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1课时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1课时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6 13:1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长江之歌》中第一句是这样唱的:“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各拉丹冬是唐古拉山脉最高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是长江的源头。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课时
必备知识
02
必记字词
03
初读课文
04
精读课文
05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1
课堂小结
06
1.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
2.学习独特的写景角度,赏析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学习目标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随笔《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及论著《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马丽华被誉为“西藏的行者和歌者”。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藏北游历》的写作与人文纪录电影《万里藏北》的拍摄关系密切。马丽华是这部电影的主创之一,在拍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藏北的自然与人文,也经历了“高原反应”、骨折等种种磨难。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随后记录下此次经历。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黧黑( ) 煞风景( )砾石( ) 虔诚( ) 诅咒( ) 蠕动( )腈纶( ) 眩晕( ) 敦实( ) 熠熠( ) 磅礴( )
接踵而至( )
dūn

qián


jīng

字音字形
必记字词
xuàn

páng bó
zhǒng
shā

( )盛开
( )盛饭

( )扎根
( )挣扎

( )颈椎
( )脖颈
( )气喘吁吁
( )呼吁

zhā
zhá
shèng
chénɡ


jǐng
gěng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敦实:粗短而结实。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风云变幻:风云变动不定。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定。
熠熠:形容闪光发亮。
词义理解
必记字词
认真阅读课文,勾画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研读课文时解决。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1.划分文章层次。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第二部分
(1-2)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一部分
第三部分
(12-14)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1.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见闻和感受。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时空顺序
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
品味第一部分
西北阴坡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在藏北高原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东南阳坡
尽是冰雪,景色单调
好看
变化多端、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赞美探索长江源头的探险者,既侧面表现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险恶,也暗示了下文作者和摄制组将遭遇严峻的考验。
2.作者为何要提到风行一时的“长江考察热”?
3.说说考察的环境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环境: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作用: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1.根据第二部分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品味第二部分
所至 所见 所感
砾石堆上
接近冰山
爬过冰洞
置身冰窟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浩浩苍苍的冰天雪地
屏风一般、各种图案
图案形状难以名状
感叹造物主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
自成一番天地
纷纷扬扬的雪粒、千姿百态的冰体、冰世界、纵横的裂纹
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
2.这部分所见的冰塔林给作者留下了哪些印象?
1
2
3
4
5
冰雪世界,天气寒冷,气候变化多端
感悟自然的永恒与伟力,为之震撼
狂风一刻不停
晶莹连绵,静穆庄重
海拔很高,活动困难
1.请简要标划出作者两天的行程点。
品味第三部分
1
2
3
4
5
安营
山脚下
驶过冰河
进入冰塔林
再入冰塔林
2.作者反复描写冰塔林,意在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作者通过描写冰塔林的奇景和美丽,展现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
跟随队伍行进在各拉丹冬,尤其在进入冰塔林之后,作者的身体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内心感受也不尽相同。结合第二部分,试着找出这些变化。
整体归纳探究
作者行踪
身体状况
内心感受
第一天
驶向各拉丹冬
尚属正常
在草坝子上安营
高原反应,发烧疼痛
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
担心影响心态,感叹自然伟大
接近冰山、冰塔林
摔伤,恶心,呼吸难
赞美,凄凉、无奈
置身冰窟
“我要死了”
感到温暖,思绪飞扬,被自然震撼
第二天
再入冰河
“似乎已经衰竭”,没力气、挣扎
想象长江的故事
行文脉络
课堂小结
1
初见各拉丹东
2
3
详写第一天所见所闻所感
略写第二天所见所闻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