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陋
室
刘禹锡
铭
叁
壹
贰
肆
结合课文注解,掌握如“名、鸿儒、案牍、”等重点字词;了解“铭”这一文体及其特点。
根据划分的层次段落,文言结合,分析陋室的特点。
结合文本分析运用的类比、比兴等写法,体会其妙处;分析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所体现作者高尚的志趣追求。
通过分析“陋室不陋”,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安贫乐道的情趣,树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学习目标
肆 .课堂小结
叁.精读课文
贰.诵读课文
壹.知人论世
第
一
知人论世
章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简介
刘禹锡曾中进士, 官授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
铭
第
二
诵读课文
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牍
陋
调
馨
lòu
xīn
tiáo
dú
鸿
儒
铭
斯
hónɡ
rú
mínɡ
sī
正字正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在于
出名,名词作动词。
此,这。
只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即大学问家,这里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
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弄,这里指弹(琴)。
不加装饰的古琴。
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官府的公文。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疏通文意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译文
第
三
解读课文
章
1.作者是怎样引出陋室的?
山
水
设喻引题
山 水
仙 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
德馨
比 兴
问题探究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源于《诗经》中赋、比、兴。“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比兴
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也是种说理方法。在文学中,类比属于比喻范畴,与明喻、隐喻紧密相连,但又同中存异。
类比
知识卡片
2.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陋室不陋
景(景色之雅)——环境优雅
人(交往之雅)——交友儒雅
事(情趣之雅)——情趣高雅
问题探究
陋室不陋
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问题探究
4. 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这是什么写法
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托物言志
问题探究
将个人之“志”寄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成为作者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写作时常常以物为喻,往往写得比较含蓄。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物言志
知识卡片
5.文章的主旨在具体描述“陋室”时已突出,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诸葛亮,三国时蜀国丞相,著名政治家;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他们都是历史上名声显赫的人物,一个在政治上建立奇功,一个在文学上很有造诣。
目的是与古代贤士的“陋室”相类比,反映了作者要以古代名贤自比,暗示陋室不陋,表明自己也具有古贤的志趣和抱负。
问题探究
6.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名言“何陋之有”
有什么作用?
“何陋之有”既有以君子自居之意,又与文章开头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问题探究
第
四
课堂小结
章
1.无案牍之劳形:
2.谈笑有鸿儒:
古今异义
1.有仙则名
词类活用
古义:形体,躯体; 今义:形状
古义:大,渊博; 今义:鸿雁,书信
2.苔痕上阶绿
3.无丝竹之乱耳
4.无案牍之劳形
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名词作动词,蔓延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文言小结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对偶
拟人
衬托
反问
修辞小结
陋室铭
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山、水
仙、龙
设喻引题
比兴
陋室
德馨
陋室不陋
居室环境高雅
人物交往高雅
生活情趣高雅
引古贤以自况:
托物言志
反问点题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结构梳理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慕富贵,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结束语
再
会