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选必2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选必2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24 19:1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学 案
学习目标
1.厘清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城市化演进的发展脉络,分析城市化演进的特点和影响。
2.知道人们居住条件改善的表现,理解居住条件改善的原因和意义。
3.了解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表现、原因及其影响。
4.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1.在近代,英国率先推进城市化。英国近代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
2.城市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很多问题,你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探学新知
一、城市化的演进
1.原因: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2.表现:
(1)城市用地规模和城市范围扩大;
(2)城市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上升;
(3)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影响:
(1)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
(2)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4.历程
(1)欧美国家
①第一阶段: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②第二阶段:二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中国
①近代: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开启。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
②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1.主要原因:城市的发展建筑技术的革新使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如电梯的明、钢筋混凝土技术的运用以及集中供暖和制冷的推广,私人卫生间等的快速普及。
2.影响: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丰富的生活服务
3.表现
(1)二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从最早的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各个方面。
(2)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很多购物中心将商品销售、金融服务、餐饮和娱乐休闲等功能整合到一起。
(3)娱乐休闲场所、体育中心等设施逐渐增多,城市绿化面积越来越大。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1.主要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2.表现:
(1)西方: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①排水: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普通百姓家中。
②照明: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③通信:电报、电话的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④交通: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约等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等得到普及。
(2)中国
①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如上海。但是,当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城市化早期,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烟囱将烟尘不断排放到大气中。随着汽车的普及,城市中又出现了汽车尾气污染等新问题。
(2)水污染:由于工厂往往沿河而建,又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与工业废水直接进河流,对城市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2.贫富矛盾加剧
(1)原因: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2)表现:19世纪,城市中的工人住房拥挤昏暗,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
3.交通拥堵
(1)背景:随着城市的发展,居住区与工作区逐渐分隔。为解决远距离出行的交通问题,人们越来越依赖汽车。
(2)表现: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4.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
深化探究
材料一 在工业社会中,移民从乡村涌入工业中心寻找工作。1800年,大约五分之一的英国人口居住在城镇,城镇规模在大约1万人。而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城里工作和生活。欧洲大陆、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国家也是同样的模式。到1900年,工业化国家中至少50%的人口生活在超过2000人的城镇中。1800年,欧洲人口达10万的大城市仅有20座,西半球一座也没有。到1900年,欧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过150座。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提升相对缓慢。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承包制改革,释放了大量劳动力,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随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催生了大量小城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城市居民住房制度改革,激励了居民购房和企业盖房积极性,给大中城市发展注入了活力,至2018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9.58%。
——摘编自刘霞辉《中国式城市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欧洲和北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1978年以来城市化的特征,并谈谈你对当下中国城市化的认识。
(1)原因: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工厂制迅猛发展;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新式交通工具的发明和改进。
(2)特征:小城镇数量增长较快;城市化进程快,成就显著;城乡统筹兼顾,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城镇化凸显人本理念。
认识: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之一;加速城市化进程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加速城市化进程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解析:(1)原因:根据“在工业社会中,移民从乡村涌入工业中心寻找工作”可得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工厂制迅猛发展;根据“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城里工作和生活”可得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联系所学知识可得新式交通工具的发明和改进。(2)特征,根据“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催生了大量小城镇”可得小城镇数量增长较快;根据“至2018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9.58%”可得城市化进程快,成就显著;根据“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为核心”可以得出城镇化凸显人本理念;根据“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可得城乡统筹兼顾,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等内容。认识:结合材料和所学,可以从城市化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和现代社会的发展等角度进行概括。
随堂训练
1.西方学者在研究19世纪后期蒸汽船的使用时发现,在欧美国家和非欧美国家都出现了贸易量翻倍的同时,非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下降了15—16%;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上升了11—17%。以上材料表明( )
A.蒸汽船推动全球城市化进程 B.城市化差异主因是殖民扩张
C.世界市场决定了城市化进程 D.工业水平和城市化率成正比
2.1842年,英国人查德威克发表调查报告,指出疾病同不卫生有密切关系,提出建立干净的自来水系统和地下排污系统等。1848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卫生法。19世纪中后期,欧洲地下排污和自来水系统在各城市形成。这说明欧洲( )
A.科学研究推动公共卫生建设 B.工业化影响人们居住环境
C.各国公共卫生立法日趋完善 D.逐步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3.1935年,英国政府组建田园城市审核评估委员会,提出开发“卫星新城”的政策建议;1940年,英国政府一专门委员会出台报告指出,应疏散伦敦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1943年编制的《伦敦郡规划》,从交通、住房及市郊化等方面为伦敦的重建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些政策建议,意在( )
A.应对日益严重的战争危机 B.解决工业时代的大城市病
C.扩大基建规模以刺激内需 D.改变自由放任政策的积弊
4.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7年的58.5%,城镇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1.7亿人增长到8.1亿人,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7个。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欧美国家由于工业革命城市化率提高,而非欧美国家,受到工业革命影响较小,城市化率非常低,反映出二者之间的正相关,D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蒸汽船对非欧美国家的城市化没有促进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看出殖民扩张对城市化的影响和人口的影响,排除B项;C项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后期,查德威克的调查报告促进欧洲各城市重视并纷纷建立自来水系统和地下排污系统,说明科学研究推动欧洲公共卫生建设,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工业化对人们居住环境的影响,排除B项;仅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不能说明各国公共卫生立法日趋完善,排除C项;材料与欧洲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从开发“卫星新城”、疏散中心区的工业和人口、市郊化发展等信息,可知这些政策建议针对的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而出现的“城市病”:产业聚集带来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此时没有战争危机,排除A项;C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D项是提出建议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环境等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78—2017年,中国的城镇化、城镇常住人口、城市数量剧增,其主要因素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了城镇化进程,D项正确;导致材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AC项不属于主要因素,排除A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故选D项。
试卷第5页,共5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