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开国大典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 开国大典 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4 21:5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 开国大典(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爆发、旗帜、阅兵、坦克、距离、汇集”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3.感受大典的盛大场面,学习课文的记叙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难点: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的过程,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教学准备 相关视频、生字词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幻灯片示例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5分钟) 同学们,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在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望着鲜艳的国旗冉冉升起时,我们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爱国情怀。那么,你们知道是谁在什么地方升起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吗?(出示视频)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观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吧!(板书课题:开国大典)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25分钟)初读课文学习字词(25分钟) 1.学生默读课文,交流并自学生字、新词。2.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3.说说每一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典礼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典礼开始,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阅兵式的盛况。第四部分(第14、15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4.生字我会写。(1)出示生字:政 宾 盏 栏 汇 爆 宣 阅 制 坦 距 隆 射(2)识记字形。a.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上下结构:盏 宣左右结构:栏 汇 爆 帜 坦 距 隆(左窄右宽)制 射(左宽右窄)半包围结构的字:阅b.注意易写错的生字。“盏”不要漏写第四笔撇和第五笔点。“爆”右下边是“氺”,不是“水”。“宣”横向笔画之间的距离相等。“隆”不要漏写右边的第四笔横。5.认识新词。灯盏 爆发 旗帜 阅兵 制服 坦克 距离汇集肃立 瞻仰 典礼 排山倒海 四面八方(1)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盏”是翘舌音,“帜”读作第四声。(2)理解难懂词语的意思。瞻仰:恭敬地看。肃静:严肃寂静。汇集:聚集在一起。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排山倒海:比喻力量强,声势大。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3)本课的生词可以分类解决。一类是专用名词,如“典礼”“电钮”“观礼台”,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这些词语的意思,或者让学生查字典解决。另一类词语,如“庄严”“四面八方”等词,可在之后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加以解决。6.再次巩固生字词。7.同学们通过互相报写的方式,巩固对生字词的识记。
课堂练习巩固提高(5分钟)
课堂小结课后作业(5分钟)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3.课后了解文中比较生僻的词语。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以练习为导,让学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学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每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边画,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别感受开国大典中五个激动人心的场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场面描写中以点带面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中国人民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幻灯片示例
复习旧知巩固字词(5分钟) 1.复习生字词。2.口头组词。3.说说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精读课文读中感悟(25分钟)精读课文读中感悟(25分钟) 1.学习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教师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自主学习。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的地点:首都北京开国大典的参会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外宾。(2)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画出天安门广场上布置的示意图。(3)学生交流学习这一部分的感受。2.学习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1)场面一:典礼前,毛主席出场a.体会五个“一齐”所传达的思想感情。b.同学们从“爆发、排山倒海”等词感受到了毛主席的伟人形象。那么,这些词语运用的好不好?为什么?(2)场面二:宣布成立a.自由读课文,读出感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b.从“欢呼”“欢跃”可以看出人们非常激动、兴奋。谁能说说人们为什么如此激动、兴奋呢?c.“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从这宣告传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体会到了什么?(3)场面三:升国旗a.指名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人们高兴、激动的心情。b.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对下列句子的理解。①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②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不再受压迫,从此开始了新生活。这句话点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此时人民群众的心情是激动的、喜悦的。)3.学习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场面四:阅兵盛况(1)学生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想一想这部分的叙述顺序是什么。(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出示:“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a.你认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阅兵式场面的壮观?b.结合课文描述想象检阅时令人鼓舞的场面。4.学习第四部分(第14、15自然段)——场面五:群众游行(1)画出人民群众与毛主席互动的句子,交流读后的感受。(2)引导同学理解重点句。出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红流”在这里代指举着灯笼、火把游行的群众队伍。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给人以形象鲜明的画面感。这里的“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摆脱了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积累方法指导写作(5分钟) 场面描写就是对特定时间和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不仅可以塑造人物,表现主题,还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事物。本文记叙的是开国大典的盛况,向我们展现的是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文章描写得有顺序、有气势,主题鲜明。
总结全文延伸拓展(5分钟) 开国大典是让人心潮澎湃的时刻,是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翻身做主的开始。结合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把自己当作参加开国大典的一个普通民众,写一写1949年10月1日当天的见闻感受。也可以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国庆场面,练习描写盛大的场面。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我先给学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学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片,目的都是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