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理解词义。
2.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已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3.分角色朗读,感受民间故事的语言特色,体会民间故事的趣味。
4.能借助示意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5.品读课文,感悟做贼心虚、做坏事没有好下场的道理。
[教学重点]
感受这篇民间故事的语言特色,体会民间故事的趣味。
[教学难点]
能借助示意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板书设计]
27漏 误会
屋里 路上 树下 山下 屋里 巧合
突变
照应
做贼心虚 铺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3.默读课文,学习抓住人物关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一、谈话导人,激发兴趣
1.交流读过或听过的民间故事。
《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2.联系自己读过或听过的民间故事,想一想这些故事都有什么特征。
先交流,再出示:①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②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③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达了人们的良好愿望。④内容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根据民间故事改写的。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出示初读要求。
(1)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读顺句子,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想一想:老爷爷和老婆婆说的“漏”是指什么 老虎和贼认为“漏”是什么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出示会认字(带注音)。
①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脊”应读第三声,“颠”应读diān, "贼、纵”是平舌音。
②出示会认字所在的词语,指名读。
婆婆 脊背 盗贼 莫非 颠倒 粘胶 旋风 纵身
③指名上讲台,用教鞭指着词语领读。
(2)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漏 喂 胖 驴 贼 狼 莫 厉 抱 架 粘 胶 偏
自由读,指名读,师生纠正读音。
注意读准边音“漏、驴、厉、狼”,前鼻音“偏”,后鼻音“胖”。
3.交流讨论:老爷爷和老婆婆说的“漏”是指什么 老虎和贼认为“漏”是什么
老爷爷和老婆婆说的“漏”是指屋顶破了,会漏雨。老虎和贼认为“漏”是个怪物,很厉害,能吃了他们。
三、再读课文,理顺内容
1.出示要求。
(1)把生字放进课文中去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圈画出来。
(3)根据课后示意图,把课文分成五个部分,画好“//”。
2.指导学生回顾理解词语的方法,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
脊背:人或其他脊椎动物的背部。
走南闯北:形容到过的地方很多,见过世面,生活经验丰富。
旋风:螺旋状运动的风。
不甘心:就是不服气,事情的结果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
3.理清课文层次。
(1)小组交流,根据课后提示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第1~9自然段:老公公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
第10~11自然段:虎驮着贼,贼骑着虎。
第12~17自然段:虎甩掉贼,贼蹿上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第18自然段:虎和贼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
第19~20自然段:老公公老婆婆再说“漏”。
4.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1)讨论五个故事情节发生的地点:屋里、路上、树下、山下、屋里。
(2)讨论故事中的五个角色:老公公、老婆婆、老虎、贼、小胖驴。
(3)指导学生抓住人物和地点变化,概括叙述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
教师随机指导,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叙述尽可能简明扼要。
四、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出示“里屋、莫非”等词语,齐读。
4.重点指导书写“喂”。
提示口字旁占左上半格,不宜写大,右下部分不是“衣”,注意不要多加笔画。
5.观察字形,交流其他生字书写的要领。
提示“漏、喂、贼、狼、抱、胶、偏"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胖、驴、粘”也是左右结构的字,但这几个字左右相当。“莫、架”是上下结构,下面的横要写得长一些,能够托住上面的部分。“厉”是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是“万”不是“力”。
6.学生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2.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色,体会民间故事的趣味。
3.能借助示意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4.品读课文,感悟做贼心虚,做坏事没有好下场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新词。
老婆婆 脊背 一个贼 莫非 颠散架 旋风 顺势一纵
漏雨 喂着 小胖驴 狼 厉害 抱住 散架 偏偏
先指名朗读,再齐读。
2.提问:老公公和老婆婆说的“漏”是指什么 老虎和贼认为“漏”是什么
3.回顾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4.出示表示地点和人物的词语,简要说说故事经过。
屋里、路上、树下、山下、屋里。
老公公、老婆婆、老虎、贼、小胖驴。
先指名说,再同桌互说。
二、读懂课文
1.默读课文,提出要求。
想想故事中的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仔细读读最有意思的一个部分,圈画一些让你觉得有意思的重要词句。
2.交流讨论,随机引导,并指导朗读,体会故事的趣味,并体会课文句式对称的特点。
(1)要点一:第4~7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交流。
②教师点拨:最有意思的地方是老虎和贼误解了老婆婆的话。正因为有了这个误会,才引发了接下来发生的有趣情节。
③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第4~7自然段体会有趣,表现虎和贼的自以为是、可笑。
(2)要点二:第8~9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交流。
②老师点拨:最有意思的地方是贼正巧摔在虎背上。这个巧合也非常重要,有了这个巧合,才能把贼和老虎两个不相关的人物联系在一起,让他们一起做出更加荒唐可笑的事情来。
③同桌分角色朗读,体会对贼和老虎的心理描写的趣味,读出虎和贼的害怕、恐惧。
(3)要点三:第10~12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交流。
②教师点拨:最有意思的地方是都想借树甩掉对方,这里也有巧合,两人想法相同。
③朗读第10~12自然段,体会语言的趣味,以及表现虎和贼逃跑的狼狈不堪和甩掉对方后的如释重负。
(4)要点四:第14~17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交流有意思的地方。
②教师点拨: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树下再遇到,树枝断了。这里不仅有巧合,两人都不甘心,还打驴的主意,都在树下遇到,而且还有突变,就是树枝断了。有了这个突然变化,故事的发展进人了高潮,更加精彩了。
3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趣味,以及表现虎和贼的不甘心、惊慌、慌不择路的样子。
(5)要点五:第18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交流有意思的地方。
②老师点拨: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再次有了巧合,两人滚下山,竟然又撞在了一起,才会都被吓昏。
先指名读,再齐读,朗读要能表现虎和贼的惊恐万状。
3.体会心理描写。
(1)教师引导。
在这些有趣的故事情节中,不仅有一些语言描写,还有很多对老虎和贼的动作行为的描写,最多的是对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快速阅读课文,找找文中共有几处写到了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用序号标出来。
(2)指名交流。
随机分6次出示老虎和贼对应的心理活动的语句,分组对读。第6~7自然段:听了老婆婆的话后的想法;第8~9自然段:逃跑时的想法;第10~11自然段:想借树甩开对方;第12自然段:甩掉了对方后的想法;第14~15自然段:不甘心;第16~17自然段:以为“漏”又来了。
你有什么发现
(3)交流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这些心理活动有趣在哪里 或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要点:想法相似,句式相似,让人发笑;都表现出做贼心虚、惊慌失措、贪心等。
4.感悟哲理。
教师引导: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老虎和贼会产生这些心理活动 是 什么原因让故事变得这样有趣可笑 (贪心)从故事的结果中,你懂得了什么
要点:做贼心虚、贪心、做坏事,没有好下场。
三、复述故事
1.回顾复述的要求,引导讨论:怎样才能复述好故事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生交流,引出转述。
2.练习转述。
(1)举例练习转述。
例1: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转述: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她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例2: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有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
转述: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它什么都见过,就是没有见过“漏”,莫非“漏”比它还厉害
(2)教师小结:故事中人物对话比较多,有些对话可以根据需要作些改变,用转述的方式说,这样更有意思。
3.把握故事要点。
引导讨论:复述故事,有些内容必须详细讲,有些内容可以简单讲;有些内容可以省略掉,有些内容不能省略。你觉得这个故事中哪些内容一定不能省略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复述好故事,要讲好故事中产生误会、巧合、突变的地方,这些内容不能省略。
4.体现前后照应。
引导讨论: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开头和结尾部分,想想复述整个故事,还要注意什么。
要点:前后照应。
5.注意环境描写。
出示三个写雨的句子,讨论:复述时,这些句子是否可以省去
一天晚上,下着蒙蒙小雨。
跑着跑着,雨大了起来。
雨越下越大。
要点:这些句子描写了故事发生的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故事情节也在发生变化。有了这些铺垫,故事才能发生,不能省去。
6.完整复述故事。
(1)小组合作接讲故事。
要求:小组合理分工,一一人讲一部分,看着课后示意图,接讲完整故事。比一比,看谁讲得更精彩。
(2)指名小组讲故事。(根据时间确定)
四、课堂总结
1.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2.交流:你想对老公公和老婆婆、老虎和贼、小胖驴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