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八单元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一本书可以不厌其烦地读上好多遍,读的遍数多了,深入思考了,自然了解书中的意思。
读书方法
第八单元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书读百遍——
读万卷书——
发愤识遍天下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
25、古人谈读书
三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
方法一:参照注释
方法二:生活经验和常识
方法三:查字典查资料
方法四:询问老师或同学等
方法五:联系语境(连蒙带猜)
浏览课文,圈出两则文言文的出处或作者等信息。
第一则出自《论语》。
第二则是宋朝朱熹的名言。
《论语》 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大声诵读,边读边想,这六句话有什么共同点?
都与学习、读书有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六句话都与学习、读书有关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yàn
zhì
zhì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回忆学过的文言文,我们学过的“之”都有哪些?
①代词,代某事物、人物。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取之”。
②的。如《精卫填海》中的“炎帝之少女”。
③到,去,往。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
同“智”,智慧。
这句话里面的最后一个“知”和前面的“知”的意思一样吗?
知
知
知
知
知道。
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zhì
这句话讲的是_________(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要实事求是。
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大意: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聪敏。
喜好。
以……为耻。
向什么样的人问才是“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大意:默默地记住读书的内容,勤奋学习从不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记住。
满足。
教诲。
这句话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可
以是________。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坚持学习,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持之以恒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大意:我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勉地去追求知识的人。
勤勉。
学习方法:多听多记、勤奋好学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大意:做学问好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
学习态度:勤奋、进取
赶上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大意: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去思考问题,但是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我。
吃饭。
曾经。
睡。
学习方法:实践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如果你要从中选择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朱熹(1130年-1200),
字元晦,晚称晦翁。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故世称“朱文公”。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大意: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
我
曾经
说
古义:记住。
今义:知道,认识。
识
古义:曾经。
今义:品尝。
尝
古义:奔跑。
今义:行走。
走
古义:男女。
今义:子女。
儿女
古今异义词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随意。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三到之中哪一到最重要呢?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要紧,重要。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反问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怎么会不到呢?
难道,怎么。
心到
眼到
口到
心到最重要
朱熹的读书方法是什么?重点是什么?
把“三到”的顺序换一换行吗,为什么?
你能这段话中找到理由吗?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心不在此
决不能记
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
眼不看仔细
只漫浪诵读
记亦不能久也
这是一段议论文字,请你根据下图梳理论述的逻辑
鲁迅的读书“五到”
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脑到。
名人的读书方法
猜一猜,鲁迅先生的“五到”具体指什么?
心到:
口到:
眼到:
手到:
脑到:
精力集中,专心致志;
读出声来,读正确;
目光专注;
边读边做笔记;
要认真思考。
鲁迅的读书“五到”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