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4 18:4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品味本文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赏析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伤感之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
了解郁达夫生平,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提升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郁达夫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
PART 01
学习任务
提到“秋”,似乎已经不是一个季节这么简单,文人墨客的悲秋情结,让“秋”富有无限深意。今天,我们将跟着郁达夫去旅游,行至北国,看北平秋景,品故都秋味道!
一、走近郁达夫
二、赏北平秋景
三、品故都秋味
四、写旅游感悟
学习活动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有同学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对郁达夫的认识吗?
一、了解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有同学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对郁达夫的认识吗?
1945年的8月29日,也就是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两周,郁达夫没有迎来凯旋的欢呼,却迎来了他的噩耗。那晚8时许,郁达夫正在家中与几位朋友聊天,忽然有一个土著青年把郁达夫叫出去讲了几句话,郁达夫随即回到客厅,与朋友打个招呼就出去了,从此便再也没有回来。1985年9月27日,中国官方新华社报道: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之事已从日本学者铃木正夫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得到证实。
一、了解郁达夫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一、走近郁达夫
不用“北京”因为民国期间1928年6月20日,改北京为北平。
不用“北平”,因为 “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郁达夫离开北京十年从杭州重新回到北京。这里蕴含着久别重回的怀念之感。此外,1934年国内战乱不止,华北危急,北平危急,“故”也暗含了作者对国家深深的忧虑。
一、走近郁达夫
为何郁达夫称“北京”为 “故国”?
跟随着郁达夫的脚步行至北平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秋景图呢?
找出写景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二、赏北平秋景(小组合作,为本次旅游所见图景命名)
(语句品析)
小院秋色
二、赏北平秋景(小组合作,为本次旅游所见图景命名)
①“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
②“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
③“一椽破屋”“破壁腰”:衰败、凄清、冷色调。
(语句品析)
落蕊秋意
二、赏北平秋景(小组合作,为本次旅游所见图景命名)
①“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②“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秋天的萧条
(语句品析)
寒蝉秋声
二、赏北平秋景(小组合作,为本次旅游所见图景命名)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嘶叫的秋蝉”: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语句品析)
话凉秋雨
二、赏北平秋景(小组合作,为本次旅游所见图景命名)
①“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②一层秋雨一层凉:秋风秋雨愁煞人。
(语句品析)
秋枣奇景
二、赏北平秋景(小组合作,为本次旅游所见图景命名)
“淡绿微黄的颜色”:清、静的淡色。
“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 来了。”寒冬将临的氛围。
跟随着郁达夫的脚步行至北平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秋景图呢?
画面
小院秋色
落蕊秋意
寒蝉秋声
话凉秋雨
秋枣奇景
二、赏北平秋景(小组合作,为本次旅游所见图景命名)
色调: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青布单衣的闲人、淡绿微黄的枣子。
声音:驯鸽的飞声、衰弱的蝉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声调(以声衬静)
景物中:“一椽破屋”、“破壁腰”、“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扫帚的丝纹、落寞”、“衰弱的残声”、“唉,天可真凉了”等。
关键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三、品故都秋味
一、故都的人在这秋色中有哪些行动,怎样体现“清、静、悲凉”?
租一椽破屋住,泡一碗浓茶赏天色,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日光,静对牵牛花的蓝朵,踏秋槐落蕊,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听秋蝉嘶叫,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人物身份是平民。
行动——清闲
语调——平静
感叹——悲秋
三、品故都秋味
二、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 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北国之秋
“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南国之秋
三、品故都秋味
三、郁达夫写故都的秋,为何不选诸多皇家气象的名胜,却要选秋院子、秋树、秋槐、秋雨的这些平常的意象?
郁达夫对故都秋景的“品味”是平民化的,他不写亭台楼阁、皇宫园林,不写香山红叶、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的钟声、玉泉的夜月等等,虽然这些景致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太遥远,也跟当时的现实不协调,跟作者的心境难吻合。
平民意识,人文精神,追求闲适。
平常百姓
三、品故都秋味
总写
北 :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分写
记叙
小院秋色
落蕊秋意
寒蝉秋声
话凉秋雨
秋枣奇景
观秋色:清
听秋声:静
品秋味:悲凉
议论
人皆感秋
非到北方不可
中国文人尤甚
总写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眷恋
向往
品味
赞美
3-12段
1-2段
13-14段
四、写旅游感悟
作者以情驭景,以最能表现“清、静、悲凉”特点的景物和表现心理状态的词语,来表达他对故都秋天悲凉之美的眷恋和欣赏。本文语言自然、随意、从容而不失典雅,风格含蓄,余韵悠长。当时全国国内战乱不止,北平不再是当年的北平,战火燃烧的地方,人民困苦,甚至放不了一张学生学习的课桌,在这“清,静,悲凉”中寄寓了郁达夫对故国深深的眷恋与担忧,读来略带感伤。
本次故国之旅到此就要结束了,我们赏了北平秋景,也品了北平秋味,但有的旅客一个小小的疑虑:本文写于1934年8月,8月本应是秋叶未落,秋草未凋,秋意未浓的时节,为何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有着如此浓厚的秋味呢?结合本次旅行所看所感,谈一谈你的看法,文体不限,不低于400字。
四、写旅游感悟
醉美秋天
醉美秋天
感谢您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