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进他的时刻,他挚爱的母亲却永远合上了疲惫的双眼。作家史铁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难经史铁生咀嚼,竟焕发出神奇、瑰丽的色彩。痛苦让他如此美丽!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诵读第一节,分析景物描写,品读哲理句,领悟作者对生命的理解
诵读第二节,感受母亲的爱和作者的悔。
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学习文章描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学习目标
【走近史铁生】
在轮椅生涯里勇攀文学高峰
1967年 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1969年 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1972年 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1978年因患肾病后发展为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
职业是生病,
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1951—2010)
作者语录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史铁生解释他的名字
作品简介
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一举成名,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务虚笔记》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景点作品”。
作品简介
史铁生的作品呈现出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临摹,史铁生的写作与他的生命是完全合二为一的。因此,他的作品是对生存意义的探求,能清醒地正视生命存在本身的矛盾、困境。
人物评价
周国平:他是中国最有灵魂的作家。
韩少功: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
莫言: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铁凝:这是一个少用“伟大”一词的时代,可是史铁生完全当得起“伟大”这个词。
地坛,又称方泽坛,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土地神的地方,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始建时,坛外辟有护坛一千四百七十六亩,坛内总面积六百四十亩。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坛的整个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端庄、雄伟、别具一格。从整体到局部都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观念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方泽坛、皇祗室、宰生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本文的前后两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结缘写到古园本身,写自己在这里的思考以及从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
第二部分写母亲,写母亲的痛苦和对孩子无尽的关爱,写儿子对母亲的深刻情感。
第一部分
【我与地坛】
史铁生的沉思之旅
在我完成生命思考的过程中,我与地坛有着怎样的故事?
阅读前四段,说说我与地坛是在怎样的情形下相遇的?
总之,与地坛的初次相遇就是这样。不能是另外的时间。不能是晨风、晓雾,不能是旭日与朝霞,地坛的故事务必要从落日开始,从寂静开始,然后才谈得上其他。
——史铁生《地坛与往事》
选自《妄想电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相遇—落日时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P112
思考:地坛为了等待我做了哪些准备?
相遇—地坛模样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对比:古殿檐头华丽的琉璃被剥蚀了,门壁上鲜艳的朱红淡褪了,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也散落了。
相遇—地坛模样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补充: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它又一面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雄伟壮丽之物变得残毁
植物焕发
生机与活力
夕阳
沉静而柔和
显露生命最本真的模样
生命的旺盛强韧
充满抚慰的力量
“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有何相似点?
地坛
……一座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我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荒芜冷落
失魂落魄
被人遗弃的古园
被社会遗弃的人
同病
相怜
我在这院子里坐着,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史铁生《我与地坛》
史铁生的沉思之旅
自从一个下午无意之中闯入地坛,作者就再也没有长久的离开过这里,在地坛的时间里,我又有哪些见闻呢?
阅读5-7自然段,梳理我与地坛相处的阶段,把握不同阶段我眼中地坛景物的特点,并分析我对生命的思考。
最初几年—地坛模样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地捋着触须,猛然间相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有何特点?
特点
生生不息
蜂飞蚁动瓢虫升空金蝉脱壳露珠滚动满园草木竞相荣
小生灵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走进地坛,思考人生,他把自己双腿残疾渴望行动自由的愿望寄寓在活动自由的昆虫身上,把对人生的迷惑,对前途的迷茫和抗争寄寓到蜂儿、蚂蚁那里......世界万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长和生存。这给了作者深深的启迪: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我虽残疾却不应颓废。
十五年徜徉—地坛模样
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P114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P112
有何特点?
特点
博大沉静
落日的灿烂
雨燕高歌
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
草木泥土的气味
落叶的味道
镇静、坦然
六个譬如的排比铺陈,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描写了地坛中的景物,从灿烂的夕阳、高歌的雨燕、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到秋风里落叶的味道,都显示了生命的激情,验证着活着的意义。由此,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与永恒,获得了活着的勇气和力量。
思考:在史铁生的沉思之旅中,地坛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
在园中景象的感召下,“我”开始长时间地思考:作者在地坛中思考了哪些问题?
人为什么要出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关于死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不由自己决定
我们能决定的只是生存的方式:怎么活
不由自己决定
张定宇获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渐冻症患者,疫情期间义无反顾、冲锋在前、救死扶伤,为打赢武汉保卫战作出重大贡献。
如果缺憾和苦难不可避免,一个人该如何面对生活?
”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我特别珍惜每一点时间,每一刻,每一会儿。我愿意和大家在一起。我愿意和空气、阳光在一起。”
熊爪咖啡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如果缺憾和苦难不可避免,一个人该如何面对生活?
史铁生与妻子陈希米
2010年,史铁生已经和尿毒症抗争了12个年头
2010年12月30日下午,史铁生突发脑溢血,送往北京朝阳医院,后转至宣武医院
2010年12月31日3时46分,史铁生停止了心跳呼吸
9个小时后,史铁生的肝脏在另一人的身体里苏醒。他的大脑和脊椎,也按照他的遗愿,捐献给了医学院做研究。
残疾只是一个象征,
每个人在一定意义上都是残疾,
所谓的残疾就是人的有限性。
总有些事情是你力所不能及的,
那就相当于你的残疾。
——史铁生
_______________的我与___________________地坛
走进地坛
残废
废弃、荒芜冷落
_______________的我与___________________地坛
亲近地坛
颓废 、迷惘
荒芜并不衰败
划分我与地坛的变化阶段
感悟地坛
_______________的我与___________________地坛
残废但并不颓废
荒芜但并不衰败
地坛重新给予了我富于感性的鲜活的生活触角,让一个精神垂死、万念俱灰的人重新获得了对这世界敏感入微的感受。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史铁生
如果说地坛是用来抚慰人的心灵,引导作者珍惜生命真谛的精神家园,那么与作者血肉相连、至亲至爱的母亲无疑是引导他走向这条正确道路的唯一的人。母亲活着的时候让残疾的儿子从心灵上的轮椅站起来,母亲去世以后,又成了儿子心中不灭的丰碑。
第二部分
【我与母亲】
学习目标:
1.体会母亲对我、我对母亲的感情。
2.分析地坛与母亲与我的关系。
“我”走过的路
失魂落魄
感悟生命
乐观坦然
40
阅读第二节,说说作者一共回忆了地坛与母亲之间的哪几件事?
地坛充当什么角色呢?
每次我要去地坛时,她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
母亲目送我
送我出门,经常去找儿子……
母亲寻找我
地坛:见证者
母亲走过的路
诵读:
这两次回忆体现出母亲对儿子怎样的情感?儿子对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圈点勾画关键词,进行分析。
42
我更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43
怎样的母亲
聪慧和坚忍
苦难与伟大
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母爱
44
思考:作者对母亲有哪些情感?是怎样体现的?
封闭自我
任性残忍
比较地坛形象和母亲形象,总结二者对作者人生的共同意义
对象 特点 作用
地坛
母亲
古老苍凉而又生机勃勃、包容丰富而又沉静超然
我的新生的力量不仅是地坛给予的,也是母亲的理解、支持、坚忍、期盼所赋予的
宽容厚重,有一股强大的生命力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46
怎样理解这句话?
①车辙和脚印的交织,说明作者的每一次精神跋涉都不是独立完成的,都有母亲的精神支持。
②象征了地坛和母亲的重合——地坛是我重新获得生命信念的地方,也是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母亲与地坛融为一体,一起融入了我的生命。
“车辙”是作者在地坛里走过的路,也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
“脚印”是母亲伴随、找寻作者走过的路,是关爱理解的体现。
得路
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够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史铁生找到这条路了吗?他理解了母亲吗?
48
得路
(1)地坛治愈了我的精神,让我更加平和的面对生活的不幸,并且更加敏锐的感知生活中的美好;
(2)写作上的成就重新建立了我对生活的信心,也使我能够从完全自我的状态中走出来,意识到母亲的付出与痛苦,也意识到了自己对母亲的上海;
(3)母亲的离世让我意识到了她曾经给予我怎样的理解和关怀,她焦灼寻找的身影在那些孤独的日子里也是对作者的心理安慰,而我已经永远的失去了这样一份无私而伟大的爱。
49
思考探究
有同学提出这篇文章既然写了我与地坛、我与母亲两个部分,那题目应该改为:我与地坛与母亲更好,你怎么看?
思考探究
(1)体现了地坛对我理解生命的苦难和价值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母亲的缺席,蕴含着一开始我对母亲的忽视,以及对母亲的重新发现这一线索;而此时的母亲已经离我而去了,地毯对我的意义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由此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怀念及难以挽回的追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