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
04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作文
古诗词赏析(共3小题)
(2022 达州)古诗词阅读。
【甲】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城北,苏轼在密州做地方官时建。②新火:唐宋习俗,清明节前两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③新茶:指清明节前采的茶,即明前茶。
(1)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甲诗“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呈现的优美画面。
(2)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心情。“徙倚”点明诗人归隐东皋后的徘徊无依的孤苦心境。
B.【乙】词首句以比喻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C.【甲】诗写景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与近、静与动,和谐自然;【乙】词写景色彩多样,明暗相衬,浓淡相谐,画面丰富。
D.【甲】诗作者借典故寄意,虽三仕三隐并未超然物外;【乙】词作者借酒茶化郁,有了“诗酒趁年华”的暂时超然达观。
(2021 达州)
【甲】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乙】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①。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②。中秋谁与共孤光③。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②[妨]遮蔽。③[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两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但基调和抒发的情感大不相同,试结合诗句加以阐释。
(2020 达州)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甲]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①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释]①洮(táo)河:水名,在今甘肃,流入黄河。
(1)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说过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全诗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2)[甲][乙]两首诗歌都运用了侧面描写,请任选其中一首作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
(2022 达州)文言文阅读。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吾)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①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②晨起,即科头③。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笔以俟。随意抽书一帙④,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清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窥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
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呵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⑤,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⑥睡地上矣。
(郑日奎《醉书斋记》,有删改)
【注】①泊如:淡泊无欲望。②甫:才、刚。③科头:不戴帽子、光着头。④帙(zhì):原意是包书的套子、因谓一套书为一帙。⑤漏:古代计时器、此指时间。午:午夜,半夜。③烂漫:坦率自然貌。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烨然若神人 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故:故意
C.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左右:旁边
D.惟内子时映市窥余,得间始进 间:间隙、空隙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余之从师也 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
B.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 中轩敞者为舱
C.假诸人而后见也 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呵责
D.以中有足乐者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旨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
B.【乙】文通篇极力渲染一个“醉”字,把书斋主人陶醉于书的痴态、狂态、废寝忘食乃至忘乎所以的情状刻画得惟妙惟肖。
C.【甲】文多用对比手法,不仅有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这样的正比,而且也有作者的“嗜学”与马生的“用心于学”这样的反比。
D.【乙】文通过描绘书斋朴素雅洁,藏书丰富的环境特点和家中妻子、仆人的言行,从侧面烘托了主人潜心读书的形象。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译文:
②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
(5)梁启超说:“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作为一个社会人,角色身份不同,责任也不同,那么作为中学生的你应尽的责任是什么呢?请联系【甲】【乙】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021 达州)【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教材《出师表》)
【乙】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①,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②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③如前。
(选自《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注释】①眉:眉县,今陕西省境内。②旄钺(máo yuè):白旅和黄钱,借指军权。③总统:总聚统理。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诚宜开张圣听(开张:扩大)
B.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C.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举:全)
D.戮谡以谢众(谢:认错,谢罪)
(2)下列句子断句不准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C.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
D.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诸葛亮开篇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不仅表明自己因蜀汉政权岌岌可危而心忧如焚,更是为了警醒后主刘禅,希望他足够重视当前的危困形势,励精图治,力挽狂澜。这为下文劝谏作铺垫。
B.诸葛亮自述身世,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对先帝的无限感激,对刘氏父子的赤胆忠心,以此打消后主的疑虑。
C.街亭失守,诸葛亮“戮谡”的主要原因是马谡纸上谈兵,无真才实学;“自贬三等”是因为自己作为主帅指挥不当,应承担主要责任。
D.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隐含着多种感情,既有尽托孤之任的忠贞之情,又有念后主孱弱的忧国之心,还有感创业维艰的伤时之叹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
(5)探究回答。
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请结合有关他的传说、故事、俗语等,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语言优美,点评到位,100字左右)
千秋诸葛我评说
(2020 达州)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 魏策四》)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请广于君 推而广之 广开言路 大庭广众
B.以大易小 轻而易举 平易近人 易如反掌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欲擒故纵 畅所欲言 欲盖弥彰
D.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闻风丧胆 闻鸡起舞 闻名遐迩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愿终守之/已而之细柳军
B.安陵君其许寡人/其真无马邪
C.以头抢地尔/不以物喜
D.而君逆寡人者/人不知而不愠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本文选自于《战国策 魏策四》,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人物的对白。
B.选文写韩魏灭亡之后,附属于秦的安陵国君臣对强秦的最后一次抗争。唐雎临危受命,在秦庭不卑不亢,斗智斗勇,最终让不可一世的秦王屈服,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C.本文叙事,把人物放在充满矛盾、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来刻画,情节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人物个性鲜明。所以,更应该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这篇作品,关注它的立意和表现手法。
D.唐雎列举专诸、聂政、要离行刺之事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向秦王暗示了自己将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5)本文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了唐雎这一“士”的形象,仿照示例。请对链接材料中晏婴的语言艺术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春秋》)
示例:
句子: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分析: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词严,有理有节。
句子:
分析:
作文(共3小题)
(2022 达州)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百年大变局、祖国正复兴的历史关口,仰望星汉苍穹,无数的热血青年洒汗九州,踔厉前行。苏翊鸣踏一滑板,驰骋冰雪,闪耀冬奥;韦东奕携一水一馒头,解码数学王国神秘;王亚平乘“神十三”,奔向太空,打开新世界大门……“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祖国向前,青春向上。时代需要我们,我们必不负时代!这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担当。讲述你我的青春故事,谱写你我的人生华章。
上面语段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我的 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写作之前,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得抄袭套用;③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能泄露个人信息(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2021 达州)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的身体里每一粒原子都来自一颗爆炸的恒星,如若我也能像这星一样,在每个晴朗的夏夜,不畏惧光亮的月,不在乎自己的光有多么微小,只是一点一点用全力去发光。那么我是否也能在属于我自己的天空发光发亮?站起身,仿佛星空也不那么遥远。也许只要一踮脚,便能触摸到那原以为遥不可及的梦,便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上面语段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发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人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能泄露个人信息(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2020 达州)2020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见过这个情景吗?还有令你更难忘的情景吗?你可以就这个情景链接生活,叙述故事;也可以依据这个情景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创作;也可以针对情景中反映的现象展开论述……
温馨提示:(1)题目自拟,工整地抄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除诗歌外)(3)字数不少于600;(4)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古诗词赏析(共3小题)
(2022 达州)古诗词阅读。
【甲】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城北,苏轼在密州做地方官时建。②新火:唐宋习俗,清明节前两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③新茶:指清明节前采的茶,即明前茶。
(1)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甲诗“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呈现的优美画面。
(2)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甲】诗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心情。“徙倚”点明诗人归隐东皋后的徘徊无依的孤苦心境。
B.【乙】词首句以比喻写出了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
C.【甲】诗写景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与近、静与动,和谐自然;【乙】词写景色彩多样,明暗相衬,浓淡相谐,画面丰富。
D.【甲】诗作者借典故寄意,虽三仕三隐并未超然物外;【乙】词作者借酒茶化郁,有了“诗酒趁年华”的暂时超然达观。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解答时可先从字面翻译诗句,然后加入想象,最后加入优美的描写。“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意思是:所有的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所有的山岭都带着落日余光。
(2)本题考查诗词理解正误的辨析。
ACD.正确;
B.有误,【乙】词首句“春未老,风细柳斜斜”意思是: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斜斜”是写柳树随风起舞之态,赋予柳以人的情态,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
故选:B。
答案:
(1)示例:举目远眺,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2)B
参考译文:
甲:野望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乙:望江南 超然台作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2021 达州)
【甲】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乙】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①。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②。中秋谁与共孤光③。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②[妨]遮蔽。③[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两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但基调和抒发的情感大不相同,试结合诗句加以阐释。
【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分析比较。可结合具体诗句作分析。甲诗,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苏轼的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从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可知甲诗的基调昂扬、乐观、洒脱,表达词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废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乙诗,“世事一场大梦”把人世喻为梦境。梦总是空虚的,转瞬即逝的。词人借梦抒怀,以此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人生几度秋凉”中“新”与“几度”搭配,更好地表现了人生坎坷,人生的短暂,似如过客一样来去匆匆,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进一步通过时令风物,来表现时光匆匆而引起心中的惆怅。下片写独自一人于异乡把盏赏月的孤寂处境和伤时感事的思绪。“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可知乙诗基调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叹。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独的黯淡灯光等情感意象,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抒发诗人词人谪居后的苦闷心情。
答案:
甲词基调昂扬、乐观。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莫听”“何妨”“谁怕”三个词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表现得特别充分。
乙词基调低沉、哀惋。通过对秋凉夜中风叶、孤光明月景物的描写,反映出词人谪居后的苦闷心情(咏人生之短暂,叹壮志之难酬,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慨知音之难觅)。
译文:
定风波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2020 达州)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甲]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①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释]①洮(táo)河:水名,在今甘肃,流入黄河。
(1)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说过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全诗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2)[甲][乙]两首诗歌都运用了侧面描写,请任选其中一首作简要分析。
【解答】(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这句诗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用了黑云、城、日等意象,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
(2)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把握。“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半卷红旗”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却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读者会悬想: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第二首中的“红旗半卷出辕门”,也是侧面描写,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
答案:
(1)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疆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2)示例一:“半卷红旗临易水”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示例二:诗人选取对象是未和敌人交手的后续部队,而战果辉煌的“前军”只从侧面带出,“大漠风尘日色昏”“夜战洮河北”,让读者想象前方战斗艰苦而出色。“已报生擒吐谷浑”体味出征富有戏剧性。
译文:
雁门太守行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从军行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
(2022 达州)文言文阅读。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吾)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①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②晨起,即科头③。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笔以俟。随意抽书一帙④,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清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窥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
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呵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⑤,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⑥睡地上矣。
(郑日奎《醉书斋记》,有删改)
【注】①泊如:淡泊无欲望。②甫:才、刚。③科头:不戴帽子、光着头。④帙(zhì):原意是包书的套子、因谓一套书为一帙。⑤漏:古代计时器、此指时间。午:午夜,半夜。③烂漫:坦率自然貌。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烨然若神人 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故:故意
C.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左右:旁边
D.惟内子时映市窥余,得间始进 间:间隙、空隙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当余之从师也 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
B.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 中轩敞者为舱
C.假诸人而后见也 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呵责
D.以中有足乐者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A.【甲】文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旨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
B.【乙】文通篇极力渲染一个“醉”字,把书斋主人陶醉于书的痴态、狂态、废寝忘食乃至忘乎所以的情状刻画得惟妙惟肖。
C.【甲】文多用对比手法,不仅有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这样的正比,而且也有作者的“嗜学”与马生的“用心于学”这样的反比。
D.【乙】文通过描绘书斋朴素雅洁,藏书丰富的环境特点和家中妻子、仆人的言行,从侧面烘托了主人潜心读书的形象。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译文:
②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
(5)梁启超说:“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作为一个社会人,角色身份不同,责任也不同,那么作为中学生的你应尽的责任是什么呢?请联系【甲】【乙】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ACD.正确.
B.有误,“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意为“我特地将 治学的艰难告诉他”;“故”意为“特意”,所以选项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字词的含义。
A.之: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这;
B.为:作为/是;
C.而:顺承关系/修饰关系;
D.以:同为“因为”;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章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太学生”是优越的学习条件,而作者求学是艰辛的,所以这是两种不同的情况,应该是反比,而不是正比;同样作者和马生同为刻苦学习之人,由“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可知如此,所以是类似的情况,应该为正比,而非反比。所以选项错误。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注意以下字词的含义即可:
①重点词:谒,拜访;贽,礼物;辞,文辞。句意: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
②重点词:或,有时;箸,筷子。句意:甚至有时(我)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
(5)本题考查拓展应用能力。梁启超的话告诉我们应该什么样的身份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根据题目可知作为中学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同时还要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回答。示例:作为中学生,我们阅读完甲乙两篇文章,有了刻苦学习的动力,虽然我们现在只是学生的身份,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更好地为未来承担社会责任做准备。好好学习,才可以更好地承担责任。
答案:
(1)B
(2)D
(3)C
(4)①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
②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
(5)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的职责是好好学习,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挫折,都不能将学习放下,应该像宋濂学习,遇到任何艰苦的环境仍然可以坚持学习;也要像乙文的作者那样读书时能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热爱读书。
(2021 达州)【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教材《出师表》)
【乙】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①,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②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③如前。
(选自《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注释】①眉:眉县,今陕西省境内。②旄钺(máo yuè):白旅和黄钱,借指军权。③总统:总聚统理。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C
A.诚宜开张圣听(开张:扩大)
B.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C.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举:全)
D.戮谡以谢众(谢:认错,谢罪)
(2)下列句子断句不准确的一项是 A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C.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
D.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A.诸葛亮开篇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不仅表明自己因蜀汉政权岌岌可危而心忧如焚,更是为了警醒后主刘禅,希望他足够重视当前的危困形势,励精图治,力挽狂澜。这为下文劝谏作铺垫。
B.诸葛亮自述身世,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对先帝的无限感激,对刘氏父子的赤胆忠心,以此打消后主的疑虑。
C.街亭失守,诸葛亮“戮谡”的主要原因是马谡纸上谈兵,无真才实学;“自贬三等”是因为自己作为主帅指挥不当,应承担主要责任。
D.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隐含着多种感情,既有尽托孤之任的忠贞之情,又有念后主孱弱的忧国之心,还有感创业维艰的伤时之叹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
(5)探究回答。
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请结合有关他的传说、故事、俗语等,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语言优美,点评到位,100字左右)
千秋诸葛我评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义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需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在学习中要注意识记文言实词,还要注意由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
ABD.符合;
C.不符合。句意:魏国大将军曹真领兵前来抗击。举:率领。
故选:C。
(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语句朗读节奏正误的辨析。
A.有误,正确的划分应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CD.正确。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戮逻”是因为马谡违背军令,导致失败;“自贬三等”是因为诸葛亮觉得自己知人不明,该承担主帅之责。“戮谬”和“自贬三等”都是为了严明军纪,严明赏罚。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
①重点词有:感激,感动奋激;驱驰,驱车追赶,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句意:(我)因此感奋激发,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
②重点词有:节度,作战部署;失宜,失策;为,被。句意: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进军布阵失策,被张郃大败。
(5)本题考查点评人物。解答此题,要对诸葛亮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可从智慧出众、忠于蜀汉等角度加以点评。要注意“语言优美,点评到位,100字左右”的要求。
答案:
(1)C
(2)A
(3)C
(4)①(我)因此感奋激发,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
②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进军布阵失策,被张郃大败。
(3)示例: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忠臣的楷模。“隆中对策”“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空城计”成就了他人无法企及的智慧传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忠肝义胆,鞠躬尽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壮志未酬,遗恨五丈原。
(2020 达州)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 魏策四》)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C
A.请广于君 推而广之 广开言路 大庭广众
B.以大易小 轻而易举 平易近人 易如反掌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欲擒故纵 畅所欲言 欲盖弥彰
D.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闻风丧胆 闻鸡起舞 闻名遐迩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愿终守之/已而之细柳军
B.安陵君其许寡人/其真无马邪
C.以头抢地尔/不以物喜
D.而君逆寡人者/人不知而不愠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本文选自于《战国策 魏策四》,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人物的对白。
B.选文写韩魏灭亡之后,附属于秦的安陵国君臣对强秦的最后一次抗争。唐雎临危受命,在秦庭不卑不亢,斗智斗勇,最终让不可一世的秦王屈服,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C.本文叙事,把人物放在充满矛盾、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来刻画,情节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人物个性鲜明。所以,更应该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这篇作品,关注它的立意和表现手法。
D.唐雎列举专诸、聂政、要离行刺之事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向秦王暗示了自己将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5)本文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了唐雎这一“士”的形象,仿照示例。请对链接材料中晏婴的语言艺术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春秋》)
示例:
句子: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分析: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词严,有理有节。
句子: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分析: 晏子首先“避席以对”,以示态度的庄重,然后以类比手法将橘子的生长不同与两国的不同说明,委婉有分寸,不卑不亢,既反驳了楚王的羞辱之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又让楚王心悦诚服,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解答】(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
A.广:扩充/宽,大/扩大/很多;
B.易:交换/容易/容易/容易;
C.欲:想/想/想/想;
D.闻:听/听/听/出名。
故选:C。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之:代词/动词,往,到。
B.其:语气副词,可/疑问副词,难道。
C.以:用/因为。
D.而:表转折。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的轨迹,是本文一个鲜明的特点。所以,不应该关注它的立意和表现手法。而应该关注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
故选:C。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使,派遣。使,出使。于,到。句意为: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这里指的是下文所说的“士”,即游说诸侯的策士。他们有胆识,有本事,但没有爵位,所以也称布衣。抢,撞。徒,光着。跣(xiǎn),赤足。句意为: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5)本题考查本文中人物的语言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概括。用类比的手法,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例子,巧妙地反驳:不是齐人善盗,而是楚国的水土不好。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给楚王一个台阶下,不伤和气。
答案:
(1)C
(2)D
(3)C
(4)①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②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5)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首先“避席以对”,以示态度的庄重,然后以类比手法将橘子的生长不同与两国的不同说明,委婉有分寸,不卑不亢,既反驳了楚王的羞辱之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又让楚王心悦诚服,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作文(共3小题)
(2022 达州)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百年大变局、祖国正复兴的历史关口,仰望星汉苍穹,无数的热血青年洒汗九州,踔厉前行。苏翊鸣踏一滑板,驰骋冰雪,闪耀冬奥;韦东奕携一水一馒头,解码数学王国神秘;王亚平乘“神十三”,奔向太空,打开新世界大门……“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祖国向前,青春向上。时代需要我们,我们必不负时代!这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担当。讲述你我的青春故事,谱写你我的人生华章。
上面语段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我的 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写作之前,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得抄袭套用;③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能泄露个人信息(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解答】
我的坚持故事
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刻,总是会选择放弃,放弃使困难“消弭”于无形,久而久之自然成为人们逃避困难的借口,但正是因为如此,坚持才显得璀璨。
暑假前往北京旅游去攀登长城。在小学时,我心心念念的便是登上长城,体会古代文人们的感慨与心境。
抵达北京后的第二天,我们就来到了长城脚下。
这就是居庸关长城了。长城在山上蜿蜒曲折,望不到边,好似盘桓群山中的一条盘龙,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它的雄壮气魄,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自己的渺小,同时也为自己是一个华夏后代而感到自豪。我的心早已被兴奋装满,二话没说,开始攀登。
我仿佛驾轻就熟,“蹬蹬蹬”飞速向上,将父母甩得远远的,大有一口气登顶的势头,一了我的心愿。忽然好像有什么东西绊了我一下,差点在这长城上摔倒。抱着劫后余生的心情回头一看,原来长城台阶高度不是统一的,这个台阶忽的“长高了”,可要当心了。
攀登仿佛没有休止似的,我在途中不断地鼓励自己要坚持,费尽全力爬上了我山下所见的最高点之后,本来洋洋自得,以为长城也不过如此,但山路却陡地一转,原来“最高峰”只是个烽火台,前途漫漫,仿佛看不到尽头似的。我只好喟然叹息:万里长城果真名不虚传啊,是我小觑这万里长城了。
刚想到此为止,准备放弃时,一个念头紧紧攫住了我:不是在小学时,一直想着征服长城的吗?怎么能这么轻易就放弃了?我再次催动已经疲劳的身体,继续了征程。
我登上了长城的最高点。此时俯瞰万物,都像被蒙上了一层缥缈的雾气,美轮美奂,让我不禁感叹,这之前的困难都是值得的。这一件事教会了我一个道理:做事要学会坚持。觉得做一件事太过困难,因为那是黎明前的黑暗,熬到朝日初升,便是金光灿灿的黎明!
(2021 达州)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的身体里每一粒原子都来自一颗爆炸的恒星,如若我也能像这星一样,在每个晴朗的夏夜,不畏惧光亮的月,不在乎自己的光有多么微小,只是一点一点用全力去发光。那么我是否也能在属于我自己的天空发光发亮?站起身,仿佛星空也不那么遥远。也许只要一踮脚,便能触摸到那原以为遥不可及的梦,便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上面语段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发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人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能泄露个人信息(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解答】
我在发光
我们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呐喊,我在发光。也许我们都有被埋没的时候,都有不如别人的时候,但这并不影响或者决定着什么,不是吗?我坦言,与那些更加光芒四射的星星比起来,我并不优秀。当看到一群活泼灵动的女孩以优雅或火辣的姿态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我只能打量着自己的肢体然后自叹弗如。当看到一群青春飞扬活力四射的男孩在球场上帅气地跳跃着灌篮,我只能对自己的体育成绩唉声叹气。当听见同学们哼唱自己偶像新鲜出炉的歌曲时,我只能紧闭那充满渴望的嘴唇。
但我同样会发光,尽管光线微弱至极,我同样会欣赏我自己的这一点点才华。我自认为写作天赋不错,脑袋里总是莫名其妙产生的许多念头会让我兴奋很久,夜晚是我灵感的爆发时期,有时会从床上爬起来写上一两句话甚至是一小段话。记得一年级时语文期末考试,让同学们各自介绍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我并没有人云亦云写小猫小狗,反而另辟新径,写喜欢小刺猬,是因为它可以用身上的刺来保护自己。我不知道当时又是怎样的一道灵光经过了我的脑海,从而导致了这样想法的产生。不过这至今都让我欢喜和自豪,瞧,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发光经历!
从三年级开始,我开始参加各类征文比赛,经历了从没有得奖到夺取一等奖的血泪奋斗史。在心里,我将这看作是一个无比宽敞美丽的平台,所有具有同种天赋才华的人都汇聚到了一起,将自己最独一无二的想法进行比赛,无论输赢,都是一次有趣的交锋。最记忆犹新的,仍是第一次参加现场作文比赛,记得那时手心里全是汗水,连笔杆都几乎捉不稳,这是我第一次与众人比拼自己的才华,这是我所梦寐以求的。同时我也尝试向各大报刊杂志投稿,从稿费五元一路狂飙,现在偶尔竟会收到一百元的稿费了,通常我总会直到有效期的最后一天再去领取这样一笔钱,因为每每看到稿费单,我会有莫大的成就感,终于,我可以发光了。不瞒你说,从小学开始,我的作文便被当做范文在全班朗读,而我的宠辱不惊在这一点上从来不会体现,任何时刻我都会觉得这是一件兴奋并且快乐的事情,而且毫无忌惮地表现出来。
我想,这并不是张扬,不是年少轻狂,这是一种宣告,一种自信,一种骄傲。这是一个机会,向这个世界证明的机会,我们都是与众不同的发光的星辰,我们都是优秀的一代,要相信我们的光芒可以照亮这个世界!
(2020 达州)2020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见过这个情景吗?还有令你更难忘的情景吗?你可以就这个情景链接生活,叙述故事;也可以依据这个情景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创作;也可以针对情景中反映的现象展开论述……
温馨提示:(1)题目自拟,工整地抄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除诗歌外)(3)字数不少于600;(4)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解答】
疫情中让我感动的人和事
17年薪火相传,17年坚守初心,17年砥砺前行,17年顽强拼搏。17年前,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守护了2003年的春天,如今,还是不变的共产党人,也必将迎来2020年的春暖花开……
赏浪漫樱花、品楚遗风韵,武汉这座温和而美好的城市在人们欢聚喜迎庚子年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疫情肆虐下,有一群人“逆向而行”,无畏出征。
“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拥有6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钟南山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自己却义无反顾地冲到了最前端。“把所有人都换下来,共产党员上!”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硬核”发声,他们用亲身行动诠释着入党誓言。“我是党员,让我来”,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设计者黄锡璆博士年过八旬,郑重请战赴武汉支援火神山医院设计建设……
这些英雄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他们责任重大,他们使命光荣,哪里任务急难险重,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是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给了他们前行的勇气和斗争的力量。
回顾17年前,钟南山“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在非典战役中敢医敢言,带领人们走出噩梦;黄锡璆24小时完成小汤山非典医院的设计图,七个昼夜建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级传染病医院;医学博士刘维宇病重后要求在自己身上做试验,誓言为抗击非典病魔贡献最后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尽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
共产党人初心使命薪火相传,17年前的那些坚毅的身影又再一次显现,我坚信,那场伟大的胜利也必将接续而来,今日,战“疫”必胜!
共产党员,就是时刻准备着,当祖国召唤的时候,当人民需要的时候,全力以赴、冲锋在前,用平凡之躯,筑防护堡垒,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全国各地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们也在防控疫情斗争中充分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聚焦我们身边的一个个社区,一面面旗帜正涌现出来。
“党员多跑腿,居民少出门”,璧兰河1号小区党支部发动党员身先士卒、免费提供“保姆式”生活服务,用党旗筑起居民疫情防控的“安全墙”;“疫情不结束,每天都会走下去”,丁家街道三五村党支部书记孙绍容每天步行10公里挨家挨户排查疫情;身残志坚,不失为民之心,失去右臂的残疾党员尚东田主动请战,配合党员干部在防控一线贡献独特的“一臂之力”……
无论风雨沧桑,或是岁月斑驳,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用双手托举起希望和美好。
我们坚信“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时刻必将到来;我们坚信“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时刻就要到来;我们坚信春暖花开时,相约樱花树下……
加油,武汉;必胜,武汉!
加油,中国;必胜,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