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不同的是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
新课导入
3 短诗五首
核心素养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重点)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难点)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通过诗歌触摸时代的脉搏,获得审美的愉悦。(素养)
新 诗
概 念
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又称为白话诗、自由诗、现代诗。
形 式
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散文诗。
特 点
形式新
语言新
观念新
与旧体诗相比,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律
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
追求个性和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和见解。
新知认知
阅读提示
这几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
阅读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象,比如《月夜》中“顶高的树”,《萧红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风雨吟》中的“风”“雨”“海”“舟”等,都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传达出独特的诗意。
阅读诗歌,还可以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例如《月夜》中,与大树“并排立着”的“我”,让人感受到一个寂寞而又独立自主的形象;结合“五四运动”这一时代背景,就能进一步体会到,这一形象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同学们不妨采用这种方法,试着自己解读这几首诗。
第一课时
月
夜
预习交流
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君
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
诗人、书法家。他积极倡导新诗,是
新诗启蒙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语
言质朴,倾向写实和白描,含有人道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本诗选自《沈尹默诗词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
写作背景
发表情况
本诗写于1917年,是中国新诗运动中一首具有重要意义的诗作。当时的中国,虽然经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仍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广大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
1918年元月,沈尹默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上发表了《月夜》《鸽子》《人力车夫》三首新诗,发出了新一代知识青年的心声。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朗读诗歌
月夜
沈尹默
1.《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景色
月夜图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品读诗歌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品味《月夜》
这里指刺骨的寒风
副词,表示程度最高。
呼呼
明明
叠词
霜风:突出风的冷凄,给人一种萧索的感受。
呼呼、明明:既描绘出霜风寒月的情境,又增添了诗歌的意蕴。
2.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作用: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索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环境。
环境描写
意 象 象 征 意 义
霜风、月光
顶高的树
“我”
萧索的、等待变革的社会环境。
古老、传统、固执而迂腐的观念。
既指诗人自己,也泛指具有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新青年。
3.《月夜》中使用了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4.“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是思想的并立
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探究一:“我”是一个身处“五四运动”前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1.诗中的“我”是一个什么形象?
探究二:“我”不畏惧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探究三:“我”期待通过诗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
合作探究
2.“五四运动”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结合《月夜》这首诗做简要说明。
从题目到诗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从形式上看,《月夜》这首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
从风格上来说,这首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通过“我与高树并立但并不倚靠的形象,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意识。
1.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2.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写作特色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
顶高的树
交代环境
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人格独立
思想自由
板书设计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广州萧红之墓
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翻译家。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早期作品大都吟咏个人的悒郁情怀和生活遭遇,《雨巷》等作品讲究音乐性和象征性,追求意象的朦胧;后期诗作《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表现出反抗精神,情调趋向明朗。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预习交流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作家。原名张廼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与萧军合出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到上海,发表《生死场》,描写东北农民的悲惨生活和抗日斗争。文笔细腻,抒彩浓烈,颇具散文化倾向。著有《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
背景资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因病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这对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戴望舒“他们多方设法,托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位记者,弄到一张证明,几个朋友,搞到一辆板车,自己拉着,走了六、七个小时,将萧红的遗体拉到了浅水湾埋葬并且只插了一块写有‘萧红之墓’ 的木签。”萧红生前是那样坎坷不幸,而逝世后又偏偏是那样寂寞、凄楚。
死者是如此,生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日本宪兵投入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等待……过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
màn
pàn
mò
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重音。
朗读诗歌
1.从诗人的哪些行为可以体会到其对萧红的哀思?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时间之长
距离之远
“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是诗人奔赴墓地时心境无比孤寂悲凉,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同时,也隐指萧红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二者融而为一,构成全诗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调。
品读诗歌
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
“放一束红山茶”,山茶花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
2.第二句诗为什么不说“墓畔”而说“头边”? 作者为什么要送给她一束“红山茶”?
3.第三句诗中诗人在等待什么?“长夜漫漫”有什么含义?
“我等待着”等待的是革命曙光的涌现,民族解放斗争取得胜利。
“长夜漫漫”,写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①有伤悼之情,感伤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生命;
②有惋惜之情,叹惋萧红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③有羡慕之情,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4.如何理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所表达的情感?
回顾全诗,诗歌描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探究一:因悼念而感到悲伤、寂寞。
探究二:面对险境的坚忍和不屈。
探究三:深沉的怀念,庄严的哀思,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探究四:镇静、坚守和自勉。
合作探究
主题思想
这首独特的伤逝之作描述了诗人长途跋涉来到萧红墓前凭吊的情形,寄托了诗人对已故友人的怀念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对现实的无奈、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以及险境中的坚守等复杂情感。
“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表明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长度”,又包含着一种“重”,这与“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动作的短促与轻逸形成了对比。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却”凸显出“我”远道而来,满含热情来送花的行为,和“你”闲适平和,没有热切回应的表现之间的对比,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无奈和寂寞之情。
“我”与“你”也构成了对比:“我”生“你”死,“我”动“你”静,“我”等待“你”卧听。
请简要分析《萧红墓畔口占》中的对比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写作特色
萧红墓畔口占
“我”
六小时长途
“你”
卧听着海涛闲话
放红山茶
等待着
寂寞
意味深长
长夜漫漫
深切悼念期盼坚守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1.阅读《月夜》,回答问题。
(1)这首诗形象鲜明,意境 含蓄 ,写的是 深秋 季节的一个夜晚,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寒气袭人。诗人在严寒中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显示出“五四”前夕一代青年独立奋进 的精神和 个性解放 的思想。
(2)《月夜》中“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这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作用:交代了季节及寒冷恶劣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环境的冷酷。
2.阅读《萧红墓畔口占》,回答问题。
(1)首句强调“走六小时”“长途”表明了什么?
(2)谈谈你对“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一句含意的理解。
(3)赏析结尾句中“却”字的表达效果。
一个“却”字表示天人永隔,表达了诗人的伤悼之情,也表明诗人体悟到了逝者自有其看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强调“走六小时”“长途”既是写实,更隐含着诗人对已故者友情的深厚与诚挚。
此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含着对萧红早逝的痛惜。“茶花”一直被赋予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放一束红山茶”,以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欣赏。
3.下列关于《月夜》和《萧红墓畔口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月夜》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B.根据《萧红墓畔口占》中的“口占”可知,这是即兴所作,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的。
C.《萧红墓畔口占》第三句中的“长夜漫漫”写出了“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D.《月夜》运用铺陈渲染的手法,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月光”的“吹”“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答案 D “运用铺陈渲染的手法”有误,应为“运用白描手法”。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短诗五首
核心素养: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重点)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难点)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通过诗歌触摸时代的脉搏,获得审美的愉悦。(素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新课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不同的是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
新诗简介:
新诗,五四运动前后产生,有别于古典诗歌,它是以白话文为基本语言的。新诗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内容上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的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阅读提示:
这几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
阅读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象,比如《月夜》中“顶高的树”,《萧红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风雨吟》中的“风”“雨”“海”“舟”等,都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传达出独特的诗意。
阅读诗歌,还可以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例如《月夜》中,与大树“并排立着”的“我”,让人感受到一个寂寞而又独立自主的形象;结合“五四运动”这一时代背景,就能进一步体会到,这一形象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同学们不妨采用这种方法,试着自己解读这几首诗。
第1课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月夜
一、《月夜》导入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 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之一。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
他的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月夜》《三弦》一直是人们称道的好诗。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17年,也是《新青年》第一次刊登白话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月夜》正是这大时代潮流中激起的一朵浪花。
这首小诗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3.文题解读。
“月夜”二字言简意赅,点明了全诗描绘的主要内容——一个“月光朗照”的“夜晚”的景象,既富有朦胧美,又引人遐想。
三、朗读诗歌
月夜 /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四、品读诗歌
1.《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赏析“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明确:写动态的“霜风”,静态的“月光”,一动景,一静景,渲染了月夜的萧瑟、清冷。“霜风”本来常给人冷寂之感,诗中却用“呼呼的”修饰,让人感到一种生机;“月光”本来也常给人清冷之感,诗中也并未描摹月光的“冷”,而是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景色增添了一抹亮色。
四句诗均以“着”收束,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3.《月夜》中使用了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霜风、月光”象征着萧索的、等待变革的社会环境。“顶高的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我”既指诗人自己,也泛指具有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新青年。
4.“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明确: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却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五、合作探究
1.诗中的“我”是一个什么形象?
探究一:“我”是一个身处“五四运动”前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探究二:“我”不畏惧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探究三:“我”期待通过诗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
2.“五四运动”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结合《月夜》这首诗做简要说明。
明确:从题目到诗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从形式上看,《月夜》这首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
从风格上来说,这首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
3.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主旨的理解。
明确: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六、探究写法
1.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2.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七、当堂背诵
萧红墓畔口占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二、朗读诗歌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
三、品读诗歌
1.从诗人的哪些行为可以体会到其对萧红的哀思?
明确: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第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
“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诗之中心意象。“寂寞”是诗人自己的强烈感受。“寂寞”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半生遭白眼冷遇”,“我的心情永远是如此抑郁”,“如今我只感到寂寞!”(萧红自述。)
二者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调。
2.第二句诗为什么不说“墓畔”而说“头边”? 作者为什么要送给她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
“放一束红山茶”,山茶花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
3.第三句诗中诗人在等待什么?“长夜漫漫”有什么含义?
明确:“我等待着”等待的是革命曙光的涌现,民族解放斗争取得胜利。
“长夜漫漫”,写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4.如何理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①有伤悼之情,感伤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生命;
②有惋惜之情,叹惋萧红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③有羡慕之情,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四、合作探究
回顾全诗,诗歌描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探究一:因悼念而感到悲伤、寂寞。
探究二:面对险境的坚忍和不屈。
探究三:深沉的怀念,庄严的哀思,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探究四:镇静、坚守和自勉。
五、主题思想
《萧红墓畔口占》写诗人长途跋涉来到萧红墓前祭奠亡友的所行所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沉的哀思,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以及险境中的坚守等复杂情感。
六、写作特色
请简要分析《萧红墓畔口占》中的对比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表明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长度”,又包含着一种“重”,这与“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动作的短促与轻逸形成了对比。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却”凸显出“我”远道而来,满含热情来送花的行为,和“你”闲适平和,没有热切回应的表现之间的对比,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无奈和寂寞之情。
“我”与“你”也构成了对比:“我”生“你”死,“我”动“你”静,“我”等待“你”卧听。
七、当堂背诵
八、随堂练习
1.阅读《月夜》,回答问题。
(1)这首诗形象鲜明,意境 含蓄 ,写的是 深秋 季节的一个夜晚,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寒气袭人。诗人在严寒中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显示出“五四”前夕一代青年独立奋进 的精神和 个性解放 的思想。
(2)《月夜》中“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这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作用:交代了季节及寒冷恶劣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环境的冷酷。
2.阅读《萧红墓畔口占》,回答问题。
(1)首句强调“走六小时”“长途”表明了什么?
强调“走六小时”“长途”既是写实,更隐含着诗人对已故者友情的深厚与诚挚。
(2)谈谈你对“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一句含意的理解。
此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含着对萧红早逝的痛惜。“茶花”一直被赋予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放一束红山茶”,以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欣赏。
(3)赏析结尾句中“却”字的表达效果。
一个“却”字表示天人永隔,表达了诗人的伤悼之情,也表明诗人体悟到了逝者自有其看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3.下列关于《月夜》和《萧红墓畔口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月夜》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B.根据《萧红墓畔口占》中的“口占”可知,这是即兴所作,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的。
C.《萧红墓畔口占》第三句中的“长夜漫漫”写出了“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D.《月夜》运用铺陈渲染的手法,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月光”的“吹”“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答案 D “运用铺陈渲染的手法”有误,应为“运用白描手法”。
板书设计:
品味新诗的美 《月夜》:意境美
《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短诗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学法指导:
这几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阅读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象,比如《月夜》中“顶高的树”,《萧红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风雨吟》中的“风”“雨”“海”“舟”等,都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传达出独特的诗意。
阅读诗歌,还可以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例如《月夜》中,与大树“并排立着”的“我”,让人感受到一个寂寞而又独立自主的形象;结合“五四运动”这一时代背景,就能进一步体会到,这一形象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同学们不妨采用这种方法,试着自己解读这几首诗。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新诗简介
新诗,五四运动前后产生,有别于古典诗歌,它是以白话文为基本语言的。新诗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内容上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的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二、预习任务
1.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熟记作者及新诗的知识,积累重点词语。
2.反复诵读五首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找出诗中典型的意象,借助意象的特点体会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怀及哲理。
3.勾画出你感兴趣的句子或有疑难的句子。
三、预习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shuāng fēng( )呼呼的吹着。
(2)你zhuāng shì( )了别人的梦。
(3)jiāo yuán( )如海,房舍如舟,
2.选词填空。
(1)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______(A站着B立着C.站立),却没有靠着。( )
(2)你却卧听着海涛______(A.闲话B.说话C.闲聊)。( )
(3)你______(A.装扮B.装饰C.装修)了别人的梦。( )
(4)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______(A.袭来B.冲来C.奔来)。( )
(5)因为一切果实并无______(A.差别B.差异C.差距)。( )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B )
A.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B.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C.房舍如舟。 D.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4.名句默写。
(1)我等待着,长夜漫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2)你站在桥上看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_____________________。(卞之琳《断章》)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大地风雨的海上。(芦荻《风雨吟》)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有树木无非一棵,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聂鲁达《统一》)
5.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统一》——诗的作者是匈牙利诗人聂鲁达,他曾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B.《萧红墓畔口占》——诗的作者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C.《风雨吟》——诗的作者芦荻,原名陈培迪,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D.卡之琳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与李广田、何其芳合称“汉园三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等。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B.《萧红墓畔口占》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C.《断章》中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D.《风雨吟》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其对未来感到茫然。
【课中导读】
月夜
一、文题解读
文题《月夜》有何作用?
明确:
二、朗读诗歌(标注节奏)
三、品读诗歌
1.《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
2.赏析“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明确:写动态的“霜风”,静态的“月光”,一动景,一静景,渲染了月夜的萧瑟、清冷。“霜风”本来常给人冷寂之感,诗中却用“呼呼的”修饰,让人感到一种生机;“月光”本来也常给人清冷之感,诗中也并未描摹月光的“冷”,而是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景色增添了一抹亮色。
四句诗均以“着”收束,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3.《月夜》中使用了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
4.“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明确: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是__________________
却没有靠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合作探究
1.诗中的“我”是一个什么形象?
2.“五四运动”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结合《月夜》这首诗做简要说明。
明确:从题目到诗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从形式上看,《月夜》这首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
从风格上来说,这首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
3.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主旨的理解。
明确: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五、探究写法
1.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2.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萧红墓畔口占
一、朗读诗歌(标注节奏)
二、品读诗歌
1.从诗人的哪些行为可以体会到其对萧红的哀思?
明确: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第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
“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诗之中心意象。“寂寞”是诗人自己的强烈感受。“寂寞”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半生遭白眼冷遇”,“我的心情永远是如此抑郁”,“如今我只感到寂寞!”(萧红自述。)
二者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调。
2.第二句诗为什么不说“墓畔”而说“头边”? 作者为什么要送给她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
“放一束红山茶”,山茶花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
3.第三句诗中诗人在等待什么?“长夜漫漫”有什么含义?
明确:
4.如何理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
三、合作探究
回顾全诗,诗歌描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
四、主题思想
《萧红墓畔口占》写诗人长途跋涉来到萧红墓前祭奠亡友的所行所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沉的哀思,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以及险境中的坚守等复杂情感。
五、写作特色
请简要分析《萧红墓畔口占》中的对比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表明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长度”,又包含着一种“重”,这与“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动作的短促与轻逸形成了对比。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却”凸显出“我”远道而来,满含热情来送花的行为,和“你”闲适平和,没有热切回应的表现之间的对比,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无奈和寂寞之情。
“我”与“你”也构成了对比:“我”生“你”死,“我”动“你”静,“我”等待“你”卧听。
六、随堂练习
1.阅读《月夜》,回答问题。
(1)这首诗形象鲜明,意境 ,写的是 季节的一个夜晚,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寒气袭人。诗人在严寒中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显示出“五四”前夕一代青年___________ 的精神和 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
(2)《月夜》中“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这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阅读《萧红墓畔口占》,回答问题。
(1)首句强调“走六小时”“长途”表明了什么?
(2)谈谈你对“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一句含意的理解。
(3)赏析结尾句中“却”字的表达效果。
3.下列关于《月夜》和《萧红墓畔口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月夜》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B.根据《萧红墓畔口占》中的“口占”可知,这是即兴所作,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的。
C.《萧红墓畔口占》第三句中的“长夜漫漫”写出了“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D.《月夜》运用铺陈渲染的手法,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月光”的“吹”“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短诗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学法指导:
这几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阅读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象,比如《月夜》中“顶高的树”,《萧红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风雨吟》中的“风”“雨”“海”“舟”等,都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传达出独特的诗意。
阅读诗歌,还可以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例如《月夜》中,与大树“并排立着”的“我”,让人感受到一个寂寞而又独立自主的形象;结合“五四运动”这一时代背景,就能进一步体会到,这一形象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同学们不妨采用这种方法,试着自己解读这几首诗。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新诗简介
新诗,五四运动前后产生,有别于古典诗歌,它是以白话文为基本语言的。新诗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内容上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的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二、预习任务
1.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熟记作者及新诗的知识,积累重点词语。
2.反复诵读五首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找出诗中典型的意象,借助意象的特点体会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怀及哲理。
3.勾画出你感兴趣的句子或有疑难的句子。
三、预习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shuāng fēng( )呼呼的吹着。
(2)你zhuāng shì( )了别人的梦。
(3)jiāo yuán( )如海,房舍如舟,
2.选词填空。
(1)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______(A站着B立着C.站立),却没有靠着。( )
(2)你却卧听着海涛______(A.闲话B.说话C.闲聊)。( )
(3)你______(A.装扮B.装饰C.装修)了别人的梦。( )
(4)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______(A.袭来B.冲来C.奔来)。( )
(5)因为一切果实并无______(A.差别B.差异C.差距)。( )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B )
A.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B.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C.房舍如舟。 D.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4.名句默写。
(1)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2)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3)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芦荻《风雨吟》)
(4)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聂鲁达《统一》)
5.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统一》——诗的作者是匈牙利诗人聂鲁达,他曾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B.《萧红墓畔口占》——诗的作者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C.《风雨吟》——诗的作者芦荻,原名陈培迪,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D.卡之琳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与李广田、何其芳合称“汉园三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等。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B.《萧红墓畔口占》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C.《断章》中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D.《风雨吟》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其对未来感到茫然。
解析:“你”是一个泛指,可指任何人,不仅仅是读者。
【课中导读】
月夜
一、文题解读
文题《月夜》有何作用?
明确:“月夜”二字言简意赅,点明了全诗描绘的主要内容——一个“月光朗照”的“夜晚”的景象,既富有朦胧美,又引人遐想。
二、朗读诗歌(标注节奏)
月夜 /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三、品读诗歌
1.《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赏析“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明确:写动态的“霜风”,静态的“月光”,一动景,一静景,渲染了月夜的萧瑟、清冷。“霜风”本来常给人冷寂之感,诗中却用“呼呼的”修饰,让人感到一种生机;“月光”本来也常给人清冷之感,诗中也并未描摹月光的“冷”,而是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景色增添了一抹亮色。
四句诗均以“着”收束,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3.《月夜》中使用了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霜风、月光”象征着萧索的、等待变革的社会环境。“顶高的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我”既指诗人自己,也泛指具有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新青年。
4.“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明确: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却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四、合作探究
1.诗中的“我”是一个什么形象?
探究一:“我”是一个身处“五四运动”前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
探究二:“我”不畏惧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探究三:“我”期待通过诗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
2.“五四运动”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结合《月夜》这首诗做简要说明。
明确:从题目到诗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从形式上看,《月夜》这首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
从风格上来说,这首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
3.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主旨的理解。
明确: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五、探究写法
1.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2.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萧红墓畔口占
一、朗读诗歌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
二、品读诗歌
1.从诗人的哪些行为可以体会到其对萧红的哀思?
明确: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第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
“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诗之中心意象。“寂寞”是诗人自己的强烈感受。“寂寞”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半生遭白眼冷遇”,“我的心情永远是如此抑郁”,“如今我只感到寂寞!”(萧红自述。)
二者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调。
2.第二句诗为什么不说“墓畔”而说“头边”? 作者为什么要送给她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
“放一束红山茶”,山茶花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
3.第三句诗中诗人在等待什么?“长夜漫漫”有什么含义?
明确:“我等待着”等待的是革命曙光的涌现,民族解放斗争取得胜利。
“长夜漫漫”,写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4.如何理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所表达的情感?
明确:①有伤悼之情,感伤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生命;
②有惋惜之情,叹惋萧红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③有羡慕之情,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三、合作探究
回顾全诗,诗歌描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探究一:因悼念而感到悲伤、寂寞。
探究二:面对险境的坚忍和不屈。
探究三:深沉的怀念,庄严的哀思,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探究四:镇静、坚守和自勉。
四、主题思想
《萧红墓畔口占》写诗人长途跋涉来到萧红墓前祭奠亡友的所行所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沉的哀思,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以及险境中的坚守等复杂情感。
五、写作特色
请简要分析《萧红墓畔口占》中的对比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表明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长度”,又包含着一种“重”,这与“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动作的短促与轻逸形成了对比。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却”凸显出“我”远道而来,满含热情来送花的行为,和“你”闲适平和,没有热切回应的表现之间的对比,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无奈和寂寞之情。
“我”与“你”也构成了对比:“我”生“你”死,“我”动“你”静,“我”等待“你”卧听。
六、随堂练习
1.阅读《月夜》,回答问题。
(1)这首诗形象鲜明,意境 含蓄 ,写的是 深秋 季节的一个夜晚,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寒气袭人。诗人在严寒中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显示出“五四”前夕一代青年独立奋进 的精神和 个性解放 的思想。
(2)《月夜》中“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这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作用:交代了季节及寒冷恶劣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环境的冷酷。
2.阅读《萧红墓畔口占》,回答问题。
(1)首句强调“走六小时”“长途”表明了什么?
强调“走六小时”“长途”既是写实,更隐含着诗人对已故者友情的深厚与诚挚。
(2)谈谈你对“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一句含意的理解。
此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含着对萧红早逝的痛惜。“茶花”一直被赋予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放一束红山茶”,以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欣赏。
(3)赏析结尾句中“却”字的表达效果。
一个“却”字表示天人永隔,表达了诗人的伤悼之情,也表明诗人体悟到了逝者自有其看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3.下列关于《月夜》和《萧红墓畔口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月夜》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B.根据《萧红墓畔口占》中的“口占”可知,这是即兴所作,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的。
C.《萧红墓畔口占》第三句中的“长夜漫漫”写出了“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D.《月夜》运用铺陈渲染的手法,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月光”的“吹”“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答案 D “运用铺陈渲染的手法”有误,应为“运用白描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