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土壤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2 土壤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1-24 16:3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五章 植被和土壤
第二节 土壤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情景导入】
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种植。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瘠的土壤,可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土壤为什么贫瘠?试列举其他人类活动影响土壤的措施。
【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土壤样本及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常见土壤的颜色、质地和剖面构造。(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2.运用图文资料,结合观察活动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要素,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说出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及养护土壤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一、观察土壤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学习任务一:观察土壤
材料一:A组来到了我国东北的一处平原;B组来到了西部一片荒凉之地。C组来到了南方丘陵地区;他们分别展开调查。B组在一条小河旁发现,随着河水上涨,鼹鼠洞内渗入很多水,很快坍塌了。
打开土壤标本,选出与A组和C组所在地颜色相符的土壤。
2.分析材料一B组同学发现的鼹鼠洞易渗水、坍塌的原因?
A:黑土(黑钙土) C:红壤
【情境信息】
暑假假期,为了全面研究土壤的相关知识,山东省某中学地理研学社的同学分成A,B,C三组,分别前往不同地区进行调查。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
砂土
砂土成分以砂粒占优势
壤土
壤土中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
黏土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
粒径小
粒径大
黏粒、粉粒、砂粒、石砾
土质类别 砂土 壤土 黏土
成分 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 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 黏粒占优势
通气、透水性
保水、蓄水、保肥性能
对农业的影响

良好




易耕作
理想的土壤质地
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土壤透水试验
学习任务一:观察土壤
材料一:A组来到了我国东北的一处平原;B组来到了西部一片荒凉之地。C组来到了南方丘陵地区;他们分别展开调查。B组在一条小河旁发现,随着河水上涨,鼹鼠洞内渗入很多水,很快坍塌了。
打开土壤标本,选出与A组和C组所在地颜色相符的土壤。
2.分析材料一B组同学发现的鼹鼠洞易渗水、坍塌的原因?(结合视频,总结答案)
A:黑土(黑钙土) C:红壤
【情境信息】
暑假假期,为了全面研究土壤的相关知识,山东省某中学地理研学社的同学分成A,B,C三组,分别前往不同地区进行调查。
该处为砂质土壤,以砂粒为主,大孔隙多;
透水透气性好,粘性差,所以易渗水,坍塌。
材料二:A组的同学在一处林地拍摄到森林土壤的剖面(左图),C组的同学在调查区一处常耕地处拍摄到耕地土壤的剖面(右图).
3、根据课本,完善土壤分层表格信息。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这些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
森林土壤剖面
母岩层
母质层
淀积层
淋溶层
腐殖质层
有机层
耕作土壤剖面
自然土层
犁底层
耕作层
【土壤剖面构造】
【小结】观察土壤的基本内容
土壤的形态特征还包括土壤的结构、紧实度、孔隙状况、干湿度等。
颜色、质地、剖面构造
要求:认真阅读课本91-92页图文资料,找出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三:B组和C组的同学对A组同学拍摄的豪华“三明治”式的土壤剖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发现A组同学拍摄地有很多的枯枝落叶。腐殖质层比它们的都要厚。查阅资料发现这跟生物(微生物在湿热环境下分解能力较强)和气候有关,请结合材料和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学习任务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岩石开始崩解
成土母质
有机物
母质层
基岩
土层开始形成
母质层
腐殖质层
基岩
完整的土壤层
母质层
淀积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基岩
土壤形成初期
基岩
岩石的风化产物,称为成土母质,它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土壤形成的过程
1、结合课本,通过右图说出生物对土壤的形成有哪些影响?


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②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转化为腐殖质。
③植物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
生物循环
2、从生物对土壤影响的角度,分析B组所在地腐殖质层比A组薄的原因?
西北地区水热条件差,生物循环慢,生物量比较少,土壤中积累的腐殖质比较少
3、从气候对土壤影响的角度,分析C组所在地有机质含量比A组所在地低的原因?
提示:温度和降水两方面分析
温度高+降水多=风化强度大、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
湿热环境:土壤形成速度快,风化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冷湿环境: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如东北黑土分布区。
干冷环境:土壤形成速度较慢。
干热环境: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低。如撒哈拉沙漠地区。
气候
3、从气候对土壤影响的角度分析C组所在地有机质含量比A组所在地低的原因?
提示:温度和降水两方面分析
①东北地区气候冷湿,有机质分解慢,容易积累,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且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有机质不易积累,土壤相对贫瘠。
②东北一年一熟,耕种消耗土壤有机质较少,南方一年两熟或三熟,消耗有机质较多。
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种植。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瘠的土壤,可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土壤为什么贫瘠?
亚马孙和流域为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
高温环境,有机质分解快;
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有机质不易积累,土壤贫瘠。
土壤有机质含量(肥力)高低取决于两大因素:
①来源:植(动)物残体,即腐殖质的多少。
②流失:微生物分解作用;淋溶流失作用强;植物的大量吸收
材料四:
B组同学发现考查区有一小山丘,打算在此选择一处土层较厚、比较温暖的地方作为“营地”。
结合地貌对土壤的影响,帮助他们在下图中选择合适的营地地址,并说明理由。
高度
坡度
坡向
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物质的转化
从山顶到洼地,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山顶与山麓的土壤发育不同
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
阳坡与阴坡的土壤发育不同
材料四:
B组同学发现考查区有一小山丘,打算在此选择一处土层较厚、比较温暖的地方作为“营地”。
结合地貌对土壤的影响,帮助他们在下图中选择合适的营地地址,并说明理由。
A处。等高线稀疏,坡度小,土层厚;南坡为阳坡温度高。
本节总结
土壤
形成
的主
要因

土壤
土壤观察
土壤剖面
土壤质地
土壤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