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党 费
王愿坚
导入
作者简介
立志写尽革命长征故事
他深入革命根据地,几次重走长征路,访问当地群众和红军老战士、老赤卫队员;他采访了100多位第一次授衔的老将军和9位元帅,并在其中的几位元帅身边生活了一段时间;他每到一处,凡有革命历史博物馆,必去参观,并把他认为有用的资料仔细地记录下来;只要是有关红军题材的资料,他都要借来抄写成册,那时没有复印机,他都是在业余时间、工作间隙用钢笔抄写。
他——被人称为“故事篓子”的王愿坚。
王愿坚(1929-1991),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县人。少时在家乡求学。1944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历任宣传员、文工团分队长、报社编辑、新华社记者、文艺千事、编辑室副主任等职。在战争期问,随军行军、作战,亲见许多英雄事迹。为了配合部队政治教育,曾写过一些小戏和演唱材料。
1952年后任 《解放军文艺》编辑,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编辑。1953年秋,他到福建东山岛采访。同时访问了革命老根据地,了解了许多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和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
1954年3月 《解放军文艺》发表了他的报告文学《东山岛》。同年12月该刊又发表了他的小说处女作《党费》。1956年加人中国作家协会。同年他的小说集 《党费》出版。
此后他创作的《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一大批小说问世,使他瞩目文坛。《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
1974年他与陆柱国合作,将李心田的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剧本 《闪闪的红星》,拍成电影上映后,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
1977年,他连续创作了一组塑造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作品,其中 《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善于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红军的战斗生活,是他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
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灯光》等。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小说《支队政委》入选2022年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知识链接: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指的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到“文化大革命”(1966)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
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的,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主要有三个:
歌颂,回忆,斗争。
即歌颂党,党的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时代,回忆过去的生活;
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其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
纵观十七年文学史,大部分作品中的小说人物集中表现为一个在无数风靡一时的革命战争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名词:英雄。
这些英雄大多具有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强勇敢的特征。
故事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粤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我党在苏区的革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党费》描绘的就是1934年秋天,游击队开展敌后战争时,一位女共产党员缴党费的故事。
写作背景
小说创作于“十七年文学”时期。“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1966年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文学特点非常鲜明,因为是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思想积极昂扬。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
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
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就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突出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重点刻画英雄形象。本文属于三大类题材中的“回忆”类题材作品。
党费 本义 小说中的“党费”含义有什么变化? 初次见面
再次见面
最后党费
党员按期向所在的党的基层组织缴纳的钱
黄新上缴的两块银洋
黄新千方百计组织群众腌制的一筐咸菜
她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献出的宝贵生命
“党费”本义是指党员按期向所在的党的基层组织缴纳的钱,它在文中的含义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发生了多次变化:
一、小说中的“党费”含义有什么变化?
“党费”本义是指党员按期向所在的党的基层组织缴纳的钱,它在文中的含义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发生了多次变化:
最初指黄新上缴的两块银洋;
后来指黄新千方百计组织群众腌制的一筐咸菜;
最后指黄新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而献出的宝贵生命,这位女地下共产党员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就是最宝贵的党费。
二、有人认为“我”是线索,有人说“咸菜”是线索,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我”在小说中起到线索的作用。小说以“我”缴党费引出回忆,以“我”的见闻构成小说的素材,从“我”的角度叙述故事。“我”是连缀小说材料的线索。
观点二:“咸菜”在小说中起到了线索作用:开头写黄新择菜叶子,中间她托付“我”将咸菜带上山,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小说围绕咸菜展开故事情节。
“我”在文中有何作用?
①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使读者如同面对面在听一个人讲故事,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开篇用我缴党费为引子,采用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激发读者兴趣。
②用第一人称叙述,写的是“我”的耳闻目睹,一方面使故事真实可感,另一方面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与黄新的两次见面,串起了故事,又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突出典型的场景、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③最后通过第一人称“我”为媒介,把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有利于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可以灵活地对小说中的人、事、物抒情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观点立场。
总结:
使故事真实可感,增强小说的感染力。
突出典型的场景、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将自己对黄新的情感融入其中,感染、影响读者,加深对黄新的认识。
第一人称:
小说主人公黄新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在课文中划出相关句子并进行批注,然后用下面的句式来概括总结。
从 (原句/事件) 我看到了一个 (性格特点) 的黄新。
三、分析黄新人物形象:
1.热爱党,忠于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她把丈夫送去参加红军,“并村”之后又积极组织地下活动。(第6段)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她用咸菜来代替银元缴党费,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
2.坚毅乐观:
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时,她始终怀有希望;
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她对革命仍有坚定的信仰。(第20、24段)
分析黄新人物形象:
3. 热情质朴,无私赤诚:
“你们可受了苦了;好的没有,凑合着吃点儿吧!”,她第一次与“我”接头时,虽然自己已穷得揭不开锅,但仍倾其所有地招待“我”。(第22段)
黄新五岁的女儿在困苦生活的折磨下,瘦得“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看到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但黄新狠下心来,不让孩子吃一根菜,在严重困难的关头,为了支援山上的游击队,她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
三、分析黄新人物形象:
4聪明机智 ,坚决果敢:
当白匪闯进门后,她用话语与敌人巧妙周旋,保护了革命同志。
在遇到白匪突然搜查时,她临危不乱,沉着指挥,明知自己可能就此牺牲,仍将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46-53段)
5临危不惧,不怕牺牲:面对生死关头的严峻考验,为了保护同志和党的事业,她已经做好了自我牺牲的准备。面对敌人的搜捕,黄新毅然决然地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同志的安全。(51-53段)
三、分析黄新人物形象:
借政委的介绍,交代了黄新作为农村骨干、“扩红”时送丈夫参加红军的媳妇、长征后的军属这段生活史、成长史;“我”潜入村子时先闻其声,“扩红”时期的小调传出的是她的心声;接上关系后她对择菜群众的疏散,对窝棚破洞的交代,显出她干练的组织才能和高度的警惕性。
给“我”吃窝窝咸菜,表现她女性的细心和关怀。
领受任务,表明她坚持地下斗争的坚定态度。
临别时用两块银洋缴党费的细节,显出她对党的拳拳忠心。
再次会面时,她对女儿的哄词,表明她同志情胜于母女情的革命理智。
和“我”接头时关于咸菜作党费的陈述,发生异常时的应变措施和对“我”的叮咛,都闪射出她的智慧和机敏。
在“我”可能暴露被抓的关键时刻,她当机立断,施出“调虎离山计”,用宝贵的生命掩护“我”,保住了山上的“中心县委”,“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的双关语,浓缩了她全部行为的思想内核和心声,一个在残酷的斗争年代义无反顾、为革命献身的女烈士的光辉形象巍然屹立。
(一)《党费》故事原型:
1.在村里坚持斗争的青年妇女卢春兰,为了帮助山上没有盐吃的游击队,便组织群众腌了些咸菜,凑到一起,交给从山上来的人带走。不幸的是,他们在半路上遇到了巡逻的敌人,敌人把全村的群众聚集到一起,用枪威胁他们,要他们说出这件事的组织者。就在敌人要疯狂地进行屠杀的时候,卢春兰领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从容地站出来说:“是我!”
四、观照、领悟“革命精神”
《党费》故事原型:
2.1944年,王愿坚刚参加革命,在一个老乡家里打“埋伏”,做了一个大娘的“大儿子”。家里没有东西吃,当时大娘揭开锅盖,把仅剩的两个地瓜面窝窝给了他,自己抱着才两岁的小妹妹到屋里去了。在王愿坚快吃完窝窝头的时候,忽然听到小妹妹哭得很厉害,进屋一看,只见大娘正从篓子里抓出花生壳子,嚼烂了抹到小妹妹的嘴里去。
四、观照、领悟“革命精神”
《党费》故事原型:
3.1946年,王愿坚在战地收殓烈士遗体时,见到过这样一位烈士,他那僵屈的手指上,密密地缠着手榴弹弦,为了记下他的名字,我翻遍了他的衣袋,只找到了核桃般大的一块窝窝头和一个笔记本,笔记本里夹着两毛钱的北海币,钱下面写着:“要是我牺牲了,这钱就是我最后的一笔党费。”
四、观照、领悟“革命精神”
我们的革命先烈和前辈不但用生命和献血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铺平了道路,并且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王愿坚
习近平主席说: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小说描写了女共产党员黄新在敌后艰苦环境里坚持斗争,为了缴纳党费和掩护游击队的同志,献出自己生命的故事,
塑造了一个信仰坚定、斗争顽强、勇于牺牲的共产党员形象,赞美了她对党的忠诚,讴歌了她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
主题归纳
五、深度探讨:
有人说,写人物必须写出他在生死关头的一刹那间的动摇,才能显得真实,人物才能活起来,写英雄人物时只有给他质加一点缺陷,才能避免公式化、概念化。王愿坚的《党费》塑造了一位集各种崇高品质于一身的女共产党员的形象,这一人物形象是否有违艺术的真实 对于不同的评论,你怎么看?
拓展探究
探究小说中黄新从女儿手中夺下一根腌豆角这一细节描写
你对小说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
妞儿不如大人禁折腾,比她妈还瘦的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地倚在妈妈身上。大概也是轻易不大见油盐,两个大眼碌碌的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不肯听妈妈的哄劝,还是一个劲地扭着她妈的衣服要吃。又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手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拓展探究
在革命战争的特殊年代,这类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行为屡见不鲜。为了让山上的队伍能多吃一口咸菜,黄新从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的细节,充分展示出她为了党、为了革命作出的无私牺牲,使人物形象更加感人。
咸菜是在敌后坚持斗争的诸多革命群众和共产党员千方百计凑集的,黄新作为一名思想觉悟很高的党员,不让自己的女儿吃集体凑集的咸菜,是理所当然的,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
探究小说中黄新从女儿手中夺下一根腌豆角这一细节描写
你对小说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
合作探究
情节上,小说中写黄新的孩子蘸盐水、抓腌豆角等事,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民群众生活的困苦。
人物上,黄新为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对比衬托侧面表现出她对党的忠诚。
主旨上,黄新认为饿了自己的孩子,吃饱了共产党,就能拯救更多的孩子,“我”认为苦着自己也不能苦着孩子,都体现了共产党人真心为民的宗旨。孩子在小说中有象征意义,让“我”将孩子带上山,意味着党和红军后继有人。
塑造一个光辉的形象,要想达到感人的目的,就要让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而不能是“高大全”式的扁平化的形象。
具有人性美的形象更能感人。
从“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的女儿手里夺下一根腌豆角,固然可以表现黄新一心为了党、为了革命的崇高品质,但让她失去了一个年轻母亲应有的慈爱和柔美的一面,影响了人物形象的丰满,使人物趋于扁平化。
探究小说中黄新从女儿手中夺下一根腌豆角这一细节描写
拓展探究
合作探究
比较阅读《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三篇小说在创作风格上的不同。
《荷花淀》:
语言朴素无华,清丽畅达,富有诗情画意,具有散文诗式的独特小说风格。
如作品开始描写水生嫂月夜编席的场景,作者用雪地比喻水生嫂编成的大片苇席,又抓住薄雾、清风、荷香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寥寥几笔就描绘出荷花淀的风貌。这样优美的景色与水生嫂萦绕心头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有的气氛。接着写夫妻话别,话别的语言质朴无华而感情真挚深沉。这一切自然和谐地相互映衬,恰如其分地描绘出当时的环境和人物的特点。
《小二黑结婚》:
是一部乡土小说,作者对于笔下的农村生活非常熟悉,巧妙运用口语化很强的语言,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泥土味”。
在艺术和通俗性的结合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既符合农民大众口味,又非常个性化。
作者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叙述故事简洁明快,很少精雕细刻、铺陈夸张,只用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客观展示。
注重挖掘主人公性格中浓浓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作为妻子,黄新爱她的丈夫,夜深人静时,还哼着《送郎当红军》的曲调,想念长征路上的爱人。作为母亲,她爱自己的孩子,当敌人逼近时,她抱起孩子亲了又亲,然后把孩子托付给交通员,嘱托他等红军回来把孩子交给她的丈夫卢进勇同志。
作为一名党员,在艰苦的条件下,她依然挂念着念着山上的同志,想尽办法凑集并腌制咸菜,解决山上同志缺盐的困难。作为战友,为了保护同志的安全,她毅然选择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情节推进、故事发展中,在残酷的革命斗争年代义无反顾、勇于献身的女党员的光辉形象巍然屹立。
《党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