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邵阳市第二中学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6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 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2018 年 7 月 2 日,发表在《天文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开普勒-186f 距离地球大约
500 光年,有许多特征适合生命的繁衍。开普勒-186f 大小约为地球的 1.1 倍,公转倾
角和地球相似且稳定,公转时间为 130 个地球日,与所环绕的恒星的距离合适,这就让
它地表有可能存在液态水。开普勒-186f 和地球的假象对比图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
面小题
1.科学家推测开普勒-186f上存在生命的依据不包括( )
A.公转周期适宜 B.行星表面温度适宜
C.可能有合适呼吸的大气 D.形状和地球相似
2.和地球相比,开普勒-186f上存在的现象有( )
A.大气密度比地球大气密度大 B.行星表面温度变化异常剧烈
C.行星没有和地球类似的四季变化 D.行星表面存在众多的液态水
3.有科学家认为开普勒-186f可能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其依据是( )
①其体积、质量同银河系众多行星类似 ②只是围绕恒星运转的一颗普通行星
③生命的存在需要满足的条件严苛复杂 ④液态水的存在并不能说明生命的存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图示意 1961~ 2007
年我国年平均 PAR 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试卷第 1 页,共 10页
4.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
5.乙地 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 B.植被少 C.地势高 D.云雨少
下图中左图为“1900~2000 年太阳黑子年平均数变化示意图”,右图为“太阳及其
大气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6.太阳黑子出现在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太阳内部
7.下列年份中在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的可能性最大的是( )
A.1957年 B.1975年 C.1985年 D.1995年
8.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试卷第 2 页,共 10页
A.一般把距离地球表面 2000~3000千米的高空,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B.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是一个不连续的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厚度约 20千米
D.岩石圈上部的地壳尤其是土壤层也是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部分
9.读右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示意图”,指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层包括上层的硅镁层和下层的硅铝层
B.岩石圈是由①和②组成的
C.③层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D.④⑤⑥层的物质组成和状态基本类似
读图,完成 10-11 小题。
10.下列有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生代以干旱期为主 B.第四纪属于间冰期,冰川覆盖面积比现在小
C.寒冷期偏长,温暖期偏短 D.整个古生代以温暖期为主
11.下列关于地球各阶段历史演化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古生代早期,地球现在陆地的位置大部分被海洋占据
B.晚古生代和中生代都是重要的成煤期
C.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在侏罗纪达到大繁盛
D.新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狼巷迷谷风景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风阳县城东南 30 公里处,是世界性的岩溶迷
宫,展示了岩溶发育的低级外形。谷内石灰岩形成于 5.4 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下图
为狼巷迷谷景观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风阳县在古生代寒武纪时期的地理环境为( )
试卷第 3 页,共 10页
A.湿热的森林环境 B.温暖的浅海环境
C.干热的沙漠环境 D.寒冷的高山环境
13.凤阳县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较我国西南
地区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
B.地势险峻,流水侵蚀作用强
C.降水量较少,流水溶蚀作用较差
D.气候湿润,风化作用差
下列左图为我国某河谷地貌分布图,右图为左图沿着 A-B 线所作的河谷剖面图。据
此完成下题
14.从图中信息可以判断该地区( )
A.地表破碎,沟壑纵横 B.山高谷深,地形崎岖
C.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D.岩溶广布,峰林众多
15.图中砂质沉淀物可能出现在( )
A.河流左岸、A岸 B.河流凸岸、A岸
C.河流右岸、B岸 D.河流凸岸、B岸
2021 年 10 月 16 号凌晨 0点 23 分,我国神舟 13 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中国的 3
名航天员开启太空之旅,进入天宫空间站展开工作。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
下面小题。
16.神舟飞船升空穿过的大气层叙述正确的是( )
A.③层大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影响无线电通信的电离层位于②层
试卷第 4 页,共 10页
C.②层大气稳定,适宜航空飞行 D.①层大气复杂多变,不利于人类生存
17.神舟飞船经过的大气层②,影响该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二氧化碳 B.地面辐射 C.臭氧 D.太阳辐射
18.神舟 13号飞船发射升空,在高度约 356千米的轨道运行。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
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船)组合体,其所在的大气层( )
A.大气极其稀薄,空气易散逸 B.随高度增加温度逐步下降
C.吸收大量短波辐射温度持续上升 D.最高气温约为-60℃
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塞浦路斯格雷科国家公园,拥有壮观的石灰岩海岸地貌,崖壁陡
峭,且发育有天然拱桥。下图为格雷科国家公园石灰岩海岸典型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
小题。
19.格雷科国家公园海岸地貌的形成依次经历了( )
A.浅海沉积—流水侵蚀—地壳下沉—海水侵
B.浅海沉积—地壳抬升—海水侵蚀—重力崩塌
C.流水侵蚀—地壳抬升—重力崩塌—海水侵
D.流水侵蚀—重力崩塌—海水侵蚀—地壳抬升
20.图示崖壁上部未来可能( )
A.坡度平缓,向海延伸
B.坡度平缓,间歇性后退
C.坡度陡峭,向海延伸
D.坡度陡峭,间歇性后退
21.读“四类地貌景观图” ,图中属于堆积地貌的是( )
A.甲与乙 B.甲与丙 C.乙与丙 D.丙与丁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
效果,其优点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试卷第 5 页,共 10页
22.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
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B.减弱了地面辐射散失热量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3.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
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下图为冰川地貌素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②表示的地貌名称是( )
A.角峰 B.冰斗
C.U形谷 D.刃脊
25.在沿海地区,冰川消融后,可演变为峡湾的冰川
地貌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6.最典型的峡湾地貌分布于( )
A.非洲海岸 B.西欧海岸
C.亚洲东海岸 D.美洲西海岸
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
来防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见下图),可增强沙粒
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
据此回答以下小题。
27.草方格沙障可以( )
试卷第 6 页,共 10页
A.黏合沙粒 B.吸取地下水 C.增加地表粗糙度 D.减少下渗
28.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 )
A.成土时间短 B.技术难度小 C.没有环境污染 D.资金投入少
2020 年 7 月 17 日晚至 18 日凌晨,四川省阿坝自治州发生泥石流(下图)。经调查,
此次泥石流是在山区,因频繁的地质构造活动、陡峻的地形地貌、短时强降雨,以及人
类生产活动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造成了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阿坝自治州泥石流发生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地质结构较稳定 B.山区岩石较破碎
C.降水少且强度大 D.人类活动影响大
30.在野外活动时应对泥石流威胁的措施是( )
A.连续降雨或暴雨时,不要在沟谷中逗留
B.可以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以防被冲走
C.向沟谷两侧迅速躲避,或顺沟谷往下跑
D.发现泥石流及时报告,以便上游居民撤离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 3 大题,共 40 分)
3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一位到澳大利亚旅游过的游客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十二使徒岩(下图所
示),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前,守卫着澳大利亚大陆。其实它们是
海边一组十二块各自独立的岩石,其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因此就以圣
经故事里的这“十二门徒”命名。这些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是大自然造就出的
“海岸雕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八
个。
试卷第 7 页,共 10页
材料二:下图所示为西藏雅鲁藏布江某段(自西南流向东北),该段河流所在河谷年
降水量仅 140mm,冬季盛行偏北风。
(1)据下面短文,填写相关内容,完成对“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的描述。
“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________作用。在过去的 1000 万到 2000 万年中,来
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
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________,后来其顶部在海浪
侵蚀下发生倒塌,形成________,其外侧的岩石最终与海岸岩体分离形成“十二使徒
岩”。 (6分,每空 2 分)
试卷第 8 页,共 10页
(2)与图 a比较,指出图 b的明显变化及其变化的自然原因。(2分)
(3)据材料推测,PQ、QR两河谷中,流速较快的是________。(2 分)
(4)试分析甲地沙丘形成过程。(4分)
(5)从地貌上看乙图是_______,请描述乙地貌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每空 2 分)
(6)若乙地貌在丙图中有分布,则其对应在_______处分布。(2 分)
32.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资料一:北魏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有关于霜的描述:“天雨新晴,北风寒
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温,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资料二:现在地球不仅面临着温室效应的困扰,还面临着一个新现象―全球变暗,
即日益增多的空气污染物使晴日能见度不断下降的现象。
(1)图中表示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_______(填序号)。(2分)
(2)“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的主要原因是( )。(2 分)
A.多雨的夜晚,云层反射地面辐射,气温降幅大
B.晴朗的夜晚,大气透明度高,大气逆辐射较弱
C.北方的冷空气加速地面蒸发,使地面辐射增强
D.雨后的夜晚,空气湿度大,吸收大气辐射较少
(3)“全球变暗”现象可以使③__________(填“减弱”或“增强”)。(2分)
(4)“此时放火作温,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试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4分)
3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穿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多指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
试卷第 9 页,共 10页
的风。在炎炎夏季,穿堂风是降温避暑的“空调系统”。为了增强夏季降温效果,人们
会在屋后种植树木、屋前铺设鹅卵石等措施进行改进。下图示意我国苏南地区传统民居
的穿堂风。
材料二:2020年 7月 8日 18时卫星监测显示,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达到4206
平方千米,为近 10 年来最大。2020 年 8 月,江西省某中学地理研学实践小组到鄱阳市
地区鄱阳湖畔进行观察“湖陆风”的研学,此时当地正值伏旱。研学地点如下图所示。
(1)图中甲、乙、丙、丁环流的运动方向是________(填“顺”或“逆”)时针,甲、乙、
丙、丁气压值按由大到小的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4分,每空 2 分)
(2)说明夏季白天穿堂风降温避暑的作用过程。(4分)
(3)在下面两图中添加箭头,帮助研学小组完成湖陆风示意图的绘制。(2分)
试卷第 10 页,共 10页2022 年邵阳市第二中学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 60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A A D D A A A B D A B C B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C A B D A B C B C B C A B A
二、综合题(40分)
31.(1)侵蚀 拱桥 海蚀柱 (6 分,每空 2 分)
(2)海蚀柱数量减少,有一根已成碎石;海水波浪长期侵蚀海蚀柱的根基,使该石柱倒
塌和破碎 。(2 分)
(3)PQ (2分)
(4)冬季河流水量小,河床沙滩裸露,在强烈的偏北风吹送下,沙滩上的沙子在河谷南
岸堆积形成沙丘。(4分)
(5) 三角洲 三角洲又称河口平原,平面看近似三角形,顶部指向上游,底部为外缘,
河道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河网密布,地势平坦。(4分,每空 2 分)
(6) A (2 分)
32.(1) ③(2 分)
(2) B(2 分)
(3) 减弱(2 分)
(4) 烟气中所含的气体成分以及烟尘吸附的水汽能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并以大气逆辐
射的方式还给地面,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使得地面温度不会过低,起到保温作用,避免产
生霜冻。(言之有理即可)(4分)
33.(1) 顺 乙>甲>丁>丙(4 分)
(2)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屋前地面增温快,气温较高,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屋后增温慢,气温较低,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近地面空气屋后流向屋前,从房
屋中穿过形成“穿堂风”,带走屋内热量。(4分)
(3) 如下图: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