和“爽然自失”。
拓展阅读
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贾谊《吊屈原赋》(节选)
拓展阅读
明确:
1.司马迁的“怪”并非“责怪”,而是“讶异”。正如贾谊文中所说,“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圣人神德可贵,屈原应该远离这个浑浊黑暗的社会,隐居起来;并且“历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屈原无论到哪里都能辅佐君王,不必留恋楚国。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
2.司马迁深深地懂得屈原。他知道,屈原是“楚之同姓”,以屈原之才虽能容于世,但以其身份必不为;“同生死,轻去就”,即渔父所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随波逐流,屈原已明己志,以其志向也必不为。所以,试图给屈原找另一条出路的司马迁不免茫然自失。
1.对词语的意义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明于治(治理)乱 争宠而心害(嫉妒)其能
B.平伐(自夸,炫耀)其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聪明)也
C.可谓穷(处境艰难)矣 其文约,其辞微(含蓄)
D.举类(事物)迩而见义远 俗之一(一旦)改也
反馈与评价
C
2.下列加横线的词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颜色憔悴
B.形容枯槁
C.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D.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反馈与评价
D
3.下列句式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A
反馈与评价
4.根据要求补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句子是“推此志也,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蝉蜕于浊秽,________________,不获世之滋垢,________________”。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以浮游尘埃之外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反馈与评价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原“穷”“怨”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穷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无怨乎?”
屈平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谗人间之
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反馈与评价
(4)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离骚》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靡不毕见。”
(5)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说《离骚》的文风特点是“_________,其辞微。”
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其文约
反馈与评价
本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紧密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也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课文有议有叙,夹叙夹议,为屈原,为作者自己,一吐蒙冤受辱的胸中块垒。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作为一篇传记,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如“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是叙述介绍《离骚》的内容;“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举类迩而见义远”则评述了《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全文评传结合,既塑造了屈原形象,又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请你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屈原。
结束语
往事越千年。然而,屈原的人格、作品和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丰富而珍贵的财富,成为人类文明长河中一座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