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选必2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选必2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4 19:0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厘清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城市化演进的发展脉络,分析城市化演进的特点和影响。
2.知道人们居住条件改善的表现,理解居住条件改善的原因和意义。
3.了解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表现、原因及其影响。
4.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学习目标
目 录
Contents
城市化的演进
居住条件的改善
01
02
基础设施的发展
城市进程中的问题
03
04
材料一 1851年人口普查表明,英国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1%,而法国是25.2%,美国是13%,俄国是7%。到1861年,英国城市人口的比重已达62.3%,而法国是28.9%,美同1860年仅19.8%。
——李其荣著:《世界城市史话》,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高速公路的修建与汽车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口迁居到郊区。地产商与零售商把握这一新的商机,在城市郊区建造购物中心。购物中心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服务、文化等功能于一体。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
美国摩尔购物中心购物中心这一商业模式在二战后城市发展过程中迅速发展。美国摩尔购物中心开启了一种“娱乐零售”的商业模式。它通过打造超越传统的购物体验,重塑顾客期待,将商店的功能从提供商品转向提供实用而又有趣的消费体验,购物和娱乐、休闲紧密联合起来。
导入新课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演进
城市化是指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集聚转化的过程。包括:城市化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增长;公用设施、生活方式、组织体制、价值观念等方面城市特征的形成、发展以及对周围农村地区的传播和影响。一般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反城市化又称“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向非城市地区迁移的过程,也指一定时期城市化速度出现负值的状况,在资本主义国家往往因城市的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过渡膨胀、社会问题严重而发生。
一、城市化的演进
材料 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也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城市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城市化的演进有那些表现?
(1)城市用地规模和城市范围扩大;
(2)城市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上升;
(3)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城市化的影响?
(1)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
(2)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发展
一、城市化的演进
第一阶段: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总结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1)工业化推动了现代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加速器
①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大规模的人口聚集促进了城市的产生,工业化的发展是城市就业的基础。
②工业化改变了人口再生产模式,人口的快速增长为城市化提供了主体推动力。
③工业化带来了交通工具的变革,便利了人们的经济生活需要,加速了城市的发展。
(2)城市化适应了工业大规模集中生产的需要,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
①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人口、土地、资金和公共设施的集约,使生产要素的流动成本降低,为各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和可能,有利于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②城市化使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使文化和科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发展
一、城市化的演进
二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学思之窗”
(1)变化:19世纪以来,世界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不断发展。
(2)原因
①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等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②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③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迅速,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
④各国政府对城市化的重视和政策支持。
⑤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一、城市化的演进
史料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一广州市政厅成立……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摘编自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近代中国城市化兴起的主要原因及特点。
(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特点:起步晚,发展缓慢:具有半殖民地特征;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空间布局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平津等地;逐渐出现经济、政治中心分离的倾向。
一、城市化的演进
材料 1949年新中囯成立至1957年,为中国人口城市化的正常发展时期。1953年,随着囯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业化的启动带动了人口城市化的发展。1957年底,中国非农业人口达9949万人,其中,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达1500万人,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15.4%。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分析》
1957年,中国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农村人口迁往城市。
——摘编自《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庋变迁的经济因素》
新中国的城市化是如何发展的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一、城市化的演进
起步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震荡阶段(1958—1965年) 大跃进”带来的高速城镇化,使工业化和城市化脱离农业超常发展,给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因素。
停滞阶段(1966—1978年) 由于“文革”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受阻,几近停滞。
恢复发展阶段(1979—1995年)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非农产业比重提高,城市化进程得到恢复发展。
快速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果的显现及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经济活力不断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1)促进人口转移,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大量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2)推动产业调整,城市化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促进工业发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4)推动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了乡村的开放程度。
城市化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二战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及原因。
类别 特点 原因
发达国家 起步早,发展快 工业化开始早,发展快
城市化水平高 新技术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二战后发展快 工业化开始晚,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材料 19世纪城市社会展现出一系列城市工人的住宅问题,终于引起了公众的关注。特别是几次大的疫病的发生,牺独了许多城市人的生命,包括穷人与富人共同遭受的死亡,终于使政府开始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遂渐改变了不干预政策。第一步是调查研究。第二步通过立法解决问题。第三步是通过立法规范处理大杂院建筑,变院子为衡道。最后是由政府规划解决各城市的贫民窟问题。这主要是通过城市改造来实现的,在伦教,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发起了“模范住宅运动”,盖起了成排的房屋,虽然拥挤但比较卫生,低价出租给劳动者。到1884年,已经为25000人建造房屋。
——【英】克拉潘著:《现代英国经济史》
材料 英国1848年的公共卫生法案鼓励改进供水系统和沟道系统。卫生法案还明确规定必须用抽水马桶,并且必须用直径为6英寸的陶制上釉圆形水管,这也是工业苹命的优惠之一,从而使生活质量提高了。1850年英国颁布《公共宿舍法》,成为政府干预住宅问题的世界性开端和公共住宅史的起源。工业化伴随着城市化,不仅使居住行为主体阶层化,而且进一步形成一种新的集约式居住行为形态——城市社会制度、组织形式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1919年又制定了《住宅法》,确立了公共住宅的政策,其后经历了8次修订和调整,逐步形成了现行的公共住宅政策体系,至1939年地方政府建造了100万套出租住宅。
——闫凤英、赵黎明:《从西方的城市化进程看集约式居住行为的发展》
住房问题的表现有哪些?
政府为缓解住房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住房类型不健康、住房空间拥挤,住房质量和卫生环境差、房租高。
城市的发展建筑技术的革新使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如电梯的发明、钢筋混凝土技术的运用以及集中供暖和制冷的推广,私人卫生间等的快速普及。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居住条件具体是如何改善?
(1)二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从最早的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各个方面。
(2)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很多购物中心将商品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娱乐休闲等功能整合到一起。
(3)娱乐休闲场所、体育中心等设施逐渐增多,城市绿化面积越来越大。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
北京朝阳公园,是一处以园林绿化为主的综合性、多功能的大型文化休憩、娱乐公园,是北京市四环以内最大的城市公园。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西方: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①排水: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普通百姓家中。
②照明: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③通信:电报、电话的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④交通: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约等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等得到普及。
中国
①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如上海。但是,当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
思考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原因。
(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
(2)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
(3)西方工业革命成果的影响。
(4)随着向西方学习的深入,国人思想逐步开放。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就达4000多人。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着增加。在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由于毒雾的影响,公共交通、影院、剧院和体育场所都关门停业,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大灯。 大雾持续到12月10日才渐渐散去。事件之后伦敦市政当局开始着手调查事件原因,但未果。
材料中英国发生了什么状况?
材料描述了伦敦烟雾期间,共计1万余人直接或间接死于这一事件,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材料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1723年,英国在各教会区设立济贫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放任理论认为对贫困劳工不宜帮扶过多,因而1834年议会通过新济贫法,迫使多数贫民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打击,英国越发走向“贫困之路”。1942年,英国颁布《贝弗里奇报告》,指出摆脱“贫困之路”方案,通过社会保险并根据家庭需要进行双重收入再分配;并着力形成一个以凯恩斯思想为指导的福利体系。1946年《国民保险法》和1948年《国民救助法》通过后,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但英国的贫困问题仍持续恶化。
——摘自杨敏《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等
英国为什么要不断颁布了如《济贫法》、《国民保险法》、《国民救助法》等法律?
贫困人口的不断增加,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总结贫富矛盾加剧的原因和表现。
(1)原因: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2)表现:19世纪,城市中的工人住房拥挤昏暗,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背景:随着城市的发展,居住区与工作区逐渐分隔。为解决远距离出行的交通问题,人们越来越依赖汽车。
(2)表现: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交通拥堵的背景与表现
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呢?
(1)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它不仅加大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平衡了城乡发展节奏,拉动了消费增长,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2)我们要正视并努力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尽量减少或避免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城市化朝着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1.西方学者在研究19世纪后期蒸汽船的使用时发现,在欧美国家和非欧美国家都出现了贸易量翻倍的同时,非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下降了15—16%;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上升了11—17%。以上材料表明( )
A.蒸汽船推动全球城市化进程 B.城市化差异主因是殖民扩张
C.世界市场决定了城市化进程 D.工业水平和城市化率成正比
巩固练习
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欧美国家由于工业革命城市化率提高,而非欧美国家,受到工业革命影响较小,城市化率非常低,反映出二者之间的正相关,D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蒸汽船对非欧美国家的城市化没有促进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看出殖民扩张对城市化的影响和人口的影响,排除B项;C项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2.1842年,英国人查德威克发表调查报告,指出疾病同不卫生有密切关系,提出建立干净的自来水系统和地下排污系统等。1848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卫生法。19世纪中后期,欧洲地下排污和自来水系统在各城市形成。这说明欧洲( )
A.科学研究推动公共卫生建设 B.工业化影响人们居住环境
C.各国公共卫生立法日趋完善 D.逐步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巩固练习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后期,查德威克的调查报告促进欧洲各城市重视并纷纷建立自来水系统和地下排污系统,说明科学研究推动欧洲公共卫生建设,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工业化对人们居住环境的影响,排除B项;仅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不能说明各国公共卫生立法日趋完善,排除C项;材料与欧洲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1935年,英国政府组建田园城市审核评估委员会,提出开发“卫星新城”的政策建议;1940年,英国政府一专门委员会出台报告指出,应疏散伦敦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1943年编制的《伦敦郡规划》,从交通、住房及市郊化等方面为伦敦的重建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些政策建议,意在( )
A.应对日益严重的战争危机 B.解决工业时代的大城市病
C.扩大基建规模以刺激内需 D.改变自由放任政策的积弊
巩固练习
B
解析:从开发“卫星新城”、疏散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市郊化发展等信息,可知这些政策建议针对的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而出现的“城市病”:产业聚集带来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此时没有战争危机,排除A项;C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D项是提出建议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环境等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4.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镇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7亿人增长到8.1亿人,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7个。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巩固练习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78—2017年,中国的城镇化、城镇常住人口、城市数量剧增,其主要因素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了城镇化进程,D项正确;导致材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AC项不属于主要因素,排除A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故选D项。
谢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