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名师精讲课堂(选择性必修中册)(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书愤》-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名师精讲课堂(选择性必修中册)(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4 18:5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读陆放翁集》
梁启超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读陆放翁集》
梁启超
辜负胸中十万兵,
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
说到胡尘意不平.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灵魂。
书愤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积极主张抗金,受到主和派的排挤。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陆游留下绝笔诗《示儿》,含恨离世。
陆游“六十年来万首诗”,一生存诗9300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陆游诗歌的突出特点是“ ”;也有很多抒写日常生活的清新之作。
【作者简介】
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陆游出身名门,高祖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官至尚书右丞,父亲陆宰,北宋末年曾任京西路转运副使。建炎三年(1129年),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
金兵南侵时,陆游年仅四岁。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陆游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陆游自幼聪慧过人,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进京(临安,杭州)参加锁厅考试(现任官员及恩荫子弟的进士考试),主考官取为第一,因秦桧的孙子秦[xūn]埙位居陆游名下,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次年(1154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从此陆游被秦桧嫉恨,仕途不畅。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逝,陆游进入仕途,一直坚持抗金理想,矢志不渝,屡遭投降派的排挤、打击。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陆游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爱国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写作背景】


书 愤
书写
愤懑、悲愤
书愤:抒发心中的愤懑、不满之情。
诵读
吟咏诗韵
书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总的情感基调应是 。
悲愤
诵读
壮读传情
书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豪迈
激昂
沉郁
愤恨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归纳概括每一联的情感基调
“书”
再读解意
书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早年收复中原之志。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壮志难酬、年事已高。
敬仰诸葛、叹无人可比。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归纳概括每一联都“书”了什么内容?
“愤”
品读探究
书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
《书愤》56字,虽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愤然之情力透纸背。你能从诗中找到作者“愤”的是什么吗?
(找诗中字眼回答)
全诗中不着一个“愤”字,你能不能体悟诗题中“书愤”究竟因何事而“愤”?(找诗中字眼回答)
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鬓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愤”报国无门
“愤”壮志难酬
“愤”年华空老
“愤”收复无望
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
年华空老
无人领军

根源:
朝廷主和
小人当道
不思进取
这首诗借 ,
抒发了自己 ,
激昂中透着悲怆。
【诗歌主旨】
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
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1.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的《诉衷情》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3.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拓展延伸】——相同的际遇 共同的情结
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知识链接】 列锦
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手法。
全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构成了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运用列锦的修辞手法,由六个纯名词的叠加,勾勒出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给人一种声势宏大、勇猛进攻、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
列锦,或称“名词铺排”,是指特意用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词组)组成一种特殊的非主谓句,用来写景抒情、叙事抒怀的修辞格。
表面上看,造成意象的脱节,实际上这是诗人有意为读者留下的空白,增加了审美情趣。
你还知道哪些诗词使用了同样的手法?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艺术手法)
不用动词,不用虚词,纯意象的组合。
简洁明快,使节奏更加紧凑,情感表达更有力。
(楼船、铁马)紧张的战争氛围
(夜雪、秋风)酷烈的战争坏境
(瓜洲渡、大散关)险要的军事据点
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现在形成鲜明对比。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由九个名词组合而成,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表现诗人悲凉孤寂的心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诗人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是写景,实际情寓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
1.书愤》中的“ , 。”两句,慨叹世事艰难,追述了作者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书愤》中,“ , ”两句写诗人徒自抒发蹉跎岁月,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
3.《书愤》中“ , ”两句通过追诉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表达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4.《书愤》中,“ , 。”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书愤》中,诗人之“愤”有四:所愤之一乃“ ”(愤报国无门); 所愤之二乃“ ”(愤壮志难酬);所愤之三乃“ ” (愤年华空老);所愤之四乃“ ” (愤无人领军)。
早岁那知世事艰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千载谁堪伯仲间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⑴
红酥手,黄縢酒⑵,满城春色宫墙柳⑶。东风恶⑷,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⑸。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⑹。桃花落,闲池阁⑺。山盟虽在⑻,锦书难托⑼。莫、莫、莫⑽!
红润酥腻的手里,捧着盛上黄縢酒的杯子。满城荡漾着春天的景色,你却早已像宫墙中的绿柳那般遥不可及。春风多么可恶,欢情被吹得那样稀薄。满怀的忧愁情绪,离别几年来的生活十分萧索。错,错,错!
春天美景依然如旧,只是人却白白相思地消瘦。泪水洗尽脸上的胭脂红,又把薄绸的手帕全都湿透。满春的桃花凋落在寂静空旷的池塘楼阁上。永远相爱的誓言还在,可是锦文书信再也难以交付。莫,莫,莫! [5]
⑴钗头凤:词牌名。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后因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又名“折红英”。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七仄韵,两叠韵,两部递换。
⑵黄縢(téng):一作“黄藤”。此处指美酒。宋代官酒以黄纸为封,故以黄封代指美酒。
⑶宫墙:南宋以绍兴为陪都,绍兴的某一段围墙,故有宫墙之说。
⑷东风:喻指陆游的母亲。
⑸离索:离群索居的简括。
⑹浥(yì):湿润。鲛(jiāo)绡(xiāo):神话传说鲛人所织的绡,极薄,后用以泛指薄纱,这里指手帕。绡,生丝,生丝织物。
⑺池阁:池上的楼阁。
⑻山盟:旧时常用山盟海誓,指对山立盟,指海起誓。
⑼锦书:写在锦上的书信。
⑽莫:相当于今“罢了”意。 [2-4]
钗头凤
唐琬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译文
世态炎凉,人情淡薄,黄昏骤雨催花落。晨风吹干泪水,脸上残留泪痕,想写下心中愁思,却不知如何下笔,只能倚着斜栏自言自语。这一切怎么那么难、难、难!
今时不同往日,咫尺天涯,我身染重病,就像秋千索一般反反复复。夜风刺骨,彻体生寒,听着远方的角声,心中再生一层寒意,夜尽了,我也很快就像这夜一样了吧? 怕人询问,我忍住泪水,在别人面前强颜欢笑。只得瞒、瞒、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