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段期末六校联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I(6题,每题3分,共计18分)
1.C。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项“前合后偃”的“偃”读为“yǎn”;B项“畏葸”的“葸”读为“xǐ”;D项“伺候”的“伺”读为“cì”。
2.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字形的能力。A项 “战粟”应写作“战栗”;B项“苌弘化璧”应写作“苌弘化碧”;C项 “ 赢政”应写作“嬴政”。
3.B。解析:王实甫不属于“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为郑光祖、白朴、关汉卿、马致远。
4.B。解析: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结合语境内容分析,主要讲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不断出现,应用“层出不穷”。言不尽意:说的话未能表达出全部意思,表示意犹未尽(多用于书信结尾)。夸大其词:说话或写文章不切实际,扩大了事实。结合语境内容分析,应用“夸大其词”。子虚乌有:虚构的或不真实的事情。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结合“某国遭遇金融风暴而‘跪求中国伸出援手’等内容”分析,应用“子虚乌有”。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结合语境内容分析,应用“无可厚非”。
5.A。解析:B项成分残缺,应在“标题”后面加上“中”。C项不合逻辑,主客颠倒,应该是读者对浮夸的文风感到不适。D项表意不明,应去掉“了新形式”。
6.C。解析:A项强调新闻信息产品要不断推陈出新,与后文内容不协调。B项强调信息产品的价格,不合语境。D项主语是“新闻媒体”,有局限性,不合语境。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课内文言基础知识(本题共6小题,12分)
7. B。解析:①⑦是名词作动词/②形容词作动词/③⑥⑧使动用法/④⑤名词作状语
8. C。解析:“速”是“招致”的意思。
9. C。解析:①⑦是宾语前置句,②是定语后置句,③⑥是判断句,④是状语后置,⑤⑧是被动句。
10. A。解析:B“气候”是“天气(雨雪阴晴)”的意思;C“智力”是“智谋和力量”的意思;D“根本”是“树根”的意思。
11. D。解析:①而,连词,表因果;②而,连词,表转折;③度,duó,考虑; ④度,dù,法度。
12. C。解析:A彀,通“够”;B从,通“纵”;D振,通“震”。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13.C 。解析: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欺诈相互威胁,(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
14.B。解析:崤山是秦国和其他六国的天然屏障,秦国在崤山之西,而不是华山。
15.B。解析:B项条件应为“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16.参考答案: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齐、楚、燕、赵四国在自己境内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以,用,1分;休息于内,状语后置,1分;阴,暗中,1分;句意,1分。要求落实关键词,句意通顺。)
17.参考答案:李桢的《六国论》认为六国之亡,亡在他们力量弱小(1分)而又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2分;这部分回答“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等也可以得2分,回答原句“欲为秦所为”得1分)。
解析:李桢的观点是“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惟其终不克……夷灭”,他认为六国本性与秦国无异,也是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六国之亡,就亡在他们力量弱小而又“欲为秦所为”。
【参考译文】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做什么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样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欺诈相互威胁,(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张)连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张嘴威胁六国,即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道歉谢罪。你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1)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2)不赂者以赂者丧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一个错别字扣1分。
三、现代文阅读I(22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19.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西方戏剧在演技和唱腔方面不如中国戏曲”错误,由材料一第二和第三段“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可知,文中没有比较二者哪方面更好,选项于文无据。C.“他们不看重演员的能力”错,由材料一倒数第二段“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据此不能得出“不看重演员的能力”的观点,选项无中生有。D.“使得实物布景都成了累赘”错误,由材料二尾段“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知,是不需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排除了累赘的布景,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
20. B。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B.假设关系错误。材料一倒数第二段的“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说的是观众对戏剧的演员和情节的“知”,选项是对“剧情”的“知”,偷换了概念,所以逻辑关系不成立。
21. 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与论据关系的能力。材料二核心观点是戏剧表演“虚实相生”,并以从演员表演方式和舞台空间构成方面加以阐释。A.强调以真实形象感染人。B.说明演员表演能力的重要。C.强调观众对戏曲的重要性。D.“在历史真实或生活真实的基础上”为实,“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拘泥于事实,让艺术高于生活”为虚,二者结合才能创作出好作品;符合材料二观点。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II(13分)
22.A。解析:“豁达超脱”不恰当,刘建国不愿他人称他“您”,不愿因年长而以长辈自居,但“豁达超脱”的表述有些言过其实,程度过重,比如“刘建国苦笑一声,反问一句:‘酷帅?’”,为了寻找孩子,历经苦难和折磨,且一直在找寻的路上,可见不能说豁达超脱。
23.参考答案。(1)正面描写:①用肖像、动作等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的个性。如文中通过刘建国的眼睛对翁子安的肖像和动作进行描写,“阴郁”“气质不俗”“奔向车子”等,使这个人物在一出场时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②语言描写。与刘建国的对话中,展现了翁子安热心、年轻、对人尊重、身体状况不佳等形象特点。
(2)侧面描写:①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爱心护送的路途中的蓬灯、担架、书,衬托了翁子安的心态、个性和爱好。②借助其他人物来烘托人物品质。由刘建国刚开始觉得“自己像是被绑架了”“并不反感”,到后来对翁子安“有了好感”,侧面反映了翁子安的人格魅力和性格特点。
(正面、侧面每答出一点给2分,概括1分,分析1分。答出2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
24.参考答案:
.①表达生命本身是无常的,悲伤和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翁子安尽管正当壮年,却摆脱不掉病痛的折磨;文本二中塑胶跑道的变迁,显示着世事的无常变化。②表达坚韧与顽强应是生命的底色。刘建国即使年近七十,依旧通过驾驶“爱心护送”车的方式接触不同的人、去不同的地方寻找当年丢失的孩子,勇敢地承受生命的苦难。翁子安一次次入院出院,依旧热爱读书、顽强生活。文本二中麻雀无惧风雪吹打,飞起降落,对抗命运,内心强大就可以抵御黑暗。③表达无论经历过什么,都应该心存善念,有尊严地活着。翁子安尽管自身患病,但总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刘建国坦诚地对待他人、对待生活,彰显了生命应有的尊严,像烟火一样绽放,摄人心魄。
(每答出一点给3分。概括1分,分析2分。答出2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
四、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共16分)
25. 参考答案:①怡红院②稻香村③贾宝玉④薛宝钗⑤李纨(每一空1分)
26.C.。解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读书立身治家平天下的大事正经事一点也不上心去做;最不喜欢读四书五经这一类能求得功名的书。宝玉对仕途经济的厌恶,对八股文章的深恶痛绝,不愿走统治者为其所规定的读书应举的生活道路。实际上“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这句话也是暗指了宝玉的命运:仕途的不顺。
27.A。 解析:“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错,第一段中的“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和第二段中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是比喻手法,但第三段没有比喻,③段用了反语的手法。
28.参考答案:
作者:林黛玉(1分)
身世:“冷月”寂寞而凄冷,象征着黛玉内心孤苦、身世凄凉。(1分)在原著中,黛玉父母双亡,寄身贾府,确实孤苦、凄凉。(1分)
命运:“葬诗魂”,意味着林黛玉最终香消玉殒,寂寞而亡。(2分)
五、作文(60分)
一、关于“题意”
本次作文题,采用“材料+任务指令+一般性要求”的形式,落实了高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试题语料选材于必修下课文和现实素材。从任务指令的设置上看,不仅明确了交际情境,而且限定了写作主体与受众的身份,并确定了具体语境之下的交流话题,体现了交际语境写作的基本特点。
本题要完成的任务是: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发扬担当精神,践行青春使命”,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提出你的希望与建议。
立意方面题干有明确限制性,那就是“发扬担当精神,践行青春使命”。这就说明我们要有担当,要有使命感,不断用行动去践行自己的使命,去追逐我们青春的梦想。材料由顾炎武的名句说开去,指出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担当起匡世济民的责任。中间举了王安石、林觉民以及当代新冠疫情的抗疫英雄的责任与使命意识。这告诉我们青少年要明确身上的使命,要有担当精神。不能像材料中的个别人的观点:长大了再谈担当精神。我们应该从小立下宏伟的志向,树立远大的理想,用勤勉去践行身上的担当精神,这是我们青春的使命。
二、关于“文体”
试题任务指令中强调“写一篇演讲稿”,并在一般性要求中写明“明确文体”,这提示考生必须根据交流目的与任务指令,选择演讲稿作为写作的文体。演讲稿是为演讲而准备的文稿,应关注现场演讲所应具有的强烈的针对性、鼓动性、通俗性和条理性。
对于表达中的议论部分,应关注是否在行文过程中出现中心的摇摆,论证是否充分,脉络是否严谨周密,论辩是否恰当,分析是否中肯,判断是否合理,所使用的材料是否有关联,是否体现辩证意识。对表达中的抒情,应关注情感是否真挚,表达是否形象,能否有效的进行共情。更重要的,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应关注演讲稿能否入情入理的与全体同学就“发扬担当精神,践行青春使命”的话题展开交流。改卷中应关注阐发的感想是否合理,是否明确,是否立足时代有所创造。
三、关于“语言”
通顺、连贯、规范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语言通顺”指存在个别语病、不合常识的表达,但是全篇语言比较顺当,关联词语运用恰当,没有明显的语言障碍。
演讲稿的语言,要根据交际语境把握语言的运用。它是服务与口头表达的书面语言,要表现出对话感,亲切感,在交流需要的情况下,可以议论性为主,也可以辅以记叙与抒情。
判定有无“文采”应视“文”(文体)而定,因为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语言要求、特点,不能一概而论。评卷教师不能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厚此薄彼。
四、关于“发展等级”
设置的发展等级意在对在写作某方面优秀的考生给予适当的奖励。因此,评卷教师应掌握,使用好这项政策,只要有一个方面突出,最高给二十分。
文章的发展等级赋分,“深刻”指的是是否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或是语言富有深意。应注意,“深刻”一项固然是重要的评价方面,但文章在论据、论证等方面表现出的材料丰富,论证充实;在描摹人物时的形象丰满;抒情时的意境深远等,也应在“丰富”一项上给予肯定。若文章观点新颖,见解独到或或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那么在“有创意”一项上也应纳入赋分范畴。“有文采”则在于用词贴切,句式灵活,修辞手法的运用巧妙,文句有表现力等方面。
演讲稿的发展等级应特别关注“用语贴切”这一指标。作为以交际沟通为特征的书信或演讲稿,其用语要依据语境、身份、对象、目地等交际语境的要素而定。
阅卷老师应对学生写作中表现出的亮点,给予积极的肯定,等于杜绝普遍给发展分等级分的现象,不能毫无理由的随意的给发展分。在基础等级上评为四等的作文,则不给发展等级分。
五、关于“等级评分”
上 中 下
一等卷(60-54) 60-58 57-56 55-54
二等卷(53-45) 53-51 50-48 47-45
三等卷(44-36) 44-42 41-39 38-36
四等卷(35-0) 35-25 24-14 13-0
一等上或中的文章应符合题意,准确把握交际语境特点,明确回应驳斥材料中个别人的错误观点,对材料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或自我提炼文章的立意,表现出高尚的情怀与追求。结构合理,思路严谨,明显具有发展等级所列的特点。具体而言,应在明确的时代背景之下,既表现出当下学生的身份特点,又能考虑到材料中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的责任与使命意识,由此及彼的结合个体的经历、思考、阐发青年人的担当与使命,表现青年与时代、国家、民族的深刻关系。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味。明显的套话,空洞的抒情则不属此列。
一等下的文章,应符合题意,较准确把握交际语境的特点,明确回应驳斥材料中个别人的错误观点,言说者身份与对象明确,对材料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文章有现实针对性与鲜明的时代性,立足材料中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的责任与使命意识,表达青年人的担当与使命。表现出青年与时代、国家、民族的深刻关系。结构较合理,思路较流畅,明显具有发展等级所列特点。
二等上的文章应符合题意,能把握交际语境的特点,较明确回应驳斥材料中个别人的错误观点,结构基本合理,思路基本流畅。至少具有发展等级所列特点之一。对材料中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的责任与使命意识能进行结合时代的价值阐发,能表达青年与时代、国家、民族的关系,内容较充实。
二等中下的文章应符合题意,基本体现交际语境特点,基本回应驳斥材料中个别人的错误观点,结构基本合理,思路基本流畅。基本具有发展等级所列特点,致敬材料中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的同时能关联自我与时代,但现实针对性较弱,将青年与时代、国家、民族的关系浅表化。
三等上的文章应基本符合题意,中心论点明确集中,交际语境特点体现不够明显,材料中个别人的错误观点回应较弱,结构基本合理思路,大体清晰,小处略显杂乱。略具发展等级所列特点之一。主题泛化或仅把题目所呈现的材料扩充成文,自我的思考与体验表现不明。
三等中下的文章应基本符合题意,交际语境特点体现含混,不能明确回应驳斥材料中个别人的错误观点。结构不够合理,思路不够清晰,略有发展等级所列特点。以口号代替分析与抒情,毫无自我的思考与体验。
四等卷的文章不符合题意,忽略交际语境的特点,无视材料中个别人的错误观点,结构不合理,思路混乱。
六、其他问题
1、错别字错一次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5分为止。
2、缺题目者扣2分,文章仅有题目得2分。
3、演讲稿格式不符合要求的扣2分。
4、对于疑似抄袭或套作的试卷,不能轻易下判断,需有明确的材料证明。
5、抄袭本次考试阅读部分试题内容的文章视其篇幅与程度区别对待。属于化用引用的情况不扣分,全文抄袭比例过半控制在20分以内,全文抄袭得5分。
6、是否离题,应依据全文详细考察其完成材料任务的情况,慎重加以判定。
7、字数不足,每少50字扣一分。
8、其他未尽事宜以国家评分标准为准。2021-2022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段期末六校联考
语文 试卷
(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座号
一、语言文字运用I(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罪愆(qiān) 疏浚(jùn) 冠者(guàn) 前合后偃(yǎng)
B.蘩漪(yī) 畏葸(sī) 胥怨(xū) 蜂房水涡(wō)
C.搏髀(bì) 赂秦(lù) 曹禺(yú) 革灭殆尽(dài)
D.伺候(sì) 会晤(wù) 剽掠(piāo) 如弃草芥(jiè)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嫁奁 战粟 莫名其妙 繁芜丛杂
B.刀俎 湮没 沸反盈天 苌弘化璧
C.半晌 赢政 安然无恙 不胜杯杓
D.疏朗 咫尺 捕风捉影 败坏伦常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是古代优秀公文。“书”“疏”在此即“奏章”,是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文体。
B.元代的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关汉卿是中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他和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
C.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生于天津,剧作家。代表作有《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D.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诗人,代表作有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4-6题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__________,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但近来,“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正文、标题频频出现的表达形式,其浮夸的文风对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跪求”“哭晕”本是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络语言,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众号的“口头禅”。一款“炫酷”的国产LED电风扇发售,“老外纷纷跪求购买链接”;央行公示百行征信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有人却哭晕在厕所”……如果说这样的内容只是__________,那么,某国遭遇金融风暴而“跪求中国伸出援手”等内容则纯属__________。
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在作祟。修饰文辞,创新表达__________,但裁剪素材、哗众取宠,则少了一份真诚,也容易助推谣言肆虐。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就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 ),长此以往,媒体记录历史、传播价值观的责任将无从谈起。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一而足 言不尽意 子虚乌有 无可厚非
B.层出不穷 夸大其词 子虚乌有 无可厚非
C.不一而足 夸大其词 海市蜃楼 无可非议
D.层出不穷 言不尽意 海市蜃楼 无可非议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的文风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B.“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正文、标题频频出现,不少读者对其浮夸的文风感到不适。
C.“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正文、标题中频频出现,其浮夸的文风对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D.“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了新形式,不少读者对其浮夸的文风感到不适。
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适应“买家”不断变化的口味,新闻信息产品要不断推陈出新
B.随着“买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一些新闻信息产品的价格越来越高
C.—些新闻信息产品就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
D.新闻媒体早把自身的社会责任抛到九霄云外,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课内文言基础知识(12分)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①未云何龙 ②大则得城 ③李牧连却之 ④蚕食诸侯
⑤汝泣告我 ⑥知止以安人 ⑦朝歌夜弦 ⑧必固其根本
A.①④⑦/②/③⑧/⑤⑥ B.①⑦/②/③⑥⑧/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⑧/⑤⑥ D.①④⑦/②/⑥⑧/③⑤
8.对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永保无疆之休 休:喜庆,福禄
B.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胥:相互
C.始速祸焉 速:加速
D.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察
9.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
③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④西取由余于戎 ⑤终必不蒙见察
⑥此世所以不传也 ⑦大王来何操 ⑧洎牧以谗诛
A.①/②/③⑥/④/⑤⑧/⑦ B.①⑦/②/③⑥/④⑤/⑧
C.①⑦/②/③⑥/④/⑤⑧ D.①④⑦/②/③⑥/⑤⑧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天灾可以死 B.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可谓智力孤危 D.必固其根本
1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的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③度义而后动 ④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B.遂散六国之从
C.辟邪说,难壬人 D.董之以言行,振之以威怒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
B.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
C.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
D.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B.山西:这个词最早出现的时间不迟于战国,也有人考证春秋时期就有了。但多数人认为,“山西”一词伴随着秦国崛起而出现。因为地处秦岭的华山是秦国和其他六国的天然屏障,秦国在华山之西,因此被称为“山西之秦”,即华山之西的秦国。
C.咎,指过失,罪过,怪罪,处分等,可用作名词,动词,常用的词语为"咎由自取"。选段中“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的“咎”是“怪罪,责怪”的意思。
D.昆弟:同昆仲,指兄和弟。也比喻亲密友好,或同辈的人。
1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B.苏辙认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C.李桢的《六国论》在开头引述宋二苏的观点作为发端,认为二者都是厚六国而薄秦的偏颇之论。
D.李桢认为假使六国拥有了像秦国那样有利的地理形势,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17.李桢对六国灭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请简要概括。(3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红楼梦》护身符中以“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写出了史家的广大富有,而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阿房宫占地面积之广和建筑之高。
(2)在《六国论》中,“____________”交代了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却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____________”则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3)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画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
三、现代文阅读(22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材料一:
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他在歌剧的史诗剧实验中,吸收中国戏剧艺术经验,创作了《四川好人》。
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客。
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则,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
(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
材料二:
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画筌》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画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式,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亚里士多德重视故事情节的影响,西方戏剧在演技和唱腔方面不如中国戏曲。
B.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后内心受到触动,他的戏剧理论也受到中国戏剧影响。
C.与中国戏曲观众相比,西方戏剧观众认知的心态决定了他们不看重演员的能力。
D.中国戏曲虚实相生的妙处使实物布景都成了累赘,这对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戏剧《奥赛罗》,如果不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逼真地去排演,西方观众是很难接受的。
B.若不是《哈姆莱特》剧迷,西方观众了解《哈姆莱特》的剧情后再去观看的意愿很小。
C.中国戏曲剧场中,观众更愿意看名演员的折子戏,是因为其更能体现名演员的能力。
D.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与绘画相通,说明不同中国艺术之间有共同的特点。
21.下列选项中能证明材料二的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一切艺术都必须通过似乎目可见、耳可闻、手可触的感性形象打动人,通过能够传达出人物或事物的内在神情的活的形象感染人。”
B.“演员越是用心体会人物的性情,表演时愈易全情投入,与角色水乳交融,自然显露真情。”
C.“戏曲离不开观众,没有观众也就没有戏曲,观众是戏曲服务的对象,也是戏曲的主人。”
D.“创作戏曲应该在历史真实或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拘泥于事实,让艺术高于生活。”
(二) 现代文阅读II(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
文本一:
烟火漫卷
迟子建
刘建国驾驶着“爱心护送”车从道里出发,去南岗的一家医院接翁子安时,是清明节的前一天。
翁子安是一周前来哈尔滨入院的,他这病来得急,脱离危险也快。他提前办好相关手续,给刘建国打个电话,以老朋友的口吻说:“嗨,我又来了,明天接我出院吧,时间不变。”
刘建国第一次接到翁子安的电话,是三年前的阴历二月初二。也许是被医院门前泛着蓝光的路灯给映照的,翁子安给刘建国的第一印象,显得阴郁。他四十上下,背一个黑白色双肩包,中等个,瘦削,浓眉,发丝波痕似的微卷,轮廓分明,气质不俗。翁子安羚羊似的奔向车子,熟练地打开后厢门,轻盈地跃上车,说:“往太阳岛开。”之后他放下双肩包,调亮蓬灯,躺在担架上,取出一本书读起来。
车过松花江桥时,与江面上自由的风,大面积遭逢。翁子安放下书,聆听风声。待到风声骤然衰落,他知道江桥已过,吩咐刘建国:“往绥化开。”
刘建国那时感觉自己像是遭绑架了,任由驱遣。而他并不反感,翁子安与他的寻找对象年龄相仿,属于这个年龄段的陌生男性,总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当然,因为多年没有寻到因自己而丢失的朋友的孩子,这个年龄段不断变幻,从婴幼儿到少年,再到成年,一路跟着他在寻人空间静悄悄地成长,而刘建国也奔七十了。
他们到达绥化时,曙色微露。翁子安让他停车,说要打点肚子。他们进了一家早点铺,吃了猪头肉、豆腐脑和葱油饼,之后又一起进理发店剃头。饭钱翁子安率先结了,所以刘建国抢着结了两人的理发费。刘建国的头发白了多半,而翁子安微卷的头发是漆黑的。他们剪下来的发丝混合在一起,先于他们而握了手。
他们再上路时,翁子安突然问:“过了七十岁,您就不能开这车了吧?”
刘建国摸了摸自己的头,说:“我看上去很老了么?”
翁子安说:“别人讲您的故事,我知道您的大概年龄了。但您看着真不像,要是把头发染黑,多说五十岁吧。还有,您看上去酷帅酷帅的!”
刘建国苦笑一声,反问一句:“酷帅?”
翁子安点点头,说:“要是需要,我可以帮您改档案。您要是改年龄,是为了能开车去找孩子,这个高尚!”
就是这番话,让刘建国对翁子安有了好感。他说虽然自己是翁子安的长辈了,但不习惯别人以“您”称呼他,请翁子安像别人一样,叫他刘师傅或是刘建国。
翁子安很快作出选择,以兄弟的口吻说:“遵命,刘建国。”
他们不约而同向对方伸出了手。翁子安的手很凉,刘建国也就多握了一刻,把他的手焐热。
他们再次上路,翁子安给出的目的地是北安。车最终到北安的一家汽修厂停下,翁子安跟刘建国结算路费,给了他双程费用,让汽修厂的师傅,搬出一台半新的摩托车,抬到“爱心护送”车上,说是空车回去浪费汽油,这台摩托车顶一个人的费用。翁子安塞给刘建国一张写有一个人电话的纸条,说这台摩托车是送他的,进城后打电话问一下送货的具体位置。
刘建国回到哈尔滨后给接货人打电话,才知道他是翁子安新结识的病友,一个泥瓦匠,常年干装修贴瓷砖,累伤了腰。他可能无意中说自己骑一辆破旧的电瓶车,奔波在城市,所以翁子安才送他一台性能好的摩托车。
翁子安以后再来哈尔滨急救,无论出院是回嫩江、富锦还是尚志,刘建国返城时,他总是让刘建国捎点东西,付双程车费,不让刘建国空跑回去。有时捎的是物——工艺品或土特产,有时捎的则是人——通常是搭顺风车去哈尔滨看病的。
这次刘建国接到翁子安,感觉清冷路灯下的他,就像一根冰冷的铅笔,更加的瘦削,也更加沉默。刘建国没问他是在哪儿发的病,只问他这次去哪儿。
翁子安说:“过阳明滩大桥,先到松北去。”
刘建国点了点头。
翁子安上了车,依然是调亮蓬灯,躺在担架上捧起一本书。刘建国发现翁子安在读书上是个杂食动物,有时读哲学书,有时读医学和植物学的书。刘建国忍不住问他,这次带的什么书?他淡淡回道:“桥梁建筑。”
刘建国心想,怪不得你要走阳明滩大桥呢。
文本二:
2019年岁末,长篇初稿终于如愿完成了。记得写完最后一行字时,是午后三点多。抬眼望向窗外,天色灰蒙蒙的。我穿上羽绒服,去了小说中写到的群力外滩公园。十二月的哈尔滨,太阳落得很早。何况天阴着,落日是没得看了。公园不见行人,一派荒凉。候鸟迁徙了,但留鸟仍在,寻常的麻雀在光秃秃的树间飞起落下。它们小小个头,却不惧风吹雪打,该有着怎样强大的心脏啊。
我沿着外滩公园猩红的塑胶跑道,朝阳明滩大桥方向走去。
这条由一家商业银行铺设的公益跑道,全长近四公里。最初铺设完工后,短短两三年时间,跑道多处破损,前年不得不铲掉重铺。如今的塑胶跑道早已修复,它早以全新的面貌,更韧性的肌理,承载着人们的脚步。去冬雪大,跑道边缘处有被风刮过来的雪,像是给火焰般的跑道镶嵌的一道白流苏。
还记得去年十一月中旬,长篇写到四分之三时,我从大连参加完东北学会议,乘坐高铁列车回哈尔滨。
透过车窗望着茫茫夜,第一次感觉黑暗是滚滚而来的。一个人的内心得多强大,才能抵抗这世上自然的黑暗和我不断见证的人性黑暗啊。列车经过一个小城时,不知什么人在放烟火,冲天而起的斑斓光束,把一个萧瑟的小城点亮了。但车速太快,烟火很快被甩在身后,前方依然是绵延的黑暗。这种从绽放就宣告结束的美好,摄人心魄。所以回到哈尔滨后,我给小说中的一个历经创痛的主人公,放了这样一场烟火。
(有删改)
【注】文本一为迟子建长篇新作《烟火漫卷》的节选,文本二是迟子建《烟火漫卷》后记。
22.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建国不习惯别人以“您”称呼他,是因为他希望自己与他人像朋友一样交往,也透露出豁达超脱的心态。
B.小说两次写到了“握手”,分别是发丝的“握手”和真正的握手,两次握手的过程也正是二人逐渐熟识的过程。
C.翁子安每次都给刘建国双程车费,并在回程时也不让他空车,表现出他对刘建国的尊敬与善意。
D.“年龄段不断变幻,从婴幼儿到少年,再到成年”,看似平淡的一句话,背后却是刘建国半生的艰辛与执着。
23.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正面、侧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以翁子安的形象为例,简要分析。(4分)
24. 请结合文本一、文本二的内容,分析迟子建创作本篇小说的意图。(6分)
四、《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16分)
25.阅读下列有关大观园景物题诗,完成题目。(5分)
有凤来仪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怡红快绿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蝉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蘅芷清芬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四首诗分别对应了大观园中的潇湘馆、_____①_____、衡芜苑、____②______,主人分别是林黛玉、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和_____⑤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2小题,6分)
①王夫人道:“……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26.“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指( )(3分)
A. 穷困失意,懒惰愚笨 B. 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 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 D. 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27.对这三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三段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B. ②③两段都用了对偶修辞手法。
C. 除对偶外,②段还用了排比、比喻。 D. ③段作了反语
28.“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两句联诗出自《红楼梦》第 76 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是姊妹几人在凹晶馆赏月时即景吟出的。湘云认为“冷月葬诗魂”一句“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冷月葬诗魂”一句的作者是谁?隐含着诗作者怎样的身世和命运?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5分)
五、作文(60分)
2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担当起匡世济民的责任。如《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为改变国家贫弱现状,面对质疑,敢于迎难而上,推动变法;如《与妻书》中,林觉民为拯救国家民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再如直面新冠肺炎疫情的“逆行者”们为守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敢于挺身而出。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对此持不同看法,有的说:“我们还小,没必要在这时就践行担当精神,等长大了再说。”也有的说:“践行担当精神,就会牺牲个人的利益,这样值得吗?”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发扬担当精神,践行青春使命”,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提出你的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明确文体;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