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短诗五首 第2课时课件(共46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3 短诗五首 第2课时课件(共46张PPT)+教案+学案+同步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4 18:37:29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3 短诗五首
核心素养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重点)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难点)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通过诗歌触摸时代的脉搏,获得审美的愉悦。(素养)
新 诗
概 念
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又称为白话诗、自由诗、现代诗。
形 式
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散文诗。
特 点
形式新
语言新
观念新
与旧体诗相比,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律
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
追求个性和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和见解。
新知认知
阅读提示
这几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
阅读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象,比如《月夜》中“顶高的树”,《萧红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风雨吟》中的“风”“雨”“海”“舟”等,都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传达出独特的诗意。
阅读诗歌,还可以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例如《月夜》中,与大树“并排立着”的“我”,让人感受到一个寂寞而又独立自主的形象;结合“五四运动”这一时代背景,就能进一步体会到,这一形象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同学们不妨采用这种方法,试着自己解读这几首诗。
第二课时
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新课导入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
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作者简介
预习交流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断章
卞之琳
诵读诗歌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第一句中,“你”是看的主体,周围的风景都是客体。
“看”与“被看”主客流转,富有意趣。
第一节:第一个画面,由“看”和“风景”构成联系,表达相对、平衡的概念。
第二句中,主客体转换,“你”成了“看风景人”眼中的风景。
品读诗歌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客体
第二节:第二个画面,由“装饰”建立关联,借助“明月”“窗子”“梦”,再一次表达相对、平衡的概念。
但此刻“你”的整个形象或许又进入了“别人”的梦中,成为别人梦中的“装饰”,那个梦见“你”的“别人”成了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变成了客体。
主体
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朦胧的意境?
意象

站在桥上的你

窗子

明月
别人
楼上看风景的人
诗人描绘了两个小画面,蕴含着什么哲理?
第一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
第二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
蕴含的哲理: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断章》一诗给予你怎样的生活启示?
探究一:物与我、我与他、他与你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别人影响,也同样影响着别人。
探究二:静静地看风景,静静地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风景,不也很快乐吗?
探究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必追问,无须深究,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是此刻,就很美。
探究四:若能成为你眼中的风景,若能装饰你的梦,也是我小小价值的体现。
合作探究
这首诗通过描绘“看”与“被看”、“装饰”与“被装饰”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主客体相对关系的哲理性思考: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主题思想
诗歌描写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题材十分简单,语言清新平淡,但意蕴含蓄深远。这告诉我们,从这平淡的生活场景中也可以思考出深邃的哲理,营造出无穷的诗意。
本诗运用类似顶真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并把两组意象融合为一幅和谐完整的画面,使诗意深奥而不晦涩。这种方法,我们在创作小诗时可以借鉴。
写作特色
学完诗歌,你在写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迪?
断章

装饰
桥上:

楼上:
看风景人
明月

风景

你的窗子
别人的梦
互相依存普遍联系
板书设计
风雨吟
芦荻
芦荻(1912—1994),诗人。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20世纪30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与人合编《今日诗歌》《中国诗坛》《诗场》等刊物。主要作品有《桑野》《驰驱集》等。
预习交流
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芦荻诗选》(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十分熟悉。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背景资料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大声朗读诗歌,抓住关键词描绘诗歌画面。
诵读诗歌
“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
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
”,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
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
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透过诗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品读诗歌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开篇扣题,直写风雨的气势,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卷”“奔”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狂风席卷一切,暴雨铺天盖地的动态画面,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第一节:表面写景,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暗示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
第二节:表面写郊原、房舍,实则是继续表现风雨。
连用两个比喻,将“郊原”比作海,将“房舍”比作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风雨大作带来的变化,不仅富有画面感,而且极具动态效果,似乎使读者能看到海的波涛、舟的飘摇。
比喻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第三节:引入“我”的形象,升华诗歌主旨。
“舵手”象征在革命年代引导方向的领路人,这个角色责任重大。而“年轻”一方面有勇气,有闯劲,有胆识,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有信心;另一方面会经验不足,面对苦难的国家前途,感到迷茫和担忧。“年轻舵手的心”体现出经验不足的“我”力图关怀社会命运、做出努力的思想情感。
《风雨吟》中有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意象 象征意义
风、雨
海、舟
舵手
象征着当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结合背景理解)。
象征着处于风雨飘摇中的社会。
象征在革命年代引导方向的领路人。
合作探究
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和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同时,“我”因为“年轻”,在茫茫中辨不清方向,掌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因此具有不知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的迷茫和担忧。
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绘了狂风席卷一切、暴雨铺天盖地的画面,展现了“我”愿做年轻舵手的决心,表达出“我”力图关怀社会命运并为之做出努力的思想感情。
1.用意象勾勒出风雨如磐的画面。
诗歌对“风”的描写是“从大地卷来”,对“雨”的描写是“从大地奔来”,风雨之后,“郊原”化作“海”,“房舍”如“舟”,通过对风、雨、郊原和房舍的描绘,写出了风的奔腾呼啸、摧枯拉朽,雨的滂沱如注的场景,营造出了极具气势的氛围,“卷”和“奔”体现出了强大的自然力,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
2.语言简洁,意蕴深邃。
结合忧怀和写作背景,可见“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而“人生”而“社会”“民族”,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写作特色
风雨吟
风雨
风卷、雨奔
“我”
年轻舵手的心
关怀社会命运力图做出努力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板书设计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宋庆龄颁发列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
预习交流
作者简介
1969年9月,聂鲁达接受了智利共产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这次竞选只是促成人民联盟各党派携手合作的一种策略。当人民联盟推举S·阿连德·戈森斯为共同候选人后,聂鲁达立即退出竞选,支持阿连德直至取得最后胜利。为此他写下了《统一》。
背景资料
统一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朗读诗歌,边读边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诵读诗歌
品读诗歌
统 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诗人开篇用形式相似的句子陈述自己不同寻常的见解,耐人寻味,引人思考:所有的叶怎么会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怎么会是这一朵?
把“大地”比喻成“一朵花”。紧扣题目,强调了万物的统一性,表明了世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充满哲理意味。
诗人借助常见的意象,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
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 “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叶,又写到了花,然而叶、花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
从这点上看,所有的叶、花、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返回
全诗紧扣“统一”,表明了世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形象地阐明了现象与本质的道理,指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要透过繁多的
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不要
被众多的表面现象迷惑,要
认清事物的本质。
主题思想
语言浅显,意蕴深刻。
全诗只有两句话,第一句以“叶”“花”两个意象来说明事物的统一性,第二句以“果实”“树木”为意象,说明世界的统一性,语言浅白平实。第一句中“繁多是个谎言”以精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统一”的深刻理解。而第二句中“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地比作花,表达了作者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期待。
写作特色
对比阅读这几首短诗,寻找共性,说说新诗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形式新: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会遵循一定的韵律,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观念新: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几首短诗反映了社会生活、人生感悟、个性心灵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意象新:从生活中选取新的意象入诗,如“红山茶”“舵手”等;对古典意象推陈出新,赋予新的含义,如《月夜》中“霜风”“月”“树”,因“呼呼”“明明”“顶高”等修饰语,意蕴有了新的变化。
综合比较
《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风雨》——象征:风雨 大地 我
品味新诗的美
《月夜》:意境美
《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
《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随堂练习
1.对《断章》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了两组意象,第二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B.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C.诗歌把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D.诗中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这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
B项表述错误,“你”指的是读者。
2.对《风雨吟》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雨吟》中“风从大地卷来”一句中,“卷”字生动地描绘出了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的气势,突出表现了风之大。
B.《风雨吟》一诗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
C.《风雨吟》这首诗虽短,但诗意深邃,“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到“人生”,再到“社会”“民族”,由虚而实,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D.诗中的“我”作为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C.有误,“由虚而实”应为“由实而虚”。
3.下列对《统一》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与“一”本是对立关系,但诗人用“是”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的物体表达了“统一”的思想。
B.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C.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件很小的东西里可能隐藏着大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
D.花叶虽然有万象姿态,但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因此诗人认为“繁多是个谎言”。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这首《统一》通过写自然界花草树木本质的同一性,从而推理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世界和平统一的向往和追求。
C.有误,应该是这首诗告诉我们万物皆有共性,和谐统一的道理。
作业布置
结合本课学到的知识,尝试着写一首含有意蕴的短诗。
要求:1.运用象征手法;
2.选定几个意象;
3.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
统一
叶一片
统一性和谐美
花一朵
果实无差异
树木是一棵
大地是一朵花
繁多是个谎言 (果)
统一性本质(因)
由表及里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短诗五首
核心素养: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重点)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难点)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通过诗歌触摸时代的脉搏,获得审美的愉悦。(素养)
课时安排:2课时
新课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不同的是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
新诗简介:
新诗,五四运动前后产生,有别于古典诗歌,它是以白话文为基本语言的。新诗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内容上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的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阅读提示:
这几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
阅读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象,比如《月夜》中“顶高的树”,《萧红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风雨吟》中的“风”“雨”“海”“舟”等,都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传达出独特的诗意。
阅读诗歌,还可以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例如《月夜》中,与大树“并排立着”的“我”,让人感受到一个寂寞而又独立自主的形象;结合“五四运动”这一时代背景,就能进一步体会到,这一形象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同学们不妨采用这种方法,试着自己解读这几首诗。
第2课时 《断章》《风雨吟》《统一》
断章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二、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三、诵读诗歌
断章 /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四、品读诗歌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
3.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4.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5.《断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探究一:物与我、我与他、他与你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别人影响,也同样影响着别人。
探究二:静静地看风景,静静地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风景,不也很快乐吗?
探究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必追问,无须深究,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是此刻,就很美。
探究四:若能成为你眼中的风景,若能装饰你的梦,也是我小小价值的体现。
五、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看”与“被看”、“装饰”与“被装饰”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主客体相对关系的哲理性思考: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六、写作特色
学完诗歌,你在写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迪?
诗歌描写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题材十分简单,语言清新平淡,但意蕴含蓄深远。这告诉我们,从这平淡的生活场景中也可以思考出深邃的哲理,营造出无穷的诗意。
本诗运用类似顶真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并把两组意象融合为一幅和谐完整的画面,使诗意深奥而不晦涩。这种方法,我们在创作小诗时可以借鉴。
七、当堂背诵
风雨吟
一、导入新课
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十分熟悉。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二、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1949年8月参加革命队伍,1979年当选为民进中央委员。1986年3月离休前是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民进广东省筹备委员会委员、民进广东省委顾问及广州诗社顾问等职。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本诗选自《芦荻诗选》。
2.创作背景。
《风雨吟》创作于1941年12月,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自日本侵略中国以来,祖国大片河山被强占蹂躏,无数的中国军民被迫害残杀,而国民党蒋介石的消极抗日更加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许多文学青年为了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拿起诗笔,激情成篇,引吭高歌。诗人作为其中的一员,以诗作号角,作战鼓,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三、诵读诗歌
风雨吟 /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舵手:掌舵的人。常用以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四、品读诗歌
1.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写了什么?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用比喻写出了雨中大地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风雨之大、之猛,同时也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
(3)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4)“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年轻舵手”,缺乏出海经验。“年轻舵手的心”既有雄心壮志,又不知道如何把握方向。面对惊涛骇浪很想把握自己的命运,却力不从心,孤立无助,又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五、主题思想
《风雨吟》通过写一场有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隐喻生活发生重大变故,凸显了在这重大变故面前,年轻人辨不清方向,握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表现出忧惧不安,甚至惊慌失措的情形。同时也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风云诡谲的时代环境与难以预料的未来时,对把握人生方向、确立人生目标具有共通性的茫然、被动、困惑、无助甚至害怕的心理。
六、写作特色
1.用意象勾勒出风雨如磐的画面。
诗歌对“风”的描写是“从大地卷来”,对“雨”的描写是“从大地奔来”,风雨之后,“郊原”化作“海”,“房舍”如“舟”,通过对风、雨、郊原和房舍的描绘,写出了风的奔腾呼啸、摧枯拉朽,雨的滂沱如注的场景,营造出了极具气势的氛围,“卷”和“奔”体现出了强大的自然力,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
2.语言简洁,意蕴深邃。
结合忧怀和写作背景,可见“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而“人生”而“社会”“民族”,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七、当堂背诵
统 一
一、导入新课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外交家。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本诗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陈实译。写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聂鲁达晚年的作品。原收录在诗集《世界末日》中。当时,诗人已认识到原子能时代的危险,该诗集的主题均为“启示”。
二、诵读诗歌
统一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三、品读诗歌
1.如何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 一朵”?
明确:叶、花,无论姿态、形状如何,都称其为叶、花。这是作者历经生活磨难之后的感悟,由此引出下文的感悟。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为什么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明确:所有的花、叶、果实的存在都是为了生命的传承,从这点意义上讲,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那就是传承生命,所以作者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4.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四、合作探究
1.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2.阅读聂鲁达的《统一》,你能读出怎样的诗意?结合原诗分析一下吧。
明确:我读出的是诗人宽广的胸怀。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世界争取和平的斗争如火如荼。诗人以自然界中叶、花和树来喻人类,表达自己期盼和平、平等的美好愿望。
我读出的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叶、花、果,千姿百态,然而诗人却透过现象,认识到无论姿态如何,形状怎样,它们都是叶、花、果,从实质上并无二致。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化繁为简,更好地认识世界。
五、主题思想
全诗紧扣“统一”,表明了世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形象地阐明了现象与本质的道理,指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要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不要被众多的表面现象迷惑,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六、写作特色
语言浅显,意蕴深刻。
全诗只有两句话,第一句以“叶”“花”两个意象来说明事物的统一性,第二句以“果实”“树木”为意象,说明世界的统一性,语言浅白平实。第一句中“繁多是个谎言”以精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统一”的深刻理解。而第二句中“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地比作花,表达了作者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期待。
六、当堂背诵
七、对比阅读
1.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2.品味这五首诗的美。
明确:《月夜》:意境美
《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
《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风雨》——象征:风雨 大地 我
《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八、随堂练习
1.对《断章》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了两组意象,第二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B.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C.诗歌把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D.诗中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这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
B项表述错误,“你”指的是读者。
2.对《风雨吟》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雨吟》中“风从大地卷来”一句中,“卷”字生动地描绘出了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的气势,突出表现了风之大。
B.《风雨吟》一诗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
C.《风雨吟》这首诗虽短,但诗意深邃,“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到“人生”,再到“社会”“民族”,由虚而实,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D.诗中的“我”作为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C.有误,“由虚而实”应为“由实而虚”。
3.下列对《统一》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与“一”本是对立关系,但诗人用“是”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的物体表达了“统一”的思想。B.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C.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件很小的东西里可能隐藏着大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
D.花叶虽然有万象姿态,但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因此诗人认为“繁多是个谎言”。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这首《统一》通过写自然界花草树木本质的同一性,从而推理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世界和平统一的向往和追求。
C.有误,应该是这首诗告诉我们万物皆有共性,和谐统一的道理。
九、作业布置
结合本课学到的知识,尝试着写一首含有意蕴的短诗。
要求:1.运用象征手法;
2.选定几个意象;
3.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
板书设计:
《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风雨吟》——象征:风雨 大地 “我”
《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短诗五首》同步检测
(满分:70分 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寂寞(mù) 湖畔(pàn) 霜风(shuāng)
B.差异(chà) 房舍(shè) 谎言(huǎng)
C.装饰(shì) 郊原(jiāo) 舵手(tuò)
D.漫漫(màn) 埋没(mò) 海涛(tāo)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B.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C.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D.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3.下列句子表达情感最强烈的一项是( )(2分)
A.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令人惊叹。
B.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难道不令人惊叹?
C.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会令人惊叹吗?
D.令人惊叹,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当鼓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
B.《月夜》表现了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C.《断章》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体现出诗人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
D.李望水当时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他了。
5.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寂寞”“卧听”“山茶”这三个词语依次是形容词、动词、名词。
B.“长夜漫漫”“年轻舵手”“放下包袱”这三个短语依次是并列短语、偏正 短语、动宾短语。
C.“随着世界对中国的兴趣日益广泛,让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路越走越宽, 早已超越了传统文化、文学作品和汉语教材的‘老三样’。”这个句子缺主语, 应删去“随着”或“让”。
D.“尽管镇卫生队有一辆马拉的洒水车按时浇水,但风一吹,路面还是免不了尘土飞扬。”这个句子是假设复句。
6.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断章》的作者是现代著名诗人卞之琳写的。
B.《梅岭三章》是陈毅在梅岭被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组诗。
C.春天是江南的一个美丽的季节。
D.能否准确把握诗人在《萧红墓畔口占》中表达出的感情,是读好这首诗的关键。
7.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B.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C.房舍如舟。 D.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国古典美学讲和谐。 ,可高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 ,而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 ,所以又称之为“中和”,“中”,恰当之谓也。 ,孔子观东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
②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
③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
④这种统一不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
A.②③④① B.①④②③ 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
9.下面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统一》一诗的作者是匈牙利诗人聂鲁达,他曾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B.《萧红墓畔口占》一诗的作者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C.《风雨吟》一诗的作者芦荻,原名陈培迪,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D.卞之琳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与李广田、何其芳合称汉园三诗人。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等。
10.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关于新诗的“新”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
B.在韵律上,没有严格规定,都不讲究押韵。
C.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D.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1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月夜》全诗只有四行,却清晰地勾勒了一幅“月夜”的场景:霜风、月光、高树、“我”,共同构筑了“月夜”的存在。这种看似简单的物象组合,所透露的诗意信息的确是“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意境的朦胧感增加了这首诗的整体韵味。
B.《萧红墓畔口占》是一首悼亡之作,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着激情。在对比中展开思想,结构平衡而协调(长与短、轻与重、动与静、焦灼与安逸、生与死)。
C.《风雨吟》这首诗虽短,但诗意深邃,“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到“人生”,再到“社会”“民族”,由虚而实,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D.《统一》这首诗阐释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的哲理。
12.名句默写。(5分)
(1)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____________________。(沈尹默《月夜》)
(2)我等待着,长夜漫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3)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卞之琳《断章》)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大地风雨的海上。(芦荻《风雨吟》)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聂鲁达《统一》)
13.学校开展“亲近经典”读书活动,请你参加。(12分)
【我阅读 我朗诵】
(1)小明在朗诵叶赛宁的《夜》时,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4分)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①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幽 暗 的 松 林 失 去 喧 响
②朗诵这一诗节,应采用的语调是( )
A.舒缓 B.欢快 C.激昂 D.深沉
【我阅读 我分享】
(2)下面是小明分享的阅读感悟,请你帮助修改。(4分)
活动中,[甲]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还写了读书心得。阅读,让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思想在孜孜求索中变得深邃。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面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乙]我们要主动向同学、老师、家长等身边的人不耻下问。最后,祝大家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子用语不得体,应将“   ”改为“   ”。
【我阅读 我创作】
(3)请你仿照示例,写两行小诗。(4分)
示例: 每一缕晨曦
都是喷薄而出的希望
二、阅读理解(21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2分)
乡色酒
舒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1.本诗为表达作者情感,所选用的意象是____、____和____;诗歌第一节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情感,第二节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____。(5分)
2.我们曾学过的余光中的《乡愁》和本诗在写法上共同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乡色酒》还使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3分)
3.本诗的意境悠远、绵长,请展开丰富的想象,任选其中一节把它描绘出来。(4分)
(二)阅读下面的三首小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1.对《天真的预示》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看见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A.第一句是说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
B.第二句是说一个个体生命里藏着偌大的自由与自信。
C.“无限”与“永恒”在自己的手中创造。
D.“天真”预示着美好,希望与永恒靠大家努力才能实现。
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繁星
冰心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星,
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
A.“何曾”一句既是泛问,也是自问,“他们对语”指繁星相互对话,这一设问蕴涵对夜空繁星的赞许。
B.“颂赞”一句是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对上面设问作巧妙回答,是诗人对深蓝太空的深远,对闪烁繁星的高洁的赞叹。
C.这首诗借写夜空中的繁星寄托对自然景色的感情,渗透着诗人对大自然美的诗歌,意在唤起人们纯真、温馨的意绪。
D.这首小诗凝练、含蓄,带有哲理意味。语言清新紧凑,音调自然流畅,反映了诗人早期诗作的艺术风格。
3.对下面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泥土
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做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A.小诗押韵,便于记忆,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了号召力。
B.诗人把自己当成“珍珠”,经受着风风雨雨,阴晴凉热的熬煎,让众人把他“踩”了超过四分之三世纪,才“踩”出一条堂堂正正的“道路”来。
C.《泥土》是崇高的,但又蕴涵纯美的意境,既庄严又雅洁,达到了一个哲理的高度。
D.这首诗中告诉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要忠实地去做实在的事情。
三、小练笔(6分)
在诗歌中,诗人常常把情感、哲理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哲理具有可感性。
《断章》中,诗人通过“桥上”“风景”“楼上”“明月”“窗子”“梦”这几个意象,表达出了刹那间的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风雨吟》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借鉴上述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答案与部分解析
一、
1.D
2.B【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 上/看你。
3.B 【解析】B项“难道不令人惊叹”是个反问句,语气最强,语意最重。A为一般陈述句。C一般疑问句。D谓语前置句,比A句情感稍强,但没有B句强烈。
4.D 【解析】“一窍不通”比喻一点儿也不懂,与句意不符,应改为“一无所知”。
5.C 【解析】C“长夜漫漫”是主谓短语。
6.B 【解析】A项,句式杂糅,“的作者”与“写的”删去其一;B项,正确;C项,搭配不当,将“江南”与“春天”互换位置;D项,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据此,答案为B。
7.B
8.D 【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②为总写句,④解说统一为何,③为总结性句子。综合以上所述,固选D。
9.A 【解析】聂鲁达是“匈牙利诗人”有误,应为“智利诗人”。
10.B
11.C 【解析】C项,应为“由实而虚”。
12.名句默写。(5分)
(1)却没有靠着
(2)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3)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4)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5)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13.(1)①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②A
(2)①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 ②不耻下问 请教 
(3)示例:每一朵小花/都是歌颂生命的乐章。(比喻恰当、表意明确即可)
二、
(一)
1.柳树 椰树 月亮 喜悦温馨 漂泊无依
2.借物抒怀 对比 拟人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第一节,30年前,“你”是家乡柳树梢头一轮又圆又满的月,“我”正年少,在故乡,在父母亲人的身旁,“你”圆圆满满,“我”合家团圆,是温馨美好的画面。第二节移情于月,把“月”比作“一杯乡色酒”,取其“乡”意,用其“满”状,以酒之满杯引发乡愁之满怀。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二)
1.D 【解析】 诗中说“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靠大家努力”在诗中未提到,诗歌想告诉我们的是:希望与永恒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实现。
2.A【解析】这首诗简短、精练,诗人发挥丰富的想像力,讴歌了美丽的自然,唤起了我们内心的纯真与温馨。冷冷的夜空中无情感的星星互相赞颂,作者十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人类之爱”的追求。(并非对夜空繁星的赞许)
3.B【解析】诗中提到"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这说明作者不愿意做珍珠,不想时时刻刻提防被埋没的可能。下一句“把自己当做泥土吧”则再一次说明了作者想做泥土,接受时代的打磨。
三、
【分析】本题考查小作文。借鉴诗歌《断章》《风雨吟》的艺术手法,联系生活实际,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意象,抒发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忧伤、欢欣等。注意是写成诗歌样式,语句优美,富有意蕴。
【解答】示例:
你说你有淡淡的清愁
你说你有浓浓的思念
你说你总是在宁静的夜晚
想起故乡的村庄
想起自己四岁的时候
离开妈妈的目光……
你说你有自己的归宿
你说你认识回家的路
你说你回家的那条小路
紧贴着一条弯弯的小河
而小河的两岸
开满了无数你童稚希望的野花……
【点评】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借物抒情要求我们在描写事物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该片段选取了村庄、小路、小河等意象,写出了对童年、对故乡的留恋和思念,是一首意蕴深刻的小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短诗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学法指导:
这几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阅读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象,比如《月夜》中“顶高的树”,《萧红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风雨吟》中的“风”“雨”“海”“舟”等,都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传达出独特的诗意。
阅读诗歌,还可以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例如《月夜》中,与大树“并排立着”的“我”,让人感受到一个寂寞而又独立自主的形象;结合“五四运动”这一时代背景,就能进一步体会到,这一形象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同学们不妨采用这种方法,试着自己解读这几首诗。
【课中导读】
断章
一、诵读诗歌(标注节奏)
二、品读诗歌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明确: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
3.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
4.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
5.《断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
三、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看”与“被看”、“装饰”与“被装饰”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主客体相对关系的哲理性思考: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四、写作特色
学完诗歌,你在写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迪?
诗歌描写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题材十分简单,语言清新平淡,但意蕴含蓄深远。这告诉我们,从这平淡的生活场景中也可以思考出深邃的哲理,营造出无穷的诗意。
本诗运用类似顶真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并把两组意象融合为一幅和谐完整的画面,使诗意深奥而不晦涩。这种方法,我们在创作小诗时可以借鉴。
风雨吟
一、诵读诗歌(标注节奏)
二、品读诗歌
1.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写了什么?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
(3)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4)“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年轻舵手”,缺乏出海经验。“年轻舵手的心”既有雄心壮志,又不知道如何把握方向。面对惊涛骇浪很想把握自己的命运,却力不从心,孤立无助,又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三、主题思想
《风雨吟》通过写一场有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隐喻生活发生重大变故,凸显了在这重大变故面前,年轻人辨不清方向,握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表现出忧惧不安,甚至惊慌失措的情形。同时也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风云诡谲的时代环境与难以预料的未来时,对把握人生方向、确立人生目标具有共通性的茫然、被动、困惑、无助甚至害怕的心理。
四、写作特色
1.用意象勾勒出风雨如磐的画面。
诗歌对“风”的描写是“从大地卷来”,对“雨”的描写是“从大地奔来”,风雨之后,“郊原”化作“海”,“房舍”如“舟”,通过对风、雨、郊原和房舍的描绘,写出了风的奔腾呼啸、摧枯拉朽,雨的滂沱如注的场景,营造出了极具气势的氛围,“卷”和“奔”体现出了强大的自然力,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
2.语言简洁,意蕴深邃。
结合忧怀和写作背景,可见“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而“人生”而“社会”“民族”,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统 一
一、诵读诗歌(标注节奏)
二、品读诗歌
1.如何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 一朵”?
明确: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为什么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明确:所有的花、叶、果实的存在都是为了生命的传承,从这点意义上讲,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那就是传承生命,所以作者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4.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三、合作探究
1.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2.阅读聂鲁达的《统一》,你能读出怎样的诗意?结合原诗分析一下吧。
明确:
四、主题思想
全诗紧扣“统一”,表明了世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形象地阐明了现象与本质的道理,指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要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不要被众多的表面现象迷惑,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五、写作特色
语言浅显,意蕴深刻。
全诗只有两句话,第一句以“叶”“花”两个意象来说明事物的统一性,第二句以“果实”“树木”为意象,说明世界的统一性,语言浅白平实。第一句中“繁多是个谎言”以精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统一”的深刻理解。而第二句中“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地比作花,表达了作者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期待。
六、对比阅读
1.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2.品味这五首诗的美。
明确:《月夜》:_____________美
《萧红墓畔口占》:___________美
《断章》——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雨》——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一》——推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随堂练习
1.对《断章》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了两组意象,第二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B.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C.诗歌把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D.诗中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这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
2.对《风雨吟》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雨吟》中“风从大地卷来”一句中,“卷”字生动地描绘出了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的气势,突出表现了风之大。
B.《风雨吟》一诗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
C.《风雨吟》这首诗虽短,但诗意深邃,“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到“人生”,再到“社会”“民族”,由虚而实,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D.诗中的“我”作为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3.下列对《统一》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与“一”本是对立关系,但诗人用“是”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的物体表达了“统一”的思想。B.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C.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件很小的东西里可能隐藏着大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
D.花叶虽然有万象姿态,但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因此诗人认为“繁多是个谎言”。
八、作业布置
结合本课学到的知识,尝试着写一首含有意蕴的短诗。
要求:1.运用象征手法;
2.选定几个意象;
3.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
【课后导练】
(一)《月夜》
霜风呼呼地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着,
却没有靠着。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却没有靠着”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的感悟。
(提示扣住“自由”或“独立”,言之成理即可)
(二)《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寂寞”在诗中有哪些内涵?
2.结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含蕴的感情最丰富。请简要赏析。
(三)《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2.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做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 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 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四)《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风雨吟》诗的前两行中的“卷”和“奔”,有什么妙处?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诗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
(五)《统 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1.《统一》一诗,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2.《统一》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 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 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短诗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学法指导:
这几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阅读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象,比如《月夜》中“顶高的树”,《萧红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风雨吟》中的“风”“雨”“海”“舟”等,都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传达出独特的诗意。
阅读诗歌,还可以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例如《月夜》中,与大树“并排立着”的“我”,让人感受到一个寂寞而又独立自主的形象;结合“五四运动”这一时代背景,就能进一步体会到,这一形象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同学们不妨采用这种方法,试着自己解读这几首诗。
【课中导读】
断章
一、诵读诗歌
断章 /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二、品读诗歌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看到的风景,进入梦里,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充溢着奇幻色彩、荡漾着温馨情调。
3.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4.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5.《断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探究一:物与我、我与他、他与你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别人影响,也同样影响着别人。
探究二:静静地看风景,静静地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风景,不也很快乐吗?
探究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必追问,无须深究,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是此刻,就很美。
探究四:若能成为你眼中的风景,若能装饰你的梦,也是我小小价值的体现。
三、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看”与“被看”、“装饰”与“被装饰”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主客体相对关系的哲理性思考: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四、写作特色
学完诗歌,你在写法上获得了怎样的启迪?
诗歌描写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题材十分简单,语言清新平淡,但意蕴含蓄深远。这告诉我们,从这平淡的生活场景中也可以思考出深邃的哲理,营造出无穷的诗意。
本诗运用类似顶真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并把两组意象融合为一幅和谐完整的画面,使诗意深奥而不晦涩。这种方法,我们在创作小诗时可以借鉴。
风雨吟
一、诵读诗歌
风雨吟 /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舵手:掌舵的人。常用以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二、品读诗歌
1.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写了什么?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用比喻写出了雨中大地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风雨之大、之猛,同时也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
(3)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4)“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年轻舵手”,缺乏出海经验。“年轻舵手的心”既有雄心壮志,又不知道如何把握方向。面对惊涛骇浪很想把握自己的命运,却力不从心,孤立无助,又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三、主题思想
《风雨吟》通过写一场有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隐喻生活发生重大变故,凸显了在这重大变故面前,年轻人辨不清方向,握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表现出忧惧不安,甚至惊慌失措的情形。同时也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风云诡谲的时代环境与难以预料的未来时,对把握人生方向、确立人生目标具有共通性的茫然、被动、困惑、无助甚至害怕的心理。
四、写作特色
1.用意象勾勒出风雨如磐的画面。
诗歌对“风”的描写是“从大地卷来”,对“雨”的描写是“从大地奔来”,风雨之后,“郊原”化作“海”,“房舍”如“舟”,通过对风、雨、郊原和房舍的描绘,写出了风的奔腾呼啸、摧枯拉朽,雨的滂沱如注的场景,营造出了极具气势的氛围,“卷”和“奔”体现出了强大的自然力,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
2.语言简洁,意蕴深邃。
结合忧怀和写作背景,可见“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而“人生”而“社会”“民族”,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统 一
一、诵读诗歌
统一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二、品读诗歌
1.如何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 一朵”?
明确:叶、花,无论姿态、形状如何,都称其为叶、花。这是作者历经生活磨难之后的感悟,由此引出下文的感悟。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为什么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明确:所有的花、叶、果实的存在都是为了生命的传承,从这点意义上讲,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那就是传承生命,所以作者说“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4.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三、合作探究
1.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2.阅读聂鲁达的《统一》,你能读出怎样的诗意?结合原诗分析一下吧。
明确:我读出的是诗人宽广的胸怀。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世界争取和平的斗争如火如荼。诗人以自然界中叶、花和树来喻人类,表达自己期盼和平、平等的美好愿望。
我读出的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叶、花、果,千姿百态,然而诗人却透过现象,认识到无论姿态如何,形状怎样,它们都是叶、花、果,从实质上并无二致。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化繁为简,更好地认识世界。
四、主题思想
全诗紧扣“统一”,表明了世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形象地阐明了现象与本质的道理,指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要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不要被众多的表面现象迷惑,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五、写作特色
语言浅显,意蕴深刻。
全诗只有两句话,第一句以“叶”“花”两个意象来说明事物的统一性,第二句以“果实”“树木”为意象,说明世界的统一性,语言浅白平实。第一句中“繁多是个谎言”以精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统一”的深刻理解。而第二句中“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地比作花,表达了作者对统一的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期待。
六、对比阅读
1.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2.品味这五首诗的美。
明确:《月夜》:意境美
《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
《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风雨》——象征:风雨 大地 我
《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七、随堂练习
1.对《断章》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了两组意象,第二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B.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C.诗歌把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D.诗中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这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
B项表述错误,“你”指的是读者。
2.对《风雨吟》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雨吟》中“风从大地卷来”一句中,“卷”字生动地描绘出了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的气势,突出表现了风之大。
B.《风雨吟》一诗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
C.《风雨吟》这首诗虽短,但诗意深邃,“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到“人生”,再到“社会”“民族”,由虚而实,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D.诗中的“我”作为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C.有误,“由虚而实”应为“由实而虚”。
3.下列对《统一》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与“一”本是对立关系,但诗人用“是”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的物体表达了“统一”的思想。B.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C.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件很小的东西里可能隐藏着大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
D.花叶虽然有万象姿态,但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因此诗人认为“繁多是个谎言”。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这首《统一》通过写自然界花草树木本质的同一性,从而推理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世界和平统一的向往和追求。
C.有误,应该是这首诗告诉我们万物皆有共性,和谐统一的道理。
八、作业布置
结合本课学到的知识,尝试着写一首含有意蕴的短诗。
要求:1.运用象征手法;
2.选定几个意象;
3.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
【课后导练】
(一)《月夜》
霜风呼呼地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着,
却没有靠着。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却没有靠着”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的感悟。
(提示扣住“自由”或“独立”,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很美丽的夜景阿 风很大 晚上的月光明亮照人 多么诗情画意阿 背景很美丽 我和树并驾齐驱
2.表现出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面对处境诗人表现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
(二)《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寂寞”在诗中有哪些内涵?
2.结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含蕴的感情最丰富。请简要赏析。
答案:1.①写出了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无比孤寂、悲凉;②隐指女 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孤独、凄凉。
2.有伤悼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有惋惜萧红因早逝而 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作更多更出色 的作品;还有羡慕,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 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解析:一要从诗人的角度体会“寂寞”代表的心境;二是结合对女作家生 平经历的了解,回答“寂寞”一词的隐指内容。 2.要体会“却”字所隐含的伤悼、惋惜、羡慕之情。
(三)《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解析:B这种理解,与原诗的意境完全不符。
2.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做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 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 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四)《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风雨吟》诗的前两行中的“卷”和“奔”,有什么妙处?
“卷”和“奔”,极为生动、颇有气势地写出了风、雨的动态。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郊原”比喻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象征着中国局势的动荡不安。
3.诗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五)《统 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1.《统一》一诗,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2.《统一》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 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 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