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三——练习五》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下册教科书80、81页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节练习课,分为两课时,根据我班实际情况,我把“练习五”分为三课时,我这是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和方法。学生因有前面“跳绳”和“阅览室”两部分的学习退位减法的经验,因此,探索起来不会有太大困难。关键是让学生进一步练习计数器和小棒练习计算的方法技能,帮助学生进行总结,沟通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熟练计算方法。把估算和解决问题分别放到第二、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够进行准确熟练的计算。
2.通过交流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计算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够进行准确熟练的计算。
难点: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为将来的简便运算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学生按列分成组,利用磁铁贴进行小组鼓励。
一、复习导入
(出示教材阅览室和跳绳的相关图片)
师:大家回忆一下,在跳绳和阅览室这两部分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退位减法……)
师:用什么方法学习的退位减法啊?
生:用计数器和小棒。还可以用竖式计算
【设计意图:对阅览室和跳绳这两部分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梳理,
为接下来的练习做好铺垫。】
二、整理练习
1.竖式计算。
(1)师:现在请你和同桌一起,用小棒或计数器做一做。
学生做完后,请三组学生依次边演边说。
师:把小棒和计数器收拾起来,放在书箱中。
(2)师:现在我们不用小棒和计数器,咱们应该怎么计算呢?
生:可以进行竖式计算。
师:竖式计算应该怎么做?
数位要 ( );
该( )的,要( ),该( )的,要( );
个位要加( ),( )要加( );
千万不要看错( ),也不要把( ),看成( );
师:请你像我这样做,(我想老师这样做)现在用最快的速度
翻到书80页,用手指着第一题。
师:把这三道减法用竖式算一算。(写完后要检查自己做的对不对,
我给写完的同学一个任务,在心中倒数20个数,321我做好)
生:自己完成这道题,请一名同学说,其他同学跟着打勾。
【设计意图:回忆前面的知识,随复习随练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
整合,同时巩固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够进行准
确熟练的计算。】
2.找错改错
师:逐木鸟一声为什么来了?(这棵树生病了,)
师:你们能帮它们把病治好吗?
生:能。
师:(继续在书上改)一会儿把错题改过来后,还要和同桌说说
它为什么会出错?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啦。
师:开始。
学生活动后,学生汇报。教师适时点击ppt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勾。
师:再让学生完成第二道,做完后还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
让学生像老师这样把书扣在桌子上。
【设计意图:在改错的过程中,也就是发现了错误,充分运用了法
则,同时提醒大家在计算的过程中要认真计算,做完后还要养成
自觉检查的好习惯,这对学生也是一个情感的培养,同时又进一步
巩固计算法则。】
3.跷跷板
师:(出示跷跷板图片)大家玩过跷跷板吗?如果老师和这个小男孩
来玩跷跷板,结果会怎样?
生:重的下沉,轻的就翘上去了。
师:这有两只小熊,你们猜一猜,它们坐跷跷板会发生什么情况?
(在这里不给孩子提要求,发散思维,也体现了分层教学)和同桌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找到列竖式做的,让列竖式的先说)
师:还有用别的方法的吗?(或:我看到有的同学啊,比你们做得快
,你们是怎么做得?)
生:学生汇报。 三种方法:竖式计算 不计算观察比较 估算
【复习课既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又得顾及特殊学生,必须要做到
知识的发散,方法的多样性】
师:(再出示两只小熊)用你喜欢的方法跟同桌说一说,这两只小熊
做跷跷板会怎样?
生:学生讨论。
学生汇报。(最好让学生把三种方法都汇报)
【设计意图:这里是本课学习的难点,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为将来的简便运算做好铺垫。本来预设孩子们能够出现“估算”的方法,但是没有,再加上时间的关系,我把估算内容重点放在第二课时,解决问题延伸到第三课时。】
三、课堂小结
“在计算加减法时,
数位要 ( );该( )的,要( ),该( )的,
要( );个位要加( ),( )要加( )
千万不要看错( ),也不要把( ),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